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共党员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1:52:22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从1978年,注定中国的未来不平凡,那是一个转折点,也是我们迈向世界的第一步,这40年里我国的改变巨大,让人不敢小觑。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中共党员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精选5篇。

【篇一】

1978年4月,我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方家公社东升大队第四生产小队。

我的父亲是生产队的队长兼记分员,他的任务就是把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的人员出工考勤和工作计量按劳进行打分、计分。后来集体土地进行包产到户,我们家4口人分得了3.2亩土地、2亩田地和8分山林;那时,爷爷奶奶已经去世,我家住的是60年代修建的四间土坯草房,虽然当时的农村已经通了电,但那个时候主要的电力要供给工业,停电、断电最为经常,我们家的照明还是以煤油灯为主,吃水要从生产队的大口井排队打水……

我能记起事大概是5、6岁吧,那时我在上大队(现在的村办幼儿园)的学前大班,大队也有小学,姐姐上四年级了,但大队只有一年级到五年级,学校的教室都是低矮的土坯瓦房。姐姐每天都得带着我上学,那时候冬天天亮得迟,我们到校的时间却很早,教室没有电灯,我们就各自从家里带一截蜡烛,或者一个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甚至用桐树油来照明读书,上课铃声是老师用手敲击一口破钟发出来的。

那时候的农村,是相对贫穷和落后的,根本不知道山外有山和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而生产队唯一的电器,就是大队支部书记家新买的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改变了我们这里原有的闭塞,改变了我们这里原有的视听和眼界,只要没停电的晚上,他们家屋里屋外全都挤满了看稀奇的人……

我就是这个生产队的新生儿,支书家的黑白电视机就是生产队的新事物。

改革开放十年,更多的是沉淀

1988年我10岁,上小学四年级。至今都还留存着计划经济的烙印,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具有浓郁时代特征的产物我有幸见识过。

进入80年代中后期,而此时的中国已经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我总盼望着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红烧肉和汤圆,不用一天三顿吃“红苕饭”,过年小孩子还有新衣服穿。我们组里有三户人家盖起了红砖预制板平房,还有一家个体户(也是我们村唯一的万元户,主业是在农村搞房屋修建,副业是杀猪匠。)盖起了两层楼房,有五户家里买了电视机(其中有2户是彩色电视机)。我们家在母亲勤劳的操持下,在父亲四处帮工的努力下,终于修建了五间砖瓦房,我最盼望的电视机直到1990才实现,而且还是贴彩的五色电视机……

在这期间,我一方面从学校的教课书中学得阶段性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从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和农村里的大喇叭,以及我们乡政府仅有的两份报纸《四川日报》和《人民日报》,以此获得一些相关的社会信息和课外知识。我最庆幸的一件事,就是父亲到县里参加村委会会计专业竞技得了二等奖,奖励了一台有线收音机和一支钢笔。正是有了这台收音机,增长了我的听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时常我会把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跟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分享。

我就这样在村里一点一滴地成长着,村里的人文风貌也在发生着不大不小的变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风华正茂大跃进

1998年我20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上大学二年级,这一年,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因为我以品学兼优的特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走进军艺,穿上这身国防绿,曾经的梦想成了现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才对这身军装的分量有了切身的体会。军校是座大熔炉,要想在这里成长成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一名热血青年到合格军人,再到优秀的军艺工作者,每一步的转变都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和百倍的努力。

理论学习、军事训练、艺术所造、公差勤务,这几乎就是我军校生活的全部内容,不但速度要快,而且标准要高。出了宿舍楼,人员要集合列队,齐步带走。进门看内务,出门看队列,起初我并不理解这样做的意义。后来我才逐渐明白,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干事要雷厉风行,军人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只有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才能成就丰功伟业。

记得五一节那天,《人民日报》为了隆重庆祝五一节的到来,专门使用了醒目的红色报头和红色的社论文章“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此,我和战友们还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五一劳动节”主题讨论,正是因为受到了评论员文章的精神指引,以我为代表的学生会志愿者向学院党委申请报名参加首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很快得到了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们组成了200人的军校学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首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我从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跃然成长为一名军校学员,这是我个人最大的成长与进步;我也从四川老家寄来的书信中了解到,我的家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县从乐山地区分离出来,成为了四川省最年轻的一个新地区——眉山地区。

