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原创9篇

时间:2019-05-14 11:17:0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医生是我们的白衣天使,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这么健康快乐的成长。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原创9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xx是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主任,开展的主要手术是显微镜下手指全形再造和手足创伤修复与功能重建。

手指全形再造,让患者重获完美人生

1988年,xx开始接触断指再植手术。当时国内外对手指缺损的治疗方案是:切取脚趾,直接移植到手上,顶替断指。xx最早学习的也是这种手术方式。一开始,他觉得这种手术十分了不起,但他逐渐发现了问题。

曾经有一位接受了手术的女患者说:“我的手指一看就是脚趾头,拿不出手。家里来人,不敢给人做饭,怕别人嫌弃是用脚趾头做出来的饭。”xx曾经成功地为一个断了四指的小男孩移植过4个脚趾头。小孩很开心,又可以写字、玩游戏了。但xx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查房时甚至不敢去看孩子的脚。孩子的每只脚都失去了两个趾头,畸形的像旧社会妇女裹的小脚。那例手术后很长时间,xx的心里都抗拒再做这种手术。

这种手术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能多趾移植。如果伤者缺5个以上手指头,那是不可能切那么多脚趾头移植上去的,否则野蛮地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会让脚的功能也受到极大影响。

随着对手指解剖学研究的深入,xx有了一个大胆的新想法:手指无非是由骨头、关节、指甲、皮肤、肌肉、血管、神经构成,能不能利用伤者身体上的这些组织再造一个手指,这样就可以不用整根地移植脚趾。

经过长时间的解剖学研究后,xx成功地实现了这种手术设想。他用形态更接近的脚趾皮肤来做手指皮肤,用脚趾关节来做手指关节,用髂骨来延伸指骨的长度,把几个脚趾甲各切取一小部分组成新的指甲,然后再移植相关的肌肉、筋脉、血管,经过复杂的腾挪组合,一个外形与手指无限接近、功能相差无几的新手指,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弥补了患者断指的缺憾,而且基本保留了伤者的脚趾。新手指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都和正常的手指非常接近,患者甚至可以用造出来的新手指穿针引线做针线活。手足外科病房的康复室里悬挂着一幅十字绣,就是伤者用xx再造的拇指和食指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这样的手术,xx的科室目前已经开展了1000多例。患者有的用再造的手指练起了器械武术,有的做起了厨师。精湛的术式,让患者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病人不是机器,零件坏了就卸下来

当伤者的伤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截肢往往是挽救伤者生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作为手足外科大夫,经常要面对截还是不截这种痛苦的抉择。

2010年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18岁的少女苏凤蕾双下肢严重损伤,父母失去了生命。转到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右侧下肢已局部感染坏死,主要血管全都损伤,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关节外露,伤情十分严重。当时原卫生部召集全国专家会诊后,认为需要立即截肢。但伤者苏凤蕾非常抗拒,不想为了保命而截肢,她觉得已经失去了父母,如果再失去双脚,活着也没有任何希望和意义。僵局之下,有当地专家建议让xx试试。经过初步检查,发现伤者的脚皮肤干涩苍白,但还没变黑坏死,还是有一点血运,凭临床经验xx坚持不截肢。凭着对手足解剖结构的了解、显微手术的功底和手指再造的经验,他认为没皮的地方可以补皮,没肉的地方可以补肉,没有好血管的地方可以桥接血管,甚至可以把脚先取下来寄养在大腿上,等控制了感染风险再接回去。总之,要把小凤蕾的脚保住。最终手术非常成功,苏凤蕾不但保住了双脚,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还考上了医学院校。苏凤蕾到济南看xx时说,她将来也要选择做一名手足外科大夫。

做一名手足外科医生,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一台手术一般要10个小时以上,长的能达到二三十个小时,没有毅力是无法坚持的。来自淄博的患者于刚,由于患严重的血管瘤,脚部溃烂,疼痛难忍,曾先后到好几家大医院就诊,都说病情太严重,需要截肢。抱着一线希望,他来到山东省立医院,xx为他做血管瘤清除手术,手术从早上7点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1点,把他脚面上像乱麻一样的血管瘤一一清除,手术非常成功。

xx也给伤者做过截肢手术,深知截肢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病人不是机器,零件坏了就卸下来。在临床上,xx总是想办法改良手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伤者保住肢体。手足外科病人救治的最低层次是保命,截肢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最高层次是完全恢复伤者正常的生理结构功能。很多时候,医生所持有的标准层次就决定着手术的质量。

