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创新思品课堂教学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如何贴近生活创新思品课堂教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目前,思想品德课是众多课程中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学科之一。这样,老师上思品课十分吃力,学生学思品课异常被动。因而,改革思品课的教学,提升思品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学生思品课的成绩,强化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品课,并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思品课的价值呢?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热情,是许多一线思品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思品课教学时,应该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思品课“课程性质”的客观体现。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关注生活,正视生活,回归生活,使思品课的教学充满生机活力。一、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思品课程,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门课程是以社会公共生活为基础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而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由相对封闭的学校课堂,向开放式的社会课堂转变。为此,思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知识的传授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生活题材之中。教师既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理论,建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和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对九年级《思想品德》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给学生播放了乐曲《迎宾曲》和“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开幕式录像,以这些真实的材料导入新课,立即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如何?它有哪些职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怎样?你怎样理解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孝感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孝感市部分人大代表信访接待、调研、评议等录像片段。学生看到录像中自己所熟悉的情景、事件与人物,倍感亲切,更激发了自己的探究热情。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录像片段所再现的鲜活事例中得出结论,建构知识。同时,我顺势推进,鼓励学生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反映民情、民意的事例来说明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观点。
又如,我在对八年级《两代人的对话》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给学生发了一份调查试卷(每题10分):1.父母年龄有多大? 2.父母生日是哪天? 3.父母鞋子穿多大? 4.父母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5.你给父母洗过脚吗? 6.你抱怨过父母无能吗? 7.父母老了你嫌弃吗? 8.父母生气你顶撞吗? 9.你闲空时是否经常赔父母聊天? 10.你算过父母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吗?许多学生做完这些题后,才发现自己对待父母是不及格的,从而使学生明白: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乐于探究,而且能更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知识。二、正视生活,提升认识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怀疑和否定。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为偏激,常常把他们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消极方面的问题融入自己的情绪形成偏见。现实生活中这些消极的东西给思品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我们进行思品教学不仅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明辨是非,去恶从善。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靠一些简单的理论说教,而不是通过真实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但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从情感上真正接受,反而会使学生感到书上写的是一套,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另一套,那将会弱化了思品课教育人的功能。
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而且要引导学生正视生活。要选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真谛,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是非,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出评判,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
例如:我在对九年级《思想品德》“依法治国”这课进行教学时,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来理解“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位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谈依法治国的实例,而是列举社会上一些国家干部及其政府工作人员权大于法,一些执法人员执法不公等消极现象。这位同学的发言还没完,班上已有不少学生开始附和了。面对此景,我并不急于进行解释、说明,而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正反两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我国现阶段崇尚宪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反方观点是“我国现阶段权大于法”。正反两组学生是自由组合的。我给学生规定了辩论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强调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辩论进行一会儿后,正方明显占了上风,反方的观点渐渐占不住脚了。此时,我没有马上下结论、作判断,而是以平等的身份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从正反两方面给学生提供详实的材料,用事实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通过学生交流、师生沟通,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敢说、愿说真话、实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样的交流有助于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增强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回归生活,运用知识
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去理解课本理论和观点,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观点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思品课的价值。
为此,教师不仅要将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还要将教学回归生活。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观察、体验,收集素材。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确立观察、探究的题材。例如,在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课进行教学时,我给学生留下了下面这些问题,让他们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我镇居民的吃水问题有哪些变化?你认为我镇的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你对当地政府提哪几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议?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定一些题目进行调查研究。任务分配后,学生马上开始找“伙伴”,建小组,选题目,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月后,他们以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等形式上交了作业。 从同学们上交的“我镇水资源极度溃乏”、“我镇环境污染亟待解决”、 “关于孝南区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农民朋友,我想给您当助手”、“今年政府真棒”等调查报告、政治论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并且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些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了思品课的德育功能。
总之,中学思品课教学要转变纯课堂、纯课本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把动态的社会、变化的生活及时纳入课堂,将课程延伸到课外,把教学空间拓展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实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使思品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开放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园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如何贴近生活创新思品课堂教学》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