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8年大学生书香征文精选4篇

时间:2019-05-14 11:27:17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我读书我快乐。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2018年大学生书香征文精选4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题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最初听说这本书,是在高中的语文课上。当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讲钱钟书在杨绛睡着时用墨水给在她脸上画鬼脸,结果杨绛的脸竟如吸墨的纸一般,怎么也洗不干净。当时听得我们哈哈大笑,不由得对这钱老这位童心未泯的文学泰斗多了一份亲近和好奇。后来老师又讲,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钱钟书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趣事,所以最初我就是抱着一个“看热闹”的心态来读这本《我们仨》的。

但是当我读到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的时候,我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我想象中的欢乐的回忆录。杨绛先生使用倒序手法,以一个悲凉的梦境开头,梦里她和钱老失散了,“我到处询问,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而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就是讲杨绛先生的“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在这个漫长的“梦”里,她和女儿钱瑗走上古驿道寻找钱锺书先生。他们在古驿道上相聚,相散,从此天地两相隔。“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时光荏苒,斯人不在。女儿居然是最先走的那个人。杨绛写痛失爱女,简直是描写悲恸的极致,看得我肝肠寸断,泫然泪下,“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而钱老也在不久后也离她而去,“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读到这里,我默然掩卷,双眼早已是热泪盈眶。我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对她一生中最爱的两人的逝去的无奈与悲痛,以及深深的怀念。纵使斯人已逝,杨绛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长河里里缓缓流淌,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杨绛先生在文中曾写道,他们一家三口每次分离,必详细记下所见所闻与思念之情,他们把这种琐碎的事情称为“石子”,比作潮起潮落后滞留海滩的石子,在三人相聚的时候搬出来观赏玩弄。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杨绛把“石子”重拾起来,整理好,送给我们每位读者,让我们在抚摸着这些时光“石子”的时候,感受那些温暖与悲伤的曾经。这些“石子”朴实无华,但却是这个单纯而温馨的学者家庭的点点滴滴,他们历经战乱,一生坎坷,相守相助,相聚相散,足以令每个读者为之动容。

【相守】

1935年7月,杨绛同锺书完婚后一同赴英国牛津求学,在牛津,曾经都是养尊处优的夫妇俩开始学着自己打理生活,“料量柴米学当家”。总是自叹“拙手笨脚”、连左右脚都分不清的钱锺书却在搬家后的第一个清晨“大显身手”,为杨绛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让杨绛惊喜不已,从此做早餐成为他的日常和拿手好戏。在杨绛幽默风趣的笔下,一切困难都可以变成有趣的冒险,“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这些在柴米油盐中展开的一幅幅生动的家庭生活画卷让我对这对其乐融融的夫妻感到由衷的羡慕。在牛津,夫妻俩勤奋好学,嗜书如命,每每回到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他们也常常比赛谁读的书多,每天一起出门散步“探险”、互相逗乐,在旅游期间一起作为中国代表去瑞士开国际会议……这让我记起杨绛曾把某位英国传记作家概括的最完美的婚姻读给丈夫听:“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来,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当时钱锺书说:“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我能说在我想象范围中最美满幸最福的婚姻正是如此吗?琴瑟和弦,鸾凤和鸣,多么令人羡慕!后来他们在国外喜得爱女,这个本来就很和谐温馨的学者家庭从此更加美满和美。“我们仨“的帷幕也就此拉开。

【相助】

钱锺书的文字向来犀利,锋芒毕露;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以如水般细腻的笔触描述着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虽朴素无华,却淡而绵长,正如温玉散发出的钝光。

