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会。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原创13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阅读有如生活本身的酸甜苦辣。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比较酸,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比较苦。当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可以学学“鹰的重生”,也可以回味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比较赞同胡适先生、蔡元培先生对读书的诠释:读书能开启人的智慧,读书能让人明道理、知礼仪。我相信读书能拓展思维,提高处事和应变能力,让人更加平静、更加宽容,让人眼睛清亮、神清气爽,让人更加充实、更加幸福。阅读:广泛地摄取营养
知识要靠日积月累,读书是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坚持不懈的读书,耳濡目染才能储备真知、完善自我。间接知识快于直接知识,这需要逐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知识领域很广泛,如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美学、民族学、运动学、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知识是无国界的,在阅读唐诗宋词、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国内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世界文学、历史、地理等以便拓宽视野。工作之余,轻轻地翻开书,淡淡的书香扑面而至,一行行经典的语言沁入心脾,与作者同游心灵之旅,快乐无穷。阅读:多维度运用感官
阅读需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经典名著通常是精读,历史、文学、美学等略读,报刊、杂志、新闻浏览。我比较喜欢读纸质版的书,可以在书上勾画、评论或者摘抄,一本书读完,掩卷而思,在感触良多的同时提炼、总结,恰当时候用之无不快乐,几年以后重读,再照当初评论又是另一种境界。《西行漫记》也译作《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虽然没有明确发表观点,但读完后能很自然的结论:共产党必胜!《上下五千年》共十册,从盘古开天地、天下纷争到近代社会,一部华夏民族史娓娓道来。《增广贤文》《孝经》《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则奉劝如何做人、如何孝敬。
篇二
生活不止于阅读,更重要的是记录。
每一次呼吸吐纳都是文字和心灵的美好碰撞,膨胀起来的灵感在脑海中空翻,一次次惊艳的瞬间,让人耳目一新。
阅读,就像去感知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屋子,随着阅读的深入,往事历历在目,能感受岁月的沉淀,能感觉破碎瓦片裂开的疼痛,能感悟满墙青苔里藏着的故事。
现代生活节奏快,在工作之余,大家都会拿起手机捯饬一下,随机查看的文字及图片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通常我们会在标题里挑选一些感兴趣的点开。有一次看了一篇文章觉得还不错,当时的感悟颇多,可惜没有随手记录一下,思量着晚上回家再回想记录即可,没曾想待到三日之后再翻到这篇佳文,才恍然想起这回事,挠头许久都想不起当时所想,甚是可惜。
一日,在网上看到“拇指作家”,运用手机创作的作家。没有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经济条件,仅保持对读书的热爱,仅凭手机创造出内心深处的王国。那里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喊着自由和快乐,鼓足勇气拿着书阅读,用拇指敲出一个个故事,不惧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和不解,逾越心里那道坎,忘却周遭的一切不顺畅,文字的世界里,你就是王国的主宰。
“拇指作家”马慧娟以种地打工为生,业余从事文学创作,6年摁坏了7部手机,已经创作散文、随笔作品40多万字, 其作品在《黄河文学》等刊物发表。她的世界多是在描绘她所了解的生活,印象里的那场细雨中,她守望着自己的庄稼,也守望着梦想与文学。马慧娟说在写作这件事上,她说不出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只是觉得写作是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己的剖析,就是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去写,把想表达的表达完整,表达清楚就行了。她的散文组章《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与我幻想的文字王国截然不同,可能与你的也不同,但我们皆生活于风景中,你也可用拇指敲打出可心的文字,勾勒出你内心的文字王国。
在阅读或旅行中稍有感触,我都会用手机及时记录下来。在我天马行空的文字王国里,阳光刚好撒在河面,波光粼粼,有一只小青蛙正在河边看书,感受有目光注视,便不顾一切跳入河中,“咕噜咕噜”,从水底下冒出来一位婉然的妙龄少女。画面转换,成片的花铺满田头,一只只兔子突然从花丛里蹦跶出来,花瓣零散飘洒着,个头稍大的兔子缓缓抬起身子,眯着眼抖了一下身上的花瓣,头顶着两个调皮的小朋友开始奔跑,耳畔传来他们嬉笑的声音。云层渐厚,雨滴“咚咚咚”敲打着泥土,唤出了地底下藏着的绿油油植物。这是我记录的小缩影。路过四季,阅读与感悟生活,记录下来的有只言片语,也有小篇章,将其整理成文,乐不知疲。
篇三
早几天看到一档节目,谈论的是关于读书意义的话题。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大意是说:如果你只读专业书和教科书,不能真正叫做读书,真正的读书是读杂书。
比如,你学的计算机,只读计算机方面的书就不叫真正的读书。如果你学的医学,读艺术、哲学、历史方面的书籍,这才是我们指的读书。
一提起读书,很多人不免又拿小学毕业最后发财致富的观点,大谈读书无用论。殊不知,把读书功利化,本身就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读书跟发财不能划上等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心灵,找回自己。
我曾经看过一个演讲,内容是《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书橱里藏着哪些书。如果一个人书橱空空,八九不离十,脑袋也空空。
这个演讲者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有一天,她发现自己书架上放的全是英国和北美作者写的书籍,恍然醒悟自己进入了文学盲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很片面。
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罗列出196个国家的书目清单,然后尝试阅读来自这些国家作者的书籍。但是,语言文字成了一大难关。
她开了一个博客求助,吸引了很多人帮助她翻译,或者帮她找到翻译成英语版本的书籍。一年的时间,她接触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