要让更多患者流出开心的眼泪

xx每年至少做100台复杂手术,连续11年开办全国显微外科解剖与临床高级研修班,一人连续讲课示范3周,平均每天10小时。他带领着手足外科团队自费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手足显微外科网站——中华手外科网,架起患者寻医的桥梁,医生交流的平台。不断成长壮大的人才梯队,不但让到省立医院就诊的患者满意而归,还输出到齐鲁医院、山大二院、烟台毓璜顶医院等,从无到有组建了手足显微外科。

在低温医学领域,xx也取得了突破,实现了断指深低温(-196℃)保存81天并再植成活,这为危重伤员抢救时先处理重要脏器等康复了再移植手指,甚至器官的移植和保存等都提供了可能。

xx和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加入了义工团队,送医到社区、到基层,甚至到边疆。手足外科面对的患者多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劳动者,是家庭的顶梁柱。可以说,每一个患者后面都有一个家庭,一个故事。治好一个伤残者,幸福一家人。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手足外科会启用科室“手足情深爱心基金”。这个基金源于一位被保住严重受损手臂的患者送的10万元“红包”,多次拒绝未果后,xx建议他和科室医护人员的捐款一起设立了这样一个基金,来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多年来,许多患者因此受益。

从医29年,xx说,一名共产党员行医做人的根本和原则就是有理想、敢拼搏,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追求专业技术的新突破,坚持廉洁行医的道德自律;“立地”就是永远不忘当一名好医生的初心,坚守在临床一线,给患者看对症、治好病,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在门诊上,许多四处求医未果的患者,听到xx说有办法治疗时,都激动地流出开心的眼泪。xx说,他这么努力工作,就是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开心的眼泪,带给更多人幸福的希望。

【篇二】

xx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1984年,她毕业后就分配到第四人民医院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至今,她专门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已经十二年了。问她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她说工作总得有人做,我就是学这个的,作为党员,不应该为组织分担一些吗?

其实,医院成立艾滋病科时,大家都唯恐被安排到艾滋病科。而那时xx已经是结核病区的护士长了,不论是业务开展或团队都非常得心应手,从没想过会去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但是,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天,科里收了一个结核病同时感染艾滋病的病人,科室立即出现了紧张的气氛。晚上值班护士着急地给她电话说,16号病房门反锁着,怎么叫都不开门。她赶到病房,看到门缝里不停的有烟雾飘出,就立即把门撬开,看到病人手里还握着一把着火的人民币,脸上毫无表情,完全无视她们的存在。突然,那个病人紧紧抓着xx哭喊着:“我要钱还有什么用?我对不起家人,我就是死了,别人还会把我当成瘟神!”然后,又不停地哀求xx救他。从事了护理工作20多年,xx帮助过不少病人,但此时,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她。经过一番思虑,2005年6月,xx在很多不解的目光中转入艾滋病领域。这一过程如攀登泰山,时常要面对职业暴露的风险,病人恐吓、社会歧视偏见、家人的不理解等重重困难,她一步一步挺过来了。

有一次,刚出院2天的患者梁某又回到病房,要让护士给他打静脉针。xx知道他的目的是要注射毒品,就委婉地拒绝了。谁料他竞凶巴巴地从口袋里掏出注射器威胁说:“你是怎么对待艾滋病病人的,你也想得艾滋病吗?”xx说,当时她也很害怕,但看到其他医生护士都很恐惧,她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先稳住他。于是xx对他说:“我来帮你打针吧。”然后,她强忍着泪水为他打上了一瓶生理盐水,并且耐心地劝他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过后,她大哭了一场,感到很后怕。可是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受得了委屈,也应该多一些担当。

艾滋病科刚成立时,病房里住进了一个全身长水泡、大面积溃烂的病人,浓血和皮肤粘在床单上,发出阵阵恶臭,病人痛得嗷嗷大叫。艾滋病科当时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护士,没有一个人敢接近他,就连他的家人也走出病房,离他远远的。xx也从没见过这样的病情,但她还是走到病人身边,一边听着病人的谩骂,一边忍着恶臭,细心地为他清洗溃烂的皮肤……经过精心的护理,十多天后他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xx说,他的家人来接他出院的时候,她忘记了护理他的艰辛,非常高兴!因为不但救治了一个人的生命,还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为了防止艾滋病职业暴露感染,xx不断学习,她订阅了《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制定了严格的护理常规及消毒隔离方案,反复培训护士做好自我保护,但是职业暴露仍然不可避免。第一次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是在2006年春节。虽然xx安排了服药,做好了评估和心理安抚等,但这位护士还是出现了类似艾滋病急性感染期的反应!xx忧心忡忡,她说,姐妹们跟着她干,累就不说了,如果还因此感染艾滋病,可怎么对得起她们,对得起她们的家人!在等待4周、8周、12周、6个月复查HIV抗体结果的时间里,xx觉得时间非常漫长,吃不好、睡不香,每次都想第一个看到结果,又非常害怕看到结果。终于等到了4次HIV抗体都是阴性的结果,xx非常激动,忍不住关起门来,任由眼泪哗啦啦流下来。从此,她更加重视职业暴露防护,不断探索防护新方法。她说,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将零感染坚持到底!