在治学中,钱锺书是高大的老师,尽管近在咫尺,有问题问一声就可以得到解决,然而杨绛母女决不打扰他,她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这是一种能够培养人独立性的学习氛围,钱氏夫妇在学术成就上各有千秋、在家庭教育上教女有方,由此可见;然而在生活中,钱钟书的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不擅长生活自理的钱钟书就可以潜心治学,不受干扰。在书中的彩页照片中,有两张照片特别触动我的心底,看得我眼眶湿润:照片中钱氏夫妇互相为彼此理发,相敬如宾。“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照片里的两位老人神情平和安详,微笑着为对方剪发,看上去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仿佛小情侣精心对方了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看着对方快乐地吃下自己亲手做的饭——那种平凡细微却温暖的幸福。这个小家庭的三个人各有所长,各司其职,互帮互助,“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相濡以沫的家庭氛围,他们在抗战、“三反”和各种政治运动和文革的动荡中,纵使遭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他们都能在互帮互助中共渡难关,以一种超然豁达的心态,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因为“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在文革期间,钱氏夫妇被批斗、划清界限、存款被冻结,生活得很紧张,极有孝心的阿瑗把自己的工资省下来帮助爸爸妈妈并带着他们逃到她所在的北师大。三个人挤住在阴寒脏乱的小宿舍里,但阿瑗不用再担心爸爸妈妈受欺负,钱氏夫妇也不用再心疼女儿每天挤车往返去看望他们,“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我感叹于夫妻俩的惜福、隐忍,感动于三人的不离不弃。夫妇俩和女儿都是懂得知足的人,从来不在乎物质条件的好坏,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只求安守本分,潜心学问。“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与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他们在窄小的房间里艰苦度日,而知识与智慧的火花却被碰撞得更加耀眼;红卫兵在外面逞威横行,而屋内《管锥编》和《堂?吉诃德》的译本相继完稿……在这样一个纷乱的年代,能保持对学术的崇高信仰,着实是一种难得的坚守与可贵的品质。可敬,可叹。

反观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这样不为名利,潜心学问的人能有多少呢?在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大学生被当成工业流水线上的产物,高校教师变成了职称的奴隶,多少自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师、学者、专家”与商人、官员沆瀣一气,向利益卑躬屈膝.......这也难怪如今中国再也出不了像钱钟书这样的大家了。

最令我动容的是,钱瑗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要照顾病中父亲的妈妈的一日三餐,特躺在病榻上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饮食,而她自己已经不能进食。“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病痛之中,仍未忘尽孝;拳拳之情,溢于纸上。这是女儿对母亲多么深切的爱与牵挂啊!

【相聚】

在巴黎留学的时候,钱氏夫妇听说家乡已被日军占领,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国陪伴家人。他们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傲然的骨气,“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但也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曾看到一句话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句话放在钱氏夫妇身上,毫不为过。然而回国之旅非常艰辛——“上船时圆圆算得一个肥硕的娃娃,下船时却成了个瘦弱的孩子”。不仅如此,由于钱锺书已有约回清华教书,杨绛母女要去上海与家人相会避难,在香港时就不得不与其分离。但即便三人不在一起生活,钱锺书给妻子写信写得很勤,还特地为她记下详细的日记,爱妻之心溢于纸上。后来钱锺书回到上海,女儿钱瑗不认识他,但他在女儿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后,“圆圆立即感化了似的和爸爸非常友好,妈妈都退居第二了”。钱锺书与女儿的关系非常好,“圆圆始终和爸爸最’哥们’”。看到这里,我不禁莞尔一笑,这像是杨绛先生有点吃醋的意味呢,真是可爱的一家三口。

“从今之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这是抗战期间钱钟书在上海沦陷区生活时对杨绛说的话,这也绝对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美的情话、最真挚动人的誓言。

“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离别”。这对才子佳人,乱世中,温情犹在;真情流露,令人唏嘘不已,在他们看来,只有家才是人生永远的避难所。