之后感慨到:一年的阅读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让我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更打开了我的视野。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
不读书的人,输掉了你对这个世界正确的认识,输掉了认知里的精彩世界!
曾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趋利,第二重是趋名,第三重是趋静。
静,指的是内心的平静。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贫穷的时候焦虑,富裕的时候仍然焦虑,挣再多的钱也克服不了焦虑感。为什么?因为内心空虚,一直追求无止境的物质,精神得不到滋养,表面活得风光,实际深陷苦海。
记得电视剧《欢乐颂》里,曲筱绡受赵医生的影响,慢慢爱上阅读,躺在赵医生的怀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以前以为快乐是很多人一起闹腾,没想到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平平静静原来这么快乐。
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们内心平和,从来不炫耀什么,外人觉得他们孤独,其实他们精神很强大。
而不读书的人,你输掉的是一颗平静之心。
书籍之于精神,就好比粮食之于躯体,都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营养。而不读书的人,精神上缺少一种力量,随着阅历的增加,有一天你会幡然醒悟,缺少这种力量,会让你后半生后劲不足。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怎么看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这么多鸟,真好看,真是太好看了”——这就是文化底蕴的差距。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你浑身散发恬静的气质。与喜欢读书的人相处,他们不粗俗,不暴躁,不偏激。他们用读过的书培养出冷静的处世态度,与之相处,如沐春风。
不读书的人,你输掉了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儒雅气质。
据说,站在金字塔尖的人,几乎都有阅读的习惯。
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爱读书的人会在阅读中不断丰富他的大脑,培养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会人云亦云。
不读书的人,即便你走遍了这个世界,也未必能看懂这个世界。他们可能会用自己狭隘的思想,低认知误解这个世界;他们可能会轻易盲从,输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没有办法无限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读书便是最好的方法。
因为读书,你可以体验1000种人生。而不读书,你只能活一次!
篇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有很多好处,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思维能力等等。因此,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公路人而言,读书是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和做好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普通公路人,不管是养护生产工作人员,机关办公室工作人员还是路政执法队伍等等,都需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相关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不仅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个人爱好,更要把它当作一种工作责任,因为我们的见识修养和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平时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最终结果。当我们从事养护生产工作时,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就会严重影响项目建设和工程质量。当我们办理路政案件时,如果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了解得不够透彻,就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案件的规范性。然而,防止此类情况发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书,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才能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当我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升华到一定程度时,就能避免发生以上这些问题。但是,读书也要讲究方法,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读得巧,又要读得实。我们不但要爱读书,还要会读书、读好书,多读与我们公路工作相关的书,这样才能学有所用。也许有的人会这样说,每天的时间都在各种文山会海和各种交际应酬中度过了,哪里还有时间去读书学习呢。其实,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和思想,把每天工作之余的时间和平时的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视读书为工作常态,把读书当成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会有很多时间去读书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期间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是这样说的:“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说在个人时间被工作占去之外,能做到的就是经常读书。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特别是对于我们普通工作人员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丰富思想境界,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通过阅读获得力量,涉取智慧,启迪心智。
读书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有意义的过程,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做一名爱读书的公路人其实很简单!