xx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夫妻感情一直很好。然而最让xx纠结的是,因为怕家人担心,她一直不敢告诉丈夫和孩子她已经到艾滋病科工作了。直到半年后,她的爱人才从别人那里得知她已经到艾滋病科工作。回家后丈夫对她大发脾气,责怪她瞒着他,还要分床睡。丈夫说:“自己放着好好的岗位不干,偏偏要去逞能,让我和孩子在人前怎么抬头?”那段时间,xx很担心,很难受,怕家庭因此失去往日的温馨!她在家只能多干活,少唠叨,等丈夫平静后,再耐心的向他和女儿讲解艾滋病的疫情、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和工作中的科学防护。想不到她的第一个支持者是她的女儿,而且还为xx在爸爸面前讲话。几天后的一天晚上,xx又未能按时下班,女儿就多次打电话催问。xx还觉得纳闷,问“干吗这么着急让我回来?”女儿高兴的从身后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说:“妈妈,想想今天是什么日子?这是爸爸送给你的”。那时,xx才猛然想起那天是情人节。

xx和她的团队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改写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她们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不但让患者摆脱死亡的威胁,而且大大地降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使他们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医院的专科业务、教学、科研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现在,xx和她的团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病房,进入农村、社区、校园,下到工厂、企业、工地等,为社会大众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抗艾之路,任重道远。但xx说,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怀,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和她们一起,共同用爱撑起抗艾的一片蓝天。  

【篇三】

xx是青海省泽库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1995年他分配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专业技术人员奇缺的海拔3700米的泽库藏族草原,一干就是21个春秋。作为一名回族共产党员,xx植根于泽库大地、热爱藏族人民、钻研医疗技术,带领医疗团队尽心尽力保障高原人民的健康,使这块贫瘠的高原充满人间大爱,使各族群众享受到便捷的就医保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初来乍到,每天面对经济贫困、缺医少药的牧民群众,每天感受医疗技术的贫乏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xx夜不能寐,立志要刻苦钻研医疗技术。通过自学和培训,他很快可以用流利的藏语与患者交流,为七万五千藏族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72岁的藏族妇女夸卓措,患腹腔包块病十余年,一直靠藏药维持,后来她每晚发烧、呕吐,甚至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家人觉得她可能快不行了。抱着渺茫的希望,她找到xx,希望能挽救她的生命。经过详细的检查后,xx为她做了腹部包块切除术。出院时她两眼湿润、哽咽着用藏语说:如果不是马大夫,我早就没命了。

家住和日镇旗龙村的46岁的牧民旦公加患肝包虫病六年,因为家庭贫困,承担不起手术费,只能用药物控制病情。在亲人劝说下,旦公加到医院进行检查。xx觉得,病人这么年轻,病情这么重,必须要手术治疗。不能因为贫困而延误了治疗。于是,他和同事果断在全麻下做了肝包虫手术。手术很成功,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病痛,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们的高度赞誉。

女患者措多,下肢瘫痪十年,xx在下乡巡回医疗时发现了她。由于家庭贫困,长期卧床,她的臀部皮肤已经溃烂。于是xx给家人和患者做思想工作,并派救护车将患者接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期间,他倡议全院职工捐款,将五千多元捐款送到患者手中,还为患者减免了近万元的医疗费用。钱虽然不多,却是一个基层医生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真实体现。

xx说自己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从来就没有怕苦怕累怕麻烦这样的字眼。2016年5月的一个周末,已经不记得多久没回家的他刚出医院大门,就被值班大夫打电话叫了回去。原来是一个急诊病人说什么也不让别的大夫给他看病,一定要找xx。看完这个病人,刚坐车走了几公里路,又一个紧急电话召他回去。第三次,他的车都走到四十多公里的麦秀镇了,又接到一个危重病人需要救治的消息,赶忙调头返回了医院。当时,患者面色苍白、处于昏迷状态,家人在一旁急的直哭。xx初步判断患者可能体内严重失血,经过超声检查,发现患者腹腔脏器破裂,命悬一线,如果不马上手术,将有生命危险。他一边赶紧和家属沟通,一边紧急准备血液,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腹腔的血液像泉水一样喷涌出来,还出现了心脏骤停,xx沉着冷静地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紧急输血。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抢救,病人慢慢有了意识并苏醒过来,xx的白大褂上则溅满了鲜血……他还不放心离开,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病人转危为安,他才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一路上,他牵挂着病人,始终关注着手机,到家已经是深夜了。