【相离】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被杨绛先生认作“我生平杰作”、钱老认为“可造之才”、钱老父亲心中的“读书种子”的钱瑗,因骨髓癌于父母先离人间而去,留下病中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然而雪上加霜的是,钱老在陪伴了爱妻度过漫长的63年之后,也在爱女逝去后的一年里撒手人寰,留给爱妻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好生过’)。”从此,“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当家成了客栈,曾经的幸福点滴只能永远被埋藏在杨绛先生的内心深处;她也只能细数“石子”,回忆那些温暖的曾经。但最令我钦佩的是,杨绛先生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以其一贯平和与沉稳的心态坚强地活在世上,深居简出,整理丈夫留下的学术资料。“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该尽到的责任。”我想,并不是每个人经历过这些事后都可以如杨绛这样平静,平静背后往往是涵养,也许越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越是懂得宽容和感恩,因为他们有着精神上的追求,心中对学术的挚爱之火永不熄灭,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对学术的追求与精益求精。

杨绛对死亡看得非常坦然,“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她早年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但现在看来,也是对她自己最真实的写照了。

尽管“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但杨绛先生却觉得自己的这一生并不空虚,相反的是,她觉得自己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一家人,一辈子,并没有过上几天的好日子,直到人生末年才有了像样的居所,然而“家”确是自始至终伴随着他们的概念。人生几度三个人天各一方,受着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是于内心深处他们都有所偎依,也许这就足矣。

有过这样志趣相投、相守相助、不舍不弃、深爱彼此的家人,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吧。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情深共白头,他们做到了。其实失散的只是身体,灵魂依旧在团聚。人生已如此,生而复何求?

【篇二】

执卷品啜,不堪深情之厚重,思忖逃离,却欲罢不能,再者不忍卒读。耳畔隐约有荆棘鸟鸣,穿云出林,胜似天籁。掩卷唏嘘,喃喃自语:“生以痛吻我,当回报以歌。”

——题记

考琳?麦卡洛以荆棘鸟的传说隐喻一段爱情悲剧,这对内心的触碰比任何一个王子与公主的美满结局都要来得深刻缱绻,难以磨灭。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一如麦卡洛,因不甘无声故放弃医科生涯而执笔数年;一如梅吉,明知情深不寿依然飞蛾扑火;一如拉尔夫,挣扎于两难却只得在权欲面前忍痛割爱。

一生只歌唱一次的荆棘鸟,自离开巢窝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它把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曲终命竭,至死方休。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我想用荆棘鸟的故事去描摹男女主人公史书一般的生命长河,一笔一画,由浓转淡,勾勒一副惊鸿。

(一)离巢展翅

阅读的间歇,掩卷时脑海里浮现出澳大利亚那一方广袤荒凉的土地上,牛羊成群。造化慷慨的粘结,不失丰饶,天地间在没有哪一个地方如此怪诞离奇。清风绵延于蓝天碧草,行步间感知大地的脉搏与心跳,只觉生息之间都多了命运的慨叹。

他们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温暖的相遇。梅吉原来定居于新西兰,依靠剪羊毛养活一家的父亲帕迪失业了,举家陷入困境。每一个困窘之境恰是转折点,为梅吉如荆棘鸟一般离巢展翅埋下伏笔。富有年迈的玛丽让弟弟帕迪一家来到自己的农场干活,作为报酬,许诺等自己逝世之后遗产全部交予他们。拉尔夫神父是德罗海达的教士,儒雅博识,野心勃勃却碍于家世单薄,不得不与富有钱权的玛丽周旋。他受命前往车站迎接帕迪一家,孰料客套寒暄之后隐藏着扭转一生的惊鸿一瞥——父亲帕迪背后探出一个娇小的身影,梅吉抬头向神父微笑。沉入眼眸,一眼万年。

总是觉得童年时的梅吉和拉尔夫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又有两种迥异的性格。对于父母的疼爱,梅吉在懵懂中渴望却求不得;对于高升的主教之位,拉尔夫同样可望不可即。梅吉有自己的象牙塔;拉尔夫有自己的伊甸园。梅吉爱万物生长,爱周遭之人,却惶恐于谁会珍惜她的真情流露;拉尔夫被所有的人尊敬赞誉,但是没有人理解他的苦楚,他不知除了追逐信仰还可以对平凡人交付一颗真心。

