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范文原创10篇

时间:2019-05-14 11:06:55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到评选优秀共产党员的时候,你写好党员先进事迹了吗?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范文原创10篇,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大辽河入海口历来都是河蟹“横行”之地,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这些世世代代出没于盘山的“横行将军”竟然濒临绝迹。“绝不能让河蟹在我们这一代绝迹!”这种沧桑巨变引起了一位叫xx的老人的极大忧虑。

拦河闸成了河蟹们的“西湖断桥”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盘山地区大搞农业开发,凡是入海河流都修建了河闸和堤坝,大闸成了河蟹们的“西湖断桥”,河里的大蟹不能洄游入海繁殖后代,海里的蟹苗不能回到河里生长,导致河蟹逐年减少,濒临绝迹。

时任县计委副主任的xx忧心如焚。1983年6月,在县政府多种经营会上,他郑重提出“人工养殖河蟹,致富农民,恢复生态”的建议,受到了县领导的重视,特意批了5000元启动资金,让他把河蟹产业搞起来。

1984年,xx放弃了升迁到市里的机会,选择留在刚刚成立的县水产局当局长,主推河蟹养殖生产。“把河蟹产业发展起来,就算是不能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哪怕只是恢复到一半,老百姓就能富不少。”拿着县里给的5000元钱,他当即召集人开会,第二天就来到小道子、万金滩水闸处捞蟹苗,然后再分别投放在三个水库里。到了第二年,水库周边的群众纷纷反映,河蟹太多了,走路都直扑脚面子了。

谁说北方养不出大蟹

物以稀为贵。1986年,盘锦河蟹多了,价格却下来了。扣蟹(蟹种)每斤8角到1元,成蟹也就二三元。xx替农民着急。他陪着县领导一起到湖北调研1万多亩水面的养蟹出口基地,让一行人大开眼界,也让一行人陷入沉思。湖北从盘锦购进蟹种,一斤七八元钱,运到湖北也就10元;在湖里养殖一年成大蟹,一斤扣蟹长成8斤大蟹,每斤30元,8斤就是240元。

“甘蔗最甜的那头,让别人吃了。”xx在敬佩南方人精明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隐患:盘锦河蟹产业以生产扣蟹为主,一旦南方人自己育苗,盘锦河蟹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要发展盘锦的河蟹产业,必须双管齐下:一是生产蟹种,继续供应南方市场;二是养大蟹,直接面对消费者。”

有了想法就开干。他立即给县政府打报告,直陈:“只有发展河蟹的最终产品成蟹,才能使养蟹业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利用稻田养殖成蟹,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最佳途径。”县领导被他的执著所感动,又批了1万元钱,支持他搞稻田养成蟹试验。

1994年,xx离休不离岗。当年,他贷款了100万元,投入160万元承包了一个近千亩的稻田河蟹标准化养殖基地。“我承包这个基地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完成我在职期间尚未完成的事业。”他如是说。为此,他在离家60多里地的荒郊野外,当了7年蟹农。老伴拗不过他,陪他一起到了基地,帮他把盘锦河蟹引上了养殖成蟹这条大路。

示范场产的蟹种,90%以上符合标准,十分抢手。一年春天,xx收获了1500公斤上等蟹苗,闻讯赶来的经纪人踢破了门槛。有一人当场拍板:“每公斤200元,我包了。”他只有一句话:“去年秋天,我已经答应给县示范场了。”经纪人急了,“你不会算账啊,200元一公斤你不卖,卖50块钱。”他说:“这叫信用。”为此,他一笔交易就少收入了20多万元。在运送蟹苗到示范场途中,有两个人横在路上,要求搭车。上了车之后,一个人从兜里掏出3000元钱,说:“老爷子,这车上的蟹子也没数,你高抬贵手,让我捞点就行。”xx嘿嘿一笑:“小伙子,你看错人了,20多万元我都没稀罕,还在乎你这3000元钱。”

我不能把一生的经验都带给马克思

2009年,盘锦已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河蟹第一市”。2011年,全市养殖面积150万亩,年产河蟹5万多吨,产值28亿元。河蟹规格平均2—3两/只,其中在“蟹王争霸”赛上脱颖而出的一只蟹子更是超过了9两。在全国大中城市,有500多个销售网点,并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每年国庆节前夕,进出盘锦的公路两旁,河蟹销售点一个接着一个,京沈、秦沈、盘海营高速公路上,运送河蟹的车辆川流不息。

xx说,每到“秋风起,蟹脚痒”的时候,他都要到农贸市场转转,和进城卖蟹农民攀谈几句。“听到他们增加了收入,我才会心满意足地悄悄走开。”已年逾八旬的老人,脸上是无尽的笑容。

得胜镇坝东村村民张书贵,种了几亩薄陋地,日子过得紧巴。xx无偿给他提供价值8000元的蟹苗,像管理自家蟹田一样帮助他悉心照料。秋后,张书贵纯收入2万多元。

蟹农邵海的河蟹得了病,给xx打电话,xx二话没说,雇了一辆三轮车,跑了50多里地,赶到他家;盘锦人徐永桥,到南京养殖河蟹,总也挣不着钱,已经退休了的xx,买了一张火车票,千里迢迢赶到南京,一住就是一个月。

胡家镇河蟹协会会长闫百文说,xx随身有“三件宝”:第一件:一杆小秤。每到一地,他都要抓几只螃蟹称一称重量,看是不是需要调整饵料的密度和质量。第二件:一个小本,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养殖户的情况。第三件:一个小马扎。年龄大了,前些年得过脑栓塞,2011年又在北京做了胆囊摘除手术,在田间地头站久了,坐下来歇歇。

老伴埋怨他:“你都离休了,咋还越来越忙了!”他也和老伴打趣:“我局长不当了,但我不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嘛!”

儿子本来想当警察,他硬逼着儿子报了水产学院,当上了水产人。儿子现在理解了父亲,也无时无刻不担心他的身体。儿子说,有天晚上他从海上回来,看父亲屋里台灯亮着,就是没动静,进屋一看,父亲手握着钢笔、伏在案头睡着了,桌子上除了没有写完的文章,还有一个装满了烟蒂的烟灰缸……

“我都82岁了,还能有多高的蜡头呢?”xx感慨道,“我总不能把一生的经验都带给马克思啊。”为此,他在古稀高龄之后,开通了自己的博客。不会打字,就把手写的稿子交给儿子、外孙女,让他们帮着打。6年来,共发表博客文章260多篇,合计80多万字,如今你只要打开“xx的博客”,立即就会弹出一个“小窗口”。上面是老人的头像,还有一句俏皮话:“嗨,我是老田头,如果想第一时间阅读我的最新博文,那就快来跟随我吧。”

xx,这样一位已经82岁高龄的老人,一位有着58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一位坚守了30多年河蟹梦的“老蟹迷”,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和不懈追求推动了盘锦河蟹产业的兴盛与发展。

【篇二】

2003年,随着“合村并镇”政策的出台,朝鲜族农民居住的“朝阳村”与近邻的汉族农民居住的“路河村”合二为一,组建起了新的“朝阳村”。在通过一系列民主选举程序,xx成功当选了新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交给她这个村官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维护民族团结。

要想团结朝汉两族村民,赢得朝鲜族村民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就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关爱村民、体恤村民、服务村民。为了尽快融入朝鲜族集体,顺利开展工作,xx开始“狂补”朝鲜族民俗知识。一方面她翻阅资料,从书本上学习;另一方面深入朝鲜族村户,和他们真诚沟通。在工作之余,她学习制作朝鲜族特有的大酱和咸菜,从生活细节上融入村民的生活。同时,朝鲜族村民家中每有婚丧嫁娶等重要事情,她都一丝不苟地按照朝鲜族风俗参加,并给予恰当的帮助。就这样,她慢慢地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也慢慢地走进了朝鲜族村民的心。

朝鲜族村民李永浩家两间土平房的一面山墙倒了,生活面临很大的困难。xx听说这个情况后,立即登门了解情况,并多次联系民政、残联等部门,及时送去了3000多元的扶贫资金,又把自家价值5000余元的红砖、石头、檩材送给了他,很快建起了54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新房子。有一年腊月二十九,一位年迈的朝鲜族村民病故了,她到家里帮助料理后事整整一天一夜,熬得双眼血红。除夕当天,万家团圆之时,她又让丈夫去火葬场帮助送葬。正是这样真诚的守望,感动、感化着朝鲜族村民。

为了更好地团结朝鲜族村民,充分发挥本村的朝鲜族特色优势,xx多次到省、市、县民委协调资金20余万元,建立了朝鲜族老年协会、朝鲜族舞蹈队和朝汉民族秧歌表演队。为了方便朝鲜族村民开展活动,她在村部设立了朝鲜族老年协会办公室,并修建了一处近100平方米的活动室。

原来的朝鲜族村民人多地少,年收入甚微。xx通过逐户走访,积极动员他们去韩国打工,支持村民向外求发展。2008年,一位朝鲜族村民想去韩国打工,但是由于缺少资金,出国日期一拖再拖。xx知道后,主动陪他一起去信用社,帮他协调贷款10万元,使他顺利成行。几年来,她先后为去韩国打工的村民协调贷款200多万元、办理劳动力转移1000余人次。仅劳务输出这一项,每年就为村里创收1500余万元。

致力发展经济,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发家致富”才是硬道理。通过对本村的实际考察和对外经验的借鉴,她为村里定下了全新的发展基调,“少粮多经,发展致富”,减少普通农作物的耕种面积,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经济家畜养殖,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2006年,她邀请省农业厅“绿色办”专家对朝阳村耕地的土质、水源地水质进行化验,认定这里完全可以建成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随后高薪聘请高级技师常年“蹲点”,指导村民在无机稻田里养蟹,一举两得。几年来,这个村产出的“鴜鹭”牌稻米,已通过国家农业部的认证,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畅销中国广州、深圳和韩国,产出的河蟹在省内外供不应求。每亩水稻的收入高达8000多元,每亩稻田里的河蟹产值高达700多元,实现了大米、河蟹双高产。

2007年,xx作为朝阳村“创业带富领路人”,率先购买了2000多只雏乌鸡进行试验性饲养,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后,她组织农民开展起了绿色养殖活动。在她的带动下,有26名党员发展成了养殖专业户,并带领更多普通养殖户发家致富,朝阳村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乌鸡养殖专业村,村民的收入逐年攀升,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朝阳村生产的乌鸡蛋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鴜鹭”牌,目前已经占领了辽源地区乌鸡蛋市场,还拓展到通化、白山、延吉等市场。如今乌鸡养殖户已达到100余户,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18万元。

xx坚信,要想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在向土地要效益的前提下,带领村民走务工、经商、兴办多元化产业之路。3年来,她带领全村先后组织成立了水稻种植、养鸡等专业合作社。她又带领全村投资8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年产值2000万元的“鴜鹭”牌袜厂、3000平方米的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院内设有农家服务超市、“鴜鹭”榨油厂、“鴜鹭”牌系列农产品展厅、“鴜鹭”牌绿色稻米加工厂和朝鲜族宴宾园。

创建文明新村,让满意度“高”起来

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xx心中时刻惦记的事情。

过去的朝阳村,到处是旧草房、泥土路,村容不整,道路难行。她首先从改造泥土路和村民院落抓起,多次去乡政府请批资金、争取政策。后来,“村村通”的政策为她提供了资金,她动员村民出工出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完了6条水泥路。

“再穷不能穷教育。”xx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去做的。她上任后,很快聘请了高级技术人员,终于成功地打了一口深达60多米的水井,结束了师生喝水难的历史。接着,她又四处奔走,先后筹集资金20余万元,在本村建起了“希望小学”,为小学配备了13台电脑,实现了远程网络教学。

与此同时,xx带领村“两委”成员制定了本村高素质人才奖励计划。对本村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按照学历给予额度不同的奖励资金,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困难问题,也鼓励了村里的孩子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她带领村“两委”成员经常参加市、县级人才交流活动,广泛吸纳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青年人才到朝阳村发展创业。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利用人才,她对各类人才建立了专项档案,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提供创业帮扶。大学生吕春玲正是在xx的感召下,放弃了到城里工作的机会,留在了朝阳村,并成为了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增加了鲜活的力量。

几年来,村里新修了桥涵5座、石砌路边沟5000延长米,统一安装了铁制院墙7000延长米,设置垃圾箱200多个,搬迁柴草垛86个,植树1万余棵,绿化美化村组公路8公里;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炉灶,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100%;修建了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极大地丰富了全村村民的文化生活。

风物长宜放眼量。眼下的朝阳村,在xx的带领下,朝汉两族村民团结互助,共同富裕、幸福和谐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正向着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铿锵迈进。

【篇三】

一条47公里的输电线路,穿越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全程巡护下来大约需要徒步行走200公里,他每月都要走一遍。春寒料峭,他与风沙为伍;夏日炎炎,他与烈日抗争;秋霜初起,他与寒风搏斗;冬雪皑皑,他爬冰卧雪,巡线不停……他,就是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工人xx。

执著的事业追求

“红白线”蜿蜒于群山密林之中,是吉林地区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一条66千伏输电线路,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几乎是一个山头一座铁塔,最高的一座铁塔位于海拔1100米高的山上。这些在xx眼里都算不得什么,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使他一直坚定地行走在崎岖的巡线路上。每年xx都要穿坏四五双鞋,有时候巡护一趟就要穿坏一双。一架望远镜,一个装有扳手、钳子等工具的背包,再加上自备的食物和饮水,xx每次巡线都要负重十几斤。有时巡线晚了赶不上车,他就在山里的玉米秸秆垛里住上一宿。

33年来,xx已经走了8万公里,而且仍在坚守。单位领导想安排年轻人替换他,可他一直不肯离开。“这些年来我带出的几个徒弟,他们在其他线路的巡线工作中也非常突出。我这条线路的巡线工作确实很艰苦,但30多年下来,线路上的每个隐患、事故易发段我都已经了如指掌,如果换上新手往往在几年内很难适应。咱们电力企业是产供销一条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故障点找到,并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更大的故障。巡线是我作为一名电力工人的事业,只有认真工作,才能保证安全供电,所以,我坚持要求巡护这条线路。”xx这样说。