改革开放三十年,你追我赶大发展

2008年我30岁,军转回地方工作6年后,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从事企业党建和企业管理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我把父母接到了城里居住,从原来的老城区小平房住到了新城区的高层单元楼,从无产到有产;餐饮多样化、穿着高档化、家庭电气化、出门机械化已是日常的节奏。我军转后没有直接回到我的原籍地,也没有前往其他一线城市,而是选择了正在崛起的新眉山市。因为,这里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里,这里享有千载诗书城的美誉,这里是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这里更是我最崇尚和理想的家园。我在企业主要从事党建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因为是从党政军系统历练过来的,企业老总对我十分信任和支持工作,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我老家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去了一线城市,挣了钱的将原来的砖瓦房拆了改建成新式的跃层或错层小楼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实现村村通、户户通,有线电视、电话基本家家使用,摩托车基本普及,还有几户人家还买了大货车跑运输。

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两个环境,一个是大环境,取决于国家,一个是小环境,就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很幸运,出生在改革开放良好的大环境中,同时又在一个很好的小环境中工作。“5·12汶川地震”党政军民一条心,全民族自强不息开展灾后重建,一个崭新的汶川已经呈现;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下篇着重展示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景象,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和快速度,一个开放的中国正在向世界绽露出新的姿态,使得中国对世界更加开放,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这个亚洲强国。

我实现了革命军人的华丽转身,很快与时代同步并行;我工作生活的眉山市也跻身四川最具影响力和发展力的新兴城市。

改革开放四十年,城乡发展一起变

2018年我40岁,我不仅是非公企业两新组织的支部书记,还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新社会阶层人士,并成为这个社团组织的秘书长,我以新的身份融入新的时代,并开始新的征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步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除了必要的下乡上山或现场办公,我几乎都可以在工作室或家里完成工作内容。

眉山成都紧相连,以前相隔很远,现在你是否还能分辨……眉山,四川最年轻的城市,距成都最近的地级市,一个宜业、宜商、宜居,充满和谐、自然、人文的东坡新城。眉山两区四县,从一张交通枢纽到城市网格,产业园区、住宅小区、大型商场、各类商铺、连锁超市比比皆是;那是眉山人民奋力拼搏的脚步,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道路多、光纤通已将城市和乡村紧密相连,我们工作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城市,生活像在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里;城市变得像公园,乡村变得像庄园,城乡风貌日新月异;这是眉山建设者心中绚丽的彩带,这是用勤劳编织出来的多彩城市和魅力乡村。

追昔抚今,感慨万千。我想,我家住房随着人口的增加,由平房到楼房,由50多平方米到100多平方米的变化,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小家到大家,以及物质生活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吗?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不仅体现在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巨大变化上,更体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数据的变化上,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使我倍受鼓舞、血脉贲张。

四十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四十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改革开放是“同龄人”,我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的生活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我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篇二】

从小到大,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透过窗户看窗外的“风景”。窗户很小,却也承载了我太多的喜乐情愁,就像一粒深埋在心里的种子,经过心露的滋养和浇灌,慢慢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直到把心填满……

想念80年代的“手支窗”

我妈常说:“当你过着好日子却还不知足的时候,就回想一下那些让人不知所措的苦日子,你也就不苦了。”妈妈的话虽然朴实,却很实在。我是一个妥妥的“80后”,听我妈讲,我出生时正是她和我爸日子过得最艰苦的时候,直到我3岁那年,爸妈才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拆西借800块钱买了一大间土坯房,我们一家才有了栖身之所。搬进新房的那天晚上,爸妈高兴得一夜无眠。虽然是土坯房,阳光却很充足,因为窗户除了有小方块玻璃与木条拼成的长方形窗户外,还有一扇正方形的大窗户,只要用木条支起来,就能有很好的通风。

从我7岁记事开始,直至以后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我最喜欢透过这扇大窗户看外面的风景,仿佛总也看不够。看爸妈是怎么熟练地套着马车去地里干活;看家里人是如何费劲巴力地从院子里的老井里摇木滚打水;看院里的鸡、鸭、鹅、狗是如何伸长脖子喔喔嘎嘎汪汪地叫唤,等着主人去喂食;看我弟带着鼻涕抹着袖子在院里玩土坷垃、逗小鸡崽儿;看菜园里的蔬菜瓜果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着急等着人去采撷;看爸妈是如何将装满马车后斗的玉米卸下又装满;看每年秋天,爸妈用扁担钩把混着碎草的泥一桶桶的倒腾到房顶来把家里的土坯房反复加固;看丝线一样的雨水从房檐上急促落下,打在地上的声音叮咚叮咚,很清脆、很悦耳……好奇怪,这个窗户只有那么点大,窗外的故事却多姿多彩,有趣极了。

