不管我们是几零后,无疑我们都是经历着改革开放的人儿,或许是建设者,或许是观望着,也可能是享受者,总之,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在这样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第一篇
四十年前,虽然父亲在县城建筑公司上班,吃着村里人羡慕的“商品粮”。但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泥土,在下班后的傍晚,或在工休或节假日,他便拿起锄头下地帮母亲料理“责任田”。
记忆中,他每天一大早就骑着那辆“二八”式自行车到城里上班,傍晚才回来,而这也是我最盼望的。父亲微笑着穿过暖暖的夕阳,蹬着车向家门口的我赶来,一停车便取下车架上的帆布包,里面有时是糖果,有时是饭桌上的美食,这一幕成了我童年最温馨的记忆。
那时我家和村里另一家人合住在有着天井的老屋里,东西两排厢房,对门人家四间,我家两间,厅堂共用。我家的两间父母一间,我们兄妹一间,屋里因堆满杂物显得逼仄阴暗,柱梁灰黑,墙壁白灰剥落,露出斑驳的原色土坯。顺着老屋的木梯可以爬到阁楼,小时候,那里是我和小伙伴玩捉迷藏的宝地。听母亲说老屋还是土改时分给爷爷奶奶的,但二老在我父亲十几岁时就过世了,留给父亲这两间老屋。那些日子贫瘠而温暖,屋子虽然那么小,却盛满了下我和弟弟的欢笑。后来,随着妹妹的降生,父亲就萌发了另建新房的想法,但父亲工资不高,加上母亲挣的工分刚够全家五口的温饱,建新房只能是深藏在父亲心里的一个梦。
而且这个梦因为一次变故,似乎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在建筑工地上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手臂骨折,我家犹如塌了半边天,坚强的母亲表面平静,一边忙农活一边照看住院的父亲,但我几次看到她躲在门侧偷偷抹泪。
父亲伤愈后手臂不能完全伸展,做不了重活,公司就让他做门卫,但工资少了许多。那时,改革开放的东风已经吹到我们那个小山村,村里分田到户了。于是,每到农忙,母亲便不得不请人犁地。看多了村里人的脸色,从不爱求人的父亲狠心买了头牛,从没摸过犁耙的他用伤残的右手扶握着沉重的桀骜不驯的犁耙,出现在村里人惊讶的目光里,犁沟从最初歪歪扭扭到最后笔直如线。没几年,父亲的犁地技术就让村里人啧啧称赞。
为了早日实施建新房的宏大计划,父亲和母亲更加拼命地准备,整天没日没夜地忙碌。家里除了种三亩水田和三亩旱地,母亲还把山脚边河滩上的小块荒地开垦出来,种上花生、棉花和大豆。父亲每天一下班就赶到地里,在村里人看来,这个吃“公家饭”的人和起早摸黑的庄稼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而我和弟妹也开始帮家里分担家务,每天早晨,我早早地起床做饭。一放晚学或是休息天,就挑井水(那时家家灶间都有一个大水缸),或者和小伙伴一起砍柴,打猪草。弟弟则负责放牛,早晚各一次,必让牛吃得肝腹圆鼓。农忙的时候,我们又帮着大人除草、摘棉花,拔花生摘花生,甚至连年幼的妹妹也跟在大人后面,学着大人像模像样地干农活。“双抢”的时候,割稻、挑稻、打谷、拔秧、栽禾,样样少不了我们的身影,到读高中的时候,我割稻和栽禾的速度甚至不逊色大人,算得上家里一个壮劳力。
我家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加上儿女一年年长大,父亲决意开始他的圆梦计划——就在老屋后面的空地上做楼房。先造底层,等有条件再造第二层。为了节省买碎石的费用,那个暑假,我和弟妹每天都到村庄的后山捡细鹅卵石,然后踉踉跄跄地挑回家。父亲除了浇水泥梁柱请人帮忙,其他都是他利用工休时间,和母亲像燕子筑巢一样,摸遍了一砖一瓦,终于把新家的第一层造好。
因为造房欠了债,后来又要为我筹大学的学费,父亲建第二层的计划一拖再拖,让他感到轻松一些的是弟妹高中和初中毕业后,先后南下广东打工,并且开始从南方往家里寄钱了。在我工作后第三年,新房终于造好了第二层,父亲的新房梦终于实现了。后来的几年,父亲又陆续把房子装饰一新,地上贴了大理石,墙壁粉刷得雪白,还添置了各色家具家电,连外墙也贴了瓷砖。父亲看着自己矗立在村头的杰作,脸上的笑意有了从未有过的舒展。
五年前,父亲退休,在我们兄妹一再督促下,父母把水田送给别人种,却还种着三亩多旱地,并以“种旱地省事”和“闲不住,多少种点也可以活动活动身子”等理由,搪塞我们的催促。我们本以为父母可以安度晚年了,但操劳过度的母亲又患上了恶疾,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折磨着她。去年我和弟妹约好回家过年,我从千里之外的长江边起程,妹妹从南方出发,她打工的时候和一个广东青年相识相恋,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弟弟去年也回家在城里开了一家汽车装潢店,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母亲看着围坐在桌边的儿女儿媳女婿还有她的孙子孙女,笑意灿烂,未了却抹着泪伤感地说:“你们都大了,家里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要是不得这些病,日子还不好过得很呢。”我劝她:“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有什么病不可以看的。”父亲插话说:“你看你,做了针灸和按摩,你不也说颈和腰不那么疼了吗。”
一个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了,而我家就是这四十年变化的一个缩影。父亲实现住房梦的路上不停奔波,执着前行,其中有追梦的苦痛和挣扎,更有梦想成真的幸福与甜蜜。这四十年,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用汗水浇灌日子,用心血抚育子女。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父母中的一个,但就是他们,像勤恳负重的牛牵拉着我家从贫瘠走向红火,就是千千万万的他们,牵拉着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
