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渐渐出现自动运维的方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企业信息系统自动运维的设计和实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大部分应用都是基于互联网服务构建的,因此对于互联网服务器的架设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对互联网自动运维平台的开发技术进行简要分析,自动运维平台对企业自动运维体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互联网的服务器的运营和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而这方面可以通过平台的设计变得简洁,从而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应用到其他方面。互联网信息自动化运营平台的目的就是实现自动运营,提高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投入较少的人力资源投入到运营维护方面,加速企业的发展。
一、平台相关技术介绍
1、JavaRMI技术简介。JavaRMI即远程调用的方法,广泛用于开发分布式程序接口,实现不同对象之间的远程相互访问和调用。通过该技术,两个独立的应用之间能够相互通讯并且互相访问,而且该技术同样建立在安全传输和可靠传输的基础上。利用固定的传输协议,该技术在工作中能够将服务器中可以被引用的程序创建多个对象,每个对象都可以被客户端调用和引用。
2、XML技术简介,XML技术对数据的交互操作提供了一种标准的统一格式。随着XML的不断发展,支持XML技术的通用接口也随之出现,开发人员在进行程序开发的同时只需要使用通用的标准接口就可以实现对XML文件的元素和数据进行访问和操作,不用刻意了解XML语言本身的语义和规范。因此该项技术的发展十分有利于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二、数据库自动备份技术
为了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和服务端的稳定,对服务端的数据库进行定期的备份是十分重要的。数据的定期备份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在操作崩溃或者系统被恶意破坏的时候能够保存用户和服务器信息回到最近的版本,从而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虽然目前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库发展都很成熟,但是企业和开发者都必须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一旦数据库被破坏,企业的知名度和信任度都会急剧下降。
三、平台需求分析
本文主要设计信息化自动运维平台实现互联网服务器的自动运营和维护,因此根据网络应用的特点和服务器配置要求,平台的具体需求主要有:支持远程文件的传输,以及对传输文件的压缩和解压缩功能。为了实现服务端的远程维护和升级,平台需要支持远程软件的自动化安装,例如JDK自动化安装,数据库自动化升级等。平台还需要支持文件的自动化部署,以及定期的数据库和文件的备份操作。
四、平台设计过程
1、开发环境的选择。服务器操作系统可以选择主流的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考虑到Windows对服务器端支持不是很友好,而且价格昂贵,普通版本又不支持多用户登录,不利于平台的有效管理,因此平台选取开源Linux作为系统开发环境。平台选用CentOS作为开发系统。系统的开发语言选取高效简洁的Python作为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选取了Ipython作为开发环境。
2、平台总体设计。在进行平台设计前,首先我们通过Linux终端命令su获取管理员权限,然后利用账户添加命令对系统进行管理用户的添加,并为每个用户配置好本地目录和操作权限,同时对平台添加ftp和ssh远程登录环境以便通过远程对服务端进行更新和维护。基于python技术,通过集成zabbix、ELK等开源软件,实现通过登录中间控制台实时采集包括中间件domain域,servers、jdbc、部署包等中间件相关指标指标数据,并实时监控,发现异常立刻发送邮件、短信通知系统运维负责人。平台设计的具体框架主要分为用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应用环境。在用户端我们应该对用户提供链接服务器的功能,用户在成功链接服务器之后能够向服务器发送指令,服务器通过解析指令确定用户权限,如果权限审核通过则返回相应的请求数据,如果审核没有通过则返回拒绝信息。平台设计的重点在于服务器端。上一小节我们说过服务器端应该能够提供远程文件的传输和解压,软件自动化部署,数据库和日志的管理等操作。其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信我们可以通过对服务器进行特定的端口监听,一旦接受到客户的请求,便对客户请求的指令进行解析,判断用户所属的权限分组。若用户的请求符合权限要求,则在对应的目录下读取用户所需要的文件进行传输。对于软件的自动化部署,我们可以通过之前配置好的管理员信息和ssh通信,实现对Linux系统的远程登录操作。
结论: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自动运营和维护平台设计的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和介绍,阐述了互联网自动运营维护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利用目前主流的开源系统和开发平台简述了自动运营和维护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企业信息系统自动运维的设计和实践》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6740.html
- 上一篇:县领导检查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总结
- 下一篇:全县安置“三孤”人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