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8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十篇】

时间:2019-05-14 11:37:30 网站:公文素材库

遇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强不息,永不低头,永远意气风发。现在民族所复兴的正是这种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为我们的幸福提供保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十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四十年艰辛奋斗,四十年沧桑巨变,40年历史变迁如洪流滚滚而过,我们的家庭、婚姻、事业、生活裹挟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80尾,我对40年前的中国或许感受不深,只能从电影、书籍等一些资料上了解。但是对比前后,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振奋人心。

    前段日子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纪录片,让我感受良多,这部影片反应的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彰显着大国的格局,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路、中国桥……,这些在过去的中国也许都不敢想象,但是现在却给大家带来无限的便利。

    大山大河,大路大桥……这些都只是外在,并无多少神奇。真正厉害的是改变大山大河、创造大路大桥的那些人;那些走乡串户推进精准扶贫的人,那些在努力拼搏,奋力脱贫的人;那些在通过勤劳和智慧创造价值的人;那些勇于追赶梦想,追求幸福的人……以及那些人的身体里驻留的精气神。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也是一个目标。我出生在农村,当时的农村物质条件还是很缺乏的,童年时候的我们会因为一件新衣服高兴许久,但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不知发生了多少变化,现在的我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烦恼。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今天的我们不止生活富裕了,还赶上了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会了电脑,用上了微信、支付宝等,出门不用带现金,连银行卡都不用带了,带个手机就可走遍全国。这在改革开放前想都没法想,今天的幸福会永远围绕着我们。

    我每次和老一辈的人交谈,聊一些杂七杂八的事,能清清楚楚感受到他们身上精气神的变化——精神上越来越富足,越来越好奇,也越来越期待更好的时代,发生在天边的事情也能牵动他们的心。另外,看我们身边的同龄人以及比我们更年轻的人,也能够发现主流的状态,是更加自信、更加成熟、更加有担当、更加奋发有力。

    我们的党讲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和精神的富足不正是这种幸福的体现嘛!我们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就是我们的家国本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在我们家国情怀中生生不息的精气神——遇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强不息,永不低头,永远意气风发。现在民族所复兴的正是这种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为我们的幸福提供保障。

    2.

    昆山之变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党领导炎黄子孙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开始书写翻天覆地的历史篇章。

    作为一名昆山人,我满怀幸福感,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付出的辛勤努力,家乡昆山之变获得的丰收硕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是白居易舒怀赏心的佳所,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如今的昆山人居环境就是一首诗,未必黯然于过去!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路纵横交错……它们鉴证的是昆山作为百强县之首的繁华,夜晚华灯初上,闪烁的灯光折射出欣欣向荣的一派景象。但作为一名昆山人,引以为傲的不止于此,更令人流连的还是小桥流水,柳岸花明,古朴自然之中别是一番滋味!人人尽说周庄好,游人只和江南老。如今的周庄早已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河湖交错,水网纵横,田园村舍总在悄无声息中把人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无怪乎吸引了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追随者。漫步在古镇千灯,偶尔从茶社传来吴侬细语、江南丝竹,真是别有韵味,徜徉在顾炎武故居,古典园林式的建筑曲径回廊、魅力无穷,最妙的还是在阴雨绵绵之际,撑一把雨纸伞,静静坐在船头听雨眠,何等惬意舒适。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水,水是江南的特质,在昆山你所见到的河道湖泊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胡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在整个城市,上下空濛,整个城市闪烁一片岑寂。无论是傍河而居的农居人家,还是设施齐全、现代化住房的小区,总是将水作为精美的符号,与水共舞的建筑使得整个城市水灵起来,化为阡陌里的只只飞燕。生活在如此秀美而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城市让人无不惊叹昆山这座城市是造物的神奇?还是人工的伟大?

