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时间:2019-05-14 10:45:30 网站:公文素材库

暑假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学生,老师更应以身作则。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读  书  感  悟

 细细品读着雷夫?艾斯奎斯的名著——《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仿佛就和雷夫老师经过了一次面对面的会心交谈。雷夫老师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教育教学生涯,在他的书中他更着眼于对事件的描述,而避免长篇说理,给人以或警示,或借鉴,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吸取营养。雷夫老师的教学教育方法中,虽然有些并不适合我们,但我还是从中受益匪浅。对教育的理念以及教师的自我提升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阅读培养

阅读在学校的教育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学生在学校里看书、做题都是阅读,所以阅读应该说是很“泛滥”,而不是缺乏的。但是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呢?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这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这就势必要求我们自己想读,自己会读。当我在班上看学生晚修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如果布置学生完成试卷,学生会很自觉的在那里做试卷,但是如果布置让他们预习课程,他们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当一本书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不知道怎么去阅读,怎么去学习了。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已经慢慢的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推广,而作为教师,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可以贯彻感恩教育,毕竟感恩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项长期的任务。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三、社会教育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地带,学生不仅是学校里的学生,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社会的礼仪和规则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现在竞争越来越趋白热化,到处都是充满竞争,而恶性竞争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可以让学生真确处理在学校,以及在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四、教师的使命

这是个及其普通的问题,然而恰恰被我所忽略。原来我以为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了一名老师,然后就要努力把书教好。但是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让学生考个好成绩、遵守好纪律、等等,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做什么呢?我认为,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非提高学生的成绩。

五、教育要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的最大忌畏是说一套,做一套。因为要让学生听你的话,首先得让学生先信任你。对于一个表里不一的教师,学生对他的每句话都会产生怀疑,这样他的教育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为人师表,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

六、从学生中学习

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离开学生谈教育,那只能是瞎扯蛋。所以我们要研究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学生,实现教学相长。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新教师,我们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才能快速提高自己,最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七、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

每个人做事最容易的就是从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所以很多事情你觉得你处理得相当完美,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所以很多老师都抱怨学生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抱怨学生逆反心理太严重。但是我们说的话、我们的做事方法是否让学生乐于接受呢?所以我们遇到问题要保持冷静的大脑,多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途径。

当然,雷夫老师的书中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并不适合,例如雷夫老师采用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方法来提高成绩。我们要提倡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高效教学,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不是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

对于一本好书,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观去读,带着扬弃的思想去读,吸取书中的精华。读完了《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一本书,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篇二)

书的名字叫《和教师的谈话》,刚刚翻阅书籍时不禁产生抱怨,感觉内容有些枯燥,有些看不进去。但为了完成任务,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当真正融入到书的意境中的时候,发现它能使我收获颇丰,由于刚刚才看这本书,所以在这里先把第一章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文章中,作者与教师谈论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我看来,也就是平日我们所说的可让教学生活化。的确如此,学校教学本来就应该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服务,与生活脱节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文中作者与教师谈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国家重大事件,教师提出“从无线电或电视里都已听到,看到了,课堂上何必重复讲呢?”这一观点时,作者是这样反驳他的“在课堂上跟教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的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的步伐。这里就会萌发出幼芽,从里面培育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的确,孩子们更喜欢在集体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更愿意从老师口中得到一些新信息。 本章中提到的另一个观点是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而不只局限于书本。作者以“受伤的书”为例,介绍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阐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的是幼儿的反应与需求,而不是固有的教案模式”这一观点。教学时,应打破那种牵着孩子走,让他们的发言必须随着教师的思路这一现象。发挥孩子的想象,让他们去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样往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升华出的东西也是自然和真实的。 接下来,笔者又与教师通过谈数学中的乘法表的教法,引出“节约课堂时间,不等于直接告诉孩子实验结果”这一观点。在这一部分中,我很同意作者的观点“您说,当教师告诉儿童应当怎样做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应当节约一些。但是您忽略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如果现在不把所学的教材彻底弄懂,那么以后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同样的东西,花费更多的时间。”最后,我仍想用书中一段话结束我对第一章的感受,“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只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冥思苦想。孩子们是在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他就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篇三)

