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考阅卷老师,是有着无上光荣的,既是对能力的证明,也是国家对自己的信任,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做好每一步工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名师工作室成员分享全国卷语文阅卷心得体会。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青岛市教科院给我机会参与2018年山东省高考阅卷,能跟大家交流阅卷心得,我感到十分荣幸。
今天我主要讲第9题实用类文本和第15题诗歌鉴赏主观题。我批阅的是15题,第9题专家解读答案时的评分标准可以和大家共享。
先来分享实用类文本的阅卷,主观题题干是“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白题干重点“报道的侧重点”,就是要概括出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找出每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其次明确三家媒体性质、立场、定位以及报道的出发点不同,造成他们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参考答案看,第一问共4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共4分。第一问前两条答案是“具体侧重内容+进一步提炼内容”的形式,答出具体侧重内容或者进一步提炼内容都可以得分。而参考答案对第一个语段的概括不够严谨,第一个语段更侧重介绍量子通信。所以阅卷时,第一个语段只要答出“侧重介绍量子通信”即可得分。第三个语段的侧重点表述占了2分,只答出中国实验设施先进、投入大给1分,又答出给日本带来压力,再得一分。
第2问答案语段中没有出现,需要考生根据三个语段进行推测,只有一个得分点,“定位和出发点”或者“受众不同”“媒体性质不同”均可算对,可得2分。有的考生阐释完三个语段侧重点后再综合分析原因,整道题共分成4个要点,有的考生分别阐释完某一语段的侧重点和原因,整道题共3个要点。两种方法均可,只不过第二种方法要综合三个语段的原因,如果三个原因都对,可以得到2分,如果只有一两个“意思对”,只得1分。
2018年高考卷实用类文本难度系数较2017年“概括纪录片制播运营模式的不同”有所提升。多问了一个“为什么”,概括信息后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完整、准确作答,这和2018年考纲中提到的对实用类文本的“鉴赏评价 D和探究F”能力的要求一致。
文言文句子翻译,每小题的得分点是4个,分值为5分·。两个句子翻译难度不大,但是在阅卷过程中,13(1)的第一句话“诸葛诞以寿春叛”问题最多,关键在对“寿春”的理解上,很多考生不知道寿春是个地名。
我批阅的试题是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的主观题。从题目来看,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和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春柳”“柳烟”这三个意象。“寒风”可理解为作者的消极境遇,“变为春柳”则预示着作者消极境遇的改变,“柳烟”出自于杜牧的诗“绝胜烟柳满皇都”,柳条烟雾蒙蒙,摇曳多姿,蕴含着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本题的标准答案是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通过试评卷,专家研究了学生们的大体情况,最后确定了两大方面,各3分,总共五个得分点。在表层含义理解方面,答出从冬季到春季的变化(如冬去春来)是2分,或者分析寒风、春柳这两个意象,每个意象1分,如答出寒风吹去,春风吹绿了柳枝,对“柳烟”的意象分析1分;对诗歌深层情感的分析上,境遇艰难1分,乐观(或者旷达、自勉、期待或者向往)为1分。还有1分是表达通顺的弹性分,有“虽然......但是”这样的转折句式,并且表达较为流畅。但遗憾的是本题平均分在2.16左右。在正式阅卷过程中,本题共有两次调整阅卷标准,第一次是要求注重表达,不能只抓关键词,所以如果孩子们只答出了消极境遇如“壮志未酬、怀才不遇”,而缺少了积极情感的表达“乐观旷达”,那么情感分析的这3分就失掉了;第二次调整基于阅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考生都无法准确表达出柳条轻烟笼罩摇曳多姿,适当调整为只要是写出柳条,并且加上“美好”等比较恰当的修饰性词语,这1分就可以得到。
这道题阅卷时间最长,堪称本次最难评阅的试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只抓关键词”和“综合语句表达”的冲突,诗句的字面含义可以只抓关键词,冬天和春天,但是诗歌情感分析却更侧重“整句的综合表达”,对于“意思对即可”的理解,不同阅卷员存在着分歧,例如答案中的“不遇于时”强调的是“仕途”,而有的考生虽然也有“艰难”这样的字眼,但搭配的却是“生活”,不同的阅卷员在赋分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其次,表达流畅的弹性分是否都可以得到。有的阅卷员认为只要有“虽然.....但是”的句式,基本意思对即可得分,但有的阅卷员认为“表达清楚、语义通顺”界定并不明显,弹性分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再说一下阅卷中发现的几个几个问题:
1.题干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诗句,而是用“最后两句”指代,要求对诗歌尾联“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进行分析,但很多考生答成了对最后四句——颈联和尾联的含义理解。
2.很多考生在借助上下文理解情感时,因为不理解“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穷”的含意,在答题时出现“贫困”的字眼,一字之差,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此外,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豪迈之情”在情感分析上误导了很多考生。
3.有的考生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和情感,借助“一语双关”或者“象征”手法来把握情感,但遗憾的是把表层含义和深层情感分析放到一起答题,如“冬天,意味着诗人李贺的境遇艰难”,而“春季”意味着李贺心向希望,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根据专家定的评分标准,答案没有体现出情感的变化和侧重点,答案更侧重“希望、乐观、旷达”,这样一来,弹性的表达分无形中就丢掉了。
全国卷诗歌鉴赏主观题重点考查的还是基础,但对思路和表达要求较高。
从专家对各类答案的解析和调整中可以看出他们也在摸索和探究中,但我相信未来的阅卷标准会更完善,操作性更强。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阅卷心得,一孔之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名师工作室成员分享全国卷语文阅卷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2212.html
- 上一篇:教师节优秀征文材料汇总【7篇】
- 下一篇:教育行业座谈会发言稿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