    昆山这座城市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一件精美艺术品,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后更是迅猛发展。而今的昆山早已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著名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第二产业依托外来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大量外来高收入人群的涌入为昆山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基础。外来资金的大量涌入,个人投资的红火,无不彰显这座城市的活力,无怪乎人们戏称“昆山是上海产业链中的一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是有惊世一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亭林,还是唐宋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归有光,亦或是著有《文赋》一文的陆机都是昆山人引以为傲的先贤,昆山自古就具有浓重的人文气息。而今的昆山人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延续着一脉相承的“人文之风”。 文化最好的载体是人,昆山人深知学校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乎,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一所所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市政府还曾以签约资助的形式鼓励一部分高考高分者报考师范院校,这无疑增强了昆山教育事业的师资力量。从基础教育开始,昆山人在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除了学校,现代化的医院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喜的看到:昆山现在的医患、护患及内部人员之间都是一种和谐的人文关系,全市各大医院非常注重医生业务技术水平,实行医生上岗考试竞争制度,还注重医德医风建设,使医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处于有序发展的状态。不仅是学校医院,各企业也竭力提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相信高素质的市民必能传承文化氛围。作为普通市民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昆山和谐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比如文化下乡、各街道文娱比赛等活动越来越多。和谐的文化不仅存在于上层知识分子和学习者身边,对于普通的市民,也是近在咫尺。优美惬意的人居环境,迅猛发展的经济,和谐的人文氛围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聚焦在昆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东道主的昆山人民也一直以开放的姿态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一直很喜欢国学大师季老的一句话:“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永恒不断流逝的时间的长河中,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回头看看,看看走过的历程中自己走得是否完全正确,正确的要坚持,不正确的要扬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昆山走过的路程,作文一个普通人,一个昆山人,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满怀对党的感激,这40年来的创新之路印证了党的正确领导,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党的执着信念;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回顾这一切又使我感到非常自豪,正是有了这样一群智慧和勇气并存的领路人,人民才能真正走上幸福安康之路。

    佛教说人生﹑世间都是无常的,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但我却坚信:不管这个世界如何沧桑变化,总有一种情怀是亘古不易的,那就是中共党人对广大人民的承诺和责任。它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变质。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为党喝彩祝福,祝福伟大的党永葆蓬勃生机,永远充满力量!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昆山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伟大的祖国将更加繁荣昌盛。

    3.

    我与改革开放

    相信大家对“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春天的故事》都不陌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今年,正好是40周年,90后的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茁壮成长。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4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春天的故事》的旋律,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那些激动人心的变化。

    小时候,我家住在周市镇的兰泾村,记忆中的兰泾村,连接各家各户的都是石子路,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只能凭着月光或邻居家微弱的灯光摸索回家,到了春夏天,路边的野草都要盖住路面,行走起来很不方便。现在我家边上的长江路已成为连接昆山南北重要的道路,每天来往的车辆不计其数。村里街道也修成水泥路或柏油路,装上路灯,路的两侧种植了树木和花草。夜晚街道商铺的霓虹灯交相辉映,那是多么美妙的风景!我家也早已住上了舒适的住宅小区,虽然不在市中心,但是小区的环境优美,政府还在小区边上规划了公园,居住条件可谓大幅度改善!

    2014年我进入昆山市玉山镇朝阳小学担任一名数学教师,初出茅庐的我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给昆山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记得以前我上小学时,村里的小学就两三个班级,整个学校就两个老师,一个负责幼儿园,一个负责小学,一个老师几乎包揽了全部课程。上学的孩子不多,一个教室里待两个年级的学生,老师前半节课先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做作业,半节课再交换。教室里的座椅也破破烂烂,学校没有食堂,只能自带饭或家长送饭……现在的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有根据学生升高可调节的课桌椅。学校食堂也给学生提供了可口的饭菜,并接受由家长、学生、教师组成的膳食委员会的监督与管理。没有书本费了,每个学生都能拿到国家发放的免费教材。家校的联系密切了,qq、微信、智慧昆山,家长能很快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在改革开放步伐的带领下,各个学校都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不断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40年的改革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0年的沧桑巨变,4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我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40年!

    4.