一个简单纯真如璞玉,一个繁复深沉如大海。梅吉只有简单充满童趣的认真,依赖与爱慕不需要楚河汉界。拉尔夫送梅吉去接受教育,倾囊相授,因为梅吉还没有从孩子变成女人,拉尔夫可以毫无顾虑地怜爱他创造出来的梅吉,仿佛脱胎于他的肋骨。

(二)寻觅荆棘

纵使梅吉和拉尔夫再默契地隐藏这一份相濡以沫的珍惜,他们还是被乖戾善妒的玛丽姑母记恨在心。梅吉在成长中学会隐忍和保护自己,在姑母最后一个生日宴会上,她用最温和却最凌厉的方式予以回击——一身粉裙,惊艳全场。读到这里不禁捧腹,梅吉毫不吝啬地运用自己的气质与聪颖对姑母的欺压进行抗争,无声却有力。

我看得见情感在发酵,在变质,从清淡自然而然变得丰沛。起初梅吉对兄长的依恋使拉尔夫成为最亲近的人,是心事与秘密的储存匣,是一切苦恼、欢乐的分享者。当明白这是爱情而非单纯的依赖之后,梅吉,这个坚毅、冷静、热情奔放的姑娘以无比的勇气接受了命运的挑战。玛丽去世前新立了一份遗嘱,把所有财产留给教堂,由拉尔夫统管。玛丽其实是最理解的拉尔夫理想的人,在这一点上甚至胜过梅吉。她清醒地冷眼旁观,刻薄地逼迫拉尔夫在权力金钱和真情之间做出了选择,在信仰和平凡之间有所取舍。

与主人公一起体会两难之间内心的煎熬,我当时并不笃定拉尔夫野心的咆哮会击败内心对深情小声的呐喊,甚至怀有一份侥幸的期待,期待拉尔夫会在十字路口肯驻足回头,看看梅吉在那儿的守望与等候。可是拉尔夫无视律师的请求,选择做懦夫来赢取心心念念的名誉与权势。

我怪责拉尔夫的自私,却没有立场呵斥他的虔诚。纵俊美无俦,纵公正善良,拉尔夫有最真实的人性,这是无法逃脱的桎梏。在梅吉面前他是残忍的,但是在拉尔夫面前,选择也是残忍的。我之所以说麦考洛用荆棘鸟做主角的隐喻,是因为不仅梅吉、菲奥娜和朱丝婷这些女性角色是荆棘鸟的化身,神父拉尔夫也是荆棘鸟的化身。既怀着忠于上帝的虔诚和忠于信仰的执着,又带着人性的贪婪和爱欲的渴求,仿佛冰与火共生,拉尔夫终其一生遍历煎熬和挣扎,人性和神性在他的身上矛盾又完美地统一。

情节无情地急转直下,拉尔夫离开了德里海达;兄长弗兰克被终身监禁;父亲帕迪和羊群一起被闪电吞噬;哥哥被野猪的獠牙刺死。所有的矛盾在这里激化,奋力搅拌命运,使得苦难膨胀。在拉尔夫暂时退缩之时,我感念梅吉的勇敢与坚定,才没有使我错过之后的波澜壮阔。梅吉慢慢发现自己对手的强大,不仅是权力与金钱的诱惑,还有拉尔夫对信仰和上帝的亦步亦趋,更兼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暴风骤雨。寻找荆棘树的旅途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是一首清脆悲凉的绝唱。

(三)荆棘加身

麦考洛的笔触里自有圣经的口吻,诉说一段颠扑不破的命运。20年代的澳大利亚, 一切充满未被驯服的危险。天地如玫瑰灰般颜色, 没有被开垦也没有被启迪。人的主预备了一切,羊羔、田野、农场,当然还有满地荆棘。主人公期望用摇摆不定的生命力在抛弃与背叛间寻得一丝心安。可是在被命运扼住咽喉懂得反抗之前,他们需要克服的是造物之初即被赋予的贪婪人性。