严细的钻研态度

在33年的巡线工作中,xx记下了几十本巡线记录,上面详细地记载了线路的塔号、村屯地界、风向、覆冰现象、雷击情况、塔上的绝缘子情况等,每个月都要一一对照。一些细小结构有啥细微变化,他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来。

xx把每一次巡线都作为自己学习、积累的过程。为了能真切感受导线在过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特征,他将自己家的一只铝勺放在火上加热,反复揣摩铝在加热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不同特征。为了研究电杆冻裂的原因,严冬三九天他能一宿爬起来十几次到外面测温,观察电杆的变化,连续测了10多天,电杆冻裂的原因终于被他找到了。严细的钻研态度,使他成为送电工作的行家里手。

他根据“红白线”铁塔结构、导线走向、金具配置等不同特点,把“红白线”划分出了导线易覆冰段、风向变换段、易遭雷击段、设备易失段、地形地理位置复杂段、巡护困难段、缺陷密集段和隐患多发段等多个重点巡护段,根据地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巡线方法。并在巡护中总结出了“位越观测法”、“‘之’字形行走巡视法”、“风力风向观测法”等一套成功的巡视方法,有效地保证了“红白线”连续33年安全运行无事故。如今,“xx巡线法”已经在吉林供电公司推广。

无私的奉献精神

巡线难,巡“红白线”更难。在延绵的群山里,没有路,也没有人家,冬季大雪没腰深迈不动步,只好在雪上爬或滚,过一个山坳,上半身被汗水湿透,下半身被雪水浸透,一阵山风吹过就让人不禁打个冷颤;夏季山洪暴发路难行,浅滩可以涉水过,水大就要绕路;碰上恶劣天气,在除了树就是草的山上,根本没有地方躲,山坡泥泞异常,一路上不知要跌倒多少次。每次巡线回来,腿上都是伤。但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他在30多年的巡线路上从未退缩,始终无怨无悔。

“老吕的衣服我都不愿意洗,因为你怎么洗都洗不干净。冬天还好办一点,也就是泥和汗碱,到夏天,树枝草叶把衣服染得五颜六色,还刮得到处是口子。看衣服就知道巡线这活儿有多累。就是这样,老吕回家也从来没说过累。”xx的妻子如是说。

熟悉xx的人,无不为其强烈的责任心所感动、所震撼。但面对众人的盛赞,特别是“无私奉献”的评价,他自己却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xx的双手伤痕累累,上面记载着巡线途中难以忘记的摔倒、灌木刺伤和不小心刮破的经历,也有极端低温条件下施工作业留下的纪念。2009年,吉林省遭遇了几十年罕见的寒冬。有一次,在施工中,xx上下铁塔十几次,塔上作业时间2个多小时。尽管戴着手套作业,老吕的左手食指外侧根部还是被冻伤了,那块至今表面还有些发硬的皮肤,成了这次作业留下的永久“纪念”。

凭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使他总能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找到故障点。巡线33年来,xx共发现大小缺陷5308件,其中重大缺陷和隐患上百起,避免重特大倒杆、断线事故16次。

乐观的人生态度

巡线工作很寂寞,很辛苦,没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很难坚持33年之久。工作中,xx从不叫苦叫累,作为共产党员,他有着崇高的信仰,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赤诚的爱党、爱国、爱民、爱企、爱岗情怀。

1981年2月,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xx,因工作勤勉、技术过硬,作为主力参加了“松滨线”(松原到哈尔滨)大会战。有一天,晴好的天气突然变脸,冷风骤起,气温瞬间下降到零下三十八九度。一起组塔的三十几人在塔上冻得几乎下不来,xx坚持到了最后。结果双手严重冻伤,手背肿得像馒头似的,手指由紫到黑,指甲连续脱落三次,医生建议截肢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危急关头,企业将xx转到当地最好的医院,全力争取保住他的双手。xx住院期间,桦甸局、吉林局、吉林省局的领导先后到医院探望他。经医生努力,三个月后,xx终于康复出院了。从那以后,他总是说:“我这双手是电业局给的!不把工作干好,出了责任事故,我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这些领导,对不起企业呀!”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巡线路是寂寞和孤独的,每当这个时候,xx就高唱革命歌曲,他说只要一唱上歌身上就有劲了,山也不难爬了,路也不难走了……

【篇四】

位于吉林省东部边陲的靖宇县,是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如今,人们又被这里的另一个人所感动,她就是泉成律师事务所的主任xx。30年来,她成功代理1000多起案件,无一错案和投诉,免费代理法律援助案件数百起,免费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

尽心履职,真心为山区人民服务

xx视山区的群众为亲人,尽心尽力为山区人民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生活贫困、年老体弱和无钱打官司的弱势群体给予无私帮助。2003年的一天,她到靖宇县景山镇新胜利村办事,村里一位老人在老伴的搀扶下找到了她,请求提供法律帮助。原来,这位老人在1971年8月乘坐某林业局的通勤车时发生事故,造成右下肢高位截肢,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该林业局对此作了一次性事故处理,为她安装了假肢,并给付各种费用1331元,之后再也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由于丧失部分劳动能力,这位老人一直生活困顿,假肢更是无钱更换。看到老人的困境,xx受理了此案。经过她的不懈努力,使对方作出了让步,一次性再补偿老人到70岁安装假肢的费用7000元。2011年1月的一天,一个拄着双拐的女士慕名找到她,向她哭诉了自己的遭遇。她和丈夫被一辆无牌照的面包车撞成重伤,因交不起治疗费用,请xx帮打这场官司。此时的xx正准备去北京治病,但她还是接受了委托,带病到长春等地调查取证,并积极协调肇事方,出庭代理并最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判决结果。因为这次事故,这位女士正在读小学的孩子面临辍学,xx知道后,帮助协调免交了各项费用。春节前xx还买了米、面、油,带着老伴去探望她们夫妇。

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法律尊严

在xx的心目中,维护正义是律师的天职。她忠于法律,不畏权势,匡扶正义,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己任。靖宇县某参场拖欠39位农民工工资40多万元,农民工慕名求助xx。xx非常同情这些因讨不到工钱而衣食无着的农民工,毅然决定无偿代理此案。经过一番艰难努力,39位农民工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在她的心目中,律师要具有精湛的业务和求实的态度。xx在代理案件中,坚持依法办事,认真履行职责,体现了较高的业务水平。2011年8月的一天,靖宇县一中发生了一起学生间的伤害致死案,被害人家属到学校、政府等地闹事,造成恶劣影响。xx被指定进行法律援助,面对被害人家属的激烈情绪,她依法辩护,拖着病弱的身体顶着压力积极化解双方矛盾,并主动担保为当事人筹集补偿费,用真心实意感化了被害人家属,使一起轰动全县的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受到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赞扬。

发挥职能作用,自觉服务大局

xx长期担任县政府法律顾问,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她参与了县政府引进浙江“农夫山泉”和杭州“娃哈哈”饮品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的矿泉水生产线重大项目的论证和谈判。她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亲自审查、起草合同,规避法律风险,为引进重大项目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作为政府法律顾问,她全力参与诉讼,依法维护政府的合法权益。1984年,靖宇县政府与某林业局签订了一份联营合同,由双方共同出资组建联营参场。后因资不抵债,该林业局向白山市中级法院起诉靖宇县政府,要求偿还贷款。法院一审判决靖宇县政府承担362万元本金。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接到判决后,县政府委托xx代理二审诉讼。此案时间跨度10年,困难重重。为查找证据,她不辞辛苦跑了近万里。就在案件调查进入关键阶段时,xx因甲状腺癌住进医院,但她术后第7天,就强拖病体参加了二审开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二审法院没有支持上诉请求。对此xx没有气馁,又坚决提出申诉。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开庭时,她依据事实和法律据理力争。庭审结束后,过度疲劳的xx晕倒在法院的走廊上。最后,再审法院经过认真审理,判决靖宇县政府不承担责任。xx高兴地说:“法律是公正的,我们的苦没有白吃!”近两年,xx因身体原因,较少办理诉讼案件,一心扑在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上,多次在医院的病房里研究一些重大的涉法问题,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县委、县政府领导评价她是“地方经济的保护神”。

坚强抵抗病魔,情牵一方人民

1999年以来,xx先后得过甲状腺癌、子宫癌、乳腺癌,但在陌生人眼里,根本看不出她是个病人。这都是因为她乐观向上,对疾病和死亡无所畏惧。她到长春市做胆囊摘除手术,在医院只住了7天院就开始上班。可是她一忙起来,忘记吃消炎药了,刀口发炎,血水把裤腰粘在刀口上,四个刀口有两个在里面的线头都烂掉了……她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是有太多的老百姓在等着她。

30年的执业律师,她不但没有为家里挣到钱,还要花家里的钱。她因癌症做过4次手术,每次都要十几万、几十万地往外花钱。丈夫是家里最苦最难的人,他辞掉公职硬着头皮去经商,还要将女儿一手带大。一些朋友见xx生活不宽裕,建议她去市里或省里发展,像她这样有资历的律师,每年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没有问题,甚至有律师事务所多次上门请她加盟,可是她就是不动心,她已经深深地扎根在靖宇这片土地上。

群众心里有杆秤。xx对他们好,他们点点滴滴都记着。有人听说芦荟能治疗癌症,就把自家养了多年的芦荟全搬到她的律师事务所,10多盆芦荟摆满了窗台;一位县领导得了重病,却把最好的药给xx送来;所里每天都有不认识的人打来电话,告诉一些治癌的偏方;甚至燕平乡的一位农民听说赤柏松能治癌,就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峭壁上采来赤柏松叶蒸熟晒干,再研成细末给她送来。

如今的xx仍然一刻也没停下来,她一直都在用生命告诉人们:一个先进的共产党员在这个如火如荼的时代应该是什么样子;她在尽力让这个社会再多一份温暖,多一份和谐,多一个爱的故事。

【篇五】

2005年10月,xx来到沪太路1170弄(龙潭小区)29号公共厕所从事管理员工作。起初,这里的公厕与一般公厕并无二异,简单的设施,潮湿的环境,有时还会泛起阵阵异味,但自从她来到这间公厕起,变化悄然发生。

xx观察到顾客在如厕后,特别是老年人小便后,地面时常会留下尿渍,既容易产生异味,干了以后又不易清除。于是,她琢磨出了“跟踪式”保洁法,即每来一位客人,就进行一次打扫。这样的保洁方式劳动强度很大,一天下来相当于走了数千米的路,但她觉得能保持公厕干净无异味,累一点也值得。当她发现公厕缺乏便民服务设施时,便在公厕内点起了淡淡的檀香,贴起了“小心地滑”的温馨提示牌,摆放起烟灰缸、洗手液,在墙上挂起了便民小药箱和书报架,还在洗手台下方添置了一个大鱼缸,使原本呆板的公厕变得整洁生动,她说,公共厕所也是一个便民点,细小的帮助也许能为顾客解决大麻烦。当她发现顾客的自行车、电动车停放不便时,就把公厕门前的一片泥地改造成了一个停车点,并在周围砌上围栏,种上花草树木,方便来往的顾客。这些东西都是她自己花钱添置,尽管她一个月的收入微薄,但觉得方便顾客用厕也是自己的一份职责。

主动服务 关爱邻里

在龙潭公厕50米开外是小区居委会的便民输液点,有不少老人在那里输液,但由于居委会的厕所不够用,老人们常常举着吊瓶跑到xx管理的公厕来方便。发现这一情况后,xx在上班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朝居委会的方向望,一看到有举着吊瓶的老人过来,就主动迎上去,将老人扶进厕所。几年来,xx一直以“扶一把、问一声、望一下、送一程”的理念为输液老人服务。在公厕的正门前,有一条宽约1米、长约20米用方砖砌成的通道,直通公厕旁的一户人家,这是xx夫妇在2008年大年初一到初三自费砌成的,双腿残疾的居民朱某正是这条小道的最大受益者。朱某说:“我的轮椅车每天都要经过这块烂泥地,一到下雨天,车轮陷在泥里动都动不了,进出十分不方便,小李夫妇砌成的这条通道帮了我的大忙!”这红砖小道既方便了这位残疾人,也方便了其他用厕人员,看似普通却凝聚了她关心邻里的真情。龙潭小区内还住着一对独居老年夫妇,由于年事已高,许多家务干起来力不从心,她知道后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这对夫妇洗衣晒被、打扫房间,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就这样,xx渐渐成为小区里阿姨伯伯的知心人,大家有什么事总愿意找小李两口子帮忙,她也从不推脱。她认为公共厕所建在这里,自己就是龙潭小区的一分子,就应该为社区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文明作业、礼貌待人、服务群众是我最大的快乐”。

创新服务 奉献社会

2007年3月,当地居民群众联名向闸环灵石环境卫生工程有限公司致函,对xx的服务工作予以了肯定和表扬,该公厕荣获了闸北区市容局十佳文明窗口称号,xx也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五一巾帼奖等,受到了社会和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xx没有丝毫的骄傲和懈怠,反而更加努力。如今的龙潭公厕在她的打理下,又有了新的变化,公厕外墙多了一个“残疾人专用设施”的醒目标志,表明公厕内具备无障碍设施,可以让残疾人放心使用;厕所门口又多了一条休息长椅,能让老年人用完厕后小歇片刻;公厕门前的小花园盆景、盆栽错落有致,草丛中艺术石上写着“花与文明同行,绿与健康常伴”的标语;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她还在花园内放置了世博倒计时显示板。

2008年年底,灵石公司成立了以xx命名的公厕班组,xx担任了公厕班班长。作为一名班组负责人,她在迎世博行动中,带领班组职工开展特色窗口服务活动,不断学习、钻研业务技能,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创造了xx式工作法和公厕工作口诀,并在公厕保洁中做到“六无”,并在闸北区环卫公厕行业中进行了推广。2009年10月,她和闸北区的其他公厕管理员在上海市环卫行业世博杯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中分别取得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打响了闸北市容公厕管理的品牌。她本人在迎世博600天行动中荣获优质服务贡献奖、世博服务明星奖、微笑服务大使等荣誉称号。在xx精神的激励下,xx公厕班组近年来先后荣获2009年闸北区工人先锋号、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2010年巾帼文明示范岗、“上海世博交通保障先锋”先进集体、2011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称号。

做公厕服务的有心人,以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xx,就是这样一个朴实而真切、热心而真诚的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事迹。她还在不断努力完善自己,将带领她的公厕班组,为服务对象、为闸北市容环卫窗口服务行业带来新的惊喜!

