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论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分类、观点整理、分析研究,对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进行理解、阐述、发现和探究的文化行为。
进入中职的学生没有了升学的沉重压力,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为取得高分而学,不再把掌握知识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是否提高了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同时,学校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阅读时空,每天下午给学生安排有一小时的阅览时间,对他们开放杂志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电子图书阅览室;其次,职中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5—19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虽仍占优势,但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已有所发展;最后,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可能。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分类、观点整理、分析研究,来对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进行理解、阐述、发现和探究的文化行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学习也能从传统课堂教学这个单一模式中得到解放,它的开放性能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把课内知识活用于实践;它的重过程性更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精神。人类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毕竟也是一个学习的时代。”“与此相关的,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应该发生革命性的变化。21世纪的教育将由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逐步转向培养学生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鲜明的差异是变接受型学习为研究性学习。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品格高尚、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又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源于对问题的探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到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因而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确立就尤为重要。概念中指出“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可见学生既有选题的自由,又不至于完全脱离课文去随意选择课题,那么如何确立课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 可就一篇文章,通过设计问题铺设台阶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教学《季氏将伐颛臾》,以“孔子动怒的原因”为研究课题,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孔子治国的理念是什么?孔子对当时的政治局面看法如何?孔子对冉有、季路的回答态度怎样?大家结合课文搜集材料、旁征博引终于找到原因:1、孔子治国的理念是“礼义教化”,他曾为此而周游列国,身体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2、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及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是非常不满的;
3、孔子对冉有、季路否认对季氏伐颛臾的赞同“吾二者皆不欲也”又为其侵犯行为找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两面派行为表示愤怒。由此,“孔子动怒的原因”一题迎刃而解。
就一篇文章,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一文一题,也可一文多题。
2、 可就几篇文章或一篇文章中的几段,开展比较式研究学习。
比较本身就是研究,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比较,能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侧面,或对事物形成全面完整的认识。
比较,可就一篇文章中的段与段进行比较。如教学《清塘荷韵》,可将“莲子投入池塘”后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与“第四年”的发展变化作比较,从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惊人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比较,不仅能较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从中认识事物发展的轨迹,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比较,也可就描述同一事物的一组文章作多项或单项的对照分析。如教学《一段最古的长城》、《长城远眺》、《长城》及附录的《万里长城》,只作内容一项对照分析,不难看出,《一段最古的长城》侧重于描述长城的史实,揭示历史的启迪;《长城远眺》侧重于在登临长城远眺时的联想,抒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长城》则是表达由长城而引发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感悟;《万里长城》则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说明文。通过比较阅读,可从各个侧面来认识长城。
3、 可选择一组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习。 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召公谏厉王止谤》,可以“从古代谏官看说话的艺术”,或“我认识的谏官”,或“我若是谏官,我将……”为题,开展专题性研究学习。
4、 可与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中职段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相当份量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和听说读写训练知识,要想将这些理论知识切实用于指导实践,光凭单纯的说教,效果并不很明显。这时我们可先开展一些读写训练活动,让学生边活动边总结——“实践出真知”,然后再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学生不但会对理论知识记得牢,而且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5、 可就一篇文章中的具体语言入手,开展语言问题研究: 如教学《诗贵创新》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同的作家,相同的题材,由于构思各异,也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好作品来。”文中列举的题材是“春风”,李白、贺知章、白居易等不同作家写春风,由于他们构思各异、意境不同,有的把春风与离情联系起来,有的把春风比作剪刀,有的写春风写出了动态、色彩……由于作者善于闯新路、辟蹊径,因而都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可开展以“明月”为题材的中国诗研究,让学生以“明月”为题材,搜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看看他们创新体现在哪里?刚布置了没10分钟,就有同学陆续发言,从“秦时明月汉时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从“月牙儿”到“今晚虽不能朗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学生深切领悟到了诗人对明月的创新。同时,又进一步深入领会到了“文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这一主题。
6、 可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开展“文学现象(文化现象)面面观”研究。