追记90年代的天蓝色“漆木窗”

“手支窗”带给我的美好记忆直到1998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加上爸妈的勤劳,家里的经济情况逐步好转,爸妈张罗着要盖新房了。房子的结构定好了,就是当时东北农村比较流行的结构“砖挂面”。房子的整体结构用砖砌,但主要“配料”还是黏黄土,支撑和房顶承重主料是木檩条,这样的房子住起来既不闷热,又时尚许多。

最让我高兴的是,窗户换上了木质边框、方玻璃的长窗户,明亮如镜,再用天蓝色油漆漆上,漂亮极了。最大的亮点是,开关窗户特别方便,带的铁拉划,开窗再也不需要用木条支了。住进新房的那一天,我打开主卧的窗户,大口地呼吸着窗外的新鲜空气,看见左邻右舍步履匆匆地忙活着端菜上菜,桌上菜品很是丰富;看见来我家帮忙的东二巷大力哥拿着不太大的手机好像在叽里咕噜地谈着什么生意;看见我家大黑狗摇着尾巴在欢叫;看见我爸新买的那台石家庄拖拉机像“哨兵”一样立在那里,随时准备接受任务;看着远处菜园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玉米好似黄灿灿的金子,我看见美好的日子正在招手宣告,它来了……

欣赏新世纪的白边“塑钢窗”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转眼间,我最喜爱的天蓝色“漆木窗”也逃脱不了时间的清洗和考验,在经过老爸四次的重新漆色、反复翻新之后,还是在2014年光荣下岗了。老家的房子也要再次重建。这次,房子的新时代气息更加浓厚,已经盖成了全砖结构,水泥挂面,窗户全是清一色的白边“塑钢窗”,不管是从窗外看房内,还是从房内看窗外,几乎是全景透视,基本上等同于城里的“落地窗”呀。老家窗户的“变革”,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我已经从一个懵懂不经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了,爸妈也由健步如飞的青年人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但那扇窗户带给我的新奇与感动却不曾停止。

2015年回老家探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透过主卧那几扇明晃晃的白边塑钢大窗户,我看见了窗外菜园的墙从记忆里的土墙、砖墙变成了一次成型的水泥浇灌墙;前院邻居家新盖的那座漂亮的砖瓦房烟囱里正飘起袅袅炊烟;墙外那条宽阔笔直的水泥路两旁栽种着整齐划一的柳树;我家院里老早打的那口“老井”,已经被插电就能上水的机械井替代了。掀开炕上那扇后窗,我看到了后巷邻居家的院里停了一辆本田小轿车,一家老小围坐在小院里有说有笑……我妈喊了我几次,让我挪回视线,快点教她如何用新式智能手机和我们姐弟俩视频……

一个小家的致富历程折射了中国这个大家的进步与发展,几十年的风雨变迁清楚地镌刻下了我家“窗户的变革”,也印证了不懈拼搏就能带给人无穷的温暖和力量。我想,归根到底,我们要感谢、感激、感恩的是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

【篇三】

“哗啦!”一阵东西摔碎的脆响伴随着儿子惊吓的哭泣声同时穿过耳膜,我三脚并作两步将儿子拉离厨房,确认他没有受伤后,不禁为这个3岁宝宝的破坏力之大而哭笑不得。我一边打扫碎了一地的玻璃沙拉碗,一边回忆起那些与玻璃有关的溢彩流年。

1978年:要是咱家窗户能装上玻璃就好了

1978年我还没出生。后来听母亲说,那是一个好年头,我家盖起了崭新的瓦房。70年代的西北农村,瓦房并不多见。我的祖辈、父辈都是勤劳质朴的庄稼人,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动多年终于攒下了盖新房的钱。新房落成时,村里人羡慕极了,纷纷来参观。新瓦房可比草房好多了,夏天太阳晒不透,冬天烧炕的温乎劲儿能存得住。唯一的缺憾是木头窗框依旧用纸和塑料布糊了,寒冬腊月时萧瑟的北风袭来,刺骨的冰凉仍然无法抵挡。父亲说,要是咱家窗户能装上玻璃就好了。可那年头,村里除了几个去过北京上海的“能人”,谁见过玻璃啊。那一年我的父母在新瓦房里成了家,大红的喜字贴在蒙着塑料布的窗户上,烛光盈盈,映衬着他们的笑脸。

