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校校训英译跨文化传播对策

时间:2019-05-14 10:57:07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校校训是展示高校办学传统以及精神风貌的,对于这种校训宣传如何进行英译宣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高校校训英译跨文化传播对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校训展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和时代内涵。高校的英文校训在对外宣传、展示文化、吸引国内外学生、学者以及国际间院校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更好地翻译高校校训使之被更多国外受众了解和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观照,我国高校校训英译对外传播意识不足,传播内容编码解码不畅,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不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传播意识、寻求语言和文化层面平衡、建立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等对策建议。

校训展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和时代内涵。高校的英文校训在对外宣传、展示文化、吸引国内外学生、学者以及国际间院校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解读高校英文校训是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钥匙,是院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高校英文版校训的研究寥寥无几,与跨文化传播紧密结合的研究更近阙如。以我国“双一流”高校的英文校训为切入点,探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努力的方向及若干对策,希望国内外通过对我国高校英文校训的了解,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

一、我国高校校训英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人类文化既是各民族文化的集成,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产物,而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不同文化之间平等对话、互相沟通、达成共识的中介。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传播和交流,高校校训英译的跨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间信息共享和交流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校训的英译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外传播意识不足

跨文化传播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效果首先受制于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和态度。在我国近3000所高校中,“双一流”高校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者。相对其他院校,“双一流”高校在对外交流、合作办学、国际招生等领域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然而,纵览137所“双一流”高校,发现其中只有67所有英文版校训,反映了高校跨文化传播意识的不足。实际上,在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尤其不该忽视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只有借助于跨文化传播,才能在互相参照的过程中更加活跃地寻求和认识中英文化的不同特性,使中英文化通过对话获得新的信息资源。

(二)传播内容编码解码不畅

所有传播活动都是传播者通过技术手段将思想、感情、意向等变成别人可以理解的传播符码(编码),受众则对收到的传播符码进行破译、赋予意义或进行评价(解码)。在文化传播中,操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相对容易沟通,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征了大致相同的概念,而跨文化传播则面临复杂多样的文化差异,传播者和受众使用的是不同的“编码本”,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误读等阻碍传播顺利进行或影响信息正确传递的“噪音”,因此英文版校训要想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其难度不言而喻。被誉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曾说:“文化隐藏的现象远远超过其揭示的现象”[1],所以说,校训英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文学行为,译本则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中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译入语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有时是举足轻重的角色”[2]。我国高校中文校训大量采用“一言,二言”或者“四言八字”格式的古汉语,用词严谨,结构整齐,言简意赅。然而,“古汉语中的一字一词往往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上下文语势,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语义(包括语气)是要经过一番仔细推敲、选择、引申乃至诠释才能显现出来。不然的话,就会有错译误译的危险”[3]。的确,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纯是字、词、句的组合,而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文化、甚至心理感情等各方面的沉积。统计发现,在67所“双一流”高校的英文校训中,“truth”和“learn”(含learning、learned)两词出现频率最高,均为13次,然而译成“truth”的中文源语却分别是“真”“是”“实”“求是”“求实”等字词,国外受众只看到“truth”,却无法辨析背后不同中文源语的精微差别,其所理解的truth也带上了一层更浓的西方理性色彩,少了一点东方的思辨过程;“learn”一个词概括了“知”“学”“读”,难以体现其在具体语境下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也难以传达出大学阶段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三)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不全

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十分微妙和精巧的过程,而在跨文化传播中交流变得更加复杂,人们更易产生无所适从感,反馈功能往往难以正常发挥,传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多方面、多渠道的及时反馈就显得愈加重要。个体对周围的环境越熟悉,反馈信息的准确度就越高。不过,当身处不同文化环境时,人们常有一种无所适从感,反馈功能往往难以正常发挥。可以说,反馈是跨文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更是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当下各个高校的校训英译大多缺少良好的反馈环节,基本都是单向传播“有去无回”,忽视了对传播效果的考察,更无法通过双向互动获取反馈信息后再次对校训的英译进行优化或调整。

二、增强我国高校校训英译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对策

校训的英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成为了一种语言世界观向另一种语言世界观转换的过程,是一次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校训英译中,需要从跨文化传播效果这一考量角度,切实增强跨文化传播理念,寻求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平衡,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一)切实增强跨文化传播理念

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所言,“Translatingmeanscommunicating”。[3]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传播内容都必将突破地域限制,跨文化交流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密不可分,而高校校训英译正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的传播需要对另一种文化的了解,有系统地弥合分歧,需要文化自觉性”[4]。在这样的理念下,高校校训的英译需要更加自觉地运用跨文化传播原理,设身处地地从英语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出发,实现文化心理的成功对接,争取英文校训能被更多英语受众接受和认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尚未正式发布英文校训的高校应真正树立跨文化传播意识,并将此事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应加强学校英文网站的建设,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包括校训在内的学校文化,为目标受众提供立体生动的信息服务,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形象。

(二)寻求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平衡

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首要问题是对文化主体的发掘与规划。所以我国高校校训的英译要力求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平衡,以求顺利开启跨文化传播的渠道。一方面,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使得任何语言都无法保持静态,语言需根据其他文化中的新生事物、新观念和新技术做出相应的调整。[5]高校校训译者受制于阅读情趣和文化语境,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描述的那样,语词的意义和使用者进行的活动、使用时产生的联想高度相关,“言说被交织于其中的人类活动的复杂模式”[6]。这就决定了高校校训英译要置身于英语文化和社会背景,同时尽可能传达中国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文化内容终究还是要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读者是通过英语语言来获取汉语文化信息的。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习惯相去甚远。所以高校校训英译时应尊重英语读者的需求和习惯,提高传播文本与英语受众之间的亲近性,通过符号表达的易读性、文本思维的契合性,让英语读者尽可能准确地了解这些校训的内涵。比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译成“self-disciplineandsocialcommitment”,将汉语版的动词译成英语版的名词,使用英语中更常用的静态词性,展现出更为地道的英文风格;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被译为“UntoaFull-grownMan”,使用了“unto”这样一个神来之笔,不仅使译文显得庄重典雅,也将汉语的动词中心转性为介词词组更符合英语习惯用法,能使英语读者更容易接受,从而能起到较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三)重视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五个要素,其中反馈通常是检验传播效果的重要尺度,有助于修正传播者当前和未来的传播行为。具体到实践中,高校校训英译要想收获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不能只管传播不管反馈,而是要多渠道接受信息的反馈,在不断更新传播策略的基础上塑造更加积极健康的中国高校形象。传播效果的反馈信息是调整翻译策略和传播方法的重要依据,完整的反馈机制不仅涉及校训英译发布后,还涉及发布前———也就是说除了搜集反馈信息,还应事前进行科学的调研和评估,既比较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特点,也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将可能产生的文化语境误解降至最低程度,使得我国高校校训英译能更好地为国外受众所接受,总之,在互联网无远弗届的今天,高校校训的英译更应该从语言层面走向文化层面,重视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和彼此影响,“力求将翻译理论与传播学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以解决长期以来传播效果与翻译效果研究的‘两张皮’相分离现象”[7]。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广阔的文化层面去审视高校校训英译,将其视作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予以剖析。如同跨文化传播行为是多姿多彩的一般,高校校训的英译必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一项可以做得更好但难以做到最好的工作,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争取不断接近“最好”这个目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校校训英译跨文化传播对策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640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