    辉煌的四十年

    四十年,助力中国梦,沧海变桑田。春华秋实,寒来暑往,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四十年悄然而去,从1978的拨乱发正到2018的稳步前行,还是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还是那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不同的是,这片土地已经生机勃勃,富强繁荣,这个民族已经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民族历来是崇尚教育的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在《师说》中写下这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国家要发展,教育必先行,羸弱的教育孕育不出强壮的国家,重视教育的民族,必然能历久弥新。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有挫折,有失误,有不足,但更多的是成就,是收获,是累累硕果,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前辈们已经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正式开始之年,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之前一个时代的结束。如果要给1978年中国课程现状做一个总体描述的话,那么最核心的主题词可能就是大一统或者整齐划一。简而言之,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的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标准都是国家给定的,它们之间互相依赖和强化,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相当成熟、成型。

    一、对课程的认识不断拓展、深化和丰富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迎来了一段亘古未有的“光辉岁月”,并呈现出越来越蓬勃的发展劲头。回顾40年来我国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伴随着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实施,我们对课程的体认、理解与阐释日趋多样、充盈和丰富。在这个过程中,钟启泉等“课程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40年间人们对课程认识的拓展深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对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逐渐深入。认识到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再到树立“大课程”观,把课程改革作为核心推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变革的关键政策工具。其次是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断升级,从重视“双基”到强化“三维目标”再到培育“核心素养”,可以看出人们对课程所肩负、承载的不同教育使命以及价值差异所在。对目标认识的深化,其实反映的就是人们对课程改革在培养“四有新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角色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最后是对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更为合理的认识愈趋清晰。认识到学校课程应该包括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为地方和学校进行特色化的课程开发,进而真正赋予课程决策权利创造了条件和契机。这些认识理念的突破发展为40年中国课程逐渐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选择提供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二、泾渭分明的课程壁垒逐渐淡化,课程知识结构持续优化

    课程改革首先是知识选择的问题,即要把国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并以一定的科目结构来编排,要求学生学习。用伯恩斯坦的“分类”概念来看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课程改革之路,有一个特征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我国的课程逐渐从原来的强分类走向弱分类的过程,这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是学生生活经验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校课程,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地方性经验和个人经验等生活知识都通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找到了合法的渠道进入课程体系。另外一方面是传统的学科课程开始接纳、融合生活知识,即强调课程“生活化”,并将其作为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固定下来。如语文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英语课中“开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课程资源”等,作为学校课程的基础,学科课程源源不断吸纳学生个人经验,使得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不断融通对话,学生生活经验不断被纳入学校课程,推动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革。

    其次是科目间知识壁垒慢慢开始打破,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开始打破。课程壁垒不仅指在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学校课程这个维度上存在区隔,也还存在学校课程内部是否有明显区隔的问题,也就是科目知识的分类、区隔是否泾渭分明。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课程体系内部壁垒不断松动。一方面进入课表的各个科目之间发生着变化,科目知识之间的壁垒逐步打破,某一知识不再单一、固定地归为这一学科或另一学科,科目之间的界限逐渐突破。另一方面特别改革将课程整合不断深化,科目间的知识融合、整合程度进一步加强,走过了从教学方法改进到课程整体变革的历程。

    最后就是形成了更加均衡的科目知识结构,德、智、体、美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在课程体系上的体现更加充分。各类知识的进入让学校科目设置更加丰富多元,促进课程结构的均衡。而进入学校课程中的各类科目,在课程发展中比重变得更加均衡;不同课程形态也均衡分布,单一课程模式统领课程体系的局面不再存在。语文、数学、政治三科最为稳定的三门科目,其权重也在不断调整,选择性逐渐增强。还有一些科目随时代发展不断变迁,比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的传统之一,与劳动相关的科目在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之后,中学阶段率先设置了“农基”课,小学在1981年的课程计划中要求设置“劳动”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劳动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比例在慢慢增大。新课程改革后,劳动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比例与其他科目趋于平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也作为劳技课的一部分内容出现,从“农基”到“技术”的变化,与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不同需求有关,更离不开对科目知识价值的认识。音乐、美术等课程比例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并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增加,与培养“全面的人”的育人目标相契合。总而言之,从学校课程编排的整体来看,不管是传统的语数外科目,还是一些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的课程,随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学科间的课时比例不断趋于平衡,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对教学的控制逐渐放松,教师专业自主权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央集权的课程体制下,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做教学(课程)计划,设定课程目标、规定统一教学内容,甚至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做出整齐的指示。但这种状况逐渐发生改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分别明确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这在课程改革中也得到推进落实,顶层逐渐放松控制,基层获得更多自主。应用伯恩斯坦的“构架”话语体系来说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课程改革之路表现出了一种清晰的趋向,那就是从强构架走向弱构架,即国家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逐渐放松,教师的课程决策权与教学自主权显著扩大。这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首先是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对课程内容的控制有所放松;其次是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过程的控制也开始放松;第三,设置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与教师获得空前的规划课程的空间;第四,政策舆论不断强调教师的课程决策自主权,“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等理念得到不断宣传;第五,大力推动校本研修,国家鼓励教师生产和传播自己觉得有用的教学知识。