篇五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曾经有一场著名的演讲,她在演讲中说了一句话:“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许多人都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未必了解生活的广度是什么。
其实,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就是他的格局。而一个人的格局,是由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决定的。你从书中读到的智慧,从这个世界获得的阅历,都将决定你未来的人生格局。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读书究竟为什么很重要。
知乎上有个提问,读了的书大多数都忘记了,那读书还有什么用?有一个答案获得了无数人的赞同,“我从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大多数都排出了身体,剩下的成为了我的骨和肉。我想,读书之于思想,和食物之于身体,应该是一个道理。”
思想和精神都是无形无质的,读书获得的东西也一样。因为它不能直接用金钱明码标价,所以许多人难以了解自己读过的书究竟对他有什么帮助。但就如那个答案说的一样,你读过的书,即使忘了内容,即使不能让你直接成功,也会给你思考的机会。
读书与思考,是一个人格局的基础。正是这些无形的事物,让你能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
2
宋代诗人黄庭坚曾有一句话:“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慢慢地就会变得庸俗,照镜子都觉得面目狰狞,为人谈吐也大打折扣。
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从一个人平时的面目与谈吐就可以看得出来。
曾有一位美国学者在他的书中对两类人做过比较,一类是有了钱去消费炫耀给大家看,一类是有钱了却把钱花在教育、知识和服务上。
这就好比父母有钱了买了一辆豪车,到处开出去向亲朋好友炫耀,也给孩子买最贵的玩具和衣服,却没有给孩子买几本书,也忘了花钱提升自己,享受的目的就是享受。
而有的父母却会拿出一部分钱,花在提升自己和下一代的知识水平上面。父母的格局,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下一代。
3
读书之外,还要去看看这个世界。
有句话说得很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读的书会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也会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但那终究是别人告诉你的事情。
而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经历了,它才会成为你的阅历,最终成为你的格局。
被称作文化行者的余秋雨,给学生上课时,曾说过一件事。
常常有人问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他回答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我很喜欢他的答案,你走过的路和你读过的书,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明白书中涵义。
许多时候,我们迫于生计,又或是苦于懒惰,没法读书,更难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就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我们行万里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不是一句矫情的宣言,而是一声真诚的建议。可能眼前的生活有些苟且,但只要心中怀有远方,就有机会从眼前的苟且和生活的逆境中走出来。
走过许多路,看到了外面的风景和那些不同于过往的人与生活,你会发现,你在这样的行走中睁大了自己的眼睛,扩张了自己的毛孔,也扩展了自己的胸怀。你的格局,也在这样的行路中,被渐渐扩大。
篇六
一九八四年秋天,我高一辍学回家以后,从此再也没有进过学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不知不觉迷上了书籍,爱上了读书。在我没有正式职业的情况下,我在当时的毕节县清水铺区南关小学找到一份职业——代课。记得刚去学校的那一天,当我看见了那一排排整齐有序的书籍时,一时之间我欣喜若狂,眼睛不由自主地紧瞪着那些我喜欢的书籍,从那以后,除了上课时间以外,闲暇之余我便翻开它,迫不及待地阅读。这其中就有《收获》、《高原》《章回小说》和琼瑶的那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窗外》。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学校里一个老师也没有,我静静地坐在寝室里,坐在那昏黄的煤油灯下,坐在窗户里看《窗外》。漫漫的长夜,我仿佛走进了《窗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与主人翁共同分享了人生的欢乐与忧愁、幸福与痛苦、爱与恨、得与失,并与故事一路同行,与人物并肩行走。同时,我被琼瑶笔下那一句句华丽的语言深深地吸引,我深醉其中………。“当…当…当…”一阵阵急促的上课铃声响了起来,我一下子从故事中惊醒过来。抬头望一望窗外,原来天已经亮了……那时,17岁的我,17岁的年龄,梦幻般的年龄,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就到了一九八七年的秋天。总段又一次招工考试,我幸运地考上了。当时,我被分配到赫章公路养护段六曲河道班工作。直到一九八八年夏天,总段举行了统计员培训班,赫章段组织上研究决定安排我去总段培训学习,时间三个月。
三个月的培训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养路知识和写作知识。期间,我在书店里购买了一本《汪国真散文诗集》和《写作基础》。在那紧张而又繁忙的学习氛围中,我一边认真学习养路知识,一边又忙着背诵汪国真散文诗。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培养了我浓厚的读书兴趣。我更加地如饥似渴,更加地渴望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总之,在那里,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提高了我的写作技巧,丰富了我的养路知识。