【篇六】

谁都希望到城市工作,可他却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到偏僻山乡教书;谁都希望有一个相知相爱的终身伴侣,可他却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毅然推开了爱情之神;谁都希望有更多的收入让日子过得舒坦些,可他却偏偏把有限的收入奉献给一个又一个贫困的学生。他,就是江苏省南京竹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的年轻教师xx。

梦想让他更执著

1977年4月,xx出生在六合县泉水乡四合村一个偏僻小山村。父母务农,只靠种田有限的收入维持生活。他从小看到农村学校少、老师少,很多农村孩子的读书梦生生夭折了。于是,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乡村教师。

为了这个梦想,xx三次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了家乡六合县任教,到全乡最穷、最缺教师的村里去当教师。三年后,因学校调整,他如愿调到了母校枣林小学担任教导主任。

当年的枣林小学是六合县出了名的条件差、师资缺、人心散的农村小学,全校只有76名学生、6名教师,当地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家有一缸粮,不来枣小上。”他的到来,令枣林小学的孩子们欣喜异常:徐老师能讲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徐老师会写一手潇洒漂亮的粉笔字;徐老师上课时会随时吟诵出优美的诗句;徐老师还会教外语;下课时,徐老师还会和我们一道做游戏、下象棋,给我们讲好听的故事!

同事们也发现这个貌不惊人、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轻人,工作极为认真。他家离学校最远,每天总是最早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他不仅制订了详尽的教学计划,而且每一堂课都做认真的备课笔记,还经常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捆在自行车后带回家。为了让学生受到正规的英语口语训练,他自掏腰包买了录音机,放在办公室公用。学校教辅资料奇缺,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又很少,他每次都把缺少什么记在本子上,利用年底进城开会的机会一一买到,无偿送给需要的老师。

病魔压不垮的钢铁战士

2002年10月6号,深秋的止马岭,柿子红了,板栗飘香,25岁的xx老师将在这天举行婚礼。然而,造化弄人,婚检结果中的“肾衰竭、尿毒症”,如晴天霹雳一般,改变了xx的生活。他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把十多年辛苦摘抄的几十本读书笔记、文学作品提纲、发表过的文稿、获奖证书以及与朋友间往来的书信统统付之一炬。

“老师,下学期您还来给我们上课吗?”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就这样放弃吗?不!我无法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得回去!”忍痛与未婚妻解除了婚约,向父母隐瞒了病情,xx又一次回到了讲台上。

为了控制病情,他每天必须服用7种药物,除了买书之外,每个月的工资几乎全部花在买药上。复查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糟糕,xx的听力、视力、记忆力开始下降,头发不断脱落,每天早晨都会呕吐。尽管如此,他备课、上课、辅导孩子、批改作业、质量检测从不落下,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班级管理更是井井有条。

一次手术前,医生让他选择血透还是腹膜透析。血透效果相对好、副作用也小,但费用高、还要经常去医院,而腹膜透析价格便宜、可以在家做,但容易感染。他想都没想,选择了后者。从此他在学校宿舍里,每天自己做腹膜透析两次,每次要在体内注入2公斤药水,代谢出2公斤左右的血水,时间要2小时左右,其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即便如此,xx常常是这边拔掉透析的针管,那边就走上讲台。他还主动向校长提出申请,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除教三年级的语文外,另跨学科兼教五年级的英语,一周上19节课。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xx挤出时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说,只有自己充好电,才能教好学生。他先后取得了双大专文凭,还抱病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了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被全国高等教育自学委员会授予第三届全国自学成才“自强不息奖”。

无私奉献换来孩子的希望

山村老师面对的多是留守儿童,不仅要承担教学的任务,还要承担父母的责任。每当新学期开始前,xx对所在班上的同学都要一一家访,了解学生情况,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王家的俩兄弟,家庭贫困,只能依靠年迈的爷爷种地过活,xx家访得知后立即向校长汇报,为他们减免了学费,并主动从自己的买药钱中挤出一部分给他们;一位学生先天缺少耳廓,听力受损,为了让他掌握汉语拼音,xx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地帮他正音,终于让他走出了自闭,和小伙伴们顺畅地交流玩耍。

2008年大雪封山,xx不顾病情,一次又一次护送路远的孩子回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第二天,他主动捐出了当月工资……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从微薄的薪金中抽出钱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即使病情危重也从未间断。

xx的老同学、竹镇民族中学的一位教师说,xx对学生的关心并不会随着学生毕业而终止,病中醒来的他还打电话给这位老同学,一再叮嘱要多关心几个当年他带过的学生。手术不久后尚在康复中,他又偷偷乘车来到竹镇民族中学,给几个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打气鼓劲……

从2002年查出绝症到现在,从枣林小学到后来合并成立的竹镇希望小学,xx从没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学生,当有人无意间向他任教三年的16个孩子透露了徐老师生病的消息后,孩子们呜呜地哭开了:“请你劝劝徐老师赶快去看病,我们不能没有徐老师。”

2006年以来,xx身患重病、坚守三尺讲台的事迹开始在群众中传扬。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凭着对教师岗位的热爱和逆境中的坚守,感动了社会。很多素不相识的人自发来到学校,把鸡蛋、板栗、捐款送到xx家中。而他却说:“请转告好心人不要给我捐钱了,给孩子们捐一点书吧,山里的孩子太缺书了!”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2011年3月,xx成功进行了换肾手术。xx感动地说:“我想早一点回到课堂上,我想和孩子们在一起!”

有人要问,xx放着繁华的城市不进,到农村图的是什么?在他写的《笛》这篇散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山道弯弯,从山里一直通向山外,连接着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凭着这份信念,在他的生命随时可能停止的时候,仍然尽职尽责做一个好教师,把一个一个山里的孩子托出大山。

【篇七】

xx,一个毕生追求实现老百姓幸福梦想的农村带头人。36年来,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江边荒村变成了一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乐土。是什么让他坚持36年,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与群众朝夕相处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

坚守致富的承诺,带领群众一起干

1978年8月,43岁的xx推着一辆破自行车,来到永联这个张家港最小最穷的村担任村支书。他暗下决心,要彻底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

当年冬天,xx带着全村青壮年在低洼地上挖塘养鱼。“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要想富,就要战天斗地!”他带头卷裤腿、下冷水、挑土方,带着永联人奋战50天,挑土10万方,挖了50亩鱼塘,也填平了低洼地。第二年,永联人就迎来了建村8年来的第一个吃饱肚子的丰收年。

解决了温饱,xx还要带着大家致富奔小康。苏南乡镇企业刚萌芽,xx组织村里的能工巧匠,一口气办了枕套厂、玉石厂等七个小工厂……1984年,瞅准苏南农村变富、家家盖新房的机会,xx果断关停了这些厂,拿出全村大办乡镇企业积累的30万元钱,创办了永联轧钢厂。第二年,轧钢厂净赚200万元,永联村一跃进入全县10个富裕村之列。

2001年,钢材市场巨变,坯、材价格倒挂,村办轧钢厂眼看没了出路。xx提出:转型,炼钢。

一个村,搞钢厂?全中国也没有的!而且,十几亿投资,万一砸了,全村十几年辛苦挣来的钱,可就全打了水漂!

“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什么事,只要去干,就有成功的希望!”面对众多质疑,xx大声疾呼,“放手一搏,冲出一条‘血路’!”在他的带领下,永钢100万吨炼钢项目仅用341天就建成投产,永联村也由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工业化道路。

如今,永钢集团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51位。永联村在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经济实力排名前三、上缴税收排名前二。

36年的筚路蓝缕,xx坚守让永联村老百姓富起来的承诺,带领全村老百姓搞副业、办钢厂,做精科技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踏准农村改革发展的每一个节拍,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的发展道路。正是对群众承诺一次一次的兑现,xx从群众中获得了坚定的支持和无穷的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使永联成为一个富裕、文明、幸福的最美乡村。

把百姓装在心里,筑起幸福家园

2006年以来,永联投资15亿元建设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把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000多户村民全搬进去,让农民过上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城市化生活。

从居民小区到小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马路。马路修得很好,xx却要挖一条地下通道,再装上自动扶梯。有人不解:“浪费这个钱干什么?”xx语重心长:“孩子们和老人家每天都从这里过,他们的安全重要,还是这些钱重要?”

永联的老百姓说,只要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哪怕再多人反对,老吴书记也绝不会让步。

2002年,苏南兴起新一轮改制大潮,上级要求永钢“彻底转、转彻底”,公司很多人也想着“全分掉”。而xx则有自己的想法。他悄悄去找市领导,要求给村里保留股权。公司干部会上,xx说:“要是‘转彻底’了,永联村的公共建设怎么办?永联村村民怎么办?我是企业董事长,更是永联村的党委书记,我把我的一半股份留给村里。”xx带了头,其他干部没话说了。就这样,他为村集体争到了对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25%股权。如今,村里每年可以分红8000多万元,等于给村里栽了一棵巨大的“摇钱树”!

“xx让股”,在今天看来,相当于让出了数量惊人的个人财富。而xx却看得很淡:“其实也不难。关键是,看你心里是不是装着老百姓,遇事是不是都从老百姓角度来考虑。”

永联的老百姓说,我们想到的,老吴书记帮我们想了,我们没想到的,老吴书记也帮我们想到了。想着村里人上学、看病不方便,xx带领村领导班子在永联小镇上建起了学校、医院、农贸市场;想到那些只会种田、别无所长的老乡亲,xx专门安排“挤出”500亩地建起江南农耕文化园,解决了一大批老农民就业难题;想到全村人的米袋子,xx投入巨资发展现代农业,引进40多名“大学生农民”,实现了“鼠标种田”。

如今,“4个98%”的数据让永联成为全国标杆:98%的村民实现了城镇化集中居住,98%的土地实现了集中流转,98%的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98%的农民享受到比普通城里人都优越的福利和社保待遇。

“富了口袋富脑袋”,构建现代治理样本

农民从村庄进社区,身子进去了,思想、习惯和文化修养还差着一截距离。xx又开始琢磨:大伙儿的口袋鼓起来了,脑袋也要富起来。

于是,xx创造性地设立“文明家庭奖”,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对每个家庭实施考核。年终没扣分的,发给每人1000元奖励;有扣分的,1000元酌情扣除,以“奖文明”来提升“讲文明”。

苏南地区的老百姓都爱看锡剧、越剧等地方戏曲,xx觉得这是一个引导村民从中汲取知识、提高素养的好载体。于是,永联村花300万元专门建了一座“永联戏楼”,天天有演出,戏种达八九个,村民们从戏文里学到了很多道理。

“没有精神文明,即使物质富足也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为了关怀弱势群体,xx带领村民在永联小镇上建起一条爱心互助街,“老年人想上网冲浪,我们有电子阅览室,请志愿者教老人上网;双职工子女放了学没地方去,我们有红领巾驿站,请来退休老师领着孩子做功课;孤寡老人做饭难,我们有助理餐厅,做好饭端到老人手上。”一年不到,永联村的爱心志愿者就发展到1600多人,大家争做文明人。

“村庄是大家的,要把它管理得让绝大多数村民都满意,就必须集中全体村民的智慧。”xx深知,现代化的村庄治理,不能再靠一两个“能人”,也不能由村里一手包揽,而要靠村民自治,靠公共管理,靠社会力量。于是就有了永联村的“村民议事厅”,专门组织200多名村民代表议永联村老百姓的事情,为老百姓争取应有的权益。永联村出台规定,重大事务和重点项目的实施,都要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凡涉及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和事关村民利益的问题,也必须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决议后再予以实施。每逢村民代表开会议事时,其他村民可以来二楼旁听观摩,外墙上的电子大屏幕也可同步对外直播。

“现在,村里每件事情的决策,都在议事厅里举行,村民们可以来听一听、议一议,通过集思广益,让我们永联村的发展决策更加公平、公正。”xx说,永联村的发展,既要有勤勉创业的钢铁意志,也要用现代化治理方式凝结起全村的智慧,共同把永联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八】

xx,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邮政局老子山支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1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水陆兼顾,坚持每天靠划船投递湖区邮件,水陆行程近30万公里,投递报刊和信件100多万份,服务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开辟了一条为民服务的水上邮路,被湖区渔民亲切地称为“大湖鸿雁”。

“及时准确投递是我的工作职责”

老子山镇约1.6万人口,其中近一半分散居住在湖区50多个大小滩头上,最远的刘咀村,距镇区来回有80多里。从1999年做投递员开始,xx每天早上6点前到支局分拣邮件,7点半准时出发投递镇上陆路邮件,然后简单吃个午饭或带上干粮赶到码头驾着小船进入湖区,为湖区渔民投送报刊和邮件。

2011年夏天,为了及时给一位住在长山村的学生送大学录取通知书,xx乘坐小船行驶在湖中。谁知天气突变,陡然刮起狂风,小船顷刻间就被掀翻,弃船游水的他拼尽全力才终于爬上滩岸。当他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通知书送到这位学生手中时,这位学生的父亲泣不成声:“你冒着生命危险把通知书送到俺家,让我们全家怎么感谢你,是录取通知书重要,还是你的命重要啊!”面对乡亲们的体贴和关怀,他却平静地说:“我当过教师,知道考生期盼入学通知书的心情,再说,及时准确投递是我的工作职责。”

