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实现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变的调研思考论文七篇

时间:2019-05-14 11:59:46 网站:公文素材库

扶贫政策正在实施,将贫困村向美丽村转变正是我们的目标,你做好扶贫调研了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实现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变的调研思考论文七篇。

篇一

**省美丽乡村建设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任务;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到2020年力争80%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到2020年力争90%以上村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积极探索整区推进美丽乡村设。 2016年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全面总结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今年和“十三五”时期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坚持规划先行、彰显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提升,坚持统筹联动、立体推进,推动“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一、**市美丽乡村总体推进情况 

自2012年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市不断创新思路方法,扎实推进9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296个省、市县级中心村建设以及1587个自然村治理改造,着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特色鲜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在**大地竞相涌现。西递村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庄里、凤霞等9个村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今年来,我市在加快推进2016年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启动2017年度42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46个省级、20个市级中心村建设以及306个自然村治理改造,目前,各地有力有序推进规划编制、村庄环境整治和卫生改厕等各项工作,确保到今年底完成建设任务的80%以上。 

近日,省领导小组下发《关于2015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验收结果》的通报,**市美丽乡村建设再创佳绩,我市51个省级中心村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区、徽州区、歙县评“**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五年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但我们在美丽乡村推进中,清醒认识到仍有一些尚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市委党校第42期中青班第一调研小组学员们带着问题,先后赴**区**镇梓里、富城以及**镇兴村、民主等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现以**区这几中心村为例,对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分析。

二、**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五年来**区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美丽中国、美好**大格局中高度认识,放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大趋势中来把握,放在“三绿三宜”总体建设目标来推进。以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对村庄拆除规整、污水垃圾处理、卫生改厕保洁、村庄道路亮化、河塘沟渠清淤等各项工作,逐村的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散等问题。促进村庄整体环境质量持续转好,让广大农民享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最佳成果。2016年,**区被成功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和要求,今年将重点推进26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继续推进2015年9个省级中心村,现于今年一季度已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主要是抓好省级乡镇政府驻地所在地7个中心村,建设周期为1年,重点抓好省级整县推进5个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周期为2年;同时加大推进4个市级中心村和1个区级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 

1、**镇梓里中心村:新洪行政村梓里中心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起源于盛唐,兴盛于明清, 曾孕育了五洲大药房创始人程春园等徽商名仕。2015年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范围涉及新洪村跃公、梓里2个村民组,规划用地面积9.1公顷,共有130户399人。2016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52 元。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该村对照美丽乡村“三美”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坚持融入自然,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持乡土气息、村庄原貌,采取村民自建方式,整合“一事一议”、移民、环保等项目,共改造危房18户,拆除余房57间1437平方米;整治乱堆乱放25处1600平方米,拆除废弃线杆9根,整治弱电杆线3500米;新建健身广场3处2076平方米;改厕51座,新建卫生厕所14座,原有卫生厕所65座,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安全饮水普及率100%,宽带普及率达83%;绿化美化面积920平方米,文化墙4面,完成道路硬化1680米,并对村民房前屋后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2、**镇兴村中心村:兴村村始建于后周时期,是一个以“古祠、古庙、古树、古桥、古驿道”等五古而闻名的千年古村落,近年来因大规模种植玫瑰、发展乡村旅游而焕发生机。中心村270户,912人,201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4.85万元,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4607元,先后被评为**省生态村、省级森林村庄、第二批**传统村落。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该村实施项目整合20个共投入800万元,,坚持规划引导,走文旅、农旅结合之路,努力实现村美民富人和谐。结合村情,因地制宜,成立**区兴村醇香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上海绿然投资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免费培训等扶持措施,吸引更多农户加入玫瑰花种植,现建成1000亩玫瑰花(保加利亚“大马士革”)种植基地及20亩玫瑰产品加工基地, 2015年带动农民增收130多万元,预计到2020年种植规模可达2000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发展梨园300亩,年产量达600吨,年纯收入约150万元。近两年来,该村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积极引导村民在村庄道路、宅前屋后种植观赏价值的四季玫瑰,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明显的玫瑰小镇。 

