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浅谈幼儿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2篇

时间:2019-05-14 11:13:27 网站:公文素材库

随着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关注。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幼儿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2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一个人在社会当中生存无法离开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这是维持我们社会关系的重要前提。幼儿阶段属于一个人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重点时期,应该在其中融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积极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从而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需求,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探讨,简要分析了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幼儿;社会实践活动;交往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属于对幼儿交往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而就我国幼儿阶段教育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并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认识。而在社会发展的浪潮当中,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优质的交往能力,在这个社会是无法生存的,怎样积极组织更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对幼儿交往能力的良好培养,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为积极地探索。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设计

人的成长需要在优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自身努力当中逐步实现。幼儿正处在认知能力形成以及情感培养最为关键时期,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能够教给幼儿丰富多彩的东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有目的性地设计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意识到对自身交往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在社会当中强化与他人交往的感悟与认知。第一,可以组织幼儿到玩具店、超市等人员聚集的场所,引导幼儿观察顾客之间的聊天、顾客跟营业员以及收银员之间的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学习到交流的方法。将其作为基础,组织幼儿进行有组织的购物,继而体会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利用各种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乐趣。第二,幼儿园可以联系部队或者博物馆之类的单位,组织幼儿去这些场所参观。例如在部队,幼儿教师可以先简单地对解放军的历史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大家对解放军日常生活以及训练进行观察,继而让他们对解放军叔叔阿姨形成更深的了解,对他们形成一种敬佩之情。最后,组织幼儿进行“我想对解放军叔叔阿姨说”的活动,让幼儿将自己想对解放军说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准备自己的慰问礼物,领悟到其中的快乐。意识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对于事物所形成的认知决定了具体的行为。因为幼儿年龄方面的特征,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要由教师进行引导,有目的地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设计,让他们初步意识到社会交往当中的行为准则、方式以及方法,对怎样跟人进行交流、相处,怎样帮助别人形成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之上促进与他人的正确交往。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游戏相结合

柏拉图曾经说过,游戏属于让幼儿的生活以及能力实现跳跃的必需品。游戏是幼儿最为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所以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给幼儿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然后将社会实践的活动融入其中。在游戏当中循序渐进地对孩子的模仿和创新兴趣进行激发,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交往的意识与能力。将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游戏的形式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形成更好的认知。第一,组织引导幼儿参观超市、部队以及养老院之类的场所之后,在班级表演活动当中设置与之相似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活动当中扮演各种角色,将自己之前所看到和听到的表现出来,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将表演作为基础加深对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认知。在对各种角色加以扮演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以及同情心等优质品质。第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游戏活动进行组织。比如,可以依据幼儿在家庭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设置“去小朋友家做客”等过家家类的游戏。孩子在游戏当中能够把礼貌问候以及招待客人的过程表现得非常充分。还有些孩子会在去小朋友家的时候,主动带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懂得和大家进行分享。在对一些基本的交流用语加以掌握的前提之下,让孩子学会怎样去更好地跟其他人相处。社会交往不仅仅是跟人之间的交流,更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综合性处理。在十分宽松、融洽的游戏氛围当中,对社会实践活动里具有感知的情景进行再现,幼儿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对自己所扮演角色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更深的感知,并且意识到社会交往是无处不在的,对其重要性形成更好的认识。角色扮演类的游戏能够加深幼儿对于社会交往的体验,形成更好的感知。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生活相结合

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应用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到生活当中,热爱自然、懂得分享、尊重他人等,都是体现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生活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幼儿教师需要积极跟家长做好沟通,在生活当中给幼儿创造更多的机会,随时随地引导幼儿正确地与人交往,从而在人和事的交互作用之下逐渐实现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第一,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在跟大自然之间的亲密接触当中,提高孩子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保护之情。社会交往当中其实就包含跟大自然的交往,大自然具有绚丽多姿、变幻无穷的特征,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第二,向全体幼儿设置“向父母说出我爱你”的活动,更加主动、勇敢地表达出对于父母的爱。语言属于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基本交往技能,幼儿教师需要积极给幼儿供给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感悟到语言表达过程的乐趣。有些孩子在回到家中之后,经常是羞于利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爱,只想着通过自己的行动去间接表达,这样其实并没有错,不过还是应该用语言对自己的爱进行大胆表达,告诉幼儿语言具有带给双方快乐的魅力。四、结束语总而言之,交往能力对于现代社会当中的每一个自然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意识到优质交往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实现幼儿优质道德素养的形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篇二】

幼儿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健康的心理,我们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种特征:①活泼开朗积极参与活动,②愿意与同伴交往,富有同情心;③做事自信、勇敢而有坚持性;④诚实,有错肯改。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请看下面两段实录。

实录一:晨间活动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幼儿高高兴兴地跑到“阅读角”准备拿一本书看,不小心把书架碰倒了,图书散落一地。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就你能捣乱,快收拾好,回你座位去,别看了!”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等老师视线转移时,他悄悄地回到座位上……

实录二:自由活动

一女孩哭着找到老师说:“x x小朋友把我的新鞋洒上水了。”老师把那名孩子叫到了面前说:“看看你不小心把水洒在小朋友的鞋上了,该怎么办呀?”那名孩子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又对女孩说:“我帮你把它晒干,好吗?”女孩一边点头,一边笑了。

从以上实录的两个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惊慌失措,一个破涕为笑。可想而知,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中,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造成这两种迥然相异情绪的原因是老师对幼儿所持的态度不同。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们认为每位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尊重幼儿。

马斯洛有一句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乎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彻底改变。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2、热爱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慈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素。只有沐浴在爱的雨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归属感,才能适应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并学会与小伙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上“幼儿园恐惧症”。

3、创设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要为幼儿创造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和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4、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篇三】

一、当前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长重知识技能培养轻自理能力培养。

笔者在家长问卷调查和与家长日常交谈中得知,家长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的态度极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不够重视。有的家长说:现在竞争激烈,孩子多学些知识技能吧;也有的家长说:现在还小,只要有两只手,长大了他自然就会做;

2、幼儿自理意识弱,绝大多数幼儿饭后不知道把桌上的饭粒捡起来,玩完玩具不会自己整理等;

3、幼儿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弱,相当多幼儿不会自己脱衣穿衣、不能独立用餐。

(二)部分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颇有偏差。

目前,教师对健康的概念和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还不明确,对于健康概念的多元化认识不清晰,健康的观念还局限在生理健康上,停留在个人化的健康观念上,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的多元性和整体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具体体现在:

1、忽视生活活动中蕴涵的教育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习惯于把生活活动单纯地看作是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是对身体的保育,而忽视蕴涵其中的教育因素;把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片面地看成管理手段,而忽视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活动中,忽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或是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孩子出现了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自私、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但幼儿园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大都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保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轻视与忽视。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对这些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较少关注。

二、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策略。

我国学前教育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解读”(教育部组织编写)唯一执笔者顾荣芳教授提出:幼儿健康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那么,怎样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恰当的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成长的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1、实践操作,感知体验法。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出在她的手指头上”,他在分析劳动、操作的过程的作用时指出:当双手借助于工具加工东西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每一瞬间,信号多次由手传到脑,再由脑传到手,手指活动越多,越精细,人的思维、智能发展越快。

如中班健康活动“我会系鞋带”,教师可根据幼儿学习的程度,先后编儿歌和顺口溜。首先,边念儿歌边操作,两个头儿,换一换,变个叉;一个头儿往下钻,拉一拉,变条船;一个圈二个圈,换一换钻一钻,变成美丽的蝴蝶结。当幼儿有点会了,则变成先打一个结,再弯两个圈,交叉绕一绕,鞋带系得牢。最后,请幼儿用自制的鞋子进行比赛,强化幼儿系鞋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2、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这一年龄特点,使枯燥的活动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为培养小班幼儿叠被、穿衣、铺床等能力,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增加“娃娃角”,充分让幼儿在为娃娃的服务过程中,锻炼基本的技能,我们时常发现幼儿很喜欢扮演妈妈的角色:娃娃衣服脏了,妈妈给你换衣;娃娃天气冷了,妈妈给你穿衣,穿袜,穿鞋;娃娃睡觉了,妈妈给你铺床。

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孩子们不知不觉得提高了技能,养成了习惯。

3、情境表演法。

这种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尤为有效,例如:大班健康活动《雷响时,我不出去》中通过情景模拟学习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好办法,提高应急方面的心理能力。健康活动《发生地震的时候》,让幼儿了解简单的地震知识,掌握地震发生后的自救方法,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二)多样的教育形式

1、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幼儿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要把握时机。”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游戏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等。

2、健康教育融合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

例如: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涂色、画画等;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发展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了解科学小实验中的安全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幼儿的体质,培养幼儿遵守纪律、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3、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与个别健康行为指导相结合

一般来说幼儿健康教育以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为主。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认为:个体与群体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当平衡被破坏时,会引起个体的紧张,这种紧张刺激会促使个体通过努力与群体取得新的平衡。根据这一观点,可以说,实施集体教育的幼儿园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有利场所,同时就培养各种卫生行为习惯而言,首先应该对幼儿集体进行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人差异,所以,教师在集体健康行为指导的同时必须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比如,对某个常常尿裤子的孩子多些关心和爱护,教他穿脱裤子的技能时多一些耐心并且多提醒他及时入厕等等。

4、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此,幼儿园应当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和良好心理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1)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2)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教育专栏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3)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社会活动“整洁的幼儿园”、“美丽的新余”,组织幼儿开展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4)园内设置警示标志、大型活动器械定期检修并有保护设施、玩具架上的归类标识、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就餐时的轻音乐等。

《纲要》同时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为此,幼儿园还应当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重点关注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的创设,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要根据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不断反思、调整和改进心理环境。

(三)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家园同步共同教育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丰富家长健康教育知识。

取得家长共识的前提是提高家长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健康教育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家园联系册、园报、宣传栏、家访、家长会等是传授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

2、开展亲子同乐活动。

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对孩子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理念,我们除了必要的宣传外,还可利用节日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我们把妈妈们请到幼儿园,组织

“我有十个手指头”小巧手比赛、“我为妈妈捶捶背”等活动,让家长在活动中,熟悉了解孩子,增强健康育子意识。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动的开展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也不例外。

总之,对幼儿实施良好的健康教育是幼教工作者的一项长期、系统、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研究,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四】

近年来,幼儿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差、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如孤僻、胆怯、多动等。因此,研究幼儿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十分必要。

一、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我们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我园制订了“健康心理教育”小、中、大班不同层次的心理教育总目标和分层目标,围绕目标精心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涉及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活动素材以自己创编为宗旨,通过主题、情景表演、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

主题活动是发展性辅导中的重要途径,它面向全体幼儿,它以师幼、幼儿互动的形式展开,有利于幼儿和老师、同伴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各班实际情况,我们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快乐心情”“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从选题到活动设计、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真切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程。

同时,我们探求一种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幼儿自身特点的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单独进行的组织形式——心理情境教育。所谓情境教育,就是教育者为幼儿创设一个假设的环境,进行模拟训练。心理情境剧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幼儿园开展心理情境剧,可以通过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一段耳熟能详的音乐等来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结合环境的创设、音乐的配合、教师的引导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人情境,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一年来,我们设计了有关“向群”方面的心理情境剧,如“小汽球”“兔奶奶生病了”“羽毛树”等,有关“快乐”方面的,如“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

矫正性辅导是根据幼儿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教育方案,使他们获得正确的观念,从而克服不良习惯和性格特点。我们将教师对幼儿“一对一”式的辅导,转变为由点到面的“集体”式的辅导。如我们通过讲故事“生气猪上天”教育幼儿不要乱发脾气。

二、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制订主题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如在“有趣的国际象棋”主题活动中渗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体验成功,增强耐挫能力,学习认识自我,懂得团结、分享,增强合作能力等。

在日常生活中蕴涵着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如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合群性,让幼儿体验群体感。同时,我们努力用微笑驱散幼儿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幼儿的胆怯,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幼儿的成功。

在游戏活动中施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发挥增效作用。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得到良好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得以协调发展。

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在每个活动室都开辟了心情角,让幼儿将自己的照片贴在相直的脸谱上来表达心情;有的班设置了“心情树”,让幼儿以绘画、手工的方式表达心情后挂在树上;有的班设立了。悄悄话”角,教师扮演知心姐姐,幼儿在这里说说自己心里的小秘密。