回到工作岗位以后,班上的工作量早以增添了许多,工作也比较辛苦。一到晚上,思恋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愫油然而生。渐渐地,一种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涌上心头。班长似乎发现了我的心思,常常来到我的寝室,给我做思想工作,与我促膝谈心,并鼓励我努力学习。班长一句句真诚的话语,一句句真诚的劝告,逐渐消除了我的抵触情绪。从那以后,我更加热爱读书,更加有了一种创作的欲望和冲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赫章的书店里又买到了一本《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水一方》、《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还有许许多多武侠小说和人物传记。有多少个黄昏,有多少个黑夜,当我读到《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当我读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我被保尔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当我读到《在水一方》的时候,我被杜小双那种独立自主的人物性格所震撼。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里,我又学到了不少的历史知识,丰富了我的写作素材,而且使我更加的认识到要写作,要像琼瑶那样写出华丽的词藻、丰富的语言、精彩的文章,除了阅读大量的书籍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多的生活积累。因为我深深地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语言是文章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
通过大量的阅读,使我一步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脆弱走向坚强。通过不断地阅读,我树立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与信念。正是这一个理想与信念,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从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孤独难耐的黄昏与夜晚,也忘记了一次又一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每一次的阅读,留给了我一次又一次遐想的空间,我的脑海里交织着一次又一次的欢乐与忧愁、幸福与痛苦,充斥了光明与黑暗、成功与失败。我为我的梦想在执着的努力、奋斗。即使那是一个遥远的梦,即便那一梦隔着银河般的距离,我也从不气馁。因为在人生的进程中,有我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拼搏精神,我已看见彼岸的风景……大山爬得越高,眼界就越宽阔;好书读得越多,心胸就越宽广,生活就越加美好与充实……“墨方衫袖吾方醉,腹有诗书气自华”,“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知道在遨游知识的海洋里,在憧憬文学的道路上充满着艰辛和坎坷,但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我将一如既往的迈着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七
人为什么要涉猎多种书?钱穆说,一是培养情趣,二是提高境界。
“读书,能从有情趣,有见识的人那里得知如何过得有趣,这些有趣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从他们的文字里,又能得到许多人生借鉴。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
一、修养类的书:最好的修身养心之道
《论语》:能改变人心
对于《论语》,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朱高正先生曾这样评论,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这也就是说,如果真正读懂了《论语》,不仅是语句、文法,连同思想、体系、义理、精神内核一并读懂,与作者血肉互通、骨脉相系。
自然会在为人处世,待事待物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其风貌、谈吐也会不同以往,这即代表气质发生了变化。
《孟子》:人生在世,需要一些教养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其实和动物没啥大的区别,只有一点区别,但这一点区别,很多人丢了,只要少数人保存下来了。
这一点是什么?是教养。
孟子又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当人吃饱了,穿暖之后,整天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混吃等死,这种人其实和禽兽差别就不大了;
所以,人生在世,需要一些教养。需要一些浸润灵魂的东西,需要一些内在精神力量,需要自我驱动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人不能只简单地追求物质满足,只追求吃好穿好。物质富足当然重要,如果饭都吃不饱,去谈灵魂谈理想,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已经达到了孟子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却还是“无教”,没有教养,人活得就和禽兽没有差别了。
《老子》:不争,方能成就一切
《老子》虽说只有五千字,但却蕴含着人生大道理。
老子在几千年前给我们遗留下来了一句万能金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并非丧失斗志,而是在同样复杂的环境里,如何放空自己的心灵,看开一切,由此消除一切孽缘烦恼。
自古以来,无数有识之士的不争做法,都印证了这一切:范蠡不争权势,从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诚信经商,造就了自己功成身退的一生;陶潜不为五斗米为乡下小儿折腰,毅然下南山,采菊悠游,优哉游哉,复得返自然……
嘴里要争个输赢的人,无非是执念太重:放不下那些无谓的尊严、舍不得那些可有可无的蝇头小利……但有一点事实是无法避免的——嘴里赢得了一时,最终定会输得最多,包括你身边的朋友、正要起步的前程。
《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
“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态;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专注。乘物以游心,只心无旁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二、欣赏类的书: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也许已经面目全非,这个浮躁功利的世界也许已经诗意无存,可是在《诗词大会》上,当武亦姝浅笑吟出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还是一下子被击中了。
那击中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美。博尔赫斯说:“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以扑向我们。”
诗歌给不了你什么立竿见影的具体功用,所以你可以认为它是无用的。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我们生而为人,和飞禽走兽不同,不仅因为更高的智商、更丰富的情感,还因为我们能欣赏美。什么是欣赏?朱光潜先生说:“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他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令人惋惜!
