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浅谈传统文化中的汉服

时间:2019-05-14 11:52:35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从一个国家的服饰中,最能看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服饰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可以堪称一个民族历史的演变,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浅谈传统文化中的汉服,你怎么看?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服饰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中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内涵,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中国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结和渗透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刻精髓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念,是流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

    汉服的定义不仅局限于汉代服饰,而应当包括汉代及其他古代的装束,却不是单纯的古代衣冠,而是从夏朝至明朝末年,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穿着的、形制与款式相对稳定、流传和影响范围较广以及具有传承性质的、承载了礼仪文化与象征意义的服饰体系。

    而当今的我们为什么会将它遗忘?王朝更迭,冠冕衣裳改换为旗装。西方冲击,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断层持续了数百年,所以不被我们熟知。近些年来不少人由于这一断层陷入文化自卑,进而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恶性循环,只知崇洋媚外。曾经的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数千年来一直以独特而华丽的服饰体系为自豪,影响了周边各国以及整个东亚服饰文化风格的发展。无数文人墨客描写摹画这种服饰的美妙,无数仁人志士以这种服饰作为寄托政治理念和个人品德修养的载体,无数思想家将这种服饰树立为爱国追求的象征,无数普通百姓在生活中穿着它、热爱它,汉服已经凝聚了整个华夏民族的灵魂,与华夏大地的自尊和骄傲不可分离。

    它所建立的文化影响力远不止中原大地,越南,朝鲜,日本等在他们民族文化成长阶段都或多或少受到辐射。以朝鲜为例,箕子朝鲜到卫满朝鲜的服饰已然不可考,等到汉武帝征服北部设置四郡,给他们带来了峨冠博带的服饰文化,在安岳地区的墓葬壁画中:男女穿戴一如中原,男子头戴巾帻、进贤冠、笼冠等,身穿交领宽身袍服:女子也是上襦下裙,或身穿袍服、褂衣,头梳鬟髻、双髻、花钗大髻等中原发式,衣冠风貌几乎是中原文化的原封移植。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期中原正值中国南北朝,北方成为异族的马场,吸收了许许多多游牧民族的服饰特点,这也与统一之后的唐朝相似。新罗最终击败其余两家统一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善德女王正式采用唐朝服饰制度,成为朝贡队伍的一员(参见庆州龙江洞出土土俑)。后三国时代,高丽统一于两宋时代,汉民族影响力无法到达北疆,游牧骚扰,只能称臣纳贡,元朝时期双方来往甚密,蒙元化的服饰风格特点逐渐取代汉服特点。明朝初建,高丽国王派出军队意欲讨伐新生的明王朝,领军将领中途兵变,黄袍加身。亲明派系战胜了亲元派系,请求中原王朝赐予国号,为显示王朝悠久,联系到当初的箕子朝鲜,取名“朝鲜”,大量的赐服使得新生的朝鲜很快学习到了明制汉服的博大精深。甚至在朝代更迭之后都没有像宋亡之后一样剃发易服,一直延续到近代。但是没有了正宗汉服做参考,朝鲜服饰在清代自行演变,满装影响下变得拘谨小气,再也没有明朝时的雍容大气,笔者曾想购一家店铺的道袍,却被人告知他们家是“朝鲜国放量”,哈哈一笑之后只能作罢。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婉约,到“硕人其颀,衣锦褧衣”的雍容;从“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的钟情,到“羔裘如濡,洵直且侯”的赞美。《诗经》中的服饰描写,或直接呈现,或以意象为载体惊艳着今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给我们带来早期汉服的概貌。

    《礼记·礼运》中说:“昔者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先民以天然的葛麻和丝帛为原料制作衣裳,不仅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温暖和舒适,而且在这种充满了智慧和妙用的创造中,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之“天”合于人,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而且人类也主动地去亲近自然之“天”,使之与自然界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保护我们免受强光冷气、凄风苦雨、电击雷打、水淹兽侵等的衣裳标识社会角色,促使社会秩序形成,稳固了早期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早期华夏族的民族认同感也依赖于汉服,孔子一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已”道出区分华夏民族与四夷的最重要区别即是左右衽。右衽所代表的汉服与左衽所代表的游牧民族服饰即在那个时代区分开两个民族。

    时光悠然,中华大地上的大分裂与大一统也赋予了汉服更深邃的内涵,以唐为例,各民族的文化,信仰互相碰撞,大诗人王维“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的诗句,描绘了各国使者、商人和留学生来长安朝会的空前盛况。“胡风”飘然进入中华,胡椒,胡床,胡琴等等极具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都被我们吸收内化,兽医,相马技术以及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方法也被我们学会。畜牧,锻造,饮食,起居的文化变化成为如今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服饰方面尤其如此。

    传统汉服特色就是宽大,相对而言,胡服的特色就是窄小。”自先秦流传下的传统汉服之一的圆领袍在唐代也改成了窄袖,明朝吸收蒙古袍的特点改进,曳撒随之产生,为大家所熟知的锦衣卫形象“飞鱼服,绣春刀”中的飞鱼服即是一种曳撒。汉文化的成熟,融合了胡文化的开放,各民族杂居造就了广泛开放的社会风气,加速文化的交流,包容异族文化甚至起而效之成为中华的文化现象之一。此时汉服的演变也成为了民族交流融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清朝时汉民族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近代以来民族志士如章太炎仿照和服制作一件前胸绣一“汉”字的交领衣,是为近代汉服第一人;夏震武束发深衣,钱玄同着玄段办公,张大千宽袍大袖游历欧洲。不难看出近现代的仁人志士赋予了汉服民族解放,中华复兴的深刻寓意,在饱受列强侵略,政治动荡,人民渴望富强的时代背景下汉服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更加具有感染力。 无论时代怎么变革,一个民族总需要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着一个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知。废止汉字后韩国人难以读懂自己的古籍,同理,汉服消逝的话,后人在读起“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又要到哪里去追寻呢?

    至于那些叫嚷着“崖山之后无中国”“唐宋在日本,明清在韩国”的人在笔者看来不是蠢就是坏,或者二者兼有又蠢又坏。《二程全书·伊川易品三》中说道:“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 ,而益自修。”无论别国服饰多么受影响,乃至于自诩为明亡之后的中华正统,都不是我们自己传统的镜像,而是掺杂了他们的文化特点。国内还有许多唐宋遗存,明清文化。不是从古籍,遗址中考究,而是抄袭外国文化,促进他们的文化输出,削弱自己的,甚至搬上大荧幕以及各个媒体渠道宣传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使这种文化误解加深,近来一例就是各大电影里描写的长安城与唐朝服饰,近来有一部关于狄阁老的电影甚至让唐朝皇帝穿上了狩衣,不是荒唐至极?我并没有看到这种做法有任何益处,这种风气何时才能刹车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传统文化中的汉服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167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