在拉尔夫和梅吉之间,最长情的告白也许不是一句深爱,还是一句陪伴,彼此不过是对方的荆棘。拉尔夫的一生充满了抉择,在基兰博山区,与帕迪一家深厚友情不敌眼前通向权力的康庄大道。跻身巅峰的二战期间,控制梵蒂冈的权力依然击败了梅吉。两根荆棘加身,拉尔夫在最高最圣洁的宝座上依然痛彻心扉。梅吉的一生同样充满选择,但是因为抵御一切只接受梦想的决绝,荆棘刺进胸膛,她依然甘之如饴。在成长中,第一次明白横亘于两人之间的礼教,她依然奋不顾身;第二次嫁给卢克,梅吉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寄托情感,但是恰是卢克的浅薄和非爱让她愈发眷念拉尔夫的陪伴,愈发坚定于所想要的,所追求的。心知所向,必当全力以赴,纵天寒地冻,路远马亡。第三次,在麦特劳克岛上,梅吉终于在一段短暂却美好的岁月里,战胜了拉尔夫的上帝。

《荆棘鸟》早已不是通常意义上轻别离的男子与痴心女子间的纠葛,在每一个角色的身上,我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缺失一角的玉珏,都在努力地使自己变得完整。磨难不是调味剂,是必需品,逼迫每一个人饮下苦酒,读者自不能站在所谓道德的高地上斥责他们的选择。一路荆棘踏破铁鞋,为了寻找最契合自己的角落。区别在于,有的人一如既往,如梅吉;有的人辗转徘徊,如拉尔夫;有的人迷途知返,如朱丝婷;有的人游戏平生,如奥尼尔;有的人郁郁不得,如菲奥娜。《荆棘鸟》探讨的早已不是一个值得与否的命题,也不是探索未知命运的冒险,却像是在诉说一种知命不认命的执着和勇气。那是一种怎样强大的心性,才能做到生以痛吻我,却回报以歌?

(四)曲终命竭

拉尔夫温言教导梅吉,童言无忌,何知一语成谶。童年那段慢悠悠的时光里,每一句美好都在为数年后的情节张本。拉尔夫和梅吉的孩子戴恩成为母亲和姐姐全部情感的倾注,可是戴恩与不明所以的拉尔夫一见如故,成为拉尔夫最得意的学生,却没能成为他最疼爱的儿子。当戴恩在朝圣之路上献出年轻的生命时,梅吉反常地平静,但我甚至可以透过薄薄的纸张感受到她翻涌的悲伤,深不见底。

麦卡洛的笔力千钧恰在此处的悲剧,“得不到你的一切,只能用偷,可偷来的部分却是最好的,就是戴恩,你和我的孩子。”麦卡洛故意让梅吉在这里快意恩仇,“赢”得彻底,却是以饱尝失去挚爱的伤痛为代价。神父拉尔夫走下神坛,听闻真相之时,也不过是平常的父亲;梅吉站在葬礼高高的台阶上,道破真相之时,也不过是身心俱疲的母亲。对错与得失终究要依靠温情化为绕指柔。

“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走错的呢?”

梅吉问母亲。

“一生下来”。菲奥娜答道。

一席推心置腹,菲奥娜、梅吉和朱丝婷母女三代间的误会与怨愤如坚冰消融。

病弱的拉尔夫与迟暮的梅吉相互依偎,仿佛回到许多年前,夕阳下神父牵着女孩的背影。拉尔夫哽咽,“你一生都在跟上帝作对,但你比我更靠近他的旨意,因为到最后,你都一直在爱,即使你失去一切,你都没有失去过爱。”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我却觉得最苦莫过于悔不当初。我觉得欣慰,因为拉尔夫生命最后时刻的絮谈,高贵的自省中没有后悔,却流露着歆羡与深情。少女梅吉与神父拉尔夫,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奥赛罗与苔丝迪蒙娜,深情与执着早已非输赢可以度量。以砥砺为荣幸,以执着为骄傲,以苦难为成长,这样的荆棘路,悔与不悔,值与不值,冷暖自知。