1988年:一块拼接的旧玻璃

1988年,我哥七岁,我刚一岁。哥哥到镇里上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配上装着透明玻璃的窗户,把他高兴坏了。集体卫生大扫除时,哥哥主动请缨擦玻璃,结果太用力,不小心把一块玻璃推出了窗框,摔得粉碎。那时候的玻璃虽不像十年前一样“罕见”,可仍算是“奢侈品”。哥哥的一个同学家里是做木匠活儿的,听说这件事后,同学的爸爸专程带着家里仅有的玻璃边角料来到学校,用他精湛的技术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片裁成了长度一样的条状,然后用玻璃胶粘结在了一起,当看到有明显拼接痕迹的玻璃被同学的爸爸重新装好时,哥哥感动地流下了泪水。校长也没有追究新玻璃变旧玻璃的事儿。同学父亲的善良、校长的宽容,让那个时候因打碎玻璃而吓坏了的哥哥感到无比温暖。

1998年:半面墙一样大的玻璃窗

1998年,哥哥十七岁,我十一岁。哥哥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我考上了县城的初中,我俩双双离开了家乡的小山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哥哥写信告诉我,他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半面墙一样大的玻璃窗户,还有县城没有的暖气,冬天坐在图书馆里看书,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可舒服了。那时,我所在的初中条件已经不错了。我的座位靠窗,窗外一棵树的枝丫高高的,夏日热情的阳光被树挡住了大半,缝隙里透出调皮的光柱,在玻璃的折射下分外美丽,仿佛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我偷偷幻想着,等长大了,也要像哥哥一样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而好大学的标准就是有着巨大的玻璃窗户,能够让我在室内也晒着冬日暖阳,享受着暖气,像哥哥一样幸福地看书学习。

2008年:水立方的“玻璃”真漂亮

2008年,哥哥二十七岁,我二十一岁。哥哥毕业后通过了家乡的招教考试,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也早已如愿以偿考入北京一所高校。趁暑假时,哥哥来北京看我。我当时正好在国家游泳中心当奥运志愿者,便极力邀请他来参观水立方。当哥哥第一次看到水立方的夜景时,惊叹道:“水立方的玻璃真漂亮!”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连忙给哥哥普及奥运场馆知识,告诉他虽然水立方从远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盛满了泡泡的大玻璃缸,但外墙并不是玻璃做的。这些看上去像泡泡的新型建筑材料叫ETFE膜材料,有着高透光、高抗污、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另外在水立方的钢结构空间里还安装了复杂的灯光系统,所以夜晚才会有时变蓝有时变紫,散发着神秘的魅力。听完我的话,哥哥用手机拍了好多照片,说是要带回去给他的学生们看看。

2018年:政府免费换上了新玻璃窗

2018年,我三十一岁,儿子三岁。在学习和工作的历练中,我逐渐看清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同时也在家人的支持帮助下买了自己的房子。虽然是一个老小区的二手房,但是这房子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唯一的缺点就是年代有些久了,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破旧。我从网上找了一家口碑不错的装修公司,准备把旧房重装改造一下,让一家人住得舒心一点。临近动工时,我突然接到小区居委会的电话,说是我们小区被列入了政府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就这样,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眼看着工人们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给小区做了外墙保温、管道更换、绿化维护,甚至还给每家每户免费换上了统一的铝合金窗户。望着儿子欢呼雀跃的身影映照在簇新的玻璃窗户上,欣赏着窗外的小区新景,我不禁感激政府的暖心举措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正在此时,我的手机响了,是社区的在职党员微信群提醒这周末有“环境提升,党员先行”主题党日活动,号召党员带头擦社区宣传橱窗、清理楼道小广告等,我赶紧在群里回复了“我参加”三个字,想必经过这次环境清洁志愿服务,我们共同的家园会更加和谐美好。

改革开放四十年,敢把旧貌换新颜。小小的玻璃见证了我们一家人一天比一天好,见证了伟大祖国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虽然不知道未来的玻璃技术工艺会发展成什么样,但是我坚信,玻璃里记录的溢彩流年会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精彩。

【篇四】

我的家乡在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镇江,滔滔的扬子江南岸,群山环抱,绿水绕行,浸透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家的屋前,有一口水井。井沿周围是水泥和砖块浇筑垒砌的井台,弯下身俯视,井里边沿的红色砖块上长满了绿色青苔,内圈有着斑斑驳驳的凹痕,是长年累月被井绳勒出来的。