繁忙的医疗工作使xx无暇顾及他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妻子李巧红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工作。同为急救一线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说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就是太忙太辛苦了。xx的父母家在西宁,日常都是妻子一个人照顾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有一段时间孩子总是感冒发烧,妻子独自带着孩子去看病,心里再难过都自己扛着,没有给xx打过一次电话,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着xx的工作。结婚十五年,他们一直两地分居、聚少离多。有一天,xx接到妻子的电话,问他中秋节能回家吗。面对父母盼望的目光,孩子焦虑的期待,妻子无望的思念,xx说他真的心痛了。一家三口去看看老人,逛逛街,爬爬山,吃顿饭,这样在平常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成了xx妻子和孩子最温暖最幸福的奢侈时光。

xx总是记不起自己的生日。有一年夏天,医院病人特别多,xx忙得焦头烂额,连续两三个月没回家探望家人。年迈的母亲非常想念儿子,就和妹妹一起到泽库看他,她们赶到泽库已经是下午四点了。妹妹打电话说:哥,我们来看你了。当时xx非常感动,说忙完工作马上回去。可是母女俩一直等到晚上六点,还没有见到他,老人坐不住了。当母女俩赶到医院时,xx的诊室里挤满了病人,连和她们说两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只好让他们拿了钥匙去他的房间。一进门母亲就被桌上一盒泡好了还没来得及吃的方便面给刺痛了,差点流出了眼泪。母亲说,儿子在这样缺医少药的地方工作,没想到会这么忙,忙到连口饭都来不及吃的地步……深夜十一点,忙碌了一天后,xx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里,才知道那天是他的生日。

21年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xx始终坚信“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今后他要继续带领他的团队,提升医疗技术,提升服务能力,践行三严三实,体现两学一做,服务各族群众,为他们送去贴心的生命健康保障,实现泽库各族群众的健康梦。

【篇四】

xx同志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作为一个有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 xx说自己要通过学习,做准方向、做对事情,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将埃博拉疫情挡在国门之外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传播到了北美、西欧和南亚等,成为波及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帮助西非国家并在源头上防控埃博拉病毒、使我国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党中央英明决策,派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作为多年来一直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一位疾控老兵,一位院士党员,xx主动请缨,带头加入中国第一批实验室检测队,赴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防控和检测工作。到达西非不久,xx就发烧了!当时防疫任务艰巨,xx深知,作为最年长的队员,又有一个”院士“光环”,他的一举一动对于稳定团队顺利完成任务十分重要。他没有向国内的领导和家属报告这个情况,而是坚持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其实,xx是瞒着年迈的父母,偷偷报名去塞拉利昂的。直到有一天父亲看电视,新华社记者正在塞拉利昂采访302医院的工作人员,看到xx路过,就说了一句:“现在采访的过程中,正在这里的CDC副主任xx院士刚好从这里经过。”xx的秘密才被父亲发现。父亲给妹妹打电话确认,妹妹还说没有,父亲说:电视上都说了!

在塞拉利昂工作初期,队员和留守塞拉里昂的其他中国工作人员心理压力都很大,有的不免有些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xx主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保证了团队积极向上,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军科院院长贺福初将军给xx的短信说:xx,我没有想到你还是个政委!xx说:在塞拉利昂,我们就是在战场,我们能输给埃博拉吗?!我们不能!我们不能让病毒进入中国,要把它消灭在非洲、挡在国门之外!我们到了非洲战斗在疫情一线,我们不能给中国人丢人丢脸!我们行!中国行!

中国在西非建立了P3移动实验室,也叫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成为中塞两国卫生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援非抗埃、关口前移的过程中,中国疾控工作人员不仅成功地将埃博拉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还获得了第一手的科研资料。xx率领团队分析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速率与以往疫情暴发时相似,否定了当年5月美国科学家有限数据得出病毒变异大可能影响疫苗的结论,为疫苗和药物等抗病毒手段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及时把数据整理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 2015)上,与国际同行分享科研成果。该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CDC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在现场一线“干体力活儿,还可以做脑力劳动”。疫情结束后,为了落实“一带一路”“南南合作”战略,完成在西非开展流感、埃博拉等病毒的现场检测任务,培训当地的医护和监测人员,2016年6月xx又再次赴塞拉利昂开展交流访问工作,推动中非公共卫生的合作。

