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70后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章精选七篇

时间:2019-05-14 11:58:20 网站:公文素材库

作为70后,是一路见证改革开放跟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一批人,对于祖国的变化深有感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70后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章精选七篇。

篇一

我的出生地是一个三县交叉的地方茌平县菜屯镇南海子村,一个离茌平、临清、**都不近的美丽的小乡村,十岁以前就没远离过,最远也就是到菜屯镇上去赶集,我有个大爷在茌平县上班,每年都回来探亲几次,带回来的奶糖和麦乳精都是我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那时候茌平县就是我梦想的外地,哪里有我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有吃不尽得大白兔奶糖。

我是幸运的,记事时就赶上了78年的改革开放,母亲也说我是家里的福星,有我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玉米面饼子,地瓜能吃饱,白面馒头也舍得吃了。小时我家住在马颊河边上,出了门下个坡就是水,我们就像一群没人管的小鸭子,在水边玩耍嬉戏,玩泥玩沙,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幸福满满,快乐无限。1988年,父母为了我的发展,把我送到**上高中,也是我真正意义的进城上学。就业后我是个水利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区农田水利管理站从事技术工作,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2006年东昌府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实施和每年的升级改造,2011年至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实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解决我区老百姓的饮水安全和完善我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基层技术人员,我参与其中,和同事们一起完成项目区调查勘测,编制方案,参与实施,完善管护机制,开展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等工作,工作是辛苦忙碌的,但也收获满满,从一个技术员一步步走到高级工程师,收入也是一步步增高,生活是充实圆满的。

2011年我有幸加入了九三学社,认识了一群优秀的九三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老师、医生、行政事业人员等,都是各行业的佼佼者,当我看到众多专家、泰斗级九三人物的事迹时,更是被深深震撼了,我要学习九三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认识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是东昌府区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政协委员,要积极建言献策,立足本职工作,尽能力去帮助他人,为统战工作做出自身的贡献。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人生不知不觉步入了不惑之年。四十年来,我经历了读书、考学、就业、结婚、生子,从一个农村妹子,变成了服务农村的水利人,仿佛小仙女手中的魔法棒一挥,我小时候梦想的生活一步步实现,并且越来越好。

不单是我,我们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政策的实施,以前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没有了,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住上了砖瓦房,去年我们村还通了气,做饭取暖和城里一个样。吃的是鸡鸭鱼肉,穿的是冬暖夏凉,按我母亲的说法,我们现在过得是地主也不敢想的日子啊!村里搞社会主义新农村,过去的鸡圈猪舍都不见了,卫生搞得很好,到处令人耳目一新。

我是幸运的一代,有幸参与了我们祖国的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现在我依然有个梦想,梦想着生活的环境绿水蓝天,住上更宽阔舒适的房子,儿子学有所成,父母健康长寿,生活更加美好,愿我的梦想在未来一步步实现,并努力让它实现,加油自己!加油中国!

篇二

一天,我在整理我上小学时的箱子,发现了一张发黄的借书证,上面还有我当年的一张黑白照片,这让我思绪万千,顿生回忆。

我跟图书馆应该说天生就很有缘吧!上小学的时候,在班上不是什么头面人物,但却是大家公认的“书虫子”。这个雅号正是缘起我的这张图书证,也让我的人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在今天要得到它也许易如反掌,但在当时图书事业不发达的时代,却是现在无法所能想像的到的。我非常珍爱这张借书证,一直很小心地保管着它。