第二篇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亲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过程。记得小时候,我所生活的家乡精武镇原付村公社付村大队,那时我们都住着矮小的土坯房,遇上连雨天,十家得有八家房顶漏雨,多数的院子是没有院墙的。那时候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保证不了。当时精武镇被称为公社,我们付村被称为大队、生产队。每天清晨,大队的喇叭准时响起:公社社员们出工啦!一共播放两次,我们匆匆忙忙整理好衣物,奔向生产队,大家说说笑笑,统一出工,集体劳动。到了劳动地点,队长统一给男社员、女社员们分工派活,未满18岁的刚参加劳动的孩子们就派一些简单的零活,比如拔草、看青等等。大家聚在一起劳动很卖力,也很快活。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现在想起来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那个年代全部农活都是靠人力,靠大家一铲子一铲子挖土、手把手地撒种育苗,手上经常磨出厚厚的茧子。因为没有什么农业机械,一年到头忙下来,每户分红所得,多的也就百八十元,甚至一些社员还成为了倒挂户欠队里的钱,现在跟年轻人讲起这些来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在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种粮食、蔬菜等经济作物,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可以加工和销售,让农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主体地位,大家干农活的劲头更足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些拖拉机、农机车也取代了单纯的体力劳动,不仅节省了人力,土地农作物的产出率也提高了,付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升。村里还兴办了企业,每天村民们干好自己家的承包地后,还可到村里的工厂上班,赚取一些生活费用。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裕,口袋里渐渐有了钱,盖起了砖瓦房。村里还盖起了办公的二层小楼房,投资修建了柏油路,农民家里添置了自行车、三轮车等。这一时期全村社员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日子慢慢变得富裕了。还有的村民自己家里也盖起了小洋楼,成为改革开放后村里的首富,那个时候大家除了羡慕,更多的是佩服。老百姓们由原来的吃不好、温饱型逐渐向小康型转变。原来农民们将做城里人、吃商品粮、住上楼房作为一种生活理想,也逐渐变成了现实。2004年,付村盖起了新的村民住宅楼,全体村民告别了低矮的砖瓦房,告别了长期居住的老村庄,集体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后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选址在精武镇。天津师范大学与我的家乡付村仅仅一墙之隔,随着大学城周边人口的逐渐密集,付村两委班子抓住时机,建成了商业街,融入大学城商业圈,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付村商业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昭示着这里的繁荣。稳定的消费人群,多样的消费需求,带动商铺出租,每年租金可以达到数百万元,村里越来越富裕。以前想买个衣服、看个电影,要倒两趟车到市里才能办到,现在一般需求在家门口都能得到满足,不仅节省了购物时间及交通费用,也极大地便利了村民们的生活。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的教育资源,付村还成立了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打造社区课堂,为村里的孩子提供免费的艺术课程培训。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纷纷走进付村道德讲堂,为村民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富家湾小区联合举办共创和谐社区,助力文明城区文艺汇演,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一次次的校村联合活动,在点滴中影响着每一位村民。
2014年付村党支部、村委会又对富家湾小区进行了改造提升,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一排排整齐的楼房,透露着悠闲和静谧。新修的景观湖内设置了喷泉,两侧鹅卵石铺就的小道直通景观桥和亭榭,红果树、桃树、国槐等随处可见。旧貌换新颜后的付村成为了精武镇一处亮丽的风景,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让村民们美到了心坎里。如今付村党支部、村委会不仅为2200名村民分得了人均100平方米的楼房,还为大家上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兴建了老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确实达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2017年付村被评为天津市市级文明村。现在走进精武镇付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观石上“物阜民丰”四个大字。我想,这四个字写出了当今付村人衣食富足的生活。