    这40年课程改革就是从整齐划一逐渐走向多样选择的过程。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支撑,才有了中国课程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选择的发展之路。

    5.

    新时代,我们是人民教师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党的引领下,昆山在各方面迎来了新气象,昆山教育事业也朝着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90后的小年轻,儿时的我或许没有经历过长辈时常会提起的他们的读书时代,那样简陋的教室,单一的教具,爸爸说姑姑上学时还要带着他照料他,奶奶说她根本没有上过学……

    虽然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感触变迁之大、发展之不易、党建之盛势,但是昆山教育的飞速发展,我还是在一些细节之处感受到了。比如小学时候上课用的是粉笔,记得老师每次上课写板书、擦板书的时候都会被粉笔灰呛到,粉笔灰白雪般落到头发上,还有课间值日生拿板擦怎么来回擦都擦不干净的粉笔痕迹。后来到了高中时期,教室里安上了一大块白的发光的白板,粉笔灰的烦恼再也没有了。除此之外,教室里还装上了投影仪、电脑等等,享受到了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便捷。

    其实,最让我感受到昆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还是因为那一群可爱的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太多了,现在回想起来还会有暖暖的感觉,依旧能被他们所感动。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时我的语文老师,一中心小学的张老师,是一位非常温情的老师。记忆最深的是那一只大大的鸡腿。那时上学,中午我们都在教室里吃饭,包括老师。每次张老师陪我们一起吃饭,她都会把她的荤菜分给我们,一只大鸡腿或是其他,每天都给不同的学生,基本上一个班的人都能给到。记忆里我是表现非常积极的一个学生,所以在很前面就得到了张老师的爱心大鸡腿,并且获得了她的表扬。或许,一只鸡腿算不了什么,但是足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关注和温暖。或许,一只鸡腿算不了什么,但是每天都将自己的鸡腿给不同的学生,那一定是宠爱和奉献。

    课业繁重的高三的日子里,有一位震川中学的历史周老师,是我黯淡时期里的一抹彩虹。我的历史成绩非常差,虽然高考史政没有分数只有等级,但还是需要与语数英成绩相匹配,为了不让历史成绩拖后腿,周老师对我进行了全方位的关注和指导。每每在历史课之前,同学们就会开我的玩笑:做好准备啊,等会周老师又要请你回答问题了!没错,每次上课,周老师都会走一圈转到我的身边,走一圈又转到我的身边,然后时不时地提问我,在周老师的眼皮下我再也不敢对历史有所懈怠。现在想来还会觉得有些紧张,因为周老师也确实是一位在教室里非常严厉的老师。直到一次,很惭愧地,我大概是因为作业被请到办公室,办公室里的周老师完全卸下了严厉的外壳,很温柔很随和很包容地跟我讲解题目。那时我才知道,她并不只是披着坚硬铠甲的勇士,也是一位柔软温暖的人民教师啊!

    借此我也再次怀念了这些充满爱的老师,曾经给过我温暖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在昆山这么多的教育者,也一定不乏用真心真情对待学生的老师们,教育的发展缺少不了他们。现在的我也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这些给过我爱的老师们,我也会将爱无限放大,继续传递给我的孩子们。刚刚踏上岗位一年的我,现在是充满热情的,有时候会翻开手机的相册,看看班里的孩子那一张张单纯可爱的脸庞,也会不禁嘴角上扬;有时想起他们说过的童言童语,做过的略显笨拙的事情,也会觉得可爱的不行;有时也会到处炫耀班级的孩子,说起他们的事情眉飞色舞,或许旁人觉得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相信,多年之后的我依旧会这样,因为爱是不会消失的,只会越传越远,越传越久。

    改革开放40周年,昆山的教育事业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绘出更加灿烂的蓝图。新时代,我们是人民教师,真正从每一天的行动,用点点滴滴,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6.