在书的海洋里,我了解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历史,知道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漫长文字历程。我深深地沉浸到文学大师们迷人的文字之中,用自己能够支配的几乎所有时间来读他们的书籍,甚至晚上钻进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地读他们的小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图书馆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早已成为我守望的精神家园。因为是她,我的知识面开始拓宽;也正是她,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要感谢她让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在读大学的时候,信马由缰,在图书馆里狂热地读书,尽量发挥借书卡的效益。那时学校的图书馆实行闭架借书制度,读者要借书,需要一张一张地翻目录卡片,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目,再将书名和书号记下来交给管理员,然后管理员再根据卡片到书库里去找,还不一定能找到你要的书,有时趴在目录厨上,反反复复要找查好多目录卡,却不一定能借到你所期望的书,如愿以偿相当不易啊!为了能第一时间读到自己想读的书,就自告奋勇地跑去当义务图书管理员,四年里为学校图书馆还真做了不少工作,让我着实受益匪浅,为我以后从事图书工作也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6年毕业后如梦以偿地到图书馆做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我心花怒放,心里那个美啊…….但在报到那天却费了好大周折,才在古楼北老公园里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排老式瓦房,里面排着十几个老旧的书架,上面堆彻着一些陈旧不堪的书籍,一副破败的景象,这就是所谓的**市(县级市)图书馆了,我被眼前的这一幕彻底惊呆了,当初从事图书管理员那种美妙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从老同事那里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县图书馆建立,初名**专属文化馆图书股,1952年归**县,称**县文化馆图书室,1956年10月,从文化馆中分出来,正式成立**县图书馆,后又称为**市(县级市)图书馆。馆址几度更换,后长期在人民公园内办公。**县图书馆建筑面积530平方米,有书库和借书室6间,阅览室2间。里面的藏书更是少的可怜,且藏书种类也十分单一,除了社会科学类的图书就是自然科学图书,文学类图书少之又少,可读的书只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苦菜花》《红岩》《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之类的书。那时,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政治藩篱中,藏书面也相应狭窄。并由于各种原因,已停借多年。老图书馆的印象,是神秘而破旧的,老式的瓦房、树叶掩映下的静寂和些许破落剥离的墙壁,无疑在向每一个走近她的人诉说自己的沧桑与沉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愈发完善,**市(县级市)图书馆随之焕发新颜,现已依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逐渐发展成一所集古色古香与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市级公共图书馆,1997年正式更名为**市海源阁图书馆,隶属于**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承担着**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

原来图书馆大厅里的目录厨,也由现在的电子检索机和触摸屏、微信移动图书馆、电子借阅机、阅报机、自助办证机替代,读者在这里可以查到图书馆里所有的馆藏信息,集中彰显了数字化管理、电子阅读等高新技术。现在的图书馆,不再局限于借阅功能,还有电子阅览室、综合报告厅、多媒体阅览室、高保真音视频播放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历史文献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等多功能服务设施,凭借着其藏书丰富、人性化服务、高新科技等特点让这里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

信息网络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之利,也带来了沟通、阅读和研究之便。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去更新,图书既是时一次性消费商品,也是反复利用的材料。过去买书读书是一种美德,现在买书读书简直是一种浪费。尤其是欣赏消闲性的书籍,读过一次之后就束之高阁,难以问津。如果大量地购买阅读,岂不是浪费?现在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不占用宝贵的空间,就可以阅读大量的图书,查阅尽可能多的资料,这也是广大读者,知识分子和研究人员共同的愿望。

数字图书馆馆藏丰富,书海无涯,广袤无边,要什么书就有什么书,要读什么书,就下载什么书。足不出户,手持一卡,就可以尽情阅读天下奇书。可以在这个24小时开放的网络图书馆里,免费使用图书馆的数据库,查找、下载所需要的资料,身居斗室,就能漫游书海,不受语言、不受地域的限制,鼠标轻点,读天下美好书籍,充分享受到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方便快捷,真是其乐无穷,岂不美哉!这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落后的过去简直是痴人说梦,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现在的图书馆已演变成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一个城市的灵魂栖息地,它传承着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

她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我做为一名图书馆的工作者都会感到陌生。姗姗来迟的改革春风只是微微吹了口气,海源阁图书馆的大楼便像打了激素似的生长起来,现代化先进的阅读、借书设备和馆藏图书数以几十万册,分布在香江社区、利民社区、新时代社区等多个图书分馆中,实现了统一的ILAS通借通还管理,大大方便了读者。传统的文本文献源源不断地挤进书库,真可谓汗牛充栋,多种数据库不断添置,一网打尽天下信息。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接轨世界最新的思想文化动态,就连古城区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道路也平整了很多,我的心情指数也随着图书馆的变化不断升温,每天上班都会看到一批一批的读者高高兴兴地来,心满意足地走,我感觉到这个知识的海洋正在过于猛烈地向前奔跑,恍惚间甚至还能听见它沉重的喘息声。这个被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称为“天堂的模样”的地方,经历了目录卡片、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数据库的发展,无论是藏书量、藏书种类、馆舍面积还是读者服务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变迁宁静祥和、犹如一方净土,静静地见证了人们的思想变化,见证了**市公共文化的发展,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变迁。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市图书馆新馆。目前,市图书馆新馆已经立项,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规划设计,这将成为我市一个新的文化地标建筑,让我们期待更好的明天。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轰轰烈烈的40年,也是中国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奋发图强、砥砺奋进的40年,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迁,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很大的改观,40年让中国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骄傲面对新时代的世界潮流。