一个丰字更蕴含了付村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从激情澎湃的志愿服务到利民惠民的政策服务,从文明新风的培养到正能量的弘扬,都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自农村,付村的发展只是中国千千万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一 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着改革开放的红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肉食要吃排酸的,花生油要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落在质量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疾病,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课题。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将推动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第三篇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祖国在工、农、兵、学、商各条战线,人民生活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个经历了这场伟大历史进程的人有目共睹,而且都能深深感受得到。我虽然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的经历着、见证者,却也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感悟。下面,仅就交通和通讯两个方面的巨变谈点感想。
我是1969年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职于省直文化单位。妻子比我晚几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国防工办下属的军工厂学校任教。校址在博山以南的深山里。
那地方离济南其实并不太远,还不到200公里。但那里偏僻闭塞,交通极为不便。我们两地分居,困难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盼到有机会去团聚,可没有直达车,三番五次地转车令人疲惫不堪。那时候,火车就那么几趟,还经常晚点。
我先是坐火车到张店,再乘汽车到博山,由博山再转车到石炭坞。这一倒腾,就到了下午,再往南走,就没车了。运气好,碰上往南开的大货车或是拖拉机,再三恳求人家捎上一程,兴许能如愿以偿。
不过,大多数时间是愿望落空,只得在厂部设的招待所里暂时住下,第二天再走。非常宝贵的几天假期,白白耗在并不漫长却难行如同蜀道的路上,令人叫苦不迭。
尤其是春节回老家,更是困难重重。
提前几天买好车票,大包小包收拾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和妻子抱起孩子,背上包裹,披着黎明前的黑暗,急三火四地往长途汽车站赶。
我的老家在滨州(原来的滨县)农村,汽车过黄河,为了安全,乘客得下车,过了河再上去。公路时不时经过集市,汽车就像蜗牛般爬行。不到200公里路,折腾到下午两三点钟,我们在离村庄最近的地方下车,再步行六七里路,总算到了家。放下孩子和包裹,浑身就像散了骨头架。若遇上个坏天气,那就更遭罪了。
那时,心里就一直渴望着:要是有一条方便快捷的路该多好哇!这也只有在梦里想象的份了!
交通不便,只好通过信件和电话联系,那时候,一封信少说也得一周才收到,来回就得半个多月。如有什么急事,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实在等不及,就去打长途电话。
我记得经常到济南文化西路山东医学院旁边的一个邮局,里面有几个薄薄的木板隔成的小隔断,长途电话机就放在里面。轮到叫号,进去后等接线员接通了,才可以说话。
那时,长途通话效果很差,两头“喂喂喂”好一阵,才能接上茬。木板隔音效果又差,高频的呼叫声互相影响。有时还没讲完,外面等不及的人就一个劲地敲门催促。有时讲着讲着,忽然就断线了,叫人哭笑不得。话费不菲,却说不了几句话。有许多话,只能在梦里倾诉,醒来一声叹息!
经过数番周折,妻子终于调来济南,总算结束了那段难熬的日子。但每当说起那岁月,那生活,还是不免唏嘘不已。
……
如今可是大大的变样了,那时的梦想一样一样都变成了现实。拿交通来说,动车、高铁,世界领先,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网上约车,家门口上,家门口下,甭提多方便了。
前几天,我妻子原来单位的人来我家做客,说起那里的交通,她轻描淡写地说:“来济南还不容易?吃了早饭,在家门口从从容容地上车,两个来小时就到了,到您家吃午饭还早着呢!”她还自嘲地说:“我这是最土的了,人家年轻人,要么自己开车,要么打车,比我更自在。”
而今,回滨州老家也方便多了,济南长途汽车站每20来分钟就发一趟车,非常准时。车行又快又稳,还不到3个小时就到家了。而且,由于村村通公路,我在老家村口就可以乘车返回。这情景,40年前,简直就是做梦啊!
交通变化大,通讯方面的变化就更令人目不暇接了。几十年前还极为罕见的家庭座机电话,现在已快被淘汰了。移动、联通,随便选。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有的人甚至两部、几部,随身带,随时用,本市异地,国内国外,千里万里,一拨就通,微信视频,消除了空间距离障碍,人们如同面对面促膝交谈。
我和妻子都有兄弟姊妹多人,相互间建起了微信群,时不时就通话聊上一番,再也不会因为音讯隔绝而犯愁了。尤其是老家的高龄老人,出来常住吧,生活不习惯,自己在家又太孤独,有工作的儿女们又不可能长期守在身边。若在几十年前,这事还真不好解决。现在就容易多了,隔三差五打个电话,有时还视频问询畅谈,挂念之虑迎刃而解。
我时常和妻子感叹说:我们那时候通讯要是这么方便,该多么幸福和满足啊!
40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可我们国家的变化令世界瞩目叹服!她圆了我的梦,圆了千千万万国人的梦,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泽被众生 、功德无量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与改革开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