三、营造家园教育一致的人文环境

为探讨幼儿心理问题的家庭成因,我们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幼儿通过问卷调查、师幼交流、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调研.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行为偏差的危害性,并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册、家长访谈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案例,及时互通幼儿的心理状况,同心协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家访,专门建立了相关的跟踪档案.观察了解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交往方式,与家长共同分析幼儿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家长提供一些科学育儿和幼儿心理方面的书籍或资料,还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计划》,比如有语言障碍的幼儿,往往是因家里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我们就建议家长尽量多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使幼儿增加语言的积累,让幼儿有更多开口模仿语言的实践机会。

【篇五】

幼儿三至七岁,是心里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以说,幼儿这一时期的心里健康问题会关系到其一生。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幼儿的社会性教育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儿童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总要和父母、教师、同伴以及其他人接触交往。特别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怎样防止独生子女的社会陛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父母老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这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的责任。

1.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既要尽保护子女的责任,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

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因而造成对独生子女姑息、溺爱和娇惯。在教育孩子时,教师与家长必须一致,教师应该坚持教育原则,严格要求所有的儿童;家长应该支持教师的安排和要求,放心地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在有老人的家庭中,父母要处理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要说服老人不要偏护孩子,尤其不要阻拦父母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以免儿童寻找老人的偏袒,抗拒父母的教育。

2.培养独生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

独生子女的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理生活的习惯和技能,引导他们参加简单的劳动,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扫地、洗手帕、整理玩具等,使他们在自理生活和参加简单劳动的过程中发展独立性,增强责任感、意志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提出适当要求

儿童身心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要遵循这个规律。有些家长对孩子寄予不切实际的希望,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强行剥夺他们游戏的权利,不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强迫幼儿过早地认字读书或学习技能,硬性灌输他们无法接受的大量知识。其结果是剥夺了孩子童年的欢乐,引起孩子心理上的脆弱和紧张,反而扼杀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妨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4.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全靠成人说教,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儿童的相互交流来发展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游戏是幼儿交往的主要形式,因此,成人应该鼓励孩子投身到儿童社会中去。事实上,儿童都有强烈的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家长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要执拗和任性,与伙伴友好相处,互相谦让,多多商量,分享玩具,关心和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等。

总之,要把“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为孩子的心理发展灌注“营养液”

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呢?这需要我们不时地给他灌注营养液。

1.给孩子自信

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甚至是核心标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是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

家长必须对孩子点滴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相信孩子并让其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愉快。不要指责:你不行,你笨,你别干了。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不给就会产生自信,勇气和胆量随之而来,什么都想干,实践出真知,干多了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并使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轻视和指责幼儿易使幼儿产生自卑感。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有自卑感的幼儿缺乏积极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惧怕尝试新任务,这无形中给幼儿上了枷锁。幼儿做错了或面临失败时,家长就要在关键的时刻和困难的时候想方设法给幼儿更多的信心、爱护和鼓励,使幼儿懂得失败了并不意味着再也不能做和不能成功了。

2.认真对待孩子的宣泄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适当的宣泄都是排除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想对别人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同时人们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以解开心里的疙瘩,这就是宣泄。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委屈时,许多父母不给孩子提供宣泄的机会。大人不是怕烦,制止孩子哭诉,就是淡于应付,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于说教,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其实,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这不仅有助于家长更清楚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哭诉的过程就是宣泄心中不快的过程。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烦恼和委屈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正确合理地宣泄,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快乐和成功定会与我们同在。

3。给予孩子理智的爱,避免“小皇帝”现象

在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撤嘴说:不,没觉得谁爱我们。我大惊,循循善诱着: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他们是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的:我又问了一个孩子,那你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妈妈给我买小汽车,妈妈给我买新衣服,妈妈给我买巧克力,爸爸带我去公园……。听了这些话,我大大地惊异了,孩子心中的爱往往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对家长付出了那么多爱,孩子根本不在乎,也许是家长太爱孩子了,所以才导致孩子对爱的误解:家长要理性施爱,应节制无益的物质奉献,克制奴仆行为,给予孩子必要的教导。一句话,让孩子回到原本属于他的位置。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当今社会,家长们在充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有些家长无视孩子或以不当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出格”和“异样”,直到最后无法教育时,才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啦。”其原因往往在家长身上。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不妨少点物质投资,多付出点精神代价,即全心全意地投入。

首先,多给孩子一点爱心。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爱,胜过人类已经发现和学习利用的任何能量,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一家人对孩子都倾注了爱心,使孩子在爱的耕耘下健康成长,但大人遇到烦事时,容易冷遇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时,大人容易发火。这时,“多一点爱”的约定及时提醒家长,一定要以赤诚的爱对待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切不能采取粗野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孩子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反叛心理。家长应在批评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及怎样改正,然后抱抱他,亲亲他,使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

其次,是多一点耐心培养孩子,只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否则,家长对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班有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好象万事大吉了,“教好教不好都是老师的责任,我没有耐心,有时间我一个人清闲清闲。”面对这样的家长,我还是要提醒天下的父母们,多一点耐心,舍得拿出点时间陪陪你的孩子,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和他交谈,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引导孩子,那么孩子的心里会是充满快乐的。

最后,多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亲子之间的交流是维护孩子健康情感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缺乏交流而引起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部特殊而又惟一的“著作”,随着生命的成长渐渐地增加内容,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是细心地研读这部著作,而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则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捷径。通过交谈,家长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沟通亲子情感,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发现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使孩子更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从而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亲子之间的交谈是随时随地的,父母要善于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时间,比如,坐在汽车上可以和孩子讲讲花草的生长,去商场时可以让孩子说说喜欢的物品,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以问问孩子在幼儿园开心的事。家长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不在于说什么内容,只要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加上亲切的笑容就可以了。因为这种交流的习惯和气氛,会使孩子从中得到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不断地在自己成长的著作中勾画出精彩绚丽的一页。

【篇六】

在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中,保健人员要注重树立“大保健观”,采用渗透方法,将健康知识、保健观念如春雨般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保教人员、家长、幼儿的心中,

健康宣教是保健医生的一项常态工作,但是怎样才能让健康宣教不流于形式,切切实实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护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而实现保健工作与保教工作的无缝对接。

健康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一日生活,来自于保健人员深入班级捕捉、发现的具体问题,避免健康宣教的内容脱离实际。

我们的做法是,在幼儿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探寻日常生活中幼儿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科学规律。如,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一些家长不知如何为幼儿穿衣,我们就适时地对家长进行幼儿穿衣指导,对教师提出幼儿生活照顾的具体要求。早春三月,小班出勤率骤然下降,我们就主动、深入地分析原因,对保教人员进行春季幼儿保健知识培训,对幼儿生活护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如,小班教师在幼儿入厕后要帮助幼儿整理服装,中大班教师督促检查幼儿整理服装情况,不能露肚皮;注意调节室内温度,饭菜注意保温等。同时,将宣教内容确定为《换季了,我们应该这样做》,从穿衣、饮食、生活起居、运动等几个方面告诉家长、教师们早春时节幼儿保健的具体方法。

健康教育常态化

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健康教育不是一时之功,更不能一做了事,需要长期、持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凑,如何将健康教育进行到底呢?