顶天的科研创新、立地的科研成果

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xx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带头做好科研工作。

xx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分子进化、跨种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他对流感病毒、埃博拉和MERS-CoV等多种囊膜病毒的入侵机制进行研究,阐明了其分子机制,并研发了抗体、药物等抗病毒手段,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2005年xx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野生迁徙鸟能够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并大规模死亡,改变了野生迁徙鸟只是流感病毒贮存宿主的定论。由此延伸又对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迁徙鸟-活禽市场的作用,为有效判断禽流感病毒来源、病毒暴发的潜在风险做出有效预警(The Lancet 2013)。他应邀为《科学(Science)》杂志撰写社论《流感与活禽交易》,强调关闭活禽市场对于世界防控禽流感的作用,为国家制定禽流感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他对高致病性H5N1、 H7N9流感病毒的跨种间传播机制的研究,入选2013年国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他也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xx率先在国际上阐明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分子机制,为设计治疗型的抑制剂提供了分子基础(Cell 2016a),并进一步解析了全长NPC1的电镜结构(Cell 2016b)。2013年以来寨卡病毒在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很多国家及区域传播。ZIKV感染可能与胎儿和新生儿小头畸形和一些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xx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引起睾丸损伤并最终导致雄性不育,提示了其对男性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Cell上。这些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告诉世界,中国人行,中国行!

xx经常去小学、中学等作科普报告,提高公众对科学和公共卫生的理解。他也经常在国际会议中主动宣传中国,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

xx说,作为中国疾控中心的副主任,肩负的责任重大,更要在“两学一做”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做好公卫士兵、保障人民健康, 向世界展示中国。

【篇五】

xx同志是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是上海成千上万名家庭医生中的一员。在彭浦镇社区,很多居民或许不认识xx,但却知道有一个“钥匙医生”。上海开展社区卫生改革已有20年,作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人,xx投身社区卫生服务也20年了。20年来他收到了51把他服务的社区居民家里的钥匙!xx工作的诀窍就是站在患者的位置替他们多想一点。

17年前,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时是万荣地段医院)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一些赞誉,成为了被很多社区居民认可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都很不错的,小医院里为数不多的年轻医生。1999年,社区的郁老太太突发脑梗,肢体偏瘫,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老太太和家人都非常绝望。通过社区居民的推荐找到了xx。他根据郁老太太的病情制定了一整套治疗康复训练方案,每周至少三次上门做针灸和推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有了明显地好转,老太太居然能翻身了,口齿也清楚了很多,老人全家惊喜万分。可这时她的丈夫被查出患了肺癌需要经常去大医院做化疗,不能在家照顾老太太了,一家人又陷入了困境。xx看着多病的两个老人,就想多帮助他们一些,有时上门服务的时候,会帮着把配好的药带上,也会帮着一起擦身体、换衣服。老先生感动地说,你这个小医生真的不多见,也不嫌弃老人脏,就像我的亲生儿子一样!就这样,两位老人把他当成了自家人。有一天,老先生特别神秘地拉着xx的手,慎重地把家中防盗门、家门的钥匙交给了他,说:“严医生,钥匙你拿好,阿拉信得过侬。”看着老先生手里的钥匙和两个老人信任和依赖的眼神,xx犹豫万分,最后还是把钥匙收了下来。这是他收到的第一把钥匙。渐渐地,钥匙医生这个称呼在社区里广为流传,来找xx签约的病人越来越多,交到他手上的钥匙也在不断增加。

xx总结了家庭医生“五心工作法”,即进入家庭需留心;接待老年居民时有耐心;收集病史要细心;治疗用药求精心;最关键是要有一颗责任心。社区里有一位梅老先生,已经90多岁了,因食欲不佳,在外院输液治疗了一周,病情不见好转。xx去老先生家发现他皮肤略发黄,反复翻阅老先生以往就诊记录,他发现近来老先生的尿常规检查中除了有红、白细胞指标异常外,尿胆原、尿胆色素指标也明显异常,怀疑有可能发生了阻塞性黄疸。正巧老先生解的大便还在马桶里,xx不顾脏和臭,就蹲在马桶前仔细观察,发现大便就像一堆白色的石灰。他马上仔细为老先生做腹部体检,基本断定老先生患的是胰腺部肿瘤。在与家属沟通后及时通过转诊平台为老先生转诊至大医院,手术确诊为胰头癌。及时的手术为老先生改善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老人在手术出院后就将家里的钥匙交给了xx。老人说,我的命是你救的,以后我的健康也交给你!xx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我的职责!

xx也曾经对收钥匙这件事打过“退堂鼓”。几年前,有一个独居老太太,平时子女不在身边,又需要经常出诊看病,子女听到社区居民的引荐后找到xx,将老人家里的钥匙交给他,希望他能为老人看病。xx收了钥匙,也经常上门为老人服务。可是,有一天中午,老人蹒跚地到诊室说,她的钱包找不到了,问xx是不是看到了!xx当时就懵了,心理很难过、很委屈,觉得自己这么尽心尽力却遭人怀疑,是不是不应该收病人家里的钥匙了?但是老人的子女说:严医生,我们相信你!最后钱包在老人家里找到了,老太太也向他道了歉。这件事发生后,很多人劝他不要收病人家里的钥匙了,也有人笑他自找麻烦。但是在考虑了很久后,xx决定继续收下去!他说,不能让一个小误会破坏了医患之间最珍贵的信任,不能辜负那些信任我的病人!