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篇四)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感受了李镇西老师的与众不同,从他自己的身边的故事举例说起,真实自然,每一节都让人感动。

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为什么还会不被一些学生喜欢呢?“爱学生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首先就应该要有一颗与孩子一样的童心”,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只有童心才能滋润童心。当我们拥有一颗童心时,我们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学生,当我们有了童心和爱心之后,自然我们就会很容易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他们一块来分享快乐与烦恼,学生就会把你当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你的爱自然也就会流露出来,因为学生是最单纯、最可爱的,他们也是最容易感动的。我们要爱学生,但是不能凭借自己的感情只爱那些自己认可的学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和一个微笑就能个一个学生莫大的动力,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温暖,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观察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赏识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至少我们关注的优点是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着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学生是优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师说得对,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同学心贴心;因为有爱,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当学生喜欢你的时候,他很自然的也就会喜欢你的课,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

合上《做最好的老师》体会到: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很难,教育上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今后,要把自己的爱很自然的贯穿在我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篇五)

《教师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

 记得前年,学校发了一本教师必读书,书的名字是《教师最需要什么》,现在再重温此书,感受颇深!这本书的作者叫赵忠国,本书已被选入中外教育家最有价值的建议丛书中。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同事们都边读书名,边说:“教师最需要什么,最需要钱呗,哈哈。。。。。。”听起来,我们很是拜金主义者,可事实,生活中是处处离不开它呀,虽然这个世界没有钱是万万不可以的,但是钱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东西是用再多的金钱也是买不到的。。。。。。众多的人都这样认为,那在赵老师的眼中我们教师所需要的是什么呢?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当时的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读着读着,很受启发,深感心灵顿悟,生活也有了航向,工作有了激情,也有了新的目标。

 在这本书中书中共谈了69条建议,有教师人生、教师职业、教师教学和教师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就好像有一个个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为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又好像有一个个和蔼可亲而又博学多闻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对教师的职业充满信心……工作更加有激情……

“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的好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其实教师最需要的事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的有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这样的快乐才是教师最大的快乐,是超越物欲、私欲、权欲之上的精神境界,是教师成为名师乃至教育家不可或缺的思想根基。认识自我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发现自己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创造自我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成就自我是教师人生的最高境界。

 说起来,教师需要的还真不少,需要有魅力,有个性,有品位,有威信,有耐心,有爱心,有良好,积极的心态,有渊博的知识,有永恒的快乐,有。。。。。。在这些需要当中,我觉得教师首先要拥有的是渊博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博得要靠读书来获得,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把读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事物,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教所用。成为最好,最优秀,学生最佩服,最崇拜的教师。再者,教师需要有永恒的快乐,教师的每天都应该是快乐的。这不仅是善待自己,更是影响学生的一生优秀品质,教师应该具备这种品质,以为一个教师的品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品质。我想,快乐源于我们对工作的激情,激情来自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只有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把工作看成是一项自己的事业,只有爱自己的学生,才会看到他们每个人的优点。所以,我们要爱我们的工作,爱我们的学生,让我们自己的激情感染我们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是一种健康的人格,也是一种觉悟。教师快乐,学生也会因老师的快乐而快乐。教师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苦恼,郁闷,不开心的情绪带给学生,要尽量找快乐,多听音乐是不错的调节,要把快乐带给身边所有的人。还有教师还需要有大方端重的仪表,教师的仪表有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仪表不只是外在的,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仪表美还包括语言美,知识美,心灵美,教师衣着大方整洁,庄重谈吐文雅。教师还要有充盈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果断的行动和恰当的处理。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机智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以科学的、艺术的方法处理事件,寻求最佳教学效果。一个拥有了教学机智的教师,可以用沉默蕴涵出深意,可以用手势幻化出力量,也可以用目光传达出温暖,更可以用话语带来震撼……一个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一定善于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每一件事,将课堂生成资源化为精彩,让尴尬的课堂乍现灵光,演绎出有效开发课堂生成资源的一幕幕精彩!教师还要有强烈的反思意识。。。。。。

 我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赵老师所说的有魅力,有品位,有知识,有快乐。。。。。的优秀教师,在教育这三尺讲台上尽显我们的风采吧!!!!!!