篇三

我的老家是鲁西大地上的一个小乡村,当时村里条件非常艰苦和落后,再加上家里世代贫农且孩子较多,家里的光景自然可想而知。但据家里老人说,我自小就是家里的福星,因为随着我的出生,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过起来,不但能解决家人的温饱,还能供我上学。从升初中到高中,后来还成了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成为全家骄傲的资本。其实现在想来,那是因为我生在了改革开放年代,让原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一一变成了现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2018年,自1999年本科毕业至今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近20年。这期间我经历了成长成熟、成家立业,更是见证了国家的科技兴国、科研强国的累累硕果。恰巧赶上国家科研转型升级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落实,才使我有幸搭上了科研发展的快车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学乍练心生梦(1999-2003年)

我是一个纯理科生,学的是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自认为经过了正规系统的学习,脑子里装满了动物生长、产品生产等数据,去企业工作是最好的出路。也许是命运使然吧,赶上聊城农校并入当时的聊城师范学院(需招聘农口教师)这么一个偶然的机遇,使我进入高校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心想既然不能做技术那就好好做学问吧。拿起课本走上讲台才发现,脑袋里的数据还只是躺在课本上,很多理论知识自己还处于懵懂状态怎么能教会学生呢?于是我翻遍了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带着自己的困惑和学生的疑问不断地去寻求和探究。我深知学生的学业是教师工作的首要问题,要把学生教好,不提高自己怎么行呢?为此我成了图书馆常客,每天带着困惑找答案,找了答案找出处……,凡事都要弄明白个子丑寅卯才肯罢休。渐渐的我发现,一旦了解了问题的本质,方法就自在眼前了。

抢抓机遇再攀登(2003-2008年)

梦想萌动。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国家创新体制改革建设进行,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家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的一系列体制改革。我想我省是农业大省,而我又是学农教农的,通过这个机会是不是可以搞点名堂出来呢?有了泡图书馆的阅历,我又开始穿梭于各大养殖场、饲料厂、屠宰场等,试图为自己的理论知识寻找与实践的结合点。

学无止境。从我说尽好话进入养鸡场半夜帮人注射疫苗开始,就注定了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和再思考。同时我告诉学生们,科学技术不是孤立的,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疾病、生长与养殖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博览、尝试钻研才能学好本专业。谁知有了理论和切身操作实践做基础,我不但没有获得感反而觉得需要掌握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了,而我这个人还有个钻牛角尖的毛病,因此这一时期搞调查、做实验、找数据、忙分析就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了。为了知识的系统化,我回到母校开始研究生再学习,带着问题的学习为我打下了基础。

产研思考。随着科研成果转化率越来越高,社会上琳琅满目的速成动物产品越来越多,这确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可同时我也注意到下面这些现象:动物生长快速利润却没有了;防疫程序严格疫情却增多了;抗生素泛滥疫病却难治了;加工精细选择却难了,畜牧及相关企业发展产生困惑,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这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这两个词汇时常萦绕在我心头了,久久挥之不去。

砥砺前行寻梦路(2008-2013年)

坎坷不平科研路。2008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于是各级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纷纷成立服务社会机构,建立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机制。这时,我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寻找着发挥一技之长的土壤。然而,人才济济、基础深厚的农科专业院校具有得天优势,他们形成了很好的科研合作基础,资历学历尚浅的我在寻找科研合作的路上还是屡屡受挫。

坚持不懈驴业助。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一次偶然机会,我了解到东阿阿胶从2004年开始发展养驴,但技术缺乏技术支撑。我隐约感到搞驴产业研究于我可能是个机会。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查阅各种能找到的资料和文献,了解驴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和产品链条方面的专业知识。逐渐地我发现驴产业发展链条的问题:首先驴草食单胃的消化研究空白及配孕率低、繁殖周期长的特性限制了规模养殖、拉低了经济效益,没有规模化养殖基础;其次是农业机械化使驴役用基本功能丧失,更加剧了驴存栏数量的减少;第三是作为滋补圣品、国家中药瑰宝的阿胶,市场消费量大幅提升。中国驴产业相比于其他国家,因为阿胶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而90%的阿胶产自**,聊城又是阿胶源产地,因此有了“世界驴业看中国、中国驴业看**、**驴业看聊城”的说法。这一产业特点使我找到了坚持从事驴产业研究的支点,更增强了我找到用武之地的信心。