我们的做法是,有效利用每周一升国旗时间,对全体教师和幼儿进行生动、有趣的健康教育。周一升国旗时间也就成为我园固定的健康教育时间。保健医提前准备好本周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交给周一负责升国旗的老师。准备的宣教内容都与幼儿的生活习惯、健康行为或者季节性防病知识有关。教师将这些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将其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儿歌形式或是故事形式,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讲给全园师生们。孩子们利用升国旗时间学会了爱牙歌、预防手足口病儿歌、护眼歌、冬季防病歌、安全教育歌等,强化了教师和孩子们对于健康的理解和认识。

健康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传播健康知识要着眼于幼儿的内化程度,培养健康态度要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行为要着眼于幼儿的自觉自动,任何时候,健康教育都要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怎样做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兴趣参与进来呢?

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强化认知,让健康的生活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种子。

为了让全园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先后开展了“牙齿的秘密”(大班)、“神奇的水”(小班)、“五官好朋友” (中班)等主题活动。大班幼儿到了换牙的年龄,孩子们大多感到既好奇又手足无措,如何让孩子们对换牙这一生理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呢?于是就生成了“牙齿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保健部门的任务是为教师和孩子们提供大量的专业技术支持,将“换牙就意味着长大了”、“正确刷牙的方法”、“为什么会得龋齿”、“怎样从小保护牙齿”等知识和相关图片提供给老师,老师再按照教育活动的要求和方法逐步渗透给孩子,鼓励、启发幼儿自己找寻答案,并在主题活动中对自身日常行为进行评价,最后用图画的形式将自己心目中的健康好习惯画出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健康意识,巩固健康知识,让良好的健康观念从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种子。

健康教育与家长工作相结合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健康教育更是如此。怎样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呢?

本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原则,除了定期召开家长健康知识讲座、家长沙龙等集体活动以外,我们还会对个别家长进行现场指导,充分利用晨间接待、幼儿离园等环节及时与个别家长交流孩子的健康问题、生活卫生习惯问题。

每年幼儿大体检活动结束后,保健部门会统计并公布幼儿的体检报告及体质测定报告,向家长汇报幼儿的健康状况和体质状况。让家长从孩子的成长中,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从中学习到新的健康理念,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当然,对于体检中发现的肥胖儿、视力异常儿童、龋齿儿童等,我们会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从幼儿的生活习惯中探寻原因,站在为幼儿健康着想的角度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如,在肥胖儿的管理上,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家人的饮食观念,探寻幼儿肥胖形成的原因。继而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制定出合理的肥胖儿童的干预措施。家园共同配合,从调整孩子的膳食结构,纠正幼儿不良的膳食行为,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适量的有氧运动入手,帮助孩子梳理体型。

健康教育与环境创设相结合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幼儿园应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与教育。如,在玩具架上的归类标识、园内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班级洗手池上方老师精心设计了有关幼儿洗手、刷牙的分解图示;幼儿水杯格上方老师设计的“今天,你喝水了吗”,孩子每喝一杯水,就会在自己的照片下面插上一个小水杯,以此激励孩子们多喝水。小班老师在入厕设施上设计了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帮助幼儿克服入厕时的恐惧感,而冲水按钮上装饰的“小尾巴”促使幼儿在入厕后养成冲水的好习惯。大班师生共同创作了膳食金字塔,孩子们和老师一起讨论,哪些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应该多吃;哪些食物可以适当吃;哪些食物控制吃,孩子们将食物金字塔画出来,老师布置后张贴在墙上。每每经过食物金字塔,孩子们都会重温一下,为孩子们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观念播下了种子。

【篇七】

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和父母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是父母们没有发现过而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呢?

在亲子教育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首先解决我们自已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了。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也可以说,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我们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请看一看我们的投影仪吧。如果我们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一样:先看看我们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呢。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重要是我们如何创造营养健康的土壤,最终才会长出健康丰硕的果实!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如果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篇八】

我们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平时对孩子进行教育都是很有益处的。让我们关注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分析。

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的观念问题。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后,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就在《天论》中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我国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之一。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

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即已明确地认识到,心与身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又是主导方面。事实表明,对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人的心与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时,就要充分注意心与身两个方面,不能只注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因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

例如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速,就会引起个体产生紧张性心理反应,如情绪易激动,注意分散,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妄想和幻觉;相反,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作用减慢,个体心理的智能活动就会减慢,反应迟滞,记忆减退,思维缓慢,常会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否定性的心理状态。这表明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变,都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

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篇九】

摘要:通过上述的做法,幼儿的良好个性不断地被培养出来。家长们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孩子的水平,显示出了家园共同教育幼儿的力量......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

《规程》要求:“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成功者,无一不是在良好个性的支配下,经过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才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子小,怕做事,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极强,使幼儿教育面临“棘手”的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好性格,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做事有信心,敢于在困难面不怕吃苦,坚持到底,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等好品德……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好孩子。我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尤其是很重视从小班幼儿开始抓起。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从入园那一天起,就能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克服和改掉在家里养成的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消极东西。使幼儿在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中,学会交往,提高意识,规范行为,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幼儿将来走入学校,适应高速度、快节奏的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1. 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萌发幼儿喜欢集体生活的情感。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2. 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例如:在玩《开汽车》的游戏中,虽然无人售票车上没有售票员,但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还是模仿着无人售票汽车上的声音,一字不差的重复着:“本车5路,由火车站开往太和医院方向,全程运行20分钟......”、“无人售票车,前门上,后门下,票价一元,上车的乘客请往里面走......”、“请哪位乘客为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位,谢谢您的合作...... ”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了讲文明,懂礼貌,学会了与人交往。