    沐浴改革春风 践行美好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时代的变迁,昆山的教育事业也是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是一个80后,回想起我刚读小学那会,还是在乡间一所连名字都没有的仅有几间简陋的瓦房作为教室的学校完成了我的小学低年级,记得我们一、二年级是在一个教室,其他年级在另一个教室,就两个老师看着所有学生,上着所有的课,老师上完一年级的课就到背面上二年级的课。如今的学校已不再是砖头瓦房,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学生接触的不再是单一的课本知识,记忆里的上学不仅仅是上课和下课,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未来教室等等,学校已经从知识的摇篮变身艺术的殿堂。教室里更是丰富多彩,课堂上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多媒体设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塑胶跑道、宽敞的操场是学生放飞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昆山的教育事业可谓蒸蒸日上,硕果累累!随着新昆山子女的增加,不断新建扩建校舍,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学位需求,开创昆山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以文明校园为总抓手,大力开展品质校园、书香校园、优美校园、健康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朗朗的书声,多彩的活动,让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全市提倡开展“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始终是国家大事,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昆山教育人将“美好教育”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着力推进“美好校园”建设,为昆山学子提供更有质量的教育。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成才必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始终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为目标,让教育带着温度,达到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美好境界。

    今年,是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十年,在这短短的十年中,我见证了城镇地区学校的发展,目睹了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体验了教师队伍的逐渐壮大和素质的提高,班级数从四轨到十轨,教室设施从电子白板到多媒体触控一体机,食堂由一层变为两层,时代赋予了每个昆山教育人新的使命和挑战,我们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教育遇见美好。

    7.

    40年家校沟通方式之演变

    据奶奶说,四十多年前,我爸班主任要动员他当班长,是步行到家里来做思想工作的,小矮凳一坐,老师敬业奉献的画面就在眼前。

    我小时候,既没电话,也没微信,试卷是刻钢板油印的,老师要联系,主要是靠试卷上的签名和留言。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后,班主任特地用一节课念了试卷上家长的留言,用表扬家长的形式激励学生,在当时也是创新之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各班期中考试前十名是有一张小红纸的,上面工工整整写了学生的名字、成绩和名次。考完后,拿着红纸回家,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即使有的父母不识字,看到红纸总是懂的,这是一种肯定,父母也会炸盘兰花豆犒劳一下。由此,期中考试前夜,在被窝里祈祷各方神灵庇佑考试顺利、得一张红帖,就成了我们那一代童年的共同记忆。

    其实,这只是那个信息不通畅时代家校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师激励学生好学上进的一种方式。

    再有做坏事的,通常是老师在上学或放学时候拦住家长接送的自行车,或语重心长、娓娓而谈,或口若悬河、激愤难当。

    其实,那个年代很少有家长接送,我们都是结伴步行上学的。到了小学高年级,也有路远的同学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

    家长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家校联系的传统方式。老师通常会讲讲升学形势、班级概况、需要家长配合的注意事项等等,大到升学填报志愿,小到初升幼儿园准备换洗衣裤、晾晒被子。老师的着重点不同,说明孩子也渐渐长大了。记得初中最后一次家长会,主要内容是叮嘱家长做好考生考前思想工作,权衡自己的成绩,填报一个合适的志愿。别的家长都围着班主任老师问这问那,生怕遗漏什么,耽误自己孩子的前程。我妈说,我爸等了一下,看看插不上话,就早早回家了,不屑与那些鸭塘般的妈妈们为伍,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小时候,学期末的评语,也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一种方式。评语开头通常是“该生尊师守纪,团结同学,关心班集体,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简朴,学习认真,能起带头作用……”——老师遒劲刚健的大字激励着我们的内心,也让我们心生仰慕。但是,我们最怕的就是转折“但是”,父母们通常前面的都不看,专门看“但是”——“但是,希能戒骄戒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加强体育锻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小时候,我们的常态是上学靠步行,试卷靠油印,写作业靠煤油灯——停电了,我妈骑自行车驮我去单位传达室写功课的情景历历还在眼前(当然,那时候也比较少有作业留那么晚写,如果经常麻烦我妈,会被她揍的)。我还记得我升学的消息,是一位同学冒着霏霏细雨,从学校走到我家告诉我的——那时,没有电话,不对,是我家没有电话。