由于湖区滩头太多,寻找地址不详信件投寄对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陆上几倍甚至十几倍。2010年5月12日,他在投递一封从云南寄到顺河路1号的邮件时查无此人,按正常程序这封信退回即可。考虑到从云南那么远的地方寄来的信不容易,他决定再找一找。三天后,一位湖区渔家妇女告诉他,湖滩有位姓刘的渔民家属是云南人。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划着小船到滩头和渔船中查找,终于在30多里处的小新滩头找到了收件人。收件人夫妇俩在茫茫的洪泽湖上收到远方亲人的来信,心情无比激动。

“帮助别人让我感觉心中很满”

“唐师傅,给我带点盐吧!”“老唐,这500块钱你帮我到邮局存一下……”作为大湖鸿雁和绿色使者,他是邮递员,又是往来水陆之间的采购员、送货员,经常为渔民捎这带那。他的小船来时是满的,去时也是满的,正如xx所说的那样,“帮助别人让我感觉心中很满”。

家住老子山镇船塘南路的一位老人,弟弟在江西,经常写信回来。老人不识字,每次xx都将内容大声念给她听,再根据老人口述帮她写好回信。有一次,xx送汇款到她家时,老人斜倚在床边,口吐白沫,他知道老人心脏病又犯了,便迅速将药送入老人口中,跑出去叫来一辆三轮车将老人送到镇卫生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危险。

2011年春天的一个夜里,家住丹山路的冯大爷因走亲戚回来晚了,独自一人往家里赶,因为上了年纪,腿脚不太灵活,在进门时不小心被门框绊了一下,当场摔倒,满脸是血,神智也不太清楚。这时,冯大爷家门前正停着一辆正在等候客人的面包车,司机见了之后并没有什么反应。当时正在值夜班的xx见状后,立马走上前去对司机说:“赶快救人。”在司机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果断地对司机说:“就用你的车,如果耽误了,后果你负责。”面对xx的义正辞严,司机立即行动起来,将冯大爷送进了镇卫生院。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助,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当他走出医院大门,已是凌晨2点。

有一次,xx到县实验中学看望孩子,学校的门卫是位老人,得知他经常往来于陆上和湖区后,便将自己20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战友的事告诉了他。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将这件事记在了心上,每次进入湖区总是逢人就打听。后来,他终于在安淮村找到了这位老人所说的退伍军人。当他把此事告诉这位老人时,老人含着泪激动地说:“我一直苦苦寻找了20多年,今天是你帮我圆了这个梦,叫我如何感谢你啊!”

为了让更多的渔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技术,xx还先后为新滩村“渔家书屋”购置和订阅了1300多册科学养殖资料赠送给村里,并邀请渔业技术人员定期向养殖户传授技术,现场解答渔民提出的养殖难题。渔民们常说:“邮政有xx这样的职工,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啊!”

“牺牲小家只为撑起邮政大家”

由于老子山镇地理位置特殊,实行水陆两栖投递,而且支局只有xx一名投递员,路远量大,所以他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妻子患卵巢囊肿,急需开刀,当时正值高校通知书投递高峰,xx无法放下手头的工作,更不想让支局领导为难,只能由其母亲和妹妹把妻子送到县城医院。那段时间,他跑完一天的水陆邮路后,连夜再赶到近30公里外的医院,替换白天照顾妻子的母亲值夜;早上5时再从医院往支局赶,从未耽误过一天的投递。妻子住院11天,xx天天如此。刚做完手术的爱人用虚弱的声音对他说:“咱们不干了,一个月才几百块钱,你能帮助他人承包鱼塘发家致富,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做呢?”

xx心里明白爱人所讲的“他人”是谁。那是他做代课老师时的学生。那一年,这位学生高考落榜,无聊苦闷,整天把自己锁在家里。xx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主动劝导,并帮助他搞起了水产养殖,现在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xx握住妻子的手,歉疚地说:“我没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还让你们整天为我担惊受怕,对不起你,也对不起这个家。”过会儿他话锋一转,又劝慰起妻子:“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想把本职工作做好,再说渔民兄弟们需要我,我不能离开他们,不能让他们失望啊,牺牲我们这个小家只为撑起邮政这个大家。”面对xx的执著,最后,爱人还是理解了他。守在门外的母亲听后,对身边的孙子说道:“在你爸的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啊,看来这辈子也改不了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xx的感人事迹引来了各级媒体的关注,他本人也获得了各种荣誉。面对荣誉,他认为,“荣誉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和肯定,但人绝对不能面对荣誉裹足不前,更不能把荣誉变成一种包袱,荣誉只会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上,情系渔民的xx,将继续用他那瘦弱的臂膀,划着小船,将党的声音、致富信息、亲人问候送到湖区滩头,传递到渔民的心坎里,续写无悔人生。

【篇九】

穿起绿色的公交制服,他是开“模范”公交车的孔司机;套上志愿者红马甲,摆起修车摊,他就是会修自行车的孔师傅,是杭州城里无人不识的“活雷锋”。

从有口皆碑的“模范司机”到免费修车的“活雷锋”,26年时光荏苒,xx用两种身份实践着一份诺言,一份坚持为民服务、坚持带头示范的诺言。这份默默的坚持,一如修车摊下那片昏黄的灯光,看似不动声色,却足以温暖这座城市每一个人的心房。

延续26年的爱心车铺

某个周六,晚19点整,杭州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路口,几位市民推着待修的自行车已经陆续在等待了,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xx远远地骑着电动车准时出现,笑着跟大家摆手示意。他拿出那条写着“xx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红色横幅挂了起来,随后拿出工具箱,依次排开,话不多说,俯下身就开始干活。

30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xx支起了免费修车铺。开张之初,便遭到有人误解:“他这个修车点,就是为了名誉,搞不了多长时间的”、“脑子搭牢了”……他没有在意,更没有想过放弃。

某天晚上,当他帮一位行人修好自行车,对方连声道谢之余,说了一句:“想不到,现在还有像你这样的活雷锋。”那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当面称呼他,“活雷锋”三个字入耳,xx不由心里一震,这一刻,他才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这个修车点的意义。“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他暗暗发誓。

从23岁至今,每周六晚7点,像是与这个城市的“约定”,无论刮风下雨,再大的事也挡不住他的坚持。26年,从不缺席每一个周六,这或许是一个纪录。住在这一带的居民,早就认识了这个男人。从23岁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发际模糊的中年人,26年的坚持与责任静静地写在他的每一根发丝上。

妻子曾经帮xx粗略地算了一下,这26年来用在维修点上贴补的材料费和电费将近12万元,而在公交车上提供的茶叶、报纸、雨具、药品等费用还没计算在内。

xx说,让自己最感动的是家人对他的支持。母亲在世时,会在他修车间歇递来热气腾腾的炒年糕,女儿会催促他不要迟到。有时候下班晚了,怕耽误了7点这个“约定时间”,他就直接来到这里,而妻子会从家里带过来摆摊的脸盆和大伞,还有保暖盒里暖暖的饭菜。

模范司机的“雷锋式”承诺

除了修车,xx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一名公交车司机。经常坐28路车的人都知道,除了开车稳当,xx开车时还会人工报站,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介绍着在这里下车能去哪里、可以换乘什么公交车。他的车上常备有自己设计制作的沿线导游图、车辆转乘示意图,还有茶水、晕车药、扇子、雨伞。

1993年2月1日,原本是公交修车厂机修钳工的xx,在28路7031号车上售出了第一张车票。从28路到312路,从市区线到郊区线,xx给自己,也为其他员工创新地提出了“六个一样”的服务宗旨:即外地乘客与本地乘客一个样,人多人少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日日月月年年一个样。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xx与支部班子一起,带领广大党员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在车上亮明党员身份、亮出创争承诺,挂牌服务,自觉接受乘客、员工的监督,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员工共同进步,使整条线路员工对创先争优形成共识。他所在的线路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建设系统服务示范点、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

他积极践行党员“五带头”承诺,在一线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还专门推出了“一圈一拖”、每天加跑一圈的服务举措。从事行车服务20年来,他先后收到各类表扬信(电)近4000件,乘客们亲切地称他的车是真正的“乘客之家”。

“为乘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在他的28路车上,xx指了指车前“杭州市劳模文明示范岗”的金黄色匾额和挡风玻璃上“党员责任车”的标志说:“提供服务是一件很难的事,不仅仅只是细心和爱心,人民群众都看着呢,作为党员,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在乘客的心中,xx的车就是“放心车”、“雷锋车”。

从一个xx到一群“xx”

坚持了26年,xx用自己的“服务”感染了身边无数人,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xx”三个字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一个标签。

xx的坚持,带动了很多热心人,先后有10多人和他一起修车,还组建了一个志愿者修车团队。2012年年初,xx所在的杭州公交三公司成立了“xx志愿服务队”,全公司有200多人自愿报名服务队队员。他也正式招收了3个徒弟,全是杭州公交三公司的职工,清一色20多岁的小伙子。xx门下的徒弟,有公交公司的后勤,也有一线司机。“我是1986年生的,和师父的修车摊年纪一样大,我进公司就听过师父的演讲,觉得他很了不起,能拜在他门下,很好很荣幸。”他的第一个徒弟说。

一趟没有终点的创先争优之“车”

有人问他,孔师傅,你的修车摊还能坚持多少年?这个问题,xx说:“没想过,干到不能干为止吧。”他说,老百姓会来监督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是一个实在人,1986年那会儿,他压根没想过,做些事,会有那么多荣誉。他后来想想,如果当初为了荣誉免费修车,他也坚持不了26年。

“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xx口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实在在的内心独白:“我没做过惊天动地的事,只求认认真真地做好每天的分内事,再腾出时间为社会承担一些分外事。其实,这些都是小事,大家也能做。”有许多人问过xx同样的问题:“每个星期都这样做,你有没有动摇过、厌烦过?”可xx总是说出很朴实的一番话:“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会一直把它坚持下去。”就是凭着这样一个信念,xx把志愿者的责任和爱心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当荣誉和鲜花围住xx时,他总是时刻保持劳模的本色,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志愿者,做到爱岗敬业的态度不变,为民服务的思想不变,奉献社会的精神不变。“我要珍惜老百姓给我的荣誉,履行党代表的光荣职责。”xx说。

【篇十】

浙江诸暨市草塔镇上下文村党支部书记xx在癌症手术化疗期间签下13份“后果自负”的“生死状”,挂着化疗瓶为村里群众办事。

“我就是想不断做事,来忘掉病痛。”奇迹发生了,xx战胜了绝症,而上下文村也在他的带领下,从一个贫穷村变成富裕村。

上下文村离诸暨城区约25公里,“青山壁陡,番薯六谷”,这是当地人过去的生活条件。那时,全村共457户、1200多名村民,没有集体资产。

现任村委会主任杨坚说,过去村里一些人喜欢打架,风气不好,周边地区流传着一句话:“好女不嫁上下文。”

2008年4月,村里换届,原来的老主任病逝前希望村里的“能人”xx能回来当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xx在县城一家建筑公司当经理,收入很不错,他身材魁梧,性格直爽,村里有困难时,他经常出手资助。

“那年我42岁,正是年富力强时候,觉得自己有能力把村里搞好。”于是,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回村竞选党支部书记。

满票,这是当时票选的结果。“我承诺三年内给村里办十件实事,干不成就下岗。”

xx上任后的第一件实事:整修村里臭池塘。村里没钱,村民不愿意干,他先掏钱垫资。一个月后,池塘变成一潭清水。

村民们看在眼里,积极性调动起来,党员更是带头,参加各种活动。xx又开始干其他承诺的实事。

一测算,改变村貌,资金缺口200多万元,xx又动用自己的“人脉”,四处募捐。

路面硬化、装路灯、建篮球场、清理河道……一件件实事紧锣密鼓地开了。

连续熬夜,严重透支体力,xx出现了浑身无力,并伴有便血症状。2008年11月底,他去医院做了检查:直肠癌晚期,必须立即动手术。

“开始感觉一下子垮了,家里上学的孩子怎么办?村里的事情怎么办?”xx回忆当时情况,眼睛也忍不住红了。

但坚强的xx稳定了情绪,他没有告诉村里其他人,一方面寻医问药,一方面继续为村里干事。

“真忍不住了,到外面没人的地方痛哭一下,然后就是一个个去催那些募捐款。我如果在手术台下不来,要对村里有个交代。”

2009年春节前十多天,200多万元工程款到位了,诸暨市环境整治先进村的荣誉也拿到了,xx把村委会主任杨坚和会计杨柳江喊到一起,交代他们把村民的工钱分好,自己要去上海做手术。

两位村干部流着眼泪说:“你安心治病,后面我们一定干好,否则对不起你。”

在xx住院的时候,一些村民说:“阿七的病,如果我们能分担就好了。”听到亲戚传来这些话,xx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手术后第十天,体重锐减44斤的xx执意回村。医生拗不过,只好让他签署“责任承诺书”——离院后一切后果自己负责。他提笔就签。

不久,xx接受了第二次手术。按照治疗方案,4月中旬到10月底都是化疗期,而xx坚持请假出院,他又先后签下12份“责任承诺书”,一挂上化疗瓶,就匆匆赶回村里。别人的化疗在无菌病房进行,他则在工地现场进行。他对妻子说:“承诺村民的事情,就是死也要做到。”

“我的性格就是不认输,不怕死!”xx说,有时候在工地上,身上的造瘘袋破了,洗洗干净又装上,村民们看见了,流下了眼泪,拼命埋头干活。

三年承诺的十件事,xx一年全部完成,上下文村成为诸暨市的先进村。随后,xx考虑起村民致富问题,经过考察,他发现种蓝莓是个很好的致富途径,收益六成归村集体,四成归出地的村民。

种植蓝莓十分成功。目前上下文村已建成200多亩蓝莓精品园,去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年育苗能力2500万株的蓝莓育苗中心已经产生效益,去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以前的零元到现在的100多万元。

去年换届时,xx又是满票当选,村里7名村两委委员,同样顺利连任,这是诸暨市唯一三届连任的村两委。

现在的上下文村成了绍兴市、诸暨市的“明星村”。在2012年,xx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面对荣誉,xx说,刚开始自己也就只想干一届,没想到得这么多荣誉,现在责任和压力很大,当然追求也不一样了。“不过,我最成功的,还是拼命工作,战胜了癌症。”