幼儿的积极性是需要成人激励和保护的。一旦孩子们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孩子们的情绪就会饱满,接受教育就会有效果。为了给幼儿提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我们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品尝“吃苦”的滋味,锻炼耐劳的意志,感受学本领的快乐,鼓励向上的精神。例如:在“我把玩具送回家”(收拾玩具的劳动)、“我帮椅子洗洗脸”(擦椅子的劳动)、“我给手绢洗个澡”(洗手绢的劳动)、“我给鞋子扎蝴蝶结”(学习系鞋带的劳动)以及“小椅子真听话”(饭后摆椅子的劳动)等趣味劳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一双小手的价值。自我服务意识提高了,爱惜物品的情感增强了,自私、懒惰的坏习惯改掉了......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品尝了经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做事的坚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

3. 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以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幼儿本人。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幼儿摒弃了不良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更为幼儿模仿美好的事物提供了平台。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讲好听的故事和唱好听的儿童歌曲,陶冶了情趣,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自信,学会了交往,磨练了意志,健康了心理,规范了行为......例如:孙野桐小朋友很聪明,但是,他的性情暴躁,攻击性行为很强。他经常欺负小朋友,经常对同伴搞“恶作剧”。许多小朋友都害怕他。为了教育孙野桐小朋友改掉身上的缺点,能与同伴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与生活,我们创编了故事“没人理睬的小猴子”(自编),并让孙野桐在故事中扮演小猴子。使孙野桐小朋友在扮演小猴子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4. 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幼儿虽然单纯幼稚,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幼儿虽然体单力薄,但是,他们也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怎样掌握严格要求幼儿的尺度?我们在学习《规程》和《纲要》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都非常注意与孩子们保持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通过争论,让幼儿认清自己错在哪里,今后应该如何改正。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有一天,老师在与孩子们一起活动的时候,一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孩子。老师立刻给这个孩子道歉。一句“对不起”的歉意,让这个孩子高兴了整整一天。当晚上妈妈来接她的时候,这个孩子高兴的告诉妈妈:“今天老师真懂礼貌,她把我碰倒了,还给我道歉.....”老师的一句“对不起”,就让孩子们有了这么愉快的情绪,足以证明教师对 幼儿施以爱与尊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在爱与尊重的教育过程中增加“适度”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重视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中,使孩子们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集体规则?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通过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结合,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在爱他们,就是在尊重他们的。

5. 家园携手 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3)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4)建立《家园练习册》,在家园双方互相反馈孩子“表现”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家、幼儿园一致性培养的作用,达到家园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5)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帮助家长不断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在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家园一致的良好培养。(6)经常性的电话联系,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让家长们运用自如。它方便了家长的时间,减少了家长的负担,满足了家长的心愿。使电话联系成为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

通过上述的做法,幼儿的良好个性不断地被培养出来。家长们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孩子的水平,显示出了家园共同教育幼儿的力量......

【篇十】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十一】

(一)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

所谓生活制度指的是有科学根据的生活秩序。为孩子制定生活制度就是把孩子一天在家里的各种活动和休息时间,如起床、吃饭、活动、睡眠等的时间和次序科学地安排,并将它固定下来,待之以恒。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保证幼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有规律地转换,做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条件,从而进一步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问时,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件太好事、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家里也安宁多了。

(二)饮食习惯的养成。

应根据月龄的增长训练小儿独立进食的能力。如6个月的婴儿就要训练他拿着奶瓶喝奶。再大一些就可以培养按进餐的马惯,进餐前避免过度兴奋或疲劳,进餐的环境应安静、舒适,固定进餐的位置和餐具,有些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木认真吃饭,吃几口就去干别的,饿了又回头找吃的,这是孩户开始独立吃饭时大人没有把握好造成的。进餐除定时外,还应定量,孩子饭前短时间内木要吃杂食。以免影响正餐的食量。平衡膳食,荤素搭配,为养成孩子不挑食的习惯,父母要做好榜样。

(三)唾眠习惯的训练。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小儿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婴儿睡眠时间的长短。可因年龄而有不同,一昼夜所需睡眠时间新生儿约18-20小时,2-3个月为16-18小时、5-9个月为15-16小时.1岁时为14-15小时。1-3岁小儿每日睡眠时间12-14小时,白天安排睡1-2次,晚上开窗睡眠,冬开气窗,夏开门窗,养成习惯可防止呼吸道感染。

在规定的睡眠时间内,要培养孩于主动入睡的习惯。家长不要抱着、拍着或唱催眠曲使孩子入睡。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睡眠条件,如室内要安静、温度要适宜,睡前要大小便,换干尿布,使婴儿能适当入睡。

睡眠时,要注意孩子姿势正确,独立安静的睡眠习惯。

有一个问题让许多父母感到头痛,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入睡开始慢了,或者贪玩,或者要吃的,或者要听故事。这是因为孩子心理发育不稳定,入睡前无所适从。为了保证睡眠质量,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诱导他尽快入睡。

省一种办法是把闹钟放在孩子旁边,告诉他指针指到哪一点之后我们就安睡觉。虽然孩子不会看钟,但他知道钟的指针的运行方向,并且闹钟走动的轻微的声音也可以起到诱导作用。这个方法还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看钟。

孩子独自入睡前不要让他剧烈地玩耍。要和孩子平静地玩一会儿。也可以让孩子熟悉的玩具或小动物模型陪伴在身边。

(四)大小便习惯的养成。

要养成小儿夜间少尿或不尿的习惯,这要从满月后开始训练,入睡前要少喂或尽量不喂水,喂饱奶、入睡前把一次尿。做父母的要纠心观察小儿排便时间,掌握其排尿规律。

每天在固定时问让小儿坐盆排便,逐渐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训练排便也同排尿一样,要摸清其规律,良好的排便习惯,不仅有利于卫生,也有利于消化系统活动的规律性。

(五)个人清洁卫生习惯。

着力培养孩子勤洗澡、勤换内农,每天洗脚、洗屁股。经常洗头,2岁起学会自己洗手的习惯。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保持家庭舒适整治、干净卫生的环境,自己养成良好的衣着习惯。

(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习惯。

较好的生活自理技能会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生活自理技能发展良好的接子会有较强的自信心、也会表现得较愉快、较活泼。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观察到两类孩子:一类是生活自理技能发展良好的;一类是处处要人照顾的。包括饮食、穿衣等。前者显得乐观自信;后者显得被动退缩。