    时光倏忽一过,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现在,从前些年的电话、家校路路通,到现在的QQ、微信、智慧平台,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老方式还在延续,新手段层出不穷,入学仪式、十岁成长礼、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毕业典礼、学校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等都会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不能亲临的,也可以通过微信直播不错过孩子成长的点滴。很多老师的QQ空间、智慧平台班级空间贴满了学生的优秀习作、书画作品、班级奖状、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留影等等,视频、音频、图片、文档……如火如荼、绘声绘色,溢满屏幕,成了展示学生成长的平台、深化素质教育内涵的阵地。

    不仅如此,一个用心的班主任,带一个班级数年,如果您用心看他(她)的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就会发现,他(她)的日常里有丰富的职业色彩,那里有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多才多艺、运动身影,那里有佳作分享、人生感悟和成长点滴,还推荐分享了多少家庭教育和成长规律的真知灼见;仔细浏览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里的群文件、群相册、群公告,您就会发现,那里有多少天气变化的提醒,多少考前心理辅导,多少演出台前幕后的花絮,多少推荐书目的谆谆教导……一个班级群几年,您可以从中看到孩子从幼稚到成熟的身影,可以从中感知老师爱心和责任心的日常。

    老师还用安全平台指导学生学习安全常识,用一起作业网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用打卡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引导学生不偷懒、不懈怠,用智慧平台请假、报名和填报志愿,昆山教育局出品了一个《昆山家校合作》的公众号,有多个栏目,既宣传现代家教理念,又推荐优秀绘本、经典诗词,普及心理教育知识,发布最新家校共建活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宣传本校的活动,优化家校沟通的方式……最近,昆山教育局又与时俱进,正式入驻抖音,开通官方抖音号,旨在弘扬正能量,抖出精气神,用短视频的方式展示昆山教育的新风貌,记录昆山教育人的风采,回应家长们的热点关切等。

    现在,课堂可以直播了,通知可以群发了,老师的评语除了电子化以外,也更加多元、更平易近人了;家校联系的方式除了家访、面谈、电话,还有书信、语音、视频……这不是一人一校之改变,而是科技发展、时代变革、大势所趋。

    任何现代化的手段仅是手段而已,背后是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汗水。还记得暑假里,同事在朋友圈里晒出的,女儿早上返校(高中)测试,中午即收到老师反馈成绩的短信,惊叹于老师的神速,朋友圈一片点赞。背后,是老师的敬业。

    家校沟通方式的改变仅仅是近四十年来教育手段、教育理念飞速发展的一个侧面,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对教育又有了新期盼、新追求——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幸福,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强健体魄、完善人格,更好地融入未知的时代,成为更好的自己!

    8.

    ??遇见你,真好!??

    清晨,当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时,我被小船的摇撸声唤醒,我走出门外,看到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银光闪烁,河水静静地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挨着一只,尽管人们在讨价还价,说什么我也听不懂,但都面带微笑,轻声细语。走在街上,路不宽,人很多,但都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认识的点个头,不认识的也点头示意。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那么恬静。生活在这鱼米之乡、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是何等的幸福。心里不禁说道:昆山,遇见你,真好!

    1999年,我决定随老公到昆山工作,刚来时,租住在海峰路教师新村的一个两居室,朋友一家人从上海来看我们,谁知他的孩子一跨进我的家就问:“为什么阿姨家的地板和马路上的是一样的?”我们不由有些尴尬。2001年,我们新造了别墅,房间宽敞明亮,院子鲜花盛开,蔬菜青翠欲滴。邀请那位故友再次光临,那位孩子来了之后,东看看,西瞧瞧,连声说:“阿姨,你们中彩票啦!”我们听了哈哈大笑。是呀!我们是赶上昆山发展的春天啦!是昆山大力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发展,坚持发展高科技,我们才有机会来到昆山,才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不禁由衷地赞叹:昆山,遇见你,真好!