家庭医生很辛苦,上门出诊、预约就诊、签约建档、慢病管理、健康宣教、团队管理,工作细碎而繁琐,经常还要风里来雨里去,奔波穿梭在一栋栋楼宇家庭。为了方便病人随时联系,xx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xx说,看到病人康复后激动的眼神,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他觉得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篇六】

xx同志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也是衢州“日军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队”的队长。在抗战史上,衢州曾经遭受过多次细菌战的袭击,先后有30多万人受到病菌感染发病,死亡5万多人,活下来的人也因为病菌感染、皮肤溃烂,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烂脚病”,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2009年,浙江省民政厅在柯城区开展了细菌战“烂脚病”患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xx所在的柯城区人民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外科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救助队”,xx任队长。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队长一干就是八年。八年来,这个团队跑遍了柯城的山山水水,行程5万多公里,上门换药2000余人次,发放药品、电话随访2200余人次,回收、销毁医疗垃圾1100余公斤。

作为见惯了血淋淋场面的外科医生,xx在第一次看到“烂脚病人”的伤口时,还是被深深震惊了。那天他们去给一个叫刘四古的老人换药。当他们到村口向村民打听刘四古家的住址时,村民们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听说是来给刘四古看病的,就有村民说:刘四古的脚都烂了一辈子了,怎么可能治得好?最后,一个好心村民把他们带到离刘四古家还有200多米远的地方,指着远处那座孤零零的老房子说:“那就是刘四古家,我就不带你们过去了。”推开刘四古家半掩的大门,一股让人窒息的恶臭扑鼻而来,在屋子的角落里,他们看到了瘦得皮包骨的刘四古老人正蜷缩在床上,老人肿得流血流脓的腿什么都没穿,烂腿的痂皮下蛆虫在蠕动!那天回来,xx团队才真正明白,当年的日军细菌战给老人们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了多么巨大的伤害。救助这些烂脚老人,不仅是在治疗他们肉体上的病痛,也是在抚慰他们精神上的创伤;不仅是在做一件好事,更是在抚慰一段不能忘却的民族伤痛!

有一位叫朱土文的老人,特别沉默寡言,一开始都不愿意说话,后来经过一次次治疗才慢慢接受了他们。原来,她妹妹一家从不嫌弃她的烂脚,一直照顾她。可是那年她妹夫过世,她因为烂脚,怕影响妹妹家办丧事,都不能去送送妹夫,只能独自一人呆在家里默默流泪。这件事让xx感到,这些老人的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了!xx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好好帮助他们。

但是,要担当起这个责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要做好就更难。一方面,细菌战“烂脚病”的治疗难度很大,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甚至在“万方医学数据库”里也查阅不到任何资料,只能去摸索和总结治疗方法,开始时病情经常出现反复。xx就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级大医院的专家请教。另一方面,团队的医生、护士,日常工作就很忙,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确保定期上门给老人们治疗,只能利用原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见缝插针地去下乡。很多时候,都是夜班才下来,又奔乡下去了。八年来,xx很少有一个完整休息日能好好陪陪妻子和孩子。但xx说:“这些老人需要我们!这么多年相处下来,老人们已经离不开我们,而我们也把他们当成了亲人。”

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原本就是个特别忙的岗位,但徐丽芳对于下乡治疗烂脚病从不推辞。有一次,徐丽芳的父亲犯了心脏病,她原本准备下班后去陪正在住院的父亲。可她刚值完夜班,听说一位烂脚老人病情变化,需要和xx一起去看看,什么也没说,转身就去了病人家中。在xx团队里,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2009年的夏天特别炎热,肿瘤外科的郑新华医生从刘四古老人家治疗回来,衣服都湿透了,而且满身烂脚的恶臭味。走到小区里,路人都捏住鼻子避开他、绕着走。回到家中,妻子也问他:“你今天到哪里去了?身上怎么这么臭!”郑新华只能默默地洗完澡,换好衣服又去上班了。

八年来,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了很多。没有加班费,没有补贴,也没有调休,但大家都极为看重这份业余工作,很多80后、90后的医护人员也纷纷加入了团队。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细菌战烂脚病老人也引起了国内创伤修复领域顶尖专家学者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xx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现在这些老人的烂脚都有了明显好转,伤口变小了,也不那么臭了,老人们也敢走出家门了。每次看到老人们开心的笑容,xx在无限欣慰的同时,也有无限的感慨:每一次下乡去看望老人,每一次和这些老人握手告别,也许就是一次生离死别。由于烂脚病的长期折磨,加上年老体弱,八年来,柯城区的39位烂脚老人有不少已经相继离世,目前只剩下19位了。而这些仍然在世的老人,平均年龄也都已经80多岁了。

xx说,他常常会有一种紧迫感,像是和时间在赛跑。他多么想在这些烂脚老人剩下不多的岁月里,多为他们治疗一次,多给他们送去一份温暖,甚至帮他们把烂脚治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能远离病痛,更加幸福!