因此,在孩子对学习生活自理技能显得有兴趣的时候,家长便要把握时机,让他们学习做他们能做的事,例如进食、洗手、洗脸、刷牙甚至上厕所时脱下和穿上裤子等。起初做得不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肯做。如果孩子乐意做事,而成年人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会觉得很扫兴,日子一长、这“想做事”的年龄一过,他们便会失去想做的兴致,以后叫他们做事,他们就提个起劲来做事了。这是十分可惜的。

【十二】

[摘要] 关键经验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中备受重视的概念,是联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桥梁。依据关键经验的内涵与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条目须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为“身心保健”和“身体运动与发展”两个子领域,应体现保健与锻炼先行融合、运动与发展紧密联系、健康与全面发展协调进行等特点。在具体实施时,应在课程理念中嵌入健康领域关键经验,并在领域内将关键经验做深做透,通过具体活动形成结构网点,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健康领域的要求。

[关键词]关键经验;儿童健康;课程实施

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国家指导性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新时期幼儿园教育改革提出了时代要求,学习与贯彻《指南》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指南》对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分龄描述,有利于幼儿园教师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合理进行教育活动。幼儿已发展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多长时间能达到,这是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急需明确的。因此,基于《指南》的导向和内容,对每个领域幼儿发展的阶段特点进行完善,并进一步细化为日常课程的具体要求,有利于架构起《指南》文本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的桥梁。

在理解和实施《指南》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指南》的内容并不是幼儿必须达到的固定目标,而是期望发展的基本经验。经验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行为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脑发展科学等都表明,经验和脑成长的交互作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神经生理学描绘了经验通过产生和修删塑造大脑结构的过程。早期经验在基因上留下的化学痕迹决定了基因如何表达,经验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会导致大脑结构朝不同方向发展变化。其中有一些对促进儿童进一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经验,被美国高宽课程(High/Scope Curriculum)称之为“关键经验”,其核心理念即是“让儿童在主动获取关键经验中学习”。

一、关键经验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关键经验,如前所述,指儿童在所处年龄段应有的、必要的经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内容,既包括知识,也包括知识的运用,具有教育目标的属性,对于选择课程内容和评估儿童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关键经验在儿童的经验系统或经验结构中起着节点和支撑的作用,通过整合和跨越关键经验来建立经验间的联系,有助于儿童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上位概念,获得适度发展。

关键经验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基础性。关键经验是儿童发展的经验基础,能为儿童学习和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提供思维工具;二是连续性。关键经验是一个连续的生长过程,包括相关联系和前后联系,不同领域的关键经验是互相联系的,一个领域的关键经验可作为吸收其他领域经验的支撑;前涉经验为后继经验做准备,可以作为学习的新起点;三是层次性。关键经验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关,是渐进的、分阶段的,具有螺旋上升的进阶性;四是互动性。关键经验需要儿童主动地与他人和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来建构,成人不能传授、灌输或包办、代替;五是反复性。关键经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反复进行中逐渐获得的,否则很容易消失。

关键经验的价值如下:有助于将视线转向儿童,从儿童出发,强调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身心特点和基本规律,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真实体验和当下生活,保护儿童继续吸收经验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求知欲;有助于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关键经验的评价可以推动简单评价向积极促进式评价的转变;有助于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有利于厘清和凸显幼儿园课程各领域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促进各领域课程纵深发展,将发展目标、课程内容、评估指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解决学科、主题的形式之争,同时还可以作为整合的突破口,实现各领域内在经验的前后联系和不同领域之间经验的相互联系,达致课程的深层整合。

二、儿童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内容构架

(一)研制过程

本研究提出的健康领域关键经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简单记录的幼儿经验,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理论准备和扎实的实践检验,并反复研讨、修改而成。本研究的基础来自四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在全面把握《指南》内容的同时,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儿童发展标准;二是以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关于学前课程五大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累积;三是参照了国内外儿童健康、体育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四是以南京第二幼儿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察和课程实践,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关键经验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同时提交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课题组进行专家专题研讨,依托南京市幼儿园教师健康领域共同体组织教学观摩讨论,并听取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逐条核定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二)框架结构

本研究将健康领域分为“身心保健”和“身体运动与发展”两个子领域,其中“身心保健”着眼于保护,“身体运动与发展”着眼于锻炼。

“身心保健”子领域下辖5条关键经验:“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将身心保健与心理、社会性、认知相联系,然后分别展开。

“身体运动与发展”子领域关键经验特点:1.依据儿童运动发展理论,按“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到“体质描述(力量、耐力)”再到“空间知觉和身体控制”的顺序进行架构,体现了动作发展从移动能力到非移动能力再到操控能力的规律性和系统性;2.将动作分成“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两类,既与其他多国发展指标的分类一致,也符合幼儿园教师以往的思维习惯,便于他们在实践中对照操作;3.将“保持正确的姿势”作为“运动与发展”下首条关键经验,因为正确的姿势既是运动发展的基础,也凸显了健康教育创造儿童身体美、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身体美的作用;4.没有保留《指南》里的“平衡能力、协调灵敏”这条发展目标,而是按体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将之归人体质健康而不是动作发展,分散在“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能力描述中;5.忝列“空间知觉及身体控制良好”这一条关键经验,因为“空间知觉”属于动作发展范畴,也是对儿童发展来说很有必要的内容。

(四)主要特点

1.保健与锻炼先行融合。

在以往的健康领域中,身体保健与身体锻炼是分开的,这往往导致幼儿运动与锻炼偏向纯技术性发展。本研究将二者紧密相连,倡导在日常保健活动中进行体育锻炼,强调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从一日生活环节中提炼关键经验,并将日常生活活动作为儿童主要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如“能用抹布按一定方向把桌子抹干净,用小扫帚和拖把扫地、拖地”,学习“剥豆子”,“调拌蔬菜沙拉、涂抹面包”,“包饺子、洗切山芋、择菜,使用简单的工具”等,既关照了日常保健又锻炼了身体。另外,本研究还注重在保健和锻炼中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是儿童健康行为的重要保证,儿童不像成人一样具有很强的健康动机,只能靠习惯约束,而且年龄越小,某些健康行为越易形成,因此我们把“稍加提醒自己洗手并且把手擦干”列为3~4岁阶段的关键经验,并在4~5岁、5—6岁年龄段持续给出相似的要求。