【篇一】

大辽河入海口历来都是河蟹“横行”之地,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这些世世代代出没于盘山的“横行将军”竟然濒临绝迹。“绝不能让河蟹在我们这一代绝迹!”这种沧桑巨变引起了一位叫xx的老人的极大忧虑。

拦河闸成了河蟹们的“西湖断桥”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盘山地区大搞农业开发,凡是入海河流都修建了河闸和堤坝,大闸成了河蟹们的“西湖断桥”,河里的大蟹不能洄游入海繁殖后代,海里的蟹苗不能回到河里生长,导致河蟹逐年减少,濒临绝迹。

时任县计委副主任的xx忧心如焚。1983年6月,在县政府多种经营会上,他郑重提出“人工养殖河蟹,致富农民,恢复生态”的建议,受到了县领导的重视,特意批了5000元启动资金,让他把河蟹产业搞起来。

1984年,xx放弃了升迁到市里的机会,选择留在刚刚成立的县水产局当局长,主推河蟹养殖生产。“把河蟹产业发展起来,就算是不能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哪怕只是恢复到一半,老百姓就能富不少。”拿着县里给的5000元钱,他当即召集人开会,第二天就来到小道子、万金滩水闸处捞蟹苗,然后再分别投放在三个水库里。到了第二年,水库周边的群众纷纷反映,河蟹太多了,走路都直扑脚面子了。

谁说北方养不出大蟹

物以稀为贵。1986年,盘锦河蟹多了,价格却下来了。扣蟹(蟹种)每斤8角到1元,成蟹也就二三元。xx替农民着急。他陪着县领导一起到湖北调研1万多亩水面的养蟹出口基地,让一行人大开眼界,也让一行人陷入沉思。湖北从盘锦购进蟹种,一斤七八元钱,运到湖北也就10元;在湖里养殖一年成大蟹,一斤扣蟹长成8斤大蟹,每斤30元,8斤就是240元。

“甘蔗最甜的那头,让别人吃了。”xx在敬佩南方人精明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隐患:盘锦河蟹产业以生产扣蟹为主,一旦南方人自己育苗,盘锦河蟹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要发展盘锦的河蟹产业,必须双管齐下:一是生产蟹种,继续供应南方市场;二是养大蟹,直接面对消费者。”

有了想法就开干。他立即给县政府打报告,直陈:“只有发展河蟹的最终产品成蟹,才能使养蟹业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利用稻田养殖成蟹,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最佳途径。”县领导被他的执著所感动,又批了1万元钱,支持他搞稻田养成蟹试验。

1994年,xx离休不离岗。当年,他贷款了100万元,投入160万元承包了一个近千亩的稻田河蟹标准化养殖基地。“我承包这个基地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完成我在职期间尚未完成的事业。”他如是说。为此,他在离家60多里地的荒郊野外,当了7年蟹农。老伴拗不过他,陪他一起到了基地,帮他把盘锦河蟹引上了养殖成蟹这条大路。

示范场产的蟹种,90%以上符合标准,十分抢手。一年春天,xx收获了1500公斤上等蟹苗,闻讯赶来的经纪人踢破了门槛。有一人当场拍板:“每公斤200元,我包了。”他只有一句话:“去年秋天,我已经答应给县示范场了。”经纪人急了,“你不会算账啊,200元一公斤你不卖,卖50块钱。”他说:“这叫信用。”为此,他一笔交易就少收入了20多万元。在运送蟹苗到示范场途中,有两个人横在路上,要求搭车。上了车之后,一个人从兜里掏出3000元钱,说:“老爷子,这车上的蟹子也没数,你高抬贵手,让我捞点就行。”xx嘿嘿一笑:“小伙子,你看错人了,20多万元我都没稀罕,还在乎你这3000元钱。”

我不能把一生的经验都带给马克思

2009年,盘锦已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河蟹第一市”。2011年,全市养殖面积150万亩,年产河蟹5万多吨,产值28亿元。河蟹规格平均2—3两/只,其中在“蟹王争霸”赛上脱颖而出的一只蟹子更是超过了9两。在全国大中城市,有500多个销售网点,并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每年国庆节前夕,进出盘锦的公路两旁,河蟹销售点一个接着一个,京沈、秦沈、盘海营高速公路上,运送河蟹的车辆川流不息。

xx说,每到“秋风起,蟹脚痒”的时候,他都要到农贸市场转转,和进城卖蟹农民攀谈几句。“听到他们增加了收入,我才会心满意足地悄悄走开。”已年逾八旬的老人,脸上是无尽的笑容。

得胜镇坝东村村民张书贵,种了几亩薄陋地,日子过得紧巴。xx无偿给他提供价值8000元的蟹苗,像管理自家蟹田一样帮助他悉心照料。秋后,张书贵纯收入2万多元。

蟹农邵海的河蟹得了病,给xx打电话,xx二话没说,雇了一辆三轮车,跑了50多里地,赶到他家;盘锦人徐永桥,到南京养殖河蟹,总也挣不着钱,已经退休了的xx,买了一张火车票,千里迢迢赶到南京,一住就是一个月。

胡家镇河蟹协会会长闫百文说,xx随身有“三件宝”:第一件:一杆小秤。每到一地,他都要抓几只螃蟹称一称重量,看是不是需要调整饵料的密度和质量。第二件:一个小本,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养殖户的情况。第三件:一个小马扎。年龄大了,前些年得过脑栓塞,2011年又在北京做了胆囊摘除手术,在田间地头站久了,坐下来歇歇。

老伴埋怨他:“你都离休了,咋还越来越忙了!”他也和老伴打趣:“我局长不当了,但我不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嘛!”

儿子本来想当警察,他硬逼着儿子报了水产学院,当上了水产人。儿子现在理解了父亲,也无时无刻不担心他的身体。儿子说,有天晚上他从海上回来,看父亲屋里台灯亮着,就是没动静,进屋一看,父亲手握着钢笔、伏在案头睡着了,桌子上除了没有写完的文章,还有一个装满了烟蒂的烟灰缸……

“我都82岁了,还能有多高的蜡头呢?”xx感慨道,“我总不能把一生的经验都带给马克思啊。”为此,他在古稀高龄之后,开通了自己的博客。不会打字,就把手写的稿子交给儿子、外孙女,让他们帮着打。6年来,共发表博客文章260多篇,合计80多万字,如今你只要打开“xx的博客”,立即就会弹出一个“小窗口”。上面是老人的头像,还有一句俏皮话:“嗨,我是老田头,如果想第一时间阅读我的最新博文,那就快来跟随我吧。”

xx,这样一位已经82岁高龄的老人,一位有着58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一位坚守了30多年河蟹梦的“老蟹迷”,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和不懈追求推动了盘锦河蟹产业的兴盛与发展。

【篇二】

2003年,随着“合村并镇”政策的出台,朝鲜族农民居住的“朝阳村”与近邻的汉族农民居住的“路河村”合二为一,组建起了新的“朝阳村”。在通过一系列民主选举程序,xx成功当选了新朝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交给她这个村官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维护民族团结。

要想团结朝汉两族村民,赢得朝鲜族村民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就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关爱村民、体恤村民、服务村民。为了尽快融入朝鲜族集体,顺利开展工作,xx开始“狂补”朝鲜族民俗知识。一方面她翻阅资料,从书本上学习;另一方面深入朝鲜族村户,和他们真诚沟通。在工作之余,她学习制作朝鲜族特有的大酱和咸菜,从生活细节上融入村民的生活。同时,朝鲜族村民家中每有婚丧嫁娶等重要事情,她都一丝不苟地按照朝鲜族风俗参加,并给予恰当的帮助。就这样,她慢慢地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也慢慢地走进了朝鲜族村民的心。

朝鲜族村民李永浩家两间土平房的一面山墙倒了,生活面临很大的困难。xx听说这个情况后,立即登门了解情况,并多次联系民政、残联等部门,及时送去了3000多元的扶贫资金,又把自家价值5000余元的红砖、石头、檩材送给了他,很快建起了54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新房子。有一年腊月二十九,一位年迈的朝鲜族村民病故了,她到家里帮助料理后事整整一天一夜,熬得双眼血红。除夕当天,万家团圆之时,她又让丈夫去火葬场帮助送葬。正是这样真诚的守望,感动、感化着朝鲜族村民。

为了更好地团结朝鲜族村民,充分发挥本村的朝鲜族特色优势,xx多次到省、市、县民委协调资金20余万元,建立了朝鲜族老年协会、朝鲜族舞蹈队和朝汉民族秧歌表演队。为了方便朝鲜族村民开展活动,她在村部设立了朝鲜族老年协会办公室,并修建了一处近100平方米的活动室。

原来的朝鲜族村民人多地少,年收入甚微。xx通过逐户走访,积极动员他们去韩国打工,支持村民向外求发展。2008年,一位朝鲜族村民想去韩国打工,但是由于缺少资金,出国日期一拖再拖。xx知道后,主动陪他一起去信用社,帮他协调贷款10万元,使他顺利成行。几年来,她先后为去韩国打工的村民协调贷款200多万元、办理劳动力转移1000余人次。仅劳务输出这一项,每年就为村里创收1500余万元。

致力发展经济,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发家致富”才是硬道理。通过对本村的实际考察和对外经验的借鉴,她为村里定下了全新的发展基调,“少粮多经,发展致富”,减少普通农作物的耕种面积,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经济家畜养殖,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2006年,她邀请省农业厅“绿色办”专家对朝阳村耕地的土质、水源地水质进行化验,认定这里完全可以建成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随后高薪聘请高级技师常年“蹲点”,指导村民在无机稻田里养蟹,一举两得。几年来,这个村产出的“鴜鹭”牌稻米,已通过国家农业部的认证,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畅销中国广州、深圳和韩国,产出的河蟹在省内外供不应求。每亩水稻的收入高达8000多元,每亩稻田里的河蟹产值高达700多元,实现了大米、河蟹双高产。

2007年,xx作为朝阳村“创业带富领路人”,率先购买了2000多只雏乌鸡进行试验性饲养,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后,她组织农民开展起了绿色养殖活动。在她的带动下,有26名党员发展成了养殖专业户,并带领更多普通养殖户发家致富,朝阳村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乌鸡养殖专业村,村民的收入逐年攀升,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朝阳村生产的乌鸡蛋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鴜鹭”牌,目前已经占领了辽源地区乌鸡蛋市场,还拓展到通化、白山、延吉等市场。如今乌鸡养殖户已达到100余户,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18万元。

xx坚信,要想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在向土地要效益的前提下,带领村民走务工、经商、兴办多元化产业之路。3年来,她带领全村先后组织成立了水稻种植、养鸡等专业合作社。她又带领全村投资8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年产值2000万元的“鴜鹭”牌袜厂、3000平方米的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院内设有农家服务超市、“鴜鹭”榨油厂、“鴜鹭”牌系列农产品展厅、“鴜鹭”牌绿色稻米加工厂和朝鲜族宴宾园。

创建文明新村,让满意度“高”起来

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xx心中时刻惦记的事情。

过去的朝阳村,到处是旧草房、泥土路,村容不整,道路难行。她首先从改造泥土路和村民院落抓起,多次去乡政府请批资金、争取政策。后来,“村村通”的政策为她提供了资金,她动员村民出工出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完了6条水泥路。

“再穷不能穷教育。”xx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去做的。她上任后,很快聘请了高级技术人员,终于成功地打了一口深达60多米的水井,结束了师生喝水难的历史。接着,她又四处奔走,先后筹集资金20余万元,在本村建起了“希望小学”,为小学配备了13台电脑,实现了远程网络教学。

与此同时,xx带领村“两委”成员制定了本村高素质人才奖励计划。对本村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按照学历给予额度不同的奖励资金,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困难问题,也鼓励了村里的孩子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她带领村“两委”成员经常参加市、县级人才交流活动,广泛吸纳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青年人才到朝阳村发展创业。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利用人才,她对各类人才建立了专项档案,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提供创业帮扶。大学生吕春玲正是在xx的感召下,放弃了到城里工作的机会,留在了朝阳村,并成为了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增加了鲜活的力量。

几年来,村里新修了桥涵5座、石砌路边沟5000延长米,统一安装了铁制院墙7000延长米,设置垃圾箱200多个,搬迁柴草垛86个,植树1万余棵,绿化美化村组公路8公里;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炉灶,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100%;修建了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极大地丰富了全村村民的文化生活。

风物长宜放眼量。眼下的朝阳村,在xx的带领下,朝汉两族村民团结互助,共同富裕、幸福和谐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正向着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铿锵迈进。

【篇三】

一条47公里的输电线路,穿越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全程巡护下来大约需要徒步行走200公里,他每月都要走一遍。春寒料峭,他与风沙为伍;夏日炎炎,他与烈日抗争;秋霜初起,他与寒风搏斗;冬雪皑皑,他爬冰卧雪,巡线不停……他,就是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工人xx。

执著的事业追求

“红白线”蜿蜒于群山密林之中,是吉林地区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一条66千伏输电线路,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几乎是一个山头一座铁塔,最高的一座铁塔位于海拔1100米高的山上。这些在xx眼里都算不得什么,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使他一直坚定地行走在崎岖的巡线路上。每年xx都要穿坏四五双鞋,有时候巡护一趟就要穿坏一双。一架望远镜,一个装有扳手、钳子等工具的背包,再加上自备的食物和饮水,xx每次巡线都要负重十几斤。有时巡线晚了赶不上车,他就在山里的玉米秸秆垛里住上一宿。

33年来,xx已经走了8万公里,而且仍在坚守。单位领导想安排年轻人替换他,可他一直不肯离开。“这些年来我带出的几个徒弟,他们在其他线路的巡线工作中也非常突出。我这条线路的巡线工作确实很艰苦,但30多年下来,线路上的每个隐患、事故易发段我都已经了如指掌,如果换上新手往往在几年内很难适应。咱们电力企业是产供销一条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故障点找到,并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更大的故障。巡线是我作为一名电力工人的事业,只有认真工作,才能保证安全供电,所以,我坚持要求巡护这条线路。”xx这样说。

