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是每一阶段完后需要写的报告,你写了吗?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会工作总结报告,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经过前期大会报告和院部研讨两个阶段,历时八天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今天进入总结汇报阶段。大会报告阶段,邀请了教育部领导和各方面的专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刘华东副校长也作了学校专业建设工作报告,深刻分析了我校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思路。研讨阶段,各学院、教学系对学院专业结构布局和内涵建设进行了充分讨论。今天,四个学院及四个专业分别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汇报。下面,我结合学校工作和对各院部讨论及汇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重点讲三个方面。
一、关于学科和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的问题
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是国家经济形势发展、能源转型、科技进步提出的要求,更是今后高考制度改革、按专业招生形势下必须做出的考虑,是学校至关重要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关于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我认为有几个原则,一是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经过反复研讨,去年在党的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学校要建设研究型大学,这个定位对学科专业布局是有明确要求的。二是根据国家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学校提出了“强化”、“拓展”和“升级”六个字的学科布局总体思路。“强化”是指强化xx学科,xx学科专业是我校的立校之本,尽管面临着就业压力、油价低迷及各种困难,但如果学校的xx学科水平上不去,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无法实现。“拓展”是指面对能源转型的大趋势,面临国家在“十九大”提出建设低碳高效能源体系的需求,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专业拓展。“升级”是指要建成研究型大学,必须对通用专业和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升级。
按照这样的总体思路,我们应主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要适当增加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学校党委会和常委会通过了新增材料学院和设立四个研究院的决定。学校设立新专业也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布局。今年学校申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五个新专业,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第二,要升级传统优势专业。进入信息化时代,xx相关学科的很多专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发展为技术应用型,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势头迅猛。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对传统优势专业进行升级和强化,让老专业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工科要求既要拓展新专业,同时要用新工科的理念和技术来升级传统专业,提高传统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第三,要淘汰一些建设成效不好的专业。建设研究型大学必须要有特色,必须要有排名比较靠前的学科和专业,xx大学的长远生存和发展也必须靠一批排在前列的学科专业来支撑。如果专业排名都靠后,学校是无法保持高水平发展的,所以必须对一些社会需求不大、生源质量不好、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进行淘汰。
在专业调整方案中,希望学院领导、广大教师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思考如何把握横向拓展与纵向提升的关系。很多学院提出增设新专业,那么现有的老专业办的怎么样?老专业和新专业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能只追求“摊大饼”而没有纵深提升,否则专业建设水平永远得不到提升;二是要思考从目前的专业设置中吸取哪些教训。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现有的个别专业不应该设置,或者说设置时应该更谨慎一些。每个学院都至少应该有一个在本领域排名靠前、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这是学院的立院之本。如果一个学校办了很多专业,但是很多专业都是低起点,那么这所大学就上不了水平,就失去了长远发展的动力。从国家政策来讲,任何学科和专业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形势,都符合国家需要、行业需要,符合山东省和青岛市发展需要,但是学校不可能全部都办这些专业,我们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关于加强专业建设的问题
本次教学工作会的核心主题就是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因此一流专业的建设显然是核心。
我个人认为,学校目前谈一流专业建设还为时尚早,绝大部分专业和学科距离一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为目前能够在全国排上名次的学科数量不多,专业同样如此,但是专业建设显然是学校的一个重点,而且是培养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的基础。关于今后怎么建设专业,我想提五点想法。
(一)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是建专业还是建学科,最根本的一点都是师资队伍,没有人才一切都是零。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峻的挑战,一是高端人才严重不足,明显落后于同类院校;二是青年优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今年的优青评审刚刚结束,我校没有一人入选,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讲,我们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教授上课率非常低。相对应的,青年教师则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从统计数据看,近三年留校的青年教师中,有70人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其中50%的青年教师承担四门及以上课程,有13位教师承担六门及以上课程,还有一位教师在一年内上了七门课程。即便是一个老教授一年上六门课,我认为也是不太可能的,更何况青年教师知识面有限,阅历有限,教学经验也有限,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面临这样的师资队伍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是要严把入口,通过增量扩充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00多人,数量较大,但是高端人才却严重不足,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新专业建设任务,更加需要引进高端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能降低人才引进的标准,只有严把入口,才可能在十年之后使我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和水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长来学校调研时讲到,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青年教师要想获得“一桶水”必须靠培养,如何培养呢?首先,要求教授多上讲台,把青年教师解放出来。人事制度改革已经非常明确,要求教授包括二级教授,必须走上讲台,走向实习基地,这方面可以向其他很多高校学习。在目前教师队伍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要使一线教师队伍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是让教授上讲台,另一方面就是要把青年教师从繁重的课程当中解放出来,给他们充电的机会,获取“一桶水”的机会,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下学期,学校将集中研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引导教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指导学生等工作上来,将多年的积累应用于教学。同时,要给青年教师在教学任务上“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学术,为今后更好地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奠定基础。
(二)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联结学科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纽带,专业、学科、学位点建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必须一体化建设,但是很多学校包括我们学校,学科、学位点和专业是分开建设的。刚才各位院长和专业负责人的汇报中也提到没有真正干工作的责任人,没有奖惩机制。
学校必须要推动学科、学位点、专业三位一体的建设,由发展规划处牵头、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参加,建立学科、学位点和专业一体化建设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分级负责,每个学科和专业有总的负责人,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分负责人。下一步的聘期考核和职称评定,要考虑学科、专业负责人做出的贡献,也要提倡骨干教师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一体化的建设,本硕博一体化、资源共享、本科生进实验室等工作都是难以实现的。希望下学期能够跟相关责任人签订责任书,给权力、给义务、给责任,同时也给各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本科教育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中、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得到真正提升和加强。