【篇七】

xx同志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1977年到北京儿童医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从医近40年的老党员,他始终把做一名人民信赖的好党员、好医生作为毕生的理想和追求。

理想激励他把工作当事业,不断精研医术

B超检查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准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儿童医院B超室刚成立时,儿科B超学在国内几乎是空白。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培养,xx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利用休息时间到手术室观摩手术,还把手术中切下来的标本拍成照片,晚上回到家对照B超图像仔细地研究分析。通过不断对比、探索,练就了“B超神探”。

有一个甘肃来的小女孩,肚子断断续续疼了6年,在当地两次开刀都没有找到病因。xx给孩子做B超时,发现她的肠子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囊肿,立刻意识到这就是孩子肚子痛的根源。但当外科医生手术打开腹腔后,囊肿却消失了。他赶紧跑到手术室,通过放入腹腔内的探头发现小囊肿被胰头包着!这手术难度太大,万一碰破了胰管,会有生命危险!在大家带有疑问更满怀希望的目光中,xx凭着经验,用B超引导外科医生的手术,两个小时后,刀尖终于碰到了囊肿,手术成功了!此后,他协助完成的手术越来越多,就连外科大夫们都习惯地叫他“B超神探”。

xx做B超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给患儿查完临床医生申请单上要求的部位后,再用探头在患儿的腹部横扫三下。这额外的三下,让不止一个患儿隐匿的疾病得以发现,从而得到及时的治疗。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医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漏诊误诊!

理想激励他把病人当亲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由于xx诊断准确,多年来每当碰到疑难病例时,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xxB超”。做完了,有的家长还用手指着B超机问他:“大夫您做的是xx牌B超吗?”这个误会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信任。为了回报这份信任,他向病人许下了“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的承诺。他常对患儿家长们说:“只要你们能等,不管多晚我都给你们做。”为了少让孩子因为B超检查挨饿,他挤出吃午饭的时间连续工作,时间久了养成了习惯,不吃午饭已经二十多年了。他一直住在儿童医院旁边,夜里常常被急诊叫到医院,最多的一天夜里被叫起来19次。

随着“xxB超”的口碑越来越响,慕名而来的家长越来越多,最后需要提前两个月左右预约。xx向医院立下“军令状”,只用了半个月时间,使预约时间从两个月变成了两天!在院党委的号召下,医院其他功能检查科室的预约时间都缩短到了两天。“军令状”的背后,是全体医务人员起早贪黑的付出。但是xx说,只要不耽误孩子看病,一切都值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承诺!

xx为了拒绝患儿家长表达感谢的红包,他索性把白大衣的衣兜缝上了。“缝兜医生”不仅守住了廉洁行医的底线,更守住了党性和医德。

理想激励他把培养新人当使命,带出一支金牌团队

xx以中科院院士、时任儿童医院院长的诸福棠教授为榜样,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培养思想政治合格和业务能力过硬的接班人队伍,展现传承的力量。他从怎样拿探头开始把自己苦苦钻研得来的技术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特殊病例记录和图像全部奉献出去帮助大家做课题。他说,“xx牌B超”这个品牌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北京儿童医院,属于首都医疗卫生界的全体同仁!它饱含着人民群众对医务工作者的深情厚爱,寄托着党组织对党员医生的殷切期望!如今,xx的团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患者除了预约“xxB超”,还争相预约“王晓曼B超”、“王佳梅B超”。

理想是事业的基石,是前行的动力。xx和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党员医生,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他们所热爱的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真正成为了一名让百姓放心、让患者满意的好党员、好医生!

【篇八】

xx,女,32岁,是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龙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2005年毕业至今一直在龙东社康中心从事基层卫生服务工作。