    从1999年开始在高科园小学任教至今已经20年了,学校始终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为总目标,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已经成为一所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1924名,教职员工109名,专任教师99名。于2004年10月被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走在高科园小学的校园里,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教室里窗明几净,书声琅琅。长廊里,花架下,操场上到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老师,我在大洋彼岸给您拜年!”“老师,我自己办了一个公司”“老师,我终于和您一样了,成为一名光荣教师……”孩子们的一声声问候回响我耳畔。我依然记得:“你不是我第一位启蒙老师,可是,是您让我感受到教师的崇高和伟大,长大了,我真的成了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说的多好呀!我的学生不管在哪个岗位,不管什么职业,都在为昆山的发展努力工作着。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我为做一名教师感到由衷的骄傲! 我想大声说:孩子们,遇见您们,真好!

    来昆山20年,感受了改革开放给华夏大地赋予的蓬勃生机,历经了昆山火箭般勇往直前的气势。

    这20年,高科园小学在成长,昆山的教育也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截止2017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已增加248所,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仅“十二五”期间的财政支出就达到193亿元,比“十一五”增加了1倍多。教育在发展,城市在发展,昆山如同“复兴号”高速列车一样,一旦踏上轨道,就飞速前进。全国首个GDP超3000亿元的县级市,连续14年蝉联全国百强县市榜首,全国首个建设环城快速路的县级市。在不久的将来,昆山将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制造名城、创新高地、开放先锋、生态家园、幸福之城。在昆山生活会更幸福,学校会越来越多,看病就医会更加便捷,昆山环境会更美好,交通会更通畅。无论昆山将会变成什么样,我都一直在和她一同成长。

    我要向全世界宣布:昆山,遇见你,真好!

    9.

    改革开放    生活巨变

    40年前,昆山是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小县城,当时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许多人梦的追求.。如今,大彩电,大冰箱,大住宅也不再是神秘的话题,电脑,小汽车,大别墅越来越多,从短缺到普及,再到不断升级换代,见证40年社会经济飞跃发展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

    记得七十年代,计划经济,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豆制品票什么都要票,凭票供应。当时谁家有了电视机,左邻右舍几十人围着一个十四英寸黑白电视看得不亦乐乎,“永久’,“凤凰’牌自行车也是当时人们炫耀的象征。我的童年在交通闭塞的周庄度过的,记得夏天最开心的事是中午能吃一根棒冰。那时轮船一天二班,早上从昆山运二大木箱棒冰,中午到周庄,全镇小孩聚在商业食品店门口,里三层外三层,个个一手拿搪瓷杯,一手拿着零钱,等着店员从轮船码头扛捧冰到店里,一路上还有不少孩子追随着,不到半小时就被抢售一空。那店里人声鼎沸,叫喊声此起彼伏,孩子们都想尽快买到一根棒冰过把瘾。虽然一根棒冰才4分,但也不是每天允许吃的。逢雨天妈妈就不给钱买了。现在食品商店货源充足,冷饮品种上百,想吃啥有啥,与70年代比真是天壤之别。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70年代物资馈乏,交通落后。当时从昆山到周庄乘船要整整一下午,5个小时,当时可乘火车从苏州到南京了,中午12点下船出发,到傍晚5点天快黑了才到,坐船是件很头痛的事,硬板长櫈坐得腰酸背痛,双脚发麻,上了岸路都不会走了。记得有一桩事,当时同学之间当笑话传,因为周庄小伙伴从小生活在乡下,沒见过火车,有一年第一次来昆参加中小学生运动会,比赛休息期间,建议去昆山火车站看火车,他第一次看到一列火车开过后,竟说‘火车横着开也这么快,竖着直开肯定会更快'。农村孩子第一次见到火车,说出了现在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可当时确实是他的心里话。因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乡下环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各方面发展突飞猛进,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农村孩子见不到火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走向富裕,中华民族必将走向强大。

    10.