功夫不负梦成真(2013年至今)

跻身平台。2013年开始,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完成布局,聊城大学建立了生物制药研究院,我调入研究院工作。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开始了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合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产学研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产学研特殊政策及提供的法律保障给设立了科研特区,为我的科研探究梦想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聘为咨询。2014年聊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发展驴产业,我有幸参与了聊城市驴业发展调研、政策及规划的起草等工作,并被聊城市政府聘为“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聊城最早提出并制定了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预案对全国驴业养殖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16年聊城将驴产业与精准扶贫完美结合,随后全国有9个省、17个地市陆续出台了23个养驴扶贫政策文件,进而国家也将驴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粮改饲和扶贫攻坚事业的重要举措。由此,我为自己对驴产业的作用感到骄傲,更加为自己的探究方向找到了政策依据。

参与团队。随着驴产业的发展,产业价值及养殖效益成为关键。**省驴产业发展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促使**省率先成立**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与驴产业发展接触较早,并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等基础使我有幸成为驴产业创新团队的一员。2017年4月**省长对驴产业作了重要批示,2017年12月**省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驴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府扶持措施的出台使我信心倍增,全身心投入驴业研究。2018年聊城大学、聊城市畜牧局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三方联合组建了聊城毛驴高效繁殖生态饲养研究院,我成为筹建成员之一,算是真正站进了驴队。

联企共享。我深知国家提倡以企业为主、协同创新的英明,一直在寻找与各大高校及企业协同的机会。今年7月成功联合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国内外该领域具有明显研究优势的7家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组成了“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实现了驴产业企业需求和科技研发的无缝对接,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与管理,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同时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减少了资源浪费。

不忘初心成就梦

其实我知道做研究是一项非常枯燥和艰苦的工作,若干次的失败才有可能换来一次成功。我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还是那句话“学无止境,研无止步”。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有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正确指导,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相信“有梦想谁都会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篇四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序幕。40年来,在建国以后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伴随着祖国奋发前进的铿锵步伐,测绘人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气势磅礴的创新实践,开创了中国测绘史上的灿烂辉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光辉历程,谱写了砥砺前行的壮丽史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万里河山待重整,测绘尖兵须先行。一批批充满激情的开创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忘我工作,建立了国家大地控制网、水准网和重力基本网,获取了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资料,测制和更新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共和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测绘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测绘人继续奏响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气势磅礴的创新实践,在锲而不舍中改革发展,在坚忍不拔中成就梦想,向着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改革是推动传统测绘向现代测绘转变的根本动力,创新是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从以光学机械为主要标志的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到以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再到初步建立以数据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数据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几十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坚持“科技兴测”“人才强测”,从自主创新中汲取发展能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飞跃,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各行各业、保障经济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作用日益彰显、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促进产业发展创新升级,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深刻变革。

当前,由“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的“新四大发明”无一不依赖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八纵八横的高铁工程中,测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制图、地形测量、轨道测量、桥涵测量、隧道测量等等,正是因为高精度的测量需求,高铁相比一般的工程测量,在测量设备、方式上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精度要求越高,测量的工作量越大,在遍布神州的高铁工地上,洒满了无数工程测量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正处于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全球各地人们的生活与个人位置数据息息相关,一系列新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如网购、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孕育而生。逛过淘宝的人都有过一个体会,比如今天主要浏览了某一类商品,下次再逛的时候,界面上就会出现好多类似产品。其实,零售商使用个人位置数据来创新购物模式,通过人口密度统计信息,迅速生成详细报告,分析消费者对哪些商品感兴趣,采取相应促销和广告途径,推送产品购买链接,统计客户数量和购买历史。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对获取的各种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电信、零售和媒体等多个行业跨界融合,创造的机遇将远超我们今天所能预见的范围,在新时代,必将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面对越来越近的强国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广大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的征程中展示新作为、开创新格局、再铸新辉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篇五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出生在90年代的我来说,是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参加测绘工作刚满2年,我享受着改革开放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蓬勃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积极投身于开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工作中去,努力取得新成长,为测绘工作的新发展贡献力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从传统模拟光电机械测绘时代发展到数字化测绘时代,当前正迈入信息化测绘的新阶段。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在实现了从定位服务、地图服务到地理信息和技术服务的跨越后,正朝着地理智慧服务方向发展。就拿立体测图来说,对比以前的测绘技术水平,明显感觉到了改革开放推动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