龙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从2007年6月开始全面开展预防接种业务。xx通过学习取得了预防接种人员上岗证后就负责起了社康中心的预防接种工作。她所在龙东社区人口超过7万,适龄儿童数超过1万名。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预防接种需求龙东社康一周有四天设为预防接种日,由于人员紧缺,xx除了要完成社康中心的全科诊疗工作外,在预防接种日的这四天时间里更是加班加点,雷打不动。社康中心成立初期,条件比较艰苦,预防接种日只有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负责接种。而每天要接种超过300人次,高峰期的时候,预防接种大厅坐满了儿童及家属,排队的人群一直排到了街上。xx每天忙得顾不上喝水,上厕所也要跑步去。但她对每一个接种儿童总是态度和蔼可亲,工作一丝不苟,认真查对,耐心解释,不厌其烦地回答家属的各种问题。下班后别人都走了,她还要加班将当天的资料录入电脑,核对疫苗数量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xx就这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预防接种这项看似简单平凡的工作。从来没说过苦,没叫过累。她说她欠家人和孩子的很多很多。结婚时的蜜月旅行因为工作忙而取消。怀孕八个月了她仍然奋战在预防接种工作的第一线。很多家属说:郑医生,你肚子都那么大了还上班呀。她笑笑说:看那么多人排队我着急,我多做一点没什么。生完孩子三个月后她就主动要求回来社康上班了。儿子从出生到现在已经8岁了,基本上都是给老人带。xx尽量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多陪陪他。xx的丈夫也是龙岗中心医院另一家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夫妻俩都长期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经常倒夜班,到了预防接种日还要加班,但他们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家庭幸福美满。

除了每周四次的预防接种日,xx和她的同事们还要经常深入社区查漏补种。由于社区外来人口多,居住环境复杂。xx克服困难,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近的地方步行,远的地方骑自行车。走街串巷,上楼下楼。几年下来,光自行车都丢了好几部。

xx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外来劳务工由于工作变动频繁,流动性较大,难以及时完成必要的预防接种,她便考虑使用新的互联网平台来改进传统的联络方式。2015年,我市“疫苗宝”移动预防接种信息平台上线启用,她即在社区内积极推广使用“疫苗宝”APP手机平台。由于社区群众基预础好,推广得力,龙东社区使用“疫苗宝”的关联率达到90%以上。为全市社康中心中关联率最高最好的。xx医生还应邀到其他区为多家社康中心接种医生介绍推广“疫苗宝”的先进经验。同时在她的主导下龙东社康中心还依托现有的深圳市“织网工程”架构,开展社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项目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网格信息采集员在流动儿童发现和管理工作的优势,为社区群众提供包括预防接种在内的多项服务。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全部6岁以内的4688名流动儿童进行核实建档,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和督促儿童监护人及时带儿童接种疫苗,真正做到预防接种的“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大疾控格局。多项工作的创新和改进方便了社区居民,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工作效率。

xx医生多年来工作在社区健康服务的一线,其工作得到了社康中心同事和领导、医院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社区群众和领导广泛一致的好评。龙岗中心医院龙东社康中心被评为区预防接种门诊先进单位,xx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龙岗中心医院优秀医务工作者。

【篇九】

我叫xx,女,汉族,1973年1月出生。大专文化,职称:主管护师,1991年-2009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广东省新兴县簕竹医院、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南水镇)卫生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10年至今在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南水镇)卫生院从事计划免疫工作。6年来,立足农村计免工作,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健康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市、区主管部门的表彰,荣获优秀护士称号6次,先进个人4次。

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严寒酷暑,从无怨言。从医20多年来,在计免岗位上工作至今已有6年,从对免疫规划知识的一知半解到现在的全面贯彻理解,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辛勤和努力,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自从2010年接管计免工作以来,本人一直保持谨慎细心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工作成绩突出的兄弟单位的计免专家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辖区内的计免工作也逐步按规范落实开展,得到了接种儿童家长们的认可,自2011年全市计免工作考核成绩便一改以往的颓势,至今一直蝉联市前三甲,得到了领导的嘉奖。

2010年刚开始接触计免工作时,正好是南水镇发展的快速上升期,大量的工业进驻和新建,吸引来一大批外来务工者,对计免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和同事们每月开展一次查漏补种工作,走进工业园生活区、出租屋集中的村落,一户户走访,查验每一位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动员每一位家长带儿童到医院补种缺漏的疫苗。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不计其数不理解的家长,因为他们很大一部分来自外省山区,对计划免疫并不了解,再加上一些莫须有的担忧,常常会把我们拒之门外,甚至是一番谩骂。但是,我奉承着前辈们的教诲,坚持“一个都不能漏”的宗旨,对家长进行耐心的劝说,并通过延长开诊时间,增设周六日接种时间等措施,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提供最好的服务,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切实提高辖区儿童疫苗的及时接种率。

南水镇地处珠海最南端,与市区有60公里路程,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封闭,本地儿童大部分都是由家中老人照顾,而老人只会讲当地的方言——南水话,这对于湖南长大的我造成了不少困扰。但我相信困难最怕的就是有心人,所以我努力学习南水话,虽然也闹过不少笑话,但是几年下来也学会了,能跟本地的老人家无障碍沟通,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获取家长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

作为基层接种医生,我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保障村民们的健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我们的中国梦出一份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原创9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770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