(篇六)

   拿到《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这本书后,我习惯性地先翻看了前言部分,可没想到的是,从前言开始这本书就一直吸引着我,越看越想读下去,越读越想细细地品味。于是,便一口气读完了“40天”,短短几天的时间,就把整本书读完了。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简单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指导,真是受益匪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这两方面:

一、用爱感染学生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有了爱,才有教育。教师有了爱,才会全心全意地学生服务,才会让学生体会到他自己是老师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有了爱,才会学得开心,学得没有压力。就像书中“第32天”说的那样,“为了能让你们更轻松高效地学习,我希望你们在班级里能够最大限度地感觉到安全和放松。因此,我会给你们说‘跳过’的权利。”这就是爱,这种爱是发自老师内心的爱,爱孩子不仅仅是表面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爱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孩子的自尊、孩子的紧张与压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是否因为某种情况,使她自己变得紧张与压抑,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能够感到舒适和放松。

二、用严谨的教学态度激励学生

书中从课堂管理谈到课堂计划,从课堂步骤谈到课堂效果,从学生的良好习惯谈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健全人格谈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步都反映出作者对教学的严谨,就像“第107天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中说的那样,“不要指望任何学生变得完美。你只需要像所有卓越老师那样,不断地帮助学生认真、耐心地朝着一个更大、更好的目标坚实地迈出每一小步。”不急于求成,只要我们的学生天天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

要想从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教师,就需要我们从每一天的小事做起,只要我们潜心地爱着自己的学生、潜心地爱着自己的教学,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走向卓越教师。

(篇七)

《有效教师》读书心得

   学习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在这本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怎样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核心素质,核心素质应拥有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如《体育与健康》课程各学年的教科书内容;各体育赛事的比赛规则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所具有的教师学与心理学知识……如果教师知识贫乏只知道书本和教参上的知识,就只好按照书本和教参的提示照本宣读,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作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就必须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

再次,一名合格教师在拥有各方面专业知识外,还应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应常常做到反思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所以一名教师要想在自己的专业有发展就要做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总而言之,《有效教师》这本书中那旁征博引的语句,那千锤百炼的格言,给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我决心沿着名师走过的足迹,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获取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做一名“有效教师”。

(篇八)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读完论语之后,我来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要“学而不厌”。越是大学问家越能感受到知识汪洋无际,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家。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我们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篇九)

静待花开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有感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永远欠火候,问题在哪里?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一、要学会宽容。

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不同的个体在不同领域有巨大差异,而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用同一的标准衡量不同禀赋的人,这本身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如果再去强化这种标准的实施,也未必公平。所以,生活中,我也许更应该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扬长胜于补短,引导学生把优势项目发挥到最好的程度,远远胜于在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

二、要学会等待。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老师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其实,我觉得慢还是一种科学。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三、要学会倾听。

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所犯的过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听一面之词,以免造成“错案”,伤害孩子的心灵。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

四、要要学会关注。  

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对他父母、对他自己都是独一无二和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得到更多关注的话,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教育要从关注每一个同学开始。我们能不能在大环境底下关注到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对每一个个人有更多的生命关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遗传不会改变,但是不要让遗传变成决定性的东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就是价值引导。教师只有关注每一个个体,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分量,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情感。  

张文质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同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我们教师就拥有这样的位置,我们依然要珍视内心的声音,依然要对自己有一个期待,让自己过的更好,让孩子们过的更好。让我们努力的工作,让教育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润泽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对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远的教育,让我们携着平凡追逐和超越我们永远的梦想。

(篇十)

《致教师读书笔记八》

摘要: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调皮捣蛋、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幼儿,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牛丽歌,老师爱捣蛋,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地上有垃圾,他总是第一个“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小老师,负责帮助其他小朋友等,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篇十一)

从《学记》看综合实践活动——再读《学记》心得

曾经几次读过《学记》,只是停留表面的理解,从未好好消化,得于学校之读书要求,不可懈怠,再而读之,确有新的心得。

其一,对《学记》里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有进一步理解:

“道而弗牵”,教师要改变自己牵着学生的概念,要放手呀,真正放手又是一片天空;“道”是教师的境界,但可逐步形成;实践课我没有那么多框框,只是逐步让学生感知实践的要求与自我目标,他们就在主题下建立自己的课题,既可以随意的玩,又有共同的领域里可比较与交流。