严细的钻研态度

在33年的巡线工作中,xx记下了几十本巡线记录,上面详细地记载了线路的塔号、村屯地界、风向、覆冰现象、雷击情况、塔上的绝缘子情况等,每个月都要一一对照。一些细小结构有啥细微变化,他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来。

xx把每一次巡线都作为自己学习、积累的过程。为了能真切感受导线在过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特征,他将自己家的一只铝勺放在火上加热,反复揣摩铝在加热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不同特征。为了研究电杆冻裂的原因,严冬三九天他能一宿爬起来十几次到外面测温,观察电杆的变化,连续测了10多天,电杆冻裂的原因终于被他找到了。严细的钻研态度,使他成为送电工作的行家里手。

他根据“红白线”铁塔结构、导线走向、金具配置等不同特点,把“红白线”划分出了导线易覆冰段、风向变换段、易遭雷击段、设备易失段、地形地理位置复杂段、巡护困难段、缺陷密集段和隐患多发段等多个重点巡护段,根据地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巡线方法。并在巡护中总结出了“位越观测法”、“‘之’字形行走巡视法”、“风力风向观测法”等一套成功的巡视方法,有效地保证了“红白线”连续33年安全运行无事故。如今,“xx巡线法”已经在吉林供电公司推广。

无私的奉献精神

巡线难,巡“红白线”更难。在延绵的群山里,没有路,也没有人家,冬季大雪没腰深迈不动步,只好在雪上爬或滚,过一个山坳,上半身被汗水湿透,下半身被雪水浸透,一阵山风吹过就让人不禁打个冷颤;夏季山洪暴发路难行,浅滩可以涉水过,水大就要绕路;碰上恶劣天气,在除了树就是草的山上,根本没有地方躲,山坡泥泞异常,一路上不知要跌倒多少次。每次巡线回来,腿上都是伤。但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他在30多年的巡线路上从未退缩,始终无怨无悔。

“老吕的衣服我都不愿意洗,因为你怎么洗都洗不干净。冬天还好办一点,也就是泥和汗碱,到夏天,树枝草叶把衣服染得五颜六色,还刮得到处是口子。看衣服就知道巡线这活儿有多累。就是这样,老吕回家也从来没说过累。”xx的妻子如是说。

熟悉xx的人,无不为其强烈的责任心所感动、所震撼。但面对众人的盛赞,特别是“无私奉献”的评价,他自己却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xx的双手伤痕累累,上面记载着巡线途中难以忘记的摔倒、灌木刺伤和不小心刮破的经历,也有极端低温条件下施工作业留下的纪念。2009年,吉林省遭遇了几十年罕见的寒冬。有一次,在施工中,xx上下铁塔十几次,塔上作业时间2个多小时。尽管戴着手套作业,老吕的左手食指外侧根部还是被冻伤了,那块至今表面还有些发硬的皮肤,成了这次作业留下的永久“纪念”。

凭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使他总能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找到故障点。巡线33年来,xx共发现大小缺陷5308件,其中重大缺陷和隐患上百起,避免重特大倒杆、断线事故16次。

乐观的人生态度

巡线工作很寂寞,很辛苦,没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很难坚持33年之久。工作中,xx从不叫苦叫累,作为共产党员,他有着崇高的信仰,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赤诚的爱党、爱国、爱民、爱企、爱岗情怀。

1981年2月,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xx,因工作勤勉、技术过硬,作为主力参加了“松滨线”(松原到哈尔滨)大会战。有一天,晴好的天气突然变脸,冷风骤起,气温瞬间下降到零下三十八九度。一起组塔的三十几人在塔上冻得几乎下不来,xx坚持到了最后。结果双手严重冻伤,手背肿得像馒头似的,手指由紫到黑,指甲连续脱落三次,医生建议截肢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危急关头,企业将xx转到当地最好的医院,全力争取保住他的双手。xx住院期间,桦甸局、吉林局、吉林省局的领导先后到医院探望他。经医生努力,三个月后,xx终于康复出院了。从那以后,他总是说:“我这双手是电业局给的!不把工作干好,出了责任事故,我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这些领导,对不起企业呀!”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巡线路是寂寞和孤独的,每当这个时候,xx就高唱革命歌曲,他说只要一唱上歌身上就有劲了,山也不难爬了,路也不难走了……

【篇四】

位于吉林省东部边陲的靖宇县,是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如今,人们又被这里的另一个人所感动,她就是泉成律师事务所的主任xx。30年来,她成功代理1000多起案件,无一错案和投诉,免费代理法律援助案件数百起,免费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

尽心履职,真心为山区人民服务

xx视山区的群众为亲人,尽心尽力为山区人民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生活贫困、年老体弱和无钱打官司的弱势群体给予无私帮助。2003年的一天,她到靖宇县景山镇新胜利村办事,村里一位老人在老伴的搀扶下找到了她,请求提供法律帮助。原来,这位老人在1971年8月乘坐某林业局的通勤车时发生事故,造成右下肢高位截肢,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该林业局对此作了一次性事故处理,为她安装了假肢,并给付各种费用1331元,之后再也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由于丧失部分劳动能力,这位老人一直生活困顿,假肢更是无钱更换。看到老人的困境,xx受理了此案。经过她的不懈努力,使对方作出了让步,一次性再补偿老人到70岁安装假肢的费用7000元。2011年1月的一天,一个拄着双拐的女士慕名找到她,向她哭诉了自己的遭遇。她和丈夫被一辆无牌照的面包车撞成重伤,因交不起治疗费用,请xx帮打这场官司。此时的xx正准备去北京治病,但她还是接受了委托,带病到长春等地调查取证,并积极协调肇事方,出庭代理并最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判决结果。因为这次事故,这位女士正在读小学的孩子面临辍学,xx知道后,帮助协调免交了各项费用。春节前xx还买了米、面、油,带着老伴去探望她们夫妇。

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法律尊严

在xx的心目中,维护正义是律师的天职。她忠于法律,不畏权势,匡扶正义,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己任。靖宇县某参场拖欠39位农民工工资40多万元,农民工慕名求助xx。xx非常同情这些因讨不到工钱而衣食无着的农民工,毅然决定无偿代理此案。经过一番艰难努力,39位农民工终于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在她的心目中,律师要具有精湛的业务和求实的态度。xx在代理案件中,坚持依法办事,认真履行职责,体现了较高的业务水平。2011年8月的一天,靖宇县一中发生了一起学生间的伤害致死案,被害人家属到学校、政府等地闹事,造成恶劣影响。xx被指定进行法律援助,面对被害人家属的激烈情绪,她依法辩护,拖着病弱的身体顶着压力积极化解双方矛盾,并主动担保为当事人筹集补偿费,用真心实意感化了被害人家属,使一起轰动全县的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受到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赞扬。

发挥职能作用,自觉服务大局

xx长期担任县政府法律顾问,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她参与了县政府引进浙江“农夫山泉”和杭州“娃哈哈”饮品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的矿泉水生产线重大项目的论证和谈判。她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亲自审查、起草合同,规避法律风险,为引进重大项目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作为政府法律顾问,她全力参与诉讼,依法维护政府的合法权益。1984年,靖宇县政府与某林业局签订了一份联营合同,由双方共同出资组建联营参场。后因资不抵债,该林业局向白山市中级法院起诉靖宇县政府,要求偿还贷款。法院一审判决靖宇县政府承担362万元本金。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接到判决后,县政府委托xx代理二审诉讼。此案时间跨度10年,困难重重。为查找证据,她不辞辛苦跑了近万里。就在案件调查进入关键阶段时,xx因甲状腺癌住进医院,但她术后第7天,就强拖病体参加了二审开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二审法院没有支持上诉请求。对此xx没有气馁,又坚决提出申诉。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开庭时,她依据事实和法律据理力争。庭审结束后,过度疲劳的xx晕倒在法院的走廊上。最后,再审法院经过认真审理,判决靖宇县政府不承担责任。xx高兴地说:“法律是公正的,我们的苦没有白吃!”近两年,xx因身体原因,较少办理诉讼案件,一心扑在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上,多次在医院的病房里研究一些重大的涉法问题,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县委、县政府领导评价她是“地方经济的保护神”。

坚强抵抗病魔,情牵一方人民

1999年以来,xx先后得过甲状腺癌、子宫癌、乳腺癌,但在陌生人眼里,根本看不出她是个病人。这都是因为她乐观向上,对疾病和死亡无所畏惧。她到长春市做胆囊摘除手术,在医院只住了7天院就开始上班。可是她一忙起来,忘记吃消炎药了,刀口发炎,血水把裤腰粘在刀口上,四个刀口有两个在里面的线头都烂掉了……她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是有太多的老百姓在等着她。

30年的执业律师,她不但没有为家里挣到钱,还要花家里的钱。她因癌症做过4次手术,每次都要十几万、几十万地往外花钱。丈夫是家里最苦最难的人,他辞掉公职硬着头皮去经商,还要将女儿一手带大。一些朋友见xx生活不宽裕,建议她去市里或省里发展,像她这样有资历的律师,每年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没有问题,甚至有律师事务所多次上门请她加盟,可是她就是不动心,她已经深深地扎根在靖宇这片土地上。

群众心里有杆秤。xx对他们好,他们点点滴滴都记着。有人听说芦荟能治疗癌症,就把自家养了多年的芦荟全搬到她的律师事务所,10多盆芦荟摆满了窗台;一位县领导得了重病,却把最好的药给xx送来;所里每天都有不认识的人打来电话,告诉一些治癌的偏方;甚至燕平乡的一位农民听说赤柏松能治癌,就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峭壁上采来赤柏松叶蒸熟晒干,再研成细末给她送来。

如今的xx仍然一刻也没停下来,她一直都在用生命告诉人们:一个先进的共产党员在这个如火如荼的时代应该是什么样子;她在尽力让这个社会再多一份温暖,多一份和谐,多一个爱的故事。

【篇五】

2005年10月,xx来到沪太路1170弄(龙潭小区)29号公共厕所从事管理员工作。起初,这里的公厕与一般公厕并无二异,简单的设施,潮湿的环境,有时还会泛起阵阵异味,但自从她来到这间公厕起,变化悄然发生。

xx观察到顾客在如厕后,特别是老年人小便后,地面时常会留下尿渍,既容易产生异味,干了以后又不易清除。于是,她琢磨出了“跟踪式”保洁法,即每来一位客人,就进行一次打扫。这样的保洁方式劳动强度很大,一天下来相当于走了数千米的路,但她觉得能保持公厕干净无异味,累一点也值得。当她发现公厕缺乏便民服务设施时,便在公厕内点起了淡淡的檀香,贴起了“小心地滑”的温馨提示牌,摆放起烟灰缸、洗手液,在墙上挂起了便民小药箱和书报架,还在洗手台下方添置了一个大鱼缸,使原本呆板的公厕变得整洁生动,她说,公共厕所也是一个便民点,细小的帮助也许能为顾客解决大麻烦。当她发现顾客的自行车、电动车停放不便时,就把公厕门前的一片泥地改造成了一个停车点,并在周围砌上围栏,种上花草树木,方便来往的顾客。这些东西都是她自己花钱添置,尽管她一个月的收入微薄,但觉得方便顾客用厕也是自己的一份职责。

主动服务 关爱邻里

在龙潭公厕50米开外是小区居委会的便民输液点,有不少老人在那里输液,但由于居委会的厕所不够用,老人们常常举着吊瓶跑到xx管理的公厕来方便。发现这一情况后,xx在上班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朝居委会的方向望,一看到有举着吊瓶的老人过来,就主动迎上去,将老人扶进厕所。几年来,xx一直以“扶一把、问一声、望一下、送一程”的理念为输液老人服务。在公厕的正门前,有一条宽约1米、长约20米用方砖砌成的通道,直通公厕旁的一户人家,这是xx夫妇在2008年大年初一到初三自费砌成的,双腿残疾的居民朱某正是这条小道的最大受益者。朱某说:“我的轮椅车每天都要经过这块烂泥地,一到下雨天,车轮陷在泥里动都动不了,进出十分不方便,小李夫妇砌成的这条通道帮了我的大忙!”这红砖小道既方便了这位残疾人,也方便了其他用厕人员,看似普通却凝聚了她关心邻里的真情。龙潭小区内还住着一对独居老年夫妇,由于年事已高,许多家务干起来力不从心,她知道后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这对夫妇洗衣晒被、打扫房间,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就这样,xx渐渐成为小区里阿姨伯伯的知心人,大家有什么事总愿意找小李两口子帮忙,她也从不推脱。她认为公共厕所建在这里,自己就是龙潭小区的一分子,就应该为社区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文明作业、礼貌待人、服务群众是我最大的快乐”。

创新服务 奉献社会

2007年3月,当地居民群众联名向闸环灵石环境卫生工程有限公司致函,对xx的服务工作予以了肯定和表扬,该公厕荣获了闸北区市容局十佳文明窗口称号,xx也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五一巾帼奖等,受到了社会和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xx没有丝毫的骄傲和懈怠,反而更加努力。如今的龙潭公厕在她的打理下,又有了新的变化,公厕外墙多了一个“残疾人专用设施”的醒目标志,表明公厕内具备无障碍设施,可以让残疾人放心使用;厕所门口又多了一条休息长椅,能让老年人用完厕后小歇片刻;公厕门前的小花园盆景、盆栽错落有致,草丛中艺术石上写着“花与文明同行,绿与健康常伴”的标语;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她还在花园内放置了世博倒计时显示板。

2008年年底,灵石公司成立了以xx命名的公厕班组,xx担任了公厕班班长。作为一名班组负责人,她在迎世博行动中,带领班组职工开展特色窗口服务活动,不断学习、钻研业务技能,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创造了xx式工作法和公厕工作口诀,并在公厕保洁中做到“六无”,并在闸北区环卫公厕行业中进行了推广。2009年10月,她和闸北区的其他公厕管理员在上海市环卫行业世博杯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中分别取得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打响了闸北市容公厕管理的品牌。她本人在迎世博600天行动中荣获优质服务贡献奖、世博服务明星奖、微笑服务大使等荣誉称号。在xx精神的激励下,xx公厕班组近年来先后荣获2009年闸北区工人先锋号、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2010年巾帼文明示范岗、“上海世博交通保障先锋”先进集体、2011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称号。

做公厕服务的有心人,以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xx,就是这样一个朴实而真切、热心而真诚的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事迹。她还在不断努力完善自己,将带领她的公厕班组,为服务对象、为闸北市容环卫窗口服务行业带来新的惊喜!