春天,走在湿漉漉的街上,遇见街边老人用针线把茉莉花串起来卖,一串两块钱的小花是我遇见的小确幸,因为我想起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夏天,午睡醒来人蔫蔫的,耳朵却听见窗外孩童追逐嬉闹的声音,心中莞尔,因为我想起来“人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秋天,梧桐叶子落了一地,踩在干透的叶子会发出脆响,我总要多看几眼林子,因为我想起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冬天,下过雪的夜里回宿舍,风里把自己裹得只剩下两只眼睛,还是觉得冷,又想起“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我们不应该向外界索要诗意,而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寻找诗意。以诗词为心,来对抗眼前的苟且。
人生不免风雨,心里喝一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见过人心的复杂,那就叹一句:“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想赚好多好多的钱也是不错的愿景,大可喊一回,我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诗词的好处只有进入诗词世界的人才懂。
诗词里,我们看到时间,我们看到人生,我们的荣辱辛甘、悲欢离合,和诗人的荣辱辛甘、悲欢离合,发生共鸣的那一刹那,那种心头大亮的愉悦,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
四、新知类的书
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这一类更不必详说了。
五、消遣类的
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从狭义上讲,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生活忙迫,该在什么时候读呢?其实人生忙,也是应该的;只在能利用空闲,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顺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车上读书,实比在马上更舒适。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
现在我们生活和古人不同,但必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恰如一块布,裁一套衣服以后,余下的零头,大可派作别的用场。
人不是为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而是为了成为怎样一个境界的人。常读那些大师的书,循此以往,人生境界自然会高,人生情味也会厚。
篇八
其实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是喜欢书的。我说读书,不毕业,还要继续看下去。会不会引起大家的愤怒?好不容易摆脱了,你还让我们毕业以后继续看?
我们讲读书,其实每一个人基本的目的都是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当然,到了今天,我们不一定用纸本的图书来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通过手机。未来,也许人人都可以通过一个接收器,拥有世界上全部的资讯。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阅读,哪怕是你一个实证的项目,比如我今天要通过实验发现一个最佳的比例,或者找到一种最佳的物质,找到一个什么流程。你如果跟读书结合起来的话,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而不是自己从头开始。
也许有同学说:“我就是毕业以后不再做任何的研究,也不需要再求什么知了。”即使这样,我想你也离不开读书!