听老一辈测绘人讲,过去立体测图采用的是传统的光学模拟仪器,工作时要把窗户挡得严严的,形成一个暗室,然后带上红绿眼镜观测立体,进行立体测图,一幅约有二十多个像对的1:1万图幅要测二十天左右,工作环境差、工作效率低。后来,通过生产技术改造,测绘技术完成了从模拟测图到解析测图的转变,数字化测图又取代了解析测图。如今,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自动化程度高、数据获取和处理时间短的新型测量技术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人工干预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78年12月,国家测绘总局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2017年,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建成并使用。1992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后经两次修订,习近平总书记签署第67号主席令公布了第二次修订后的《测绘法》。2017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圆满完成,全面摸清了我国地理国情家底。应急测绘保障纳入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成为国家和地方重要的应急保障力量。地理信息产业挺立“互联网+”前沿,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对广大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而言,改革开放催生的测绘新技术新成就鼓舞人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更是温暖了测绘人的心怀。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充分肯定了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精神,这封回信也让广大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读出了关怀和期盼,读出了信心和动力,成为了干事创业的“励志书”。李克强总理连续多年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张高丽副总理亲自担任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并进行调研考察,多次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作出具体指示。这些都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成为广大测绘人奋发有为、忠诚奉献、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思想保障。

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在享受着改革发展成果中成长起来的我来说,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所在的单位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职工的成长发展,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今年年初,院里积极响应局党组提出的打造高素质、听党话、能战斗、善取胜的新时代“测绘苏军”的号召,发出了建设新时代“测绘苏军”先锋队的倡议书,以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开展劳动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引领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近期,“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展开,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坚持改革创新、奋发担当作为。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我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感到十分幸运,同时也感受到了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这是对青年的殷切希望,是时代在召唤青年要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立足本职岗位辛勤劳动、挥洒青春汗水,唱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新时代青春之歌。就我自身而言,要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努力锤炼新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测绘苏军”先锋队的建设中去,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六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人心血澎湃,热血沸腾。“少年强则中国强”让人心潮起伏,“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人慷慨激昂。国的发展靠人的进步,人的进步需要年轻人的新思维、新动力、新征程;企业的发展靠员工的努力,员工的努力包含青年职工的新境界、新能量、新跨越。所以,企业要发展,山东能源要进步,更需要我们青年人的团结一致,奋发有为,需要我们这些“小牛犊”们的谋略勇气,开拓进取,凝聚新生力量,才能展现新的作为!

展现新作为,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近几年来,煤炭形势变化较大,这让许多职工失去了斗志,迷失了方向。面对悲观,我们山东能源并没有听之任之,听天由命,而是审时度势,奋发作为,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讲解企业面临之困难,未来之方向。各分公司组织观看形势任务电视专题片,解民众之惑,答职工之虑,鼓员工之气;让员工自发讨论,自我探究,煤矿的出路在哪里,煤矿的效益从哪里来?让所有的山东能源员工都能了解发展形势,它并不仅仅囿于煤炭单一,它还聚焦电力、煤化工等多元产业,由“一煤独大”到“多元发展”,由依赖煤炭到多措并举,资产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已一步步转型,一步步升级。所以我们不能气馁,不能妥协,要相信能源集团,更要爱山东能源,要奋斗在山东能源。山东能源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山东能源的兄弟姐妹就是我们亲如一家的血脉至亲,我们相信家不散亲不离,我们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趟不过的泥水河。“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煤矿的发展,山东能源的强盛,也离不开山东能源人和衷共济的扶持,风雨同舟的相伴和守望相助的团结。只有全体山东能源人提振信心,看到明天的希望,只有全体山东能源人不畏困苦,描绘未来的前景,山东能源才能大有作为,才能宏图大展。