【篇六】

谁都希望到城市工作,可他却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到偏僻山乡教书;谁都希望有一个相知相爱的终身伴侣,可他却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毅然推开了爱情之神;谁都希望有更多的收入让日子过得舒坦些,可他却偏偏把有限的收入奉献给一个又一个贫困的学生。他,就是江苏省南京竹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的年轻教师xx。

梦想让他更执著

1977年4月,xx出生在六合县泉水乡四合村一个偏僻小山村。父母务农,只靠种田有限的收入维持生活。他从小看到农村学校少、老师少,很多农村孩子的读书梦生生夭折了。于是,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乡村教师。

为了这个梦想,xx三次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了家乡六合县任教,到全乡最穷、最缺教师的村里去当教师。三年后,因学校调整,他如愿调到了母校枣林小学担任教导主任。

当年的枣林小学是六合县出了名的条件差、师资缺、人心散的农村小学,全校只有76名学生、6名教师,当地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家有一缸粮,不来枣小上。”他的到来,令枣林小学的孩子们欣喜异常:徐老师能讲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徐老师会写一手潇洒漂亮的粉笔字;徐老师上课时会随时吟诵出优美的诗句;徐老师还会教外语;下课时,徐老师还会和我们一道做游戏、下象棋,给我们讲好听的故事!

同事们也发现这个貌不惊人、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轻人,工作极为认真。他家离学校最远,每天总是最早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他不仅制订了详尽的教学计划,而且每一堂课都做认真的备课笔记,还经常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捆在自行车后带回家。为了让学生受到正规的英语口语训练,他自掏腰包买了录音机,放在办公室公用。学校教辅资料奇缺,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又很少,他每次都把缺少什么记在本子上,利用年底进城开会的机会一一买到,无偿送给需要的老师。

病魔压不垮的钢铁战士

2002年10月6号,深秋的止马岭,柿子红了,板栗飘香,25岁的xx老师将在这天举行婚礼。然而,造化弄人,婚检结果中的“肾衰竭、尿毒症”,如晴天霹雳一般,改变了xx的生活。他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把十多年辛苦摘抄的几十本读书笔记、文学作品提纲、发表过的文稿、获奖证书以及与朋友间往来的书信统统付之一炬。

“老师,下学期您还来给我们上课吗?”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就这样放弃吗?不!我无法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得回去!”忍痛与未婚妻解除了婚约,向父母隐瞒了病情,xx又一次回到了讲台上。

为了控制病情,他每天必须服用7种药物,除了买书之外,每个月的工资几乎全部花在买药上。复查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糟糕,xx的听力、视力、记忆力开始下降,头发不断脱落,每天早晨都会呕吐。尽管如此,他备课、上课、辅导孩子、批改作业、质量检测从不落下,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班级管理更是井井有条。

一次手术前,医生让他选择血透还是腹膜透析。血透效果相对好、副作用也小,但费用高、还要经常去医院,而腹膜透析价格便宜、可以在家做,但容易感染。他想都没想,选择了后者。从此他在学校宿舍里,每天自己做腹膜透析两次,每次要在体内注入2公斤药水,代谢出2公斤左右的血水,时间要2小时左右,其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即便如此,xx常常是这边拔掉透析的针管,那边就走上讲台。他还主动向校长提出申请,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除教三年级的语文外,另跨学科兼教五年级的英语,一周上19节课。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xx挤出时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说,只有自己充好电,才能教好学生。他先后取得了双大专文凭,还抱病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了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被全国高等教育自学委员会授予第三届全国自学成才“自强不息奖”。

无私奉献换来孩子的希望

山村老师面对的多是留守儿童,不仅要承担教学的任务,还要承担父母的责任。每当新学期开始前,xx对所在班上的同学都要一一家访,了解学生情况,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王家的俩兄弟,家庭贫困,只能依靠年迈的爷爷种地过活,xx家访得知后立即向校长汇报,为他们减免了学费,并主动从自己的买药钱中挤出一部分给他们;一位学生先天缺少耳廓,听力受损,为了让他掌握汉语拼音,xx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地帮他正音,终于让他走出了自闭,和小伙伴们顺畅地交流玩耍。

2008年大雪封山,xx不顾病情,一次又一次护送路远的孩子回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第二天,他主动捐出了当月工资……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从微薄的薪金中抽出钱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即使病情危重也从未间断。

xx的老同学、竹镇民族中学的一位教师说,xx对学生的关心并不会随着学生毕业而终止,病中醒来的他还打电话给这位老同学,一再叮嘱要多关心几个当年他带过的学生。手术不久后尚在康复中,他又偷偷乘车来到竹镇民族中学,给几个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打气鼓劲……

从2002年查出绝症到现在,从枣林小学到后来合并成立的竹镇希望小学,xx从没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学生,当有人无意间向他任教三年的16个孩子透露了徐老师生病的消息后,孩子们呜呜地哭开了:“请你劝劝徐老师赶快去看病,我们不能没有徐老师。”

2006年以来,xx身患重病、坚守三尺讲台的事迹开始在群众中传扬。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凭着对教师岗位的热爱和逆境中的坚守,感动了社会。很多素不相识的人自发来到学校,把鸡蛋、板栗、捐款送到xx家中。而他却说:“请转告好心人不要给我捐钱了,给孩子们捐一点书吧,山里的孩子太缺书了!”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2011年3月,xx成功进行了换肾手术。xx感动地说:“我想早一点回到课堂上,我想和孩子们在一起!”

有人要问,xx放着繁华的城市不进,到农村图的是什么?在他写的《笛》这篇散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山道弯弯,从山里一直通向山外,连接着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凭着这份信念,在他的生命随时可能停止的时候,仍然尽职尽责做一个好教师,把一个一个山里的孩子托出大山。

【篇七】

xx,一个毕生追求实现老百姓幸福梦想的农村带头人。36年来,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江边荒村变成了一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乐土。是什么让他坚持36年,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与群众朝夕相处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

坚守致富的承诺,带领群众一起干

1978年8月,43岁的xx推着一辆破自行车,来到永联这个张家港最小最穷的村担任村支书。他暗下决心,要彻底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

当年冬天,xx带着全村青壮年在低洼地上挖塘养鱼。“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要想富,就要战天斗地!”他带头卷裤腿、下冷水、挑土方,带着永联人奋战50天,挑土10万方,挖了50亩鱼塘,也填平了低洼地。第二年,永联人就迎来了建村8年来的第一个吃饱肚子的丰收年。

解决了温饱,xx还要带着大家致富奔小康。苏南乡镇企业刚萌芽,xx组织村里的能工巧匠,一口气办了枕套厂、玉石厂等七个小工厂……1984年,瞅准苏南农村变富、家家盖新房的机会,xx果断关停了这些厂,拿出全村大办乡镇企业积累的30万元钱,创办了永联轧钢厂。第二年,轧钢厂净赚200万元,永联村一跃进入全县10个富裕村之列。

2001年,钢材市场巨变,坯、材价格倒挂,村办轧钢厂眼看没了出路。xx提出:转型,炼钢。

一个村,搞钢厂?全中国也没有的!而且,十几亿投资,万一砸了,全村十几年辛苦挣来的钱,可就全打了水漂!

“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什么事,只要去干,就有成功的希望!”面对众多质疑,xx大声疾呼,“放手一搏,冲出一条‘血路’!”在他的带领下,永钢100万吨炼钢项目仅用341天就建成投产,永联村也由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工业化道路。

如今,永钢集团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51位。永联村在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经济实力排名前三、上缴税收排名前二。

36年的筚路蓝缕,xx坚守让永联村老百姓富起来的承诺,带领全村老百姓搞副业、办钢厂,做精科技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踏准农村改革发展的每一个节拍,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的发展道路。正是对群众承诺一次一次的兑现,xx从群众中获得了坚定的支持和无穷的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使永联成为一个富裕、文明、幸福的最美乡村。

把百姓装在心里,筑起幸福家园

2006年以来,永联投资15亿元建设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把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000多户村民全搬进去,让农民过上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城市化生活。

从居民小区到小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马路。马路修得很好,xx却要挖一条地下通道,再装上自动扶梯。有人不解:“浪费这个钱干什么?”xx语重心长:“孩子们和老人家每天都从这里过,他们的安全重要,还是这些钱重要?”

永联的老百姓说,只要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哪怕再多人反对,老吴书记也绝不会让步。

2002年,苏南兴起新一轮改制大潮,上级要求永钢“彻底转、转彻底”,公司很多人也想着“全分掉”。而xx则有自己的想法。他悄悄去找市领导,要求给村里保留股权。公司干部会上,xx说:“要是‘转彻底’了,永联村的公共建设怎么办?永联村村民怎么办?我是企业董事长,更是永联村的党委书记,我把我的一半股份留给村里。”xx带了头,其他干部没话说了。就这样,他为村集体争到了对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25%股权。如今,村里每年可以分红8000多万元,等于给村里栽了一棵巨大的“摇钱树”!

“xx让股”,在今天看来,相当于让出了数量惊人的个人财富。而xx却看得很淡:“其实也不难。关键是,看你心里是不是装着老百姓,遇事是不是都从老百姓角度来考虑。”

永联的老百姓说,我们想到的,老吴书记帮我们想了,我们没想到的,老吴书记也帮我们想到了。想着村里人上学、看病不方便,xx带领村领导班子在永联小镇上建起了学校、医院、农贸市场;想到那些只会种田、别无所长的老乡亲,xx专门安排“挤出”500亩地建起江南农耕文化园,解决了一大批老农民就业难题;想到全村人的米袋子,xx投入巨资发展现代农业,引进40多名“大学生农民”,实现了“鼠标种田”。

如今,“4个98%”的数据让永联成为全国标杆:98%的村民实现了城镇化集中居住,98%的土地实现了集中流转,98%的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98%的农民享受到比普通城里人都优越的福利和社保待遇。

“富了口袋富脑袋”,构建现代治理样本

农民从村庄进社区,身子进去了,思想、习惯和文化修养还差着一截距离。xx又开始琢磨:大伙儿的口袋鼓起来了,脑袋也要富起来。

于是,xx创造性地设立“文明家庭奖”,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对每个家庭实施考核。年终没扣分的,发给每人1000元奖励;有扣分的,1000元酌情扣除,以“奖文明”来提升“讲文明”。

苏南地区的老百姓都爱看锡剧、越剧等地方戏曲,xx觉得这是一个引导村民从中汲取知识、提高素养的好载体。于是,永联村花300万元专门建了一座“永联戏楼”,天天有演出,戏种达八九个,村民们从戏文里学到了很多道理。

“没有精神文明,即使物质富足也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为了关怀弱势群体,xx带领村民在永联小镇上建起一条爱心互助街,“老年人想上网冲浪,我们有电子阅览室,请志愿者教老人上网;双职工子女放了学没地方去,我们有红领巾驿站,请来退休老师领着孩子做功课;孤寡老人做饭难,我们有助理餐厅,做好饭端到老人手上。”一年不到,永联村的爱心志愿者就发展到1600多人,大家争做文明人。

“村庄是大家的,要把它管理得让绝大多数村民都满意,就必须集中全体村民的智慧。”xx深知,现代化的村庄治理,不能再靠一两个“能人”,也不能由村里一手包揽,而要靠村民自治,靠公共管理,靠社会力量。于是就有了永联村的“村民议事厅”,专门组织200多名村民代表议永联村老百姓的事情,为老百姓争取应有的权益。永联村出台规定,重大事务和重点项目的实施,都要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凡涉及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和事关村民利益的问题,也必须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决议后再予以实施。每逢村民代表开会议事时,其他村民可以来二楼旁听观摩,外墙上的电子大屏幕也可同步对外直播。

“现在,村里每件事情的决策,都在议事厅里举行,村民们可以来听一听、议一议,通过集思广益,让我们永联村的发展决策更加公平、公正。”xx说,永联村的发展,既要有勤勉创业的钢铁意志,也要用现代化治理方式凝结起全村的智慧,共同把永联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八】

xx,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邮政局老子山支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1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水陆兼顾,坚持每天靠划船投递湖区邮件,水陆行程近30万公里,投递报刊和信件100多万份,服务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开辟了一条为民服务的水上邮路,被湖区渔民亲切地称为“大湖鸿雁”。

“及时准确投递是我的工作职责”

老子山镇约1.6万人口,其中近一半分散居住在湖区50多个大小滩头上,最远的刘咀村,距镇区来回有80多里。从1999年做投递员开始,xx每天早上6点前到支局分拣邮件,7点半准时出发投递镇上陆路邮件,然后简单吃个午饭或带上干粮赶到码头驾着小船进入湖区,为湖区渔民投送报刊和邮件。

2011年夏天,为了及时给一位住在长山村的学生送大学录取通知书,xx乘坐小船行驶在湖中。谁知天气突变,陡然刮起狂风,小船顷刻间就被掀翻,弃船游水的他拼尽全力才终于爬上滩岸。当他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通知书送到这位学生手中时,这位学生的父亲泣不成声:“你冒着生命危险把通知书送到俺家,让我们全家怎么感谢你,是录取通知书重要,还是你的命重要啊!”面对乡亲们的体贴和关怀,他却平静地说:“我当过教师,知道考生期盼入学通知书的心情,再说,及时准确投递是我的工作职责。”

由于湖区滩头太多,寻找地址不详信件投寄对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陆上几倍甚至十几倍。2010年5月12日,他在投递一封从云南寄到顺河路1号的邮件时查无此人,按正常程序这封信退回即可。考虑到从云南那么远的地方寄来的信不容易,他决定再找一找。三天后,一位湖区渔家妇女告诉他,湖滩有位姓刘的渔民家属是云南人。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划着小船到滩头和渔船中查找,终于在30多里处的小新滩头找到了收件人。收件人夫妇俩在茫茫的洪泽湖上收到远方亲人的来信,心情无比激动。