(五)命竭情延

那是一只荆棘鸟,不是凤凰,荆棘刺进胸膛,天籁曲终却不会浴火涅槃重生。但是我想说的是,命竭情延,绝唱余音绕梁。

不一样的土壤,不一样的信仰,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理解拉尔夫对精神寄托深沉的爱和矢志不渝的追随,但是我们的对美好与粗鄙的定义是共通的。那些精于算计却活得浅薄之人,我们自不屑将荆棘鸟的桂冠给予他们,因为这是属于梅吉和拉尔夫的赞誉。梅吉终是自由的女子,可以那样潇洒地去留,敢爱敢恨。拉尔夫终是背负着信念,野心瑕不掩瑜,我依然承认他的善良正直。毕竟深情与梦想,必当以死来句读。把这些人物置身于景深的社会镜像中,我们会发现,信仰于命运, 野心于深情,似浮木于溺水之人,俘获毫无防备的人们。在轰隆的机器声中,伴着战争与掠夺,伴随着抉择与归离,命运接受洗礼,情感痛苦自新。

命运只是树干,还有那么多枝桠需要选择。荆棘也好,玫瑰也罢,愿每个人对梦想和深情同等珍视,从播种,萌芽,抽枝,绽放,褪色到凋零,愿每个人生以痛吻我,当回报以歌。

【篇三】

武大一百二周年校庆的时候,走过冬日静好又萧瑟的珞珈山,突然很想了解老武大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忆起齐邦媛先生正是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的“师姐”,齐先生的《巨流河》也是久闻其名,既有如此一层关系,何妨借此机缘翻开书页?

齐邦媛先生生于一九二四年,辽宁铁岭人,其父正是奉军重要人物齐世英。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于一九四七年赴台,后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等,教学、著作,论述严谨,成为台湾文学发展的重要推手。2009年,齐先生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2011年,大陆三联书店在台版基础上,将此书删节出版,书封上写到:“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读罢全书,此评价当之无愧!

全书十一章,按照时间顺序,结构清晰。总体上是齐女士自己的自传,却以两条主线展开:一条借着父亲齐世英的经历,勾勒出一代东北革命志士的气概与尊严;一条线写自己由蓬头稚子到一代学术大家的成长历程,折射千万中国人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人生百态。书名“巨流河”,今名辽河,是齐邦媛先生心中故乡东北的母亲河。以此为名,一是遥映此生由东北颠簸流离到台湾的怀乡之痛切,二来只怕也是暗伏此生时潮汹涌、世事维艰,三层更彰显着一往直前、精益求精治学为人的勇猛生机。

此书宏大而精巧,单读不能尽得其妙处,初读只知其一二。后来二读三读,并与其他书相照应,方领悟其一二字句所含的千钧之力。书前半部分,齐邦媛先生对父亲齐世英先生用墨极多,从齐世英公早年留学海外至后来参与东北军政、筹划兵变,再到巨流河一役兵败后举家流亡的惨状都有叙述。齐老一生与志同道合之人出生入死,先国忘家,最后却是纵化大浪中,只剩几许疏钟、一枕青霜。齐先生文笔沉郁细腻,极其有节制却奈何情深!读到“那些在我的婚宴上举杯为我庆祝的人,也是我父亲晚年举起酒杯就落泪的人”,我既有无尽感佩,也有不解。直到后来读了《齐世英口述自传》补全《巨流河》中提及的事情原委,方才见识了了一代豪杰志士的凛凛人格、才领会东北壮士们独特的史观。

齐世英公痛惜兵变失败,对此后中国东北的变局危局始终怀有沉痛的反思,齐邦媛女士自小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国运家事,密切相连。她少小生命中的每一次变故和流亡,几乎都是由政局造成,难怪她呼喊“在我生长的家庭,革命与爱情都是出生入死的!”而《巨流河》一书中,的确郑重地刻写了她在硝烟中荡气回肠的爱情!