其实读书是很好玩的,如果你有这个兴趣的话。在学校阶段,你读书必定要有一定的目的;毕业了,读书可以成为你人生的乐趣。你可以排除一切功利,从这个目的出发。毕业,并不是我们读书的宗旨,而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多多益善”,到了今天是否仍然正确呢?我想应该学会选择。在今天,知识爆炸,每年产生的新书,不要说看,就是我们图书馆编目经常都来不及。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现实需要总是有限的,一味地追求多多益善,很可能到最后劳而无功。
怎么决定读什么书呢?那就要看你的目的。古时候,知识结构比较简单,更多讲究融会贯通;今天学科的分类、知识的分类很细,你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找到最适合读哪些书,理解也加快了,而且你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
我们经常抱怨图书馆、宿舍条件还不够好,其实在艰苦的条件下读书,有时候也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念高中的时候,在地摊上看到一本《六朝文絜》,我记得大概要两块钱,是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我就把它买来了。这本书听说现在拍卖价是几万,但是更主要的是,这样一本书我一直带着,它给我带来的乐趣,绝不是两块钱或者今天有多少万的代价所能替代的。
篇九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话题。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带给你快乐。——龙应台
相对于这种应用性的答案,或许,龙应台另一番关于文学的评论,更适合我们,她把文学比作湖面上白杨树的倒影,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但微风吹起时、夜里月光浮动时,倒影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美感。这种不同的观感,也像是文学带给人们的美妙体验,也是读书带给我们的心灵享受。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害怕与这个世界相同,我们恐惧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消耗生命,我们渴望一双看穿黑夜的眼睛,我们梦想在书的世界里找到一条光明的通途。
读书,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更增长了我们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时时让我们惊醒于红尘之中,或忏悔或反思,或痛哭流涕或默默守望,或悲哀至极或欣喜若狂,让我们不再对未来感到恐惧,不再对死亡充满迷茫,唤醒我们的灵魂,引领我们的方向。
或许,读书意味着享受孤独,但它也培养着我们与自己独处的能力,尤其是阅读经典作品。阅读好的作品,是一次与自己、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洞悉自我、观察世界的方式。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然而,现在对大部分人来说,静静坐下,读一本书,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微博、微信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们获取的信息越发碎片、同质,读书给我们带来的愉快,似乎在慢慢被遗忘。
如果你想问如何才能放下心中的浮躁,翻起一本久违的好书,小编想,也许是一种渴望的冲动;也许是阳光明媚,夕阳正好;也许是深夜的风,吹醒了紧掩的心扉;再或许只是一次对话,一番思考。书就在眼前,拿起来读就好。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读书,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篇十
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一生到底怎么过?”看到这句话时,我的身心猛的一滞,竟瞬间呆住了,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问住了。
正值而立的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仿佛从大学毕业以来,我从来都是被生活推着向前走,而不是过着自己掌控的生活,毕业、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就这样顺其自然地一步步走了下来。在跌跌撞撞地行走时,曾经的梦想也渐渐在现实生活的琐事中湮没,自己似乎活成了人口统计中的一个数字,生活也变得枯燥乏味,没有寄托。
我拿着这个问题问了很多朋友,答案各有不同。有的人说一笑而过;有的人说顺其自然;有的人说一生要强;还有人说吃饭和读书——吃饭会饱,读书会飞。我最欣赏的是最后一个答案,因为这漫长而短暂的一生,如果没有阅读、没有书籍,恐怕会变得无味而寂寞。
人这一生会有无限可能,也有无数的乐趣。有的人喜欢旅行,看看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的人执着于升职加薪,证明自己的能力;有的人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一生淡泊名利。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人生路途上会经过很多的风景,遇到无数的人,很难有人能够自始至终伴你走到生命的终点,可是书籍却可以。
在我迷茫彷徨时,书籍为我指明前方的道路;在我孤独寂寞时,书籍充实我的内心;在我骄傲自满时,书籍告诉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教会我戒骄戒躁……
我喜欢在空闲时间里,放一首舒缓的音乐,随意打开一本书,在书中读读别人的人生,看看别处的风景,想象另一个时空发生过的事情。阅见人生,阅见好心情。
篇十一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今天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
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常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而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占0.3℅。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
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妆。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之声,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灵,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不是说书本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读书为的就是为了不遇到我不想遇到的人。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篇十二
有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室清理废旧杂志,这时一本又大又厚的书籍进入我的眼帘,书名叫做《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不禁翻阅起来,和大多数“心灵鸡汤”一样是关于修身养性励志向上的书籍,我毅然决定借来细细品味。
读完该书后,我的思想感悟提升了不止一点点,也纯正了心灵。书中所写到的许多品质非常契合当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信这本书也能让其他读者丰富精神世界,感受阅读的力量!
阅读的益处不言而喻,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提到读书,这让我想起一篇某报刊登的文章《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想来至今印象深刻,文中写到两兄弟长大后的生活境况,大哥因讨厌上学,辍学当了水泥匠,长大以后凭借多年的社会经验和依靠勤劳的双手创业致富成为当地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家。二弟从小读书就非常用功,学习成绩很好,长大后分配到满意的工作,在社科院当一名研究员。作者表达的观点是:读书对大哥这样的人没多大用但对二弟却非常有用,两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认为他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对,但确是狭义和片面的论断。假如读书只与财富和命运挂钩,与心灵涵养无关,那么人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变得非常的肤浅,就无从谈起培养什么高尚品行了!