2.运动与发展紧密联系。

本研究与《指南》相比增加了许多动作发展的内容,体现了运动促进学习与发展、学习促进运动发展的观念。如在内容设计中融人了国内外健康领域对运动的新理解,强调了身体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途径之一,设计了诸如“能熟练地玩钉板、雪花片等穿插类游戏材料”等涉及认知发展的运动关键经验,同时十分重视基础运动能力(FMS),抓住3—8岁这一学习基础运动能力的重要年龄段,设计了一系列走、跑、跳、钻、攀爬等运动关键经验,为儿童今后的体育活动和运动能力打基础;运用多种运动刺激培养儿童的运动能力,设计了“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等关键经验;强调对儿童的自然运动给予科学指导,设计了“准确地用脚尖踢绒布球或其他适宜脚踢的东西”等定向锻炼的关键经验;依据“器官的结构和效能不仅依赖于遗传,它首先和负荷的数量以及质量紧密相关”,设计了“用小水桶拎大半桶水并送到目的地,不洒水”等内容;运动行为总是与情感、认知以及社会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设计了“喜欢玩、会玩、与同伴玩木头人游戏”等内容。

3.注重感受,体验运动。

本研究尤为关注在活动中增强儿童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为此,在“身心保健”方面,在每个年龄段都加入了“人园不过分焦虑”“开学不焦虑”“开学愉快”的内容。依据儿童以颜色区分食物的认知特点,利用儿童对食物唯美的感官认识,设计了“根据食物颜色、荤素搭配食物,合理进食,细嚼慢咽”的关键经验,在保证膳食营养的基础上,培养儿童对食物的感受和体验。在“身体运动与发展”方面,一是重视儿童自己对于运动特性的领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运动类型和感受体验;二是关注运动体验对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的影响,正如诺伊鲍尔( Neubauer)认为的,儿童的身体征状和肢体能力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定位变量”,运动体验是儿童同一性发展的基础,据此设计了“能够指挥同伴做出某个动作,能够选择身体的某个部位做出某个动作”等内容;三是考虑到运动给儿童带来的乐趣,依据精神运动学的研究成果,儿童的运动是和他们对物体的认知、体验结合在一起的,由此设计了“在运动中感知环境比如空气的变化,注意到身体的感觉”等内容。

4.关注空间知觉及身体控制。

空间知觉及身体控制和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需要通过身体来探究空间、适应环境。“学前幼儿的空间学习包括:各项与自身相关事情的学习——身体各个不同部位能做什么,它们之间如何联结,以及发展他们对身边的物体及这些物体与其他物体间关系的了解。”压缩儿童的动作和感觉发展空间,使他们远离感性经验和物理实在,会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他们通过动作主动建构自身经验的机会。多个国家的儿童发展指南里都关注到了空间意识与身体控制,如英国的《儿童早期奠基阶段》指出儿童对自身和他人所需要的空间应有所了解,《基础阶段课程指南》身体发展领域也包括了空间感觉发展(如空间意识、了解自己与他人的空间关系、知道上下左右等)。意大利的《国家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南》也提出儿童要认识空间位置等。可见,儿童的空间知觉和身体控制能力需要得到练习和发展,因此本研究专设了“空间知以及身体控制良好”这一关键经验,下含3条具体的内容。

5.注重儿童整体、全面发展。

身心保健和运动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养成、全面发展。健康领域的关键经验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不着重于单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根据儿童的生活情境来定学习情境,包含了交往、游戏、生活的机会,关注儿童表现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引发教师观察和思考每个儿童的经验水平和发展可能性,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发展目标:一是培养儿童快乐、好奇的探究意识。儿童行为的动机被厄尔特( Oerter)归为第一动机体系,是由本能和需求驱动的。对儿童来说,行为的直接动因是快乐,儿童做出健康行为的动机完全出于纯粹的快乐,而不像成人可以附加减肥等外在目标,因此本研究设计了“玩串珠子、套杯、剪纸、粘贴、魔方、拍打揉制粘土等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满足儿童的本能欲望,并进一步激发其探究的好奇心,让儿童在快乐中获得经验生长;二是培养几童的合作与责任意识,为此我们设计了“能参与讨论有关医生、交警工作的重要性,知道配合他们的工作”“能够指挥同伴做某个动作”“能参与收拾玩具和图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等内容;三是培养儿童的自主和自立能力,为此我们提供了大量让儿童自己动手的机会,以此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自我效能感,而不同年龄的分阶设计更是可以让儿童体会到长大了的感觉,如“如厕后能自己擦拭干净并把内衣塞进裤腰,整理好衣裤”“能自己穿脱衣服,会系鞋带,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能把锅碗瓢盆等厨具归类放在生活区域或生活室等合适的地方”“能用抹布把桌子抹干净,用小扫帚扫地”等;四是培养儿童的判断和处理能力,提供了危险情境下的经验指导,如“有人荡秋千时能避开秋千前后的区域”“知道打110、求助警察”“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并通过运动培养儿童快速反应和果断行动的能力,设置了“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包”“能在跑的时候很快停止、转弯而不撞到别人”等内容。

6.内容丰富翔实,可操作性强。

与《指南》的笼统性相比,本研究设计的关键经验更加全面、具体、贴切,且经过多年的观察研讨以及为期一年的课程实施验证,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关键经验“情绪安定愉快”下面的三个年龄段里都设计了对开学情绪的关注内容,因为这是幼儿园里一个切实、普遍且容易反复的问题。同时,还关注到了儿童刷牙、洗手、如厕后整理衣服、收拾玩具等日常行为中的关键经验。又如,我们对《指南》中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添设了明确的温度内容,将“较冷”“较热”的说法具体化;对儿童上下楼梯的经验进行了详细描述,3—4岁“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4~5岁“能一只手拿着东西,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5—6岁“能两只手拿着东西,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在拍球的关键经验中详细列出了不同年龄段可达到的拍球经验水平,在精细动作的发展里具体列出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积木垒高的具体块数等。再如,我们设计的分阶递增的难度使得目标定位更加切合幼儿实际。如在3~4岁年龄段设计了关键经验“能为自己扣扣子、解扣子、拉拉链,能一遍一遍地尝试完成”,在4—5岁年龄段设计了“能自己扣钮扣、拉拉链、穿脱衣服和鞋袜”,在5—6岁年龄段设计了“能自己穿脱衣服,会系鞋带,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增强了可行性,如在3~4岁年龄段设置了说出“至少一位家长的电话号码”,在4—5岁年龄段设置了“不吃陌生人的东西”,在5~6岁年龄段设置了“不跟陌生人走”。这些新增内容都是根据相应年龄段的儿童实验所反映的真实问题设计的,具备年龄适宜性。再如,“自己把茶壶里的温水倒人杯子,把大量杯里的水或豆浆倒入用漏斗的瓶子里,能拧开和旋紧瓶盖”等,也都是在实验园里开展过的活动,儿童表现得非常专注并有兴趣,是适宜儿童掌握的关键经验。