从小,我和小伙伴们就喜欢围在井边玩耍,大人们总要在井上放一个铁质的井盖。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爷爷就会打开重重的井盖,将绑着尼龙绳的铁桶扔进水中,随着铁桶清脆的碰壁入水声,一桶清冽甘甜的井水就吊了上来。爷爷迈着稳健的步伐,口中哼着有节奏的调调,将井水倒入陶瓷做的大水缸中,如此反复七八次,一天的水就够了。水流声瓢盆声揭开了一天的序曲,洗脸,刷牙,淘米,煮饭,妈妈总是用水瓢从水缸里舀水,遇到洗衣服、洗菜的时候就在井边吊水清洗。

井水冬暖夏凉,日夜常清。尤其是酷暑炎天,掬一口井水,那凉爽直入心脾,再用井水洗一把脸,一天的疲倦都没有了。爸爸下班后总会顺路买上一个大西瓜,一回家就用水桶吊在井里,有的时候就直接放在水缸里。晚饭后,爸爸把“冰镇”好的西瓜拎上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吃一口暑气全消,那是一辈子都忘怀不了的美味。

奶奶总会坐在那把老式的排骨凳上,扇着大蒲扇,和我们讲过去的故事。奶奶讲,门口的这口井是我出生那年挖的,挖一眼井要费很大的人力,以前只有有钱的人家才能挖得起,要吃水就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奶奶生性要强,虽然体弱多病,但每天也要咬牙走很远的路挑水,一根扁担上只能挂两桶水,一般来回要跑三四趟才能把水缸打满。奶奶讲,那年月没有办法,爷爷要出去挣公分,奶奶不得不把家里操持起来,压坏了身子骨,现在浑身都是病。1990年,我出生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家里的光景开始有了好转,几个叔伯承包了门口的一个小预制板厂,凭着勤劳和汗水,在村里第一批盖起了新房,挖了这口水井。后来,随着大家伙的日子渐渐好转,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水井,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

一天天长大,幸福也一天天增加。上小学的一天,村里来了工程队,给每家每户接上了自来水,奶奶捧着水管里冒出来的第一捧自来水,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井水的时代消逝了,家里的老三样“水缸、水瓢、水桶”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自来水和干净的水槽水池。不管在洗手间还是在厨房,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啦啦流出来。门口的水井配上了水泵,一根塑胶管子插到地下,上装压水器,轻轻地用手压几下压杆,就会流出来清凌凌的水。吃水再也不是个力气活了,挑水也成了爱怀旧的爷爷奶奶们口中遥远的故事。

2016年,带着爱人过年回老家,家里的泥路被挖得坑坑洼洼,开着车绕来绕去也找不到一条好路。到了家里,立马竹筒倒豆子似的向姐夫埋怨,姐夫笑着解释,家乡正在搞海绵城市试点,村集体出钱把雨水污水排水管道全部整合好,顺便将每家每户的通户道路一起整修,以后家家户户都能开车入户。刚才的不快烟消云散,我们没有考虑到的,村集体都考虑到了,还有什么时代比现在更美好。

今年春节,带着不到2岁的女儿回老家,女儿好奇地打量外婆家的一切,“妈妈,这是什么?”我笑着回答“这是井呀。”“井?”女儿歪着头似懂非懂地重复着,我决定等她大一点就把有关井的故事讲给她听,告诉她这是一个怎样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篇五】

花谢花开,秋去冬来,蓦然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几多风云,几多潮涌,镌刻于心,当春风吹遍大地,年轮之间,是否有你曾经的感叹……

1978年,我愿你吃饱穿暖。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年近大年三十,一家老小围坐在炕头,梅子看着妈妈皱着眉为她和其他五个兄弟姐妹缝补着因为穿得太久而磨出了洞的裤子,边啃着手里的冻豆包,边幻想着年夜饭是否有她心心念念的饺子。那时的梅子瘦瘦小小,她不喜欢吃饭,因为不喜欢日复一日的棒子面粥。父亲一个人工作,生产队按劳力和工分分配粮食,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一年到头,即使是棒子面,也常常是不够吃的。梅子那时最喜欢生病,因为只有生病了,妈妈才会用那省吃俭用的几个钱给她到几里地外的小卖铺买一瓶罐头,哪怕是五个孩子哄抢过后只能喝到一口罐头汁也能心满意足好久。那时,吃饱穿暖就是一大家子的愿望。