读书对每个人都有用,不论知识是否改变命运,它都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丰富了精神,提高了修养。
阅读就要读好书。如今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体十分普及,各种快餐式阅读和垃圾信息充斥着生活,人们逐渐分辨不清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有害,一些经典文学、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书籍渐渐被疏远,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和困难就只会上网查询现成的答案,失去了自我的思考,造成了“人脑被电脑绑架”,久而久之会脑子就会“变慢变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病毒思想就轻而易举的入侵了人们的意识,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变质!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解辩证与统一的思维,读《三国演义》知晓人事权谋,读《三字经》、《道德经》提高道德品行。“问清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唯读好书才能醍醐灌顶修身养性。
阅读更要自省。《荀子·劝学》中写道“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后人进步的阶梯。自省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指导思想,实践不违背规律才会少出差错,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为有了前辈的实践、经验、教训、总结,后辈们才能少走弯路,所以才走的更快更远。
篇十三
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需要静思以修养身心,俭朴以涵养品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超然洒脱的心态、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一种虚怀若谷的修养,宁静是一种恬淡优雅的心境、一种返璞归真的情怀、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淡泊与宁静,皆源于内心,需要穷其一生去追寻,或追寻于大自然中、或追寻于音乐中、或追寻于舞蹈中、或追寻于绘画中、或追寻于阅读中、或追寻于科研中......然而,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大都需要专业的素养,唯有阅读是大多数人都可以体验的,阅读始于我们识字之初甚至更早,我们孩提时期便会指着视野里出现的花花绿绿的图画文字,咿咿呀呀一字一字的开始认读,可以说阅读是一种本能,与生俱来。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捧一本好书,独坐静读,一处处景致在书卷上栩栩如生,手扶卷处,仿佛繁花盛开指尖,莫名欢畅,一茬茬墨迹,诉说着古今中外,书到会神处,直抵灵犀,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一缕缕清幽淡雅的书香氤氲开来,心旷神怡,明澈在目,静谧在心。阅读是身心愉悦的享受,恰似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如楫舟十里荷塘,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闲游山间梅园,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漫步千年古道,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如静坐烟波湖畔,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如独钓寒江雪,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阅读时尝遍百味人生,道不尽人情冷暖,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私情,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亦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洒脱,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寥廓,亦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幡然顿悟,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有我之境,亦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陶醉于书香氤氲中,在书籍中淡看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细品人生百味。
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尤其需要静下心来,多做、多想、多读书。好书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浮躁的心沉静,让迷失的心警醒,让心海宁静、心路坦荡!当你忙忙碌碌奔波在繁华喧嚣的城市时,是否因为劳碌奔波、杂物缠身而心气浮躁?当你步履匆匆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市时,是否因为心无所向、随波逐流而孤独空虚?当你追名逐利深陷在纸醉金迷的泥潭时,是否因为贪慕虚荣、迷失自我而荒时暴月?此时此刻,生活需要一份宁静与淡泊,保持平和的心态、清醒的认识,不受俗世污秽的干扰,不争名利得失于勾心斗角中,不争宠于阿谀奉承之中。此时此刻,何不徜徉书海、沐浴书香,感受唐诗中盛世文学的美学意境和宋词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欣赏元曲里唱念做打的舞台艺术和明清文艺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陶情怡性于浩如烟海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或是领略异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不分轩轾,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各有千秋,哲学大家人才荟萃,古希腊三贤、德国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等人个个皆是璀璨耀眼旳巨星,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当然,阅读不仅仅限于文学类,艺术类、心理类、政治类、经济类、军事类、法律类、管理类、天文类、建筑类、交通类、医学类等等典藏书籍汗牛充栋,文化无界,生命不息,阅读不止,博览群书,勤学善思,知行合一,方能修身致远。
将浮躁和烦恼都放下,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享受阅读之美,你会发觉阅读便是心灵的桃花源,远离了忙碌与喧嚣,摒弃了名利与浮躁,滤尽了浅薄与粗俗,陶怡了品德与情操,净化了身心与灵魂,积淀了思想与智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原创1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6525.html
- 上一篇: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事迹材料范文
-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化中介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