    从“村托儿所”到“独立建制”幼儿园

    ——记幼儿园发展历程

    张浦镇周巷幼儿园,原名张浦展艺幼儿园,最初附属张浦中心小学旗下的中心幼儿园,后随着张浦周巷地区周巷小学的独立,更名为张浦镇周巷幼儿园。

    周巷幼儿园,地处张浦镇北部的周巷地区,八十年代由于张浦三家村、岳埔村、周巷村等临近几个村子需要看护小孩而成立的几个村托儿所,两三间瓦房,请上村里的两三位初中学历的妇女,白天大人或上班或下地干活,孩子就送到这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1989年昆山撤县设市,昆山不断招商引资发展起来了,张浦镇由于紧靠市区,慢慢地也在引进外来经济,大力发展工业,随之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九十年代这几个村托儿所合并入展艺小学(今周巷小学)内,取名展艺幼儿园。原来的看护人员就成为了这所幼儿园的第一批老师,但是由于学历的限制,老师们缺乏专业知识,为此镇府组织她们参加幼师专业学习,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

    由于张浦镇工业的飞速发展,外来人口剧增,到了2009年,幼儿园已达到了8个班级的规模,于是按照镇府的安排从周巷小学内搬出,幼儿园终于有了单独的园所,园内的老师们欣喜若狂。虽然幼儿园仍旧属于村幼儿园,平时没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比赛活动(专业师资全部集中在镇中心幼儿园,各级各类活动都由中心园教师参加),但是这些四十几岁的村幼师们每天都兢兢业业的工作着,她们带着孩子们做游戏、给孩子们上课、看护孩子们午睡……当然也时刻不忘提升自己,听课、备课,为的是让自己更配得上“人民教师”这个响亮的称号!

    2010年开始,这所全园除了园长一人是幼教专业学历的幼儿园终于开始招收幼教师范生了。专业老师的加入,让园长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是这些刚刚踏上岗位的新老师空有理论知识,缺乏经验,对于日常教学都不知如何把握,于是“师徒结对”势在必行,老教师带新教师,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老教师又再一次肩负使命,她们需要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班级常规管理经验“教给”新教师。一年、两年、三年,一位位新教师开始能够独挡一面,做好一日教育教学工作了。直到2013年,中心幼儿园张园长调来周巷幼儿园,随之而来幼儿园迎来了史上首次重要事件——参加市综合考评。这对园内的老师们来说,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是因为不知综合考评资料要怎么做,领导来现场检查些什么,但是张园长从做资料到教学活动安排一一精心指导,老师们有了很大的信心,认真立足各自的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终于比较顺利的通过了第一次综合考评。到了2014年,幼儿园规模达到了6轨18个班级,教师人数达到41人,在园学生达到了七百多名,经昆山市教育局颁文,批准为“独立建制幼儿园”,并在年底接受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抽查,获得领导、专家的好评。

    2017年9月,周巷幼儿园又迎来了新园区,两个园区规模达到了7规21个班,幼教专业教师达到了86%,当然,与之相应的是一位位老教师的离开,离开这个她们几十年如一日工作的岗位。退休欢送会上,曾经好几位老教师向园长表示:“如果幼儿园有需要,尽管打电话,我愿意回来代课!”言语之间尽是不舍。是啊,曾听一位老教师说过:“我做老师三十几年了,习惯了早起,早早到幼儿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小脸蛋,听他们一声ˋ老师早!ˊ每天吵吵闹闹找老师评理。退休回家耳根子清净了,没事做了,真不习惯!”这些老教师,将半辈子的心血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可谓“桃李满天下”,她们为了这份工作,为了幼儿园的孩子们,曾几何时不能陪在患病的老父母身边,曾几何时不能陪在自己生病的孩子身边,又曾几何时强忍着头痛发热、喉咙沙哑,坚持在岗位上,她们舍不下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她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幼年时期的成长!见证了周巷幼儿园从“村托儿所”到“独立建制”幼儿园的成长!

    如今,老一辈教师几乎退出了幼教这一历史舞台,但是她们为幼教事业做出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作为新幼教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培养健康、活泼、向上的“祖国花朵”,沿着前辈的足迹在幼教岗位上继续前行!为周巷幼儿园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学前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十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995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