如学习了《胡同文化》,可立足本地区,进行吃文化、酒席文化、方言、名人、县史、村史等研究。又如教学鲁迅的《祝福》,在以“祥林嫂的死因”为课题在对作品本身研读以外,可以“鲁镇的风土人情”或“江南的迷信问题”等为题,尝试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7、 可关于某一题材开展不同方向的专题研究学习。
如关于题材“月”的有文学作品、科技文、绘画作品、乐曲、舞蹈、雕塑等,范围如此之广,要想全面研究是不可能的,这时可先确立研究方向,如文学方向、艺术方向、科技方向,再在此研究方向下拟订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课题。这样,既做到了化宽泛为具体,化难为易,又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容易出研究成果。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研究范围和内容的宽泛性,课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成果的形成等不同程度上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因此,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指导不可少。
教师的指导,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师生协作,共同确定研究目的。
开展研究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想得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解决什么问题?要帮助学生对整个研究活动有个大致的预期,让学生认识到必须怎样干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预期,然后设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和发展目标。
2、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课题。
帮助他们选准角度,找准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以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课题的确立宜小不宜大,要结合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课题难易要适中,既要符合学生自己的研究能力,又要条件许可,能较容易获得相关的资料,还要考虑能否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或同学有效的帮助,以顺利克服研究过程的困难或障碍。同时还应考虑到此次学习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确定研究方法: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样品检测、项目观测、数据分析、制作资料卡片等方法进行,不同的课题可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如课题“走近李白”,可选查阅资料的方法。“中专生消费观”则可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同时教师要关注研究活动的进展,及时向学生提供各种咨询:介绍期刊文献、介绍网站,如哪些报刊书籍有相关资料,哪些网站有所需要的信息等。
4、设计研究过程
设计研究过程便于教师调控探索问题的方向和难度。教师要提醒学生两点:一是要有“长计划”,即制定出课题实施的总体目标计划,包括完成时间、研究方法、成员分工、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形成什么成果、所需的条件、二是要有短安排”,即制定出课题实施的阶段目标计划:包括课题实施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尽可能定得详细些,以使今后课题实施能顺利进行。在各个阶段大家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各自分头去研究。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观点,发现新的问题。这时,教师应该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进展情况,结合学生已经初步得到的研究结论及掌握资料的详实程度进行纵深引导,促使他们既多角度、全方位,又非常专注、集中地去深挖课题所包含的内蕴,找到新的突破口。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资料是文字资料,所以学生在搜集过程中难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若此时遇到困难学生就会动摇。因此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绩。积极帮助学生调整情绪,激励他们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各研究组、组员之间进行合作,“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让研究成果体现出集体智慧。
5、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方式有两种:一是书面形式,如撰写专题报告或专题论文、制作资料卡片或演示文稿等。二是口头交流,如报告会、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演唱会、戏剧表演等。
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体验,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引导、组织、督促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教师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有了教师恰当的参谋、正确的指导,学生才有可能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乐趣,切实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如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时要做到“不旁观”——积极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究学习;不越位——努力提供研究资料,参与但不代替学生去实施;不代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启发但不用自己的设想替代学生的思考;“不指令”——指导但不指令学生按教师的想法去做。多谈“这样做行不行”,少用“必须这样做”。虽然研究性学习过程不可估量,进行一次研究,不一定能研究出什么结果,但我们却看到研究性学习能引导学生主动从传统课堂教学迷个单一模式中得到解放。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自己确立专题,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在这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将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与同伴相互交流,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
研究性学习能将同类知识通过归纳形成对此类知识的全面认识,如历史上的著名谏官有很多,他们各有特点,学生通过查资料,归纳,不难看出邹忌巧妙,召公干脆,蹇叔直率,冯媛有远见……因此,学生就对历史上的谏官有了个全面的认识。同是,对这些历史资料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观念:曲谏可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若直谏,即使有远见,有卓见,也会自讨没趣,甚至自取灭亡,只因“忠言逆耳”。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素养,增强了社会生存能力。 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深入学习的习惯,就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开掘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品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是接受性学习不能比拟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文盲不再是缺乏知识的人,而是指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真正的教育是培养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成功。 让我们到实践中去感受、去欣赏研究性学习的无限乐趣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9435.html
- 上一篇:2018纪律宣传月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