2006年,我许你衣食富足。

“妈,我上学去了,中午我想吃炖羊肉!”显苹一口气喝完了杯子里的牛奶,背起书包急匆匆地就要去上学,女孩儿的妈妈连忙追出来,一边帮她把帽子戴正,整理着崭新的校服,一边叮嘱道,“自己慢点走,红领巾带没带啊?还有放学不要买零食吃了,再买零食减少零花钱!”显苹做了个鬼脸,一边答应着一边步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

“妈妈今天上街给你买了一套漂亮的裙子,是你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奖励。”正在看电视的显苹欢呼雀跃地跑过来,穿上美美的裙子,舞动着裙摆转了一圈,笑颜如花,“谢谢妈妈,以后我更要努力学习了。”

落日余晖洒满了宁静安详的小城,慵懒的氛围被显苹银铃般的笑声所打破,她牵着爸爸的手,催促道:“爸爸快点,说好的教我打羽毛球呢!”父女俩笑盈盈地在宽敞的体育场上挥舞着球拍,汗珠从父女俩的额头滴落,在平坦的地面上映出了一朵朵昙花。

1987年,居者有其屋。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此时的大街小巷播放着这首唱出多数人心声的流行歌曲。梅子18岁,每天依旧和一大家子人挤在一张大炕上,一大早起来,她已经习惯了排队到胡同口的公厕上厕所。这几天梅子发现,房子中间常裂开一条缝,土掉下来落在了她的头上。眼看着外头就要下雨了,她心里也有些闷闷不乐,一边将炕上的被子往里挪了挪以防雨水滴落到上头,一边拿了几个盆子放在经常漏雨的屋角下。她暗自在想:看来,马上又要听一曲雨打盆协奏曲了。

“妈,今天远房的表叔来,我就去我同学家住吧。”梅子懂事地说。家里属实太小,有时来了一些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好站着聊天,更别说住了。大哥今年要结婚,父母决定在自家院子里加盖一个小房,顺便再重新修整一下供这一大家人住的老屋,想到这里,梅子满怀期待。

2007年,居者优其屋。

“快来搭把手帮爸爸把冰箱放好!”显苹听到爸爸的召唤,三步并作两步地从客厅跑出来,看着比自己还高的新买的大冰箱,想着她马上就能用新冰箱自己动手做冻冰棍,嘴角不由得上扬。

去年,显苹一家从平房搬到了这个100平方米的楼房,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小房间,还拥有了一台电脑。家里摆放着一组组新款的家具,柜子上放着一台29寸的彩电,闲暇时还可以和同学相约在家里用VCD看一场流行的电影。

“听说咱们小区被评为文明示范小区了!”刚放学回家的显苹听到楼下休闲区的爷爷奶奶们的闲谈不禁放慢了脚步,她抬头看看小区内假山上溪水潺潺、喷泉高唱;花坛里翠竹青青、鲜花绽放;甬道旁绿草茵茵、柳树成行。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家园中,一股浓浓的自豪感在显苹的心中油然而生。

1993年,行走在满腿泥泞的阡陌。

梅子要去东校区开全市教师大会,一大早,她便和同寝的老师同骑一辆自行车前往。晚上回来,天下起了雨,回去必经之路的小桥被冲走了。两个小姑娘在河边等了好久也没人路过,雨水已把她们全身浇透。桥面不算太宽,但水流很急,无奈之下两人只得趟河过去。天色渐晚,室友推着自行车,梅子扶着车架慢慢前行,水漫过了她们的腰。刚过河心,一个水流涌来,梅子一个趔趄倒在水里,女伴一把抓住她,任凭新买的自行车被水流冲走。好不容易来到对岸,两人如落汤鸡一般互相对视苦笑。

2018年,飞行在繁花似锦的年代。

周末,显苹正兴高采烈地往皮箱里一件一件摆放野游的必备品,妈妈在一旁不时叮嘱,“别忘了防晒霜、雨伞,记得把帐篷带上……”

2012年,显苹家买了一辆SUV越野车。2014年,他们全家自驾去了广西桂林,观赏石林,游览桂林山水;荡舟漓江,品味人在画中游的美感。2016年,坐飞机去过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一家人攀登举世闻名的华山,游览中外驰名的九寨沟,还观赏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2018年五一假期间,又坐高铁,乘轮船去大连看海。随着交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小结

梅子和显苹是一对母女,偶尔闲暇时,两人会聊起从前的事情。改革开放四十年,春风化雨,两代人生活的点滴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四十年的改革之路,泱泱大国勇立时代潮头,铸就历史辉煌。春风十里,耀我中华,总有一句话时常萦绕在显苹的心头,那便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共党员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精选5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165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