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

时间:2019-05-14 10:51:0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古诗词的课程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相关的课程设计应该如何完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内容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内容。然而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如何生动形象地开展古诗词意象与意境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师重视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蓬勃发展,微课程教学设计方式的出现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思路。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不能撇开文化教学不谈,而应与相应的文化内容结合教学。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如果想要真正地学会汉语,就必须掌握语言背后所蕴涵的中国文化。二语学习者越了解中国文化,其语言交际能力越能快速提高。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古诗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因而古诗词教学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之一。刚接触中国古诗词的二语学习者,因词汇量的缺乏、语法知识的欠缺及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等原因,对古诗词中的词语含义、语法结构及意象和意境等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而在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如何生动形象地讲授古诗词便成为了一大难题。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的形象表达的方式较少,仅仅通过语言描绘的方法让学习者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似乎并未出现太大的成效。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疑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考,微课程的出现便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之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呈现在学习者眼前,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形象表达方面的不足。本文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出发,着重探讨了微课程设计在古诗词意象与意境教学中的作用,对其教学效果和运用做简单的梳理。

二.意象与意境于古诗词的重要性及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关其定义,学术界的理解大致相同,袁行霈先生(1996)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本文认同袁先生的看法,认为“意”表示“情意”,“象”即为“物象”,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糅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习者要明确其中的意象,品味诗词中的意境,进而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作者借用“静夜”、“床”、“明月”与“霜”这些意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漂泊在外、内心孤寂的游子低头思乡的画面。所谓意境,是指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能为人感受却难以明确把握。学习者应深入体会诗词中营造的独特意境,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诗歌的美源于意境营造和渲染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感,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在鉴赏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幻想成杜甫,面对萧瑟的秋景、听着猿鸣,感受杜甫的漂泊不定、沉郁顿挫。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意象是承载着作者主观情意的单个事物,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意境。我们耳熟能详的马致远的《秋思》,作者借用一组萧瑟的意象组合,营造了一个悲凉伤感的意境。意象和意境是古诗词的精华,二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可见它们的重要性。学习者赏析古诗词时只有真正掌握了意象和意境两大范畴,才能领悟到古诗词内在的韵味。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当中,学习者因多方面的原因,如对生字词的不理解、文化差异等,教师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朗读、想象及语言描述的方式,难以生动形象地向学习者展示意象,学习者亦无法理解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导致无法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者仅仅掌握了没有实用价值的生字词而无法把握古诗词蕴涵的真谛,显然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不可谓是成功的。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意

象及意境教学的微课程设计与研究微课程又名微课(micro-lec-ture),2008年由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提出。其设计理念是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合,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获得一种新颖的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微课程表现形式为在线视频,具有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单一、内容凝练精悍、结构独立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声音等形式简要集中地展现重难点内容且可分块教学,微课程的这些特点无疑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便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常规的对外汉语古诗词意象与意境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加上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学习者因没有掌握到鉴赏意象与意境的有效方法而采取死记的方式,对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却不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意象与意境在古诗词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不容小觑,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采用语言描绘的方式将意境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印象的教学方法成效甚微。微课程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点,它所营造的画面、声音与古诗词意象及意境之间的融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有着极强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明了地掌握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与营造的意境,在多个层面对古诗词有着更高层次的掌握。

1.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意象

与意境教学微课程设计的实例与成效就现阶段的呈现方式而言,微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PowerPoint、Flash动画以及Video的形式进行表达。在借用这些技术的前提下,教师将提炼的知识点以一种或多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有利于学习者更高效地掌握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比如,《小池》这首诗中,针对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微课程设计案例:一只娇嫩的小荷方才露出水面,顽皮的小蜻蜓停在荷尖歇脚的动态画面,配合舒缓的背景音乐,诗人小池踱步与轻松愉快的形象一同浮现在学习者的眼前。可见,这样的形式便于学生快速地融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之中。从当前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微课程配合着常态课堂的教学。在常态课堂上,因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因素的限制,教师无法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更别提拓展性知识的补充了,于是微课程“短”、“精”、“灵”及内涵集中的功能便在此体现出来了。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现了一幅清新的西湖美景图,然而在课堂上教师无法通过语言告诉学生何种画面才算优美,即使通过语言描绘的形式告诉了学习者,他们亦因文化差异等原因无法感知诗词优美的表达,也就难以体会作者欢快的心情。这就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即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采用比较实用的情境融入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制作一段视频影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领悟作者笔下的“渐”和“迷”两个词语的动态进程,配以视觉层面上的花色,将动感与色彩巧妙地组合搭配,与诗人一同欣赏诗中生机勃勃的西湖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在原文之外加入一些引导学生进行领悟的片段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方式皆有助于学生体味文章意境,提升其学习兴趣。时间上的精简,内容上的形象表达,微课程凝练精悍的呈现方式有利用增进学生对于意象及意境等较难内容快速高效的理解,同时课堂上一时无法理解的内容学习者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同时,教师将微课程分享在互联网上,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诸多的学习资源,还能进行良性的交流与互动,这对于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大的补充作用。微课程的出现,学习者可以学习到诸多学者对于同一诗词的讲解,为学生拓展眼界、丰富知识储备提供了渠道。

2.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微课

程设计的局限及建议普遍来讲,微课程设计采用声音、图像、动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可大致细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结合朗诵与古诗词意境表现的动画形式,以Flash动画等软件制作呈现;另一种则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即: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结构结合在一起进行框架化的切割布局,这也是微课程最大的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微课程的制作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技术手段,同时也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去完成微课程的设计。微课程给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微课程设计,无论是作者的生平、故事背景还是历史事件,只要有一丝关联,便借助多媒体技术纷纷呈现,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一味地去为了实现微课程的功能而制作微课程,对其使用并未结合课程的具体需要而进行取舍。比如,《过零丁洋》这首古诗表达的是诗人文天祥的爱国情怀,然而我们在部分的微课程中看到设计者在制作的课程中不仅加入了朗诵、音乐,还配以整个故事场景的视频。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来说,这是可行的,但教师应该明确微课程配合常态课堂教学的功能,它只需形象地将诗歌的意境与潜在的知识点生动呈现,教师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其制成巨片。就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而言,无论是在母语文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都应以诵读为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时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经过多次的阅读揣摩,学习者可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我们应该看到,在教学中过多地采用多媒体,一方面教师忙于操作鼠标,无暇顾及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习者忙于盯着大屏幕,用于诵读诗歌的时间反而被剥削了。同时,过度地追求声音、图像的表达效果,用灵动的画面代替学习者对意境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空间。因而在微课程呈现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还得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程设计的出现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对古诗词意象及意境的教学上。然而,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中,对外汉语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进行取舍。把握好微课程,有助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也能课下复习巩固及博采众长,真正提高中国文化中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618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