齐邦媛先生的初恋爱人名叫张大飞,其父因掩护抗日分子脱险被日军特务浇上汽油烧死。张大飞流亡关内,承齐府照拂,后来成为杰出的飞行员,服役于陈纳德将军的第十四航空队,直面痛击日军。齐邦媛先生与张大飞两小无猜,相识相知。齐邦媛先生读书,张大飞作战,两人在烽火之中鱼传尺素,却不敢表明心迹。齐邦媛这边,生活虽然艰苦,却弦歌不歇;而张大飞那边,每天都面临血淋淋的宣誓,每次出任务,都在生死线上徘徊。张大飞自知作战凶险异常,“深恐多情累美人”;齐邦媛先生则把张大飞当做是“小女生不敢用私情去亵渎的巨大形象”,满腹少女情思都化为深刻的思念与敬爱他们的情意在动荡和战火中经受种种考验,却依旧像“中古时代的骑士和公主”,行迹甚远而心灵愈近,“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宗教情怀”。

1945年6月,离日军投降只有两个月,张大飞壮烈牺牲。张大飞牺牲后,航空队寄来一个很大的包裹,用美军的帆布袋装着,里面是齐邦媛写给张大飞的一百多封信。其中有封信是齐邦媛在南开读高二的时候写的,张大飞一直放在上装口袋里,最后被他的地勤同事从待命室中取出来。

在张大飞早就准备好的诀别信里写着:

“那天看到她自南开的操场走来,我竟然在惊讶中脱口而出说出心意,我怎么会终于说我爱她呢?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

“请你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然而此生,齐邦媛先生永远无法忘记,19准备报考大学的那一个黄昏,张大飞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那是张大飞第一次赞美他心爱的女孩子!她也永远不可能忘记他们的最后一面:“我跟着他往校门走,走了一半。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在一块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戎装的大雨衣里,撑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重庆陷入狂欢,齐邦媛在昏天黑地的恸哭中决定勇敢起来,再坚强下去!在那年11月,齐邦媛成为一名基督徒——永远地纪念张大飞。

少小时代颠沛流离,少女时代痛失所爱,在齐邦媛的记忆中,有太多国仇家恨、兵荒马乱、天人永隔——齐先生以何应对?她选择文学。在乐山求学时期,在老师朱光潜的指导下,她整日浸淫在雪莱、济慈、华兹华斯、莎士比亚中。尽管当时许多同学选择了政治,并且把齐邦媛指认成小布尔乔亚的代表、腐朽与堕落的象征,齐邦媛先生还是虔诚地维护着文学。

到台湾之前,齐邦媛先生已经经历东北兵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眼见抗战胜利而后国共冲突全面内战,到了台湾之后,从大陆移民潮到白色恐怖,高压政治、政权轮替、改革运动直到《巨流河》定稿的2009年,齐先生都甚少正面描述,落笔淡然。整个民族跌宕起伏的现代史在齐邦媛先生的个人经历中若隐若现却不温不火。亲历过种种大破大立、江流石断,身受过滚滚生存倾轧、恩怨果报,齐邦媛先生已经历练出了“曾经沧海”的胆识与胸襟。

按照齐邦媛自己的话来说:“童年在战争打响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却在少女时期重新从文学中捡回,直到去了台湾,似乎一夜之间成年。”书的后半段,齐先生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她的生活,相夫教子简单带过,更多的心血都倾向治学教书。

虽然齐先生在书中只字未提自己的地位,但她今日的确是“台湾现代文学的知音”、“台湾文学的保姆、律师和教师”。王鼎钧先生说“一九四九年后纯文学在台湾为显学,齐教授有功可居”绝非妄断。