三、实施路径

(一)在课程理念中嵌入健康领域关键经验

首先,教师头脑中要有健康关键经验的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健康的意识,就不可能提醒幼儿遵循和养成健康行为。例如关键经验中有一条“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如果教师自己看书写字时就没有“一拳一尺一寸”的意识,就不会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姿势;再如带领幼儿去超市买面包的活动中,如果教师自己就没有洗手的意识,也就不会提醒幼儿洗手后再吃面包。

其次,要捕捉儿童关键经验的发展机会。无时无刻不是教育契机,教师要提升对儿童发展的敏感体验,视线与儿童对接,而不是追随课程文本,围绕关键经验生成课程,抓住健康问题的特殊时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随机健康教育和及时行为培养。例如学习“不在马路上奔跑”这个关键经验,可以利用离园时机提醒儿童耐心等待家长和红绿灯,不能归心似箭地奔向马路对面。

再次,用关键经验扫描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对关键经验的理解来搜索、选择、发掘课程资源,然后将关键经验分解到具体的课程资源设计和提供上,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例如发展精细动作时,可以利用身边的多种物品,让儿童把茶壶里的温水倒入杯子,让儿童开启各种瓶子或盒子的盖子等,这些都是锻炼儿童手眼协调能力的极好机会。

第四,围绕关键经验创设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信息环境。物质环境的布置应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心理环境应匹配儿童的内心情境,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和传播媒体创设信息环境,避免环境创设流于形式、停于感性,以促成交互作用为效度,以生成关键经验为目的。如水池处张贴洗手顺序图来帮助儿童对照学习与自我指导,给儿童留有足够的运动空间来经验和体认自我,用多媒体动画来帮助儿童了解换牙的过程及有效刷牙的方法。

第五,在各领域中渗透健康关键经验,进行领域整合发展。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整合是必要的,因为“学前儿童健康的价值和学前儿童成长的特点决定了托幼机构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放在首位”,这需要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自然地将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进行本质性融合。同时,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又是最可行的,因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因此各领域的目标实质上是协调统一的,差异仅仅是侧重点的不同”,这需要教师从关键经验出发寻找各领域间的必然联系,为整合提供立足点。如提醒儿童遵循“打喷嚏或咳嗽时转过头去,不对着食物和人”的关键经验,就既是一种健康习惯,也是一项良好的社交礼仪。

(二)在领域内将关键经验做深做透

首先,关键经验与主题内容有机结合。关键经验是领域教育的基础,主题活动是经验群的集合,教师在明确和把握健康领域自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主题发展促进儿童关键经验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理解关键经验的生发特点,以关键经验的发展路径为基础,根据关键经验的认知地图来设计主题路径展开图,以关键经验为经线,以儿童现状为纬线,交织互动,相互促进,循序渐进。如在中班“好邻居”主题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儿童讨论医生、交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知道配合他们的工作,获得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将关键经验融人生活中。儿童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由单一的日常生活教育或单一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日常生活教育和健康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发展,可见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落实离不开日常生活。“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应让儿童在生活中锻炼自己,如如厕后整理衣裤、收拾玩具和图书、扫地抹桌椅、使用厨房用具等,既是健康领域的关键经验,也是儿童生活的必备技能,对其大、小肌肉以及心理发展都有锻炼价值,需要教师给予机会,耐心等待,不能包办代替。

第三,教育途径多样化。教师要采取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将关键经验嵌入合适的教育活动中,高效而全面地带动儿童发展。“学习标准和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实践事实上是可以同时实现的,教育实践无须为学习标准的达成而改变,学习标准可以被整合到游戏、生成课程及项目、小组以及集体活动中去。”如除了健康教学之外,日常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家园活动、游戏、个别交流等任何活动都可以实现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发展,延续儿童的经验生长,增强教育的过程性和有效性。

(三)通过具体活动形成结构网点

首先,在活动中落实。活动是发展儿童关键经验的重要渠道,从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到活动延伸,都要紧紧围绕儿童经验,教师不仅应保证教案实施的完整,更重要的是应对儿童的现有经验和促进经验生长。“通过观察生活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通过反映生活让儿童运用经验,通过创造表现让儿童整理经验,通过激发动机让儿童养成健康行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情境表演、移情练习、感知体验、同伴示范、电化教育、小团体教学等激发儿童的认知和内化。例如学习关键经验“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将多个鸡蛋分别放入网兜里,装进窄口瓶,让儿童设法把它们拎出来,通过不同的尝试,儿童可以深刻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其次,在活动间落实。如可以利用活动间隙,针对个别儿童的问题进行差异教育,支持和保护儿童关键经验的连续性。教师不仅要重视活动环节的过渡,更要重视儿童的即时状态。以儿童为出发点,对照关键经验判断每一个教育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价儿童,并据此进行个别指导和教学规划。如中班剥虾活动,个别儿童由于精细动作发展较慢,不能在活动结束时完成,就应在活动间隙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而不能一刀切强制结束。此外,还可以利用关键经验设计减少等待时间,提供其他活动替代静坐,避免让儿童长时间坐着不动。如活动间可请儿童帮忙递东西或传话,让儿童活动起来,同时学习“在教室里走动不碰到桌椅和其他设备”等关键经验。

第三,拓展活动空间,进行活动整合。让每个活动成为一个结构网点,以点带面,撒网式铺设,正如陈鹤琴所说,“在孩子生活中结成教育的网”。有利性是儿童健康行为最基本的特征,任何健康活动除了有利于健康,也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因此健康活动可以自然地进行经验整合。没有一条关键经验只能在一个活动中进行,也没有一个活动只能发展一个领域的关键经验,一个活动中达成的关键经验可以是跨越多个领域的,有效的活动可以包含若干个关键经验,众多活动覆盖领域各层面的关键经验,而关键经验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可以带动儿童整体、全面发展。比如包饺子活动,通过设计可以将儿童的动手能力、身心保健、社会交往、日常生活、亲子互动等联系在一起,多方面促进儿童的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幼儿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2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733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