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正能量是看到有人跌倒了,感觉去扶;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伸出援助之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社会正能量演讲稿范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法律服务所的肖志文。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眼中的社会正能量》。
有些人总是觉得每天过得好辛苦,好像周身都被悲催的事情包围着,每个月总有那么二十几天不想上班,还觉得一切都那么不尽人意。其实,无论生活是好是坏,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牵引着支持着你人生的每一天,那种力量就是正能量。那么你会问,什么是正能量呢?现在我就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正能量”一词源自网络,代表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充斥着欲望与浮躁,我们为所求不得而愤怒,为失望落空而悲伤,为前途渺茫而恐惧。于是享有言论自由的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尽情发泄着内心的不满。在我眼里,这就是对自身生活不满而又不能改变的一种负面情绪。他们用抱怨的形式发泄着。我认为,抱怨只会让人工作、生活更加不努力、不专心、不上进。与其拿这些时间去抱怨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去好好工作,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去学习一点新技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在我看来,一个储集有正能量的人可以让我们变得自信、乐观、向上,一个社会的正能量可以形成免疫气场,让道德保持健康。所以一个人可以不伟大,一个社会可以有瑕疵,但是不可以没有正能量。我们每个人或许应该反思,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发表不满情绪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下后果,不应该做一个发泄情绪的炮灰,而是应该为净化舆论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实,常常关心这里死了多少人,那里因为某某事件而罢工,某某地方因为恶性爆炸炸死了多少多少人,某些人在网上散发中国怎么怎么的不好……等等这些新闻会让我们渐渐地感觉到浮躁、抱怨的气氛,而这些都远离着我们的生活,常关注这些只会让你吸收着负能量,使生活态度变得消极,失却了做人的本性,失却了自己的思考;而你原本的生活还是不变的,改变的是你的心态,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颗善良的、积极乐观的心!社会的道德、礼貌、健康健全的人格行为、社会公益慈善以及见义勇为等等,都是社会的正能量。我们要多关注点积极正面的,少关注点消极负面的。
作为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的同事、前辈、师父们传递给我的都是足足的正能量。他们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在生活中充满热情;在和当事人的交流中,热心、耐心、细心;在庭审辩论中,慷慨激昂,义正言辞;在为弱势群体维权过程中,不畏艰难,捍卫正义。**电视台“平安**”栏目报道了我所为25名广西籍农民工讨薪维权经过:**年9月29日,薛家洞村村干部与我所联系,告知25名广西籍农民工在北大山林场割松树油,其**籍老板黄某口头答应结算工钱,但趁夜深私下拖走松油逃跑了,20多万元的工资没有了着落,十几个家庭衣食没有了保障,请求我所给予法律援助。我所在秦所长的安排下迅速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并兵分两路,一边与公安、交警、林业部门取得联系,掌握黄某的去向,一边与村里联系安排好农民工吃住问题。临近国庆长假,为了农民工能有饭吃,不闹事,我所垫资给他们每家500元的生活费暂解燃眉之急。后经多番周折总算联系上黄某,我所副主任张立新多次相约到长沙进行交涉谈判,但黄某毫无诚意,总是推诿不露面,达成了协议又不签字,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于是我们准备依法向公安、劳动行政部门报案,让他受到法律的严惩。黄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这才与我所联系将工资给付到位。10月11日,这些农民工来我所领取了工资,在我所门前燃放鞭炮并赠送了一面“法律援助惩无赖,扶弱锄恶得民心”的锦旗,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感谢我所在的集体,他们身上的这些正能量深深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所里,领导、前辈、师父们教会了我对法律的信仰,对职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尊敬,对困难的不惧。我要为之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
当然,我所说的正能量不是盲目乐观,简单短视,而更强调一种如何将负面的影响转化为正面积极的心里调适能力。比如遇到挫折,除了不被悲观主义的情绪所围绕,还要积极去正视,还要制定计划步骤,去克服困难。这就需要理性、成熟地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借用聚美优品CEO陈欧的自我代言词来结束我的演讲:“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社会正能量演讲稿范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6193.html
- 下一篇:《难与易》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