写台湾的部分,读来不再如前篇那般荡气回肠,私人情感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对工作的责任和对社会的担当。直到本书末章“印证今生”,齐先生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与张大飞再次重逢。天地无情,往日那个拥她入怀的英俊青年,早已成了黑色大理石碑上的一个名字。但是那天阳光灿烂,仿佛彼此仍然年少纯真,一切的劫难都并没有发生!齐先生站在少年爱人的石碑旁留念,心如止水,无限温馨。数十年生死早已茫茫,唯有刻骨铭心、圣洁纯真的爱情,不思量,自难忘。就像齐邦媛先生写下的那一句简单纯粹得让人落泪的话:“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一部《巨流河》正如大河辽河,发源于东北而注入台湾南部的哑口海,气象壮阔,滚滚奔流,没有断裂、没有淤塞,没有凝滞,最终悠然终止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高贵气度中,可谓风流绝代。情感排山倒海抒写却有容有度,内容波澜壮阔故事却娓娓道来。从中读史反观社会,不妨与《齐世英口述自传》、龙应台女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王鼎钧公的《文学江湖》相比照,足以折射出满纸历史云烟;从中看伟大美丽女性的成长,可与沈宁《刀口上的家族》、萧曼青《像我这样的母亲》同读。每多读一本,再回看《巨流河》,我都更加感叹于《巨流河》把气度之开阔,内涵之深刻、文笔之高贵、情感之纯粹熔炼于一体的惊人手笔。

看到有读者朋友感叹:“

她(齐邦媛先生)自出生就开始触碰悲伤,从母亲荒野嚎啕哭泣的小悲伤里,走进全体国民活在敌机轰炸下的大悲伤里。然而她又有另一种的幸运,在无数同胞的报国勇气中深植骨气与光辉,见识过无数至纯的真君子,领略过国破山河在的壮丽与壮烈,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胸襟与情怀,足以绝不苟活于人世,足以有足够的宽容与感恩活到下半辈子……”

数次读《巨流河》,深深感到王德威先生所说的“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被这文字的千江雪汇成的大河冲击肺腑,荡涤灵台,最后看齐先生纵化大浪,只剩一片清明与慈悲为怀!无论我们的时代如何,唯愿我们从《巨流河》中得到更纯正的勇气与更悲悯情怀,且看生活的激流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去!

【篇四】

百家经典,千年文章。江河长流,人间辉煌。英雄未逝,历史沧桑。文出荀彧周瑜诸葛亮,武会张辽吕蒙关云长。东汉群雄并起,三国乱马刀枪。曹操刘备,孙权张角,拥兵百万,熙熙攘攘。看一年四季春冬秋夏,叹百世战争雪雨风霜。《三国》艺术,最为深长。

一笑观沧海,回首再挥鞭。爱才如子,惜良似命。磅礴大气扫河北,一挥而就定江山。敢借刀剑刺董卓,曾挟天子令诸侯。白门楼上擒吕布,逍遥津里败孙权。虽奸诈阴险为不齿,但文韬武略谓枭雄。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百世难遇孟德谋,千年一叹曹操雄。三分隆中对,两州起汉中。事必躬亲不辱使命,鞠躬尽瘁至死方休。龙凤添为双翼,五虎更增风流。身起皇室志高远,师从隆中划江山。仁德报怨,诚挚礼贤。三顾茅庐,刘备求良传佳话;一对隆中,诸葛献策立国家。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东征西战胆识超群,北走南移智勇过人。少能御曹贼,老能定辽东。岂可受封为俘虏,愿随尔等看仲谋。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惊鸿。总是人才动乱世,又见谋略定江山。

八路诸侯悉数出,三分天下为鼎足。良臣自献良臣谋,勇武也显勇武功。威胁天子令诸侯,礼贤英俊用文武。南阳三顾情何深,霸业图王意益真。风云变幻人才起,虎踞龙盘良将出。卧龙三顾隆中对,凤雏一番治国谋。玄机自有玄机处,八卦也藏八卦伤。君子藏器待时机,小人惶惶度余年。既无大志安天下,何来意气奔《三国》。人生处处拼刀剑,乱世茫茫求永年。少时不读三国传,老来自叹人生难。此时细读不为晚,青史留名仍慨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大学生书香征文精选4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882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