展现新作为,用实干实绩再造新优势。要想有新的成绩,新的作为,新的辉煌,就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具备融会贯通的创新思想,摸打滚爬的未知探寻。作为山东能源的一员,我们热爱山东能源,摒弃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放宽自己的视野,理解改革是大势所趋,如果改革与自己的利益相悖,那应该支持改革,谅解改革,应以大局为重,快速适应新角色,努力奋战新岗位。大时代面前,我们都是标点,大集团面前,我们都是元素个体,元素让整体丰盈圆满,个体才能构成坚不可摧的城墙。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任务和要求,新机遇给予我们新的挑战和使命,所以我们青年人应忙碌奋战逆水行舟,应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应时不我待担当作为,应铿锵有力义无反顾。应在实践历练中成长自己,应在岗位建功中实现新的作为。

热情的人像太阳,照在哪里哪里亮,我们青年人就应该是太阳,就应该有满满的正能量,就应该有积极努力的上进心,就应该有紧迫压力感,有使命责任感,就应该有精彩辉煌的人生。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气馁,高标准,严要求,众志成城,定能凝聚新力量,展现新作为!

篇七

我小时候常听外婆说:“宁缺一天米,不缺一天水。”

水是要用器具盛的。这个器具就是陶土烧制的水缸。在生我养我的黄岭村,以前家家户户都有水缸。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那口水缸很大,大概一米五的直径,一米左右的高度,敞口大肚,能装满满的四担水。放在厨房的土灶的一角靠墙方便取水的地方,做饭炒菜用水时,只要一转身就可以用瓢从缸中将水舀出,倒进锅里。

水缸见证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记得当年父亲在公社码头装卸站里卖苦力,水缸里的水几乎都是靠母亲挑满的。偶尔碰上母亲来不及挑水就到生产队上工去的时候,就由兄长和我去门前的兴隆河弄水。

我只有八九岁,兄长也不过十一二岁,个子都矮小得刚及水桶高,哪挑的起大人挑的水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在桶耳下面再梱绑一根桶绳,兄长在后面,尽量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肩头,我在前面摸索,抬着水桶一脚高一脚低地往家走。

大人挑一担是满满的,而我们抬一担仅是大人挑的二分之一。好不容易把水抬了回来,还得慢慢地放在缸边,先用瓢一瓢一瓢地将桶里的水舀进水缸里。桶里的水少了,就用双手抓着桶耳,用力地将桶提到缸口,再将桶里的水倒进缸里。

这么艰辛弄点水倒进水缸,那水清澈倒好说,若是碰上夏天暴雨过后,那水就浑浊得不能饮用,只能取备用的明矾净水,待水用完后再淘缸底的臭淤泥。

桃花汛过后,河水上涨,可以站在岸上取水;如果是冬季枯水期,河水一退再退,还得挽起裤腿到河中心找积水洼去一瓢一瓢地舀。

家里没钱买雨靴,即使数九寒天冰雪刺骨,也得赤脚踩着泥泞去取水。

我们生活在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从家里到河岸不过百米之遥,称得上是“枕水人家”。但即使这样,我们吃一口水还是如此之难。所以每当我们洗脸刷牙,用水稍微多一点,外婆总会嘀咕:“莫浪费呀,热水要人烧,冷水要人挑。”

有时,外婆也会期期艾艾地说:“我们要是城里人就好了,他们有自来水,用手一拧就不缺水。”

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我真的进城用上了“用手一拧就不缺水”的自来水。就在这个时候,兄长和弟弟分了家,家里那口祖辈传下来的大水缸分给了弟弟。

然而我还是时常为弟弟担心,因为弟弟是残疾人,出生七个月因一场高烧而落下小儿麻痹症,导致他右腿严重萎缩。每天一担水,爬堤上坡就够他喝上一壶的。

时间来到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春,弟弟搭车进城,喜形于色地告诉我,黄岭村要安装自来水了,只不过每家要交一千元的入户费。我说,那就交吧,我们盼水盼了多少年,有了自来水交多少钱都高兴。

当洁净卫生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哗啦哗啦流了出来,家里那口不知用了多少年的水缸“退役”了。放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它显得是那样苍老,黑褐色遍布岁月沧桑,仔细看一下缸身,好像还有用水泥填补的漏砂眼和洗不净的白灰痕迹。

水缸空闲着,但弟弟还是舍不得扔掉。因为水缸不但见证了我们的艰辛,也铭刻着外婆的教诲,更让我们永远不忘那段挑水的历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70后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章精选七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240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