“强而弗抑”,其实学生自己会给自己目标,只要自己想学习了;“强”是教师的职责与本质,但越是无形越有力。在综合课,学生有了自己的喜欢项目,如飞叠杯,他(她)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自然会拼命的练,根本不需要强迫。

“开而弗达”,打开学生的思路,或创造环境,也是放手,而不是替学生做,其实很多情况,替学生做了,一点没有用,根本不会提高。”开”是技术活,备课的重点。“开”有时间、空间、个体上的随机可做,因人而异。

其二,对《学记》里的“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有共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我们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标,直接去做,反而适得其反,但换种方式,甚至毫不相干,却起到特别好的效果。

如实践课里练魔方,不求速度,只是拆装,却又了意外的项目诞生,促进了情感,最后什么都做好了。

其三,对《学记》里的“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有所领会。现在的素质教育一套又一套,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到底把学生怎么样?似乎没有了方向。而这一句话,把思路完全理顺了。

原来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书本,而是基本的概念、见地、个性、理智与人格。

那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那更是清楚,即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点,学会合作、能类比旁通的哲思,有自己的观点。

其四,对《学记》里的“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那不是让学习慢慢来嘛?!

所以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让孩子揣摩,自己领悟。

其五,对《学记》里的“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的体悟,真是无为胜有为。我觉悟到教学的教无定法,也觉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看是空闲,实际以人格去身教。还有教学只要深入研究,所有的教条只是教条,无须受之约束。历史会给你公正的评价。

就五点感触,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教育的真谛早已揭露,只是我们是否相信、真信与行动。

(篇十二)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令我感受颇深。从前,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 

(篇十三)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小学。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篇十四)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

    对于几十年前的外国教育读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刚开始,我觉得太老了吧,但不知怎的,我一看却一下被这样的句子吸引住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境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平实的语言流露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喜欢这样的句子。于是我抱着这样厚厚一本书,划线、摘抄、思考,大师生动而真实的教学故事感染着我,大师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着我。我沉醉了! 其中几条我深有体会。

1、苏翁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读了苏翁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平常在教学生时往往是碰到哪里讲哪里,而苏翁却不同给学生编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每一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苏翁告诉我们他从来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他只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如果我们有苏翁的一点点,班级里就不会有学困生啦!

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移到学生的头脑,而是教师跟儿童之间活生生的人的关系。所以他长时间地去研究了解孩子注意的特点,孩子思维的特点,孩子犯错误的细微的动机,他走进每个孩子的世界。

我们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课堂上一只小蜜蜂飞进来,有学生眼睛马上盯着它看,完全忘记了听讲;窗外有吵闹声,他们也看得入神,这时我们肯定气得火冒三丈,声色俱厉地警告:“某某某眼睛看老师这儿!请认真听讲!”看看我们的大师是怎么做的吧!他轻轻走到学生跟前,握住学生的双手,把学生从他那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知识快艇上来。因为大师认为儿童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时间的感知和成年人完全不一样。所以他还建议教师不妨有时候去乘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这样在学校生活中就会避免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产生的冲突:教师不理解儿童做些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而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到底要求他怎么做。

反思我们的教育,实在汗颜。什么时候,孩子把他辛辛苦苦画的一幅在我们看来并不怎么样的画送给我们时,我们轻易地不屑一顾地随手丢弃;什么时候,我们脑袋里装着“教学进度”“成绩”时,武断地打断一个孩子的“我不同意”,让他黯然地坐下;什么时候,我们苦口婆心教导一个差生,他却仍不知所云时,我们按捺不住大声呵斥,让他不知所措幽怨无助……我们是否真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为他们想想?我们是否真正想过孩子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

用心去体味,孩子的世界真的和我们不一样!希望每个教师都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听一听,看一看!                      

同时,在这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我有了一个更为坚定的想法,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勇于创业,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辉煌,进而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教学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在读书中成长,在创业中进步,在进步中美丽,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教师。

(篇十五)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后感

国庆期间,我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刚开始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哪有老师会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5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等等。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98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