(三)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特色的,不同专业的特色鲜明程度、先进性有所不同。面临新的形势,如何建立符合新时代国家、行业、地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学校“双一流”建设两年后需要交一个答卷,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强本科人才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学校的两个“双一流 ”学科,这也是其他学科专业同样面临的问题,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关键是要把握几个度,特别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专业知识面的横向拓展,如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提出的地质和工程融合、技术和装备衔接等,这些理念具体如何实现,如何平衡拓宽培养口径和强化专业能力的关系,需要认真思考。
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优质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是教育部重点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今后开展专业评估的重要显性指标。学校有关院部和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在确保现有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取得培养成效的同时,积极争取新的改革试点,推进通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是学校培养特色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模式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大力推进科研育人
一是要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本科教学工作会开幕式上,高教司范司长讲过,不希望高校设置纯教学型岗位,不希望教师是“教书匠”。“教书匠”培养不出一流人才,大学教师必须要有学术研究,目前学校专业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源于此。例如,教材知识陈旧,其实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能力去更新教材。未来学校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要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为了避免教师成为“教书匠”。一流大学跟普通大学最大的差别在于有大师上课,这里的大师,不是指教学大师,而是指科学大师,科学大师上课不可能出现内容陈旧这样的问题。
二是要让本科生早进科研团队。目前,学校优质的科研资源没有在本科教育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一直强调“本硕博一体化”和“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就是要确保科研资源真正用于人才培养。学校将进一步提高对专任教师科学能力的要求,这是我们追赶高水平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然选择。在“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学位点建设规划中,相关部门要采取具体措施,让本科生更早进科研团队、早进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生开放,使学生更早的受到科研氛围的熏陶。同时,要让学生有成长的机会,能够看到前途,这也是提高硕士和博士阶段生源质量的最根本路径,既是学校的导向,也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必由之路。有些教师可能有压力,但是有压力就一定会有动力,我相信我们学校教师具有这样的水平和能力。
(五)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我们的课程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分过多,与高水平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相比,我校本科生的总学分比其他学校高。第二,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比例较大,很多学生反映教师讲授的内容在其他课程已经学过,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第三,教材内容陈旧,有些课程用的还是很多年以前的教材,这也是许多一线教师科研水平不高、没有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材的一个必然结果。
目前我们的xx地质、xx工程和xx化工类课程的教材,很多都不是我们学校教师编写的,不符合我们学校在xx石化领域的学术地位。我们学校作为新中国第一所xx高校,教师应该有能力担负起这个责任。教育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给大学生适度“增负”。“增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增加课时,必须要增加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要从学科评估的角度,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教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推动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参与统编教材、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这是学科评估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需要,希望广大教师能够马上行动起来。
三、关于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问题
管理服务能力影响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为什么我们把“管理”叫做“服务”?大学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和产出科研成果,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职能部门和管理干部都要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产出成果这一根本任务服务。
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外”的服务,管理干部要有能力获取资源,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机遇,今后学校对二级干部考核要优先考核争取了多少外部资源。二是“向内”的服务,管理干部要为学校广大教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职能,为学校的核心任务服务,要以本为本,以教师为本,如果不能做到以师为本,那么就谈不上以本为本,也谈不上以人才培养为本。各个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和开展的工作,要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提升。
目前学校所有的资源主要用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在眼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面临各种压力,必须在各种核心竞争力指标上取得进展;二是用在长远,要培养年轻人,给年轻人提供更多进修、学习、提升能力、潜心钻研的机会。各部门开展工作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这项工作对学校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
提升管理服务能力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教师经常反映管理部门下发任务重,大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潜心教学和科研。所以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之前要进行充分评估,要使行政管理工作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产出成果这一核心工作,要给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钻研,这样才能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将来,部门之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联动,让广大教师从日常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
二是要加强管理团队建设。近年来,学校一些部门开展了很多针对教师的大规模培训和校内评估工作。学校希望,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甚至不做较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培训,给教师更多潜心钻研教学和科研的时间、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教师的个性化成长,特别是海外留学和进修。另一方面,需要开展针对干部的国际化培训。主要岗位的管理干部要到外国的大学走一走,到世界名校去学习,看看一流大学的管理和服务。没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团队,不可能办出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学,更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三是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分管领导、不同部门之间要多沟通,要建立重要事项特别是涉及广大教师的重要活动的部门抄送制度,坚决杜绝“政出多门”的现象。只有沟通渠道畅通,才能真正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服务。
2018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前后历时八天,收获非常大。本次会议贯彻落实了教育部“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精神,促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思考,明确了各个专业和学科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各个学院也对未来学科和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但是仅仅八天的会议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希望相关职能部门、教学院部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能够以这次会议为起点,更深入地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用什么样的办法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推动学校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工作,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本次会议必将在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中真正发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会工作总结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