“帮助别人让我感觉心中很满”

“唐师傅,给我带点盐吧!”“老唐,这500块钱你帮我到邮局存一下……”作为大湖鸿雁和绿色使者,他是邮递员,又是往来水陆之间的采购员、送货员,经常为渔民捎这带那。他的小船来时是满的,去时也是满的,正如xx所说的那样,“帮助别人让我感觉心中很满”。

家住老子山镇船塘南路的一位老人,弟弟在江西,经常写信回来。老人不识字,每次xx都将内容大声念给她听,再根据老人口述帮她写好回信。有一次,xx送汇款到她家时,老人斜倚在床边,口吐白沫,他知道老人心脏病又犯了,便迅速将药送入老人口中,跑出去叫来一辆三轮车将老人送到镇卫生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危险。

2011年春天的一个夜里,家住丹山路的冯大爷因走亲戚回来晚了,独自一人往家里赶,因为上了年纪,腿脚不太灵活,在进门时不小心被门框绊了一下,当场摔倒,满脸是血,神智也不太清楚。这时,冯大爷家门前正停着一辆正在等候客人的面包车,司机见了之后并没有什么反应。当时正在值夜班的xx见状后,立马走上前去对司机说:“赶快救人。”在司机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果断地对司机说:“就用你的车,如果耽误了,后果你负责。”面对xx的义正辞严,司机立即行动起来,将冯大爷送进了镇卫生院。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助,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当他走出医院大门,已是凌晨2点。

有一次,xx到县实验中学看望孩子,学校的门卫是位老人,得知他经常往来于陆上和湖区后,便将自己20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战友的事告诉了他。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将这件事记在了心上,每次进入湖区总是逢人就打听。后来,他终于在安淮村找到了这位老人所说的退伍军人。当他把此事告诉这位老人时,老人含着泪激动地说:“我一直苦苦寻找了20多年,今天是你帮我圆了这个梦,叫我如何感谢你啊!”

为了让更多的渔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技术,xx还先后为新滩村“渔家书屋”购置和订阅了1300多册科学养殖资料赠送给村里,并邀请渔业技术人员定期向养殖户传授技术,现场解答渔民提出的养殖难题。渔民们常说:“邮政有xx这样的职工,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啊!”

“牺牲小家只为撑起邮政大家”

由于老子山镇地理位置特殊,实行水陆两栖投递,而且支局只有xx一名投递员,路远量大,所以他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妻子患卵巢囊肿,急需开刀,当时正值高校通知书投递高峰,xx无法放下手头的工作,更不想让支局领导为难,只能由其母亲和妹妹把妻子送到县城医院。那段时间,他跑完一天的水陆邮路后,连夜再赶到近30公里外的医院,替换白天照顾妻子的母亲值夜;早上5时再从医院往支局赶,从未耽误过一天的投递。妻子住院11天,xx天天如此。刚做完手术的爱人用虚弱的声音对他说:“咱们不干了,一个月才几百块钱,你能帮助他人承包鱼塘发家致富,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做呢?”

xx心里明白爱人所讲的“他人”是谁。那是他做代课老师时的学生。那一年,这位学生高考落榜,无聊苦闷,整天把自己锁在家里。xx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主动劝导,并帮助他搞起了水产养殖,现在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xx握住妻子的手,歉疚地说:“我没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还让你们整天为我担惊受怕,对不起你,也对不起这个家。”过会儿他话锋一转,又劝慰起妻子:“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想把本职工作做好,再说渔民兄弟们需要我,我不能离开他们,不能让他们失望啊,牺牲我们这个小家只为撑起邮政这个大家。”面对xx的执著,最后,爱人还是理解了他。守在门外的母亲听后,对身边的孙子说道:“在你爸的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啊,看来这辈子也改不了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xx的感人事迹引来了各级媒体的关注,他本人也获得了各种荣誉。面对荣誉,他认为,“荣誉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和肯定,但人绝对不能面对荣誉裹足不前,更不能把荣誉变成一种包袱,荣誉只会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上,情系渔民的xx,将继续用他那瘦弱的臂膀,划着小船,将党的声音、致富信息、亲人问候送到湖区滩头,传递到渔民的心坎里,续写无悔人生。

【篇九】

穿起绿色的公交制服,他是开“模范”公交车的孔司机;套上志愿者红马甲,摆起修车摊,他就是会修自行车的孔师傅,是杭州城里无人不识的“活雷锋”。

从有口皆碑的“模范司机”到免费修车的“活雷锋”,26年时光荏苒,xx用两种身份实践着一份诺言,一份坚持为民服务、坚持带头示范的诺言。这份默默的坚持,一如修车摊下那片昏黄的灯光,看似不动声色,却足以温暖这座城市每一个人的心房。

延续26年的爱心车铺

某个周六,晚19点整,杭州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路口,几位市民推着待修的自行车已经陆续在等待了,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xx远远地骑着电动车准时出现,笑着跟大家摆手示意。他拿出那条写着“xx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红色横幅挂了起来,随后拿出工具箱,依次排开,话不多说,俯下身就开始干活。

30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xx支起了免费修车铺。开张之初,便遭到有人误解:“他这个修车点,就是为了名誉,搞不了多长时间的”、“脑子搭牢了”……他没有在意,更没有想过放弃。

某天晚上,当他帮一位行人修好自行车,对方连声道谢之余,说了一句:“想不到,现在还有像你这样的活雷锋。”那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当面称呼他,“活雷锋”三个字入耳,xx不由心里一震,这一刻,他才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这个修车点的意义。“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他暗暗发誓。

从23岁至今,每周六晚7点,像是与这个城市的“约定”,无论刮风下雨,再大的事也挡不住他的坚持。26年,从不缺席每一个周六,这或许是一个纪录。住在这一带的居民,早就认识了这个男人。从23岁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发际模糊的中年人,26年的坚持与责任静静地写在他的每一根发丝上。

妻子曾经帮xx粗略地算了一下,这26年来用在维修点上贴补的材料费和电费将近12万元,而在公交车上提供的茶叶、报纸、雨具、药品等费用还没计算在内。

xx说,让自己最感动的是家人对他的支持。母亲在世时,会在他修车间歇递来热气腾腾的炒年糕,女儿会催促他不要迟到。有时候下班晚了,怕耽误了7点这个“约定时间”,他就直接来到这里,而妻子会从家里带过来摆摊的脸盆和大伞,还有保暖盒里暖暖的饭菜。

模范司机的“雷锋式”承诺

除了修车,xx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一名公交车司机。经常坐28路车的人都知道,除了开车稳当,xx开车时还会人工报站,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介绍着在这里下车能去哪里、可以换乘什么公交车。他的车上常备有自己设计制作的沿线导游图、车辆转乘示意图,还有茶水、晕车药、扇子、雨伞。

1993年2月1日,原本是公交修车厂机修钳工的xx,在28路7031号车上售出了第一张车票。从28路到312路,从市区线到郊区线,xx给自己,也为其他员工创新地提出了“六个一样”的服务宗旨:即外地乘客与本地乘客一个样,人多人少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日日月月年年一个样。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xx与支部班子一起,带领广大党员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在车上亮明党员身份、亮出创争承诺,挂牌服务,自觉接受乘客、员工的监督,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员工共同进步,使整条线路员工对创先争优形成共识。他所在的线路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建设系统服务示范点、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

他积极践行党员“五带头”承诺,在一线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还专门推出了“一圈一拖”、每天加跑一圈的服务举措。从事行车服务20年来,他先后收到各类表扬信(电)近4000件,乘客们亲切地称他的车是真正的“乘客之家”。

“为乘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在他的28路车上,xx指了指车前“杭州市劳模文明示范岗”的金黄色匾额和挡风玻璃上“党员责任车”的标志说:“提供服务是一件很难的事,不仅仅只是细心和爱心,人民群众都看着呢,作为党员,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在乘客的心中,xx的车就是“放心车”、“雷锋车”。

从一个xx到一群“xx”

坚持了26年,xx用自己的“服务”感染了身边无数人,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xx”三个字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一个标签。

xx的坚持,带动了很多热心人,先后有10多人和他一起修车,还组建了一个志愿者修车团队。2012年年初,xx所在的杭州公交三公司成立了“xx志愿服务队”,全公司有200多人自愿报名服务队队员。他也正式招收了3个徒弟,全是杭州公交三公司的职工,清一色20多岁的小伙子。xx门下的徒弟,有公交公司的后勤,也有一线司机。“我是1986年生的,和师父的修车摊年纪一样大,我进公司就听过师父的演讲,觉得他很了不起,能拜在他门下,很好很荣幸。”他的第一个徒弟说。

一趟没有终点的创先争优之“车”

有人问他,孔师傅,你的修车摊还能坚持多少年?这个问题,xx说:“没想过,干到不能干为止吧。”他说,老百姓会来监督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是一个实在人,1986年那会儿,他压根没想过,做些事,会有那么多荣誉。他后来想想,如果当初为了荣誉免费修车,他也坚持不了26年。

“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xx口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实在在的内心独白:“我没做过惊天动地的事,只求认认真真地做好每天的分内事,再腾出时间为社会承担一些分外事。其实,这些都是小事,大家也能做。”有许多人问过xx同样的问题:“每个星期都这样做,你有没有动摇过、厌烦过?”可xx总是说出很朴实的一番话:“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会一直把它坚持下去。”就是凭着这样一个信念,xx把志愿者的责任和爱心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当荣誉和鲜花围住xx时,他总是时刻保持劳模的本色,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志愿者,做到爱岗敬业的态度不变,为民服务的思想不变,奉献社会的精神不变。“我要珍惜老百姓给我的荣誉,履行党代表的光荣职责。”xx说。

【篇十】

浙江诸暨市草塔镇上下文村党支部书记xx在癌症手术化疗期间签下13份“后果自负”的“生死状”,挂着化疗瓶为村里群众办事。

“我就是想不断做事,来忘掉病痛。”奇迹发生了,xx战胜了绝症,而上下文村也在他的带领下,从一个贫穷村变成富裕村。

上下文村离诸暨城区约25公里,“青山壁陡,番薯六谷”,这是当地人过去的生活条件。那时,全村共457户、1200多名村民,没有集体资产。

现任村委会主任杨坚说,过去村里一些人喜欢打架,风气不好,周边地区流传着一句话:“好女不嫁上下文。”

2008年4月,村里换届,原来的老主任病逝前希望村里的“能人”xx能回来当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xx在县城一家建筑公司当经理,收入很不错,他身材魁梧,性格直爽,村里有困难时,他经常出手资助。

“那年我42岁,正是年富力强时候,觉得自己有能力把村里搞好。”于是,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回村竞选党支部书记。

满票,这是当时票选的结果。“我承诺三年内给村里办十件实事,干不成就下岗。”

xx上任后的第一件实事:整修村里臭池塘。村里没钱,村民不愿意干,他先掏钱垫资。一个月后,池塘变成一潭清水。

村民们看在眼里,积极性调动起来,党员更是带头,参加各种活动。xx又开始干其他承诺的实事。

一测算,改变村貌,资金缺口200多万元,xx又动用自己的“人脉”,四处募捐。

路面硬化、装路灯、建篮球场、清理河道……一件件实事紧锣密鼓地开了。

连续熬夜,严重透支体力,xx出现了浑身无力,并伴有便血症状。2008年11月底,他去医院做了检查:直肠癌晚期,必须立即动手术。

“开始感觉一下子垮了,家里上学的孩子怎么办?村里的事情怎么办?”xx回忆当时情况,眼睛也忍不住红了。

但坚强的xx稳定了情绪,他没有告诉村里其他人,一方面寻医问药,一方面继续为村里干事。

“真忍不住了,到外面没人的地方痛哭一下,然后就是一个个去催那些募捐款。我如果在手术台下不来,要对村里有个交代。”

2009年春节前十多天,200多万元工程款到位了,诸暨市环境整治先进村的荣誉也拿到了,xx把村委会主任杨坚和会计杨柳江喊到一起,交代他们把村民的工钱分好,自己要去上海做手术。

两位村干部流着眼泪说:“你安心治病,后面我们一定干好,否则对不起你。”

在xx住院的时候,一些村民说:“阿七的病,如果我们能分担就好了。”听到亲戚传来这些话,xx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手术后第十天,体重锐减44斤的xx执意回村。医生拗不过,只好让他签署“责任承诺书”——离院后一切后果自己负责。他提笔就签。

不久,xx接受了第二次手术。按照治疗方案,4月中旬到10月底都是化疗期,而xx坚持请假出院,他又先后签下12份“责任承诺书”,一挂上化疗瓶,就匆匆赶回村里。别人的化疗在无菌病房进行,他则在工地现场进行。他对妻子说:“承诺村民的事情,就是死也要做到。”

“我的性格就是不认输,不怕死!”xx说,有时候在工地上,身上的造瘘袋破了,洗洗干净又装上,村民们看见了,流下了眼泪,拼命埋头干活。

三年承诺的十件事,xx一年全部完成,上下文村成为诸暨市的先进村。随后,xx考虑起村民致富问题,经过考察,他发现种蓝莓是个很好的致富途径,收益六成归村集体,四成归出地的村民。

种植蓝莓十分成功。目前上下文村已建成200多亩蓝莓精品园,去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年育苗能力2500万株的蓝莓育苗中心已经产生效益,去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以前的零元到现在的100多万元。

去年换届时,xx又是满票当选,村里7名村两委委员,同样顺利连任,这是诸暨市唯一三届连任的村两委。

现在的上下文村成了绍兴市、诸暨市的“明星村”。在2012年,xx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面对荣誉,xx说,刚开始自己也就只想干一届,没想到得这么多荣誉,现在责任和压力很大,当然追求也不一样了。“不过,我最成功的,还是拼命工作,战胜了癌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范文原创10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687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