3、**镇民主中心村:民主村位与“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线上,十里山自然保护区覆盖全村。境内环境优美,被誉为“十里绿色长廊”。103省道、合铜黄高速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19.37平方公里.其中林山面积28000亩,茶园面积800亩。民主村有全国劳动模范方咸松、革命烈士方和平、元朝进士杜国贤、清朝大将宋荣华、**好人谢光荣,历史古迹三折岭亭、盘所楼等等,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和好人好事,弘扬家风家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在美与内蕴美的有机统一,增强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民主村两委明确“打好绿色牌、做活茶文章”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茶、旅游经济,把民主村打造成为省道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通过这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场调研座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都呈现了出彩的成效:村庄规划突显特色、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容面貌整洁美化、乡风文明惠风和畅、产业发展显现效益。但我们也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在思想认识和群众参与方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有些乡镇还没有找准定位,存在“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和“干部埋头干、群众围着看”的现象。没有去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对农民的所思、所愿、所想不了解,在如何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上办法不多,未能真正发挥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在资金投入方面。按照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庄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资金的投入需求势必越来越多,现有的资金和筹集渠道远不能满足建设需求。 

3、在村庄建设方面。一是由于皖南村庄大多依山伴水而建,受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村内可利用的用地空间十分有限,在卫生改厕、污水处理等方面离省、市考核要求仍有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如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等难以设置;二是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重,但乡镇普遍缺乏规划、建设等方面专业人员,中心村部分建设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村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被淡化,一些乡村只建新求洋,风格单一,乡村建设像城市公园。农村特色风貌不强。 

4、在产业发展方面。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受各种因素限制,精品化、规模化、效益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加之,村庄地处偏远,农村其他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仍比较难。在加快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上尚缺乏持续动力和永久生命力。 

四、美丽乡村建设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让改造后农庄更像农村。突出全域化的新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倡导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因地制宜、还原自然,保留村庄传统风貌。在改造村庄建设,充分采用砖、石料、木、竹等当地材料,尽可能的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工匠手法,显现地方特质。结合各自乡镇、村庄现有特色,打造特色乡村体现一村一景,打造特色村,优化村镇布局,突出因地制宜,强调规划引领,避免千村一面 

2、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政府引导与尊重群众自主选择相结合。群众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要力量。首先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政策,增强群众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抓手,来改变村居环境、增加收入,构建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早干早得到,解决“要我干”为“我要干”的问题。其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村为主”工作机制,坚持把群众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环节,如规划编制、项目安排、建设实施、后期管护等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关键是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带头率先主动作为,着力提高群众的素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村里的知名人士、能人等社会力量,实行群策群力,使群众真正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最大限度凝聚共建合力 

3、培育产业,画饼与做饼相结合。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最核心的是要发展产业,重点是促进产业融合,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探索“生态+文化”、“乡村体验+民宿产业”等模式,坚持不懈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日益壮大农村经济,才能给美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这个抓手,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发挥到最佳的经济效应。 

4、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给乡村旅游增色添味。坚持把突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作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充分考虑自然地位、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风土人情等地方特征,切实可行保护并弘扬乡村文化特色。皖南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应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西递、山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用城里市民、境外驴友的视角统筹布局乡村旅游,具体而言,在村庄改造过程中尽量保护利用古老的房子、古树老桥以及老石板路等,在村容风貌打造过程中充分留足风土人情味、乡土气息味、大雅风俗味、自然生态原味。同时,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绿化要结合美化,添色增香多种当地树木(彩色树),当地花草(木本、藤本、花期长),绿化种植应形成规模效应,体现乡土气息的美感和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营造土生土长、浓烈气息的乡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体验游、徒步游、自驾游和休闲游,把乡村的旅游资源和土特产吸引和留住乡外的游客。 

5、强抓环境整治,加强对达标后的美丽乡村后续管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三改”(改水改厕和改善环境)、四化工程(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打造美丽乡村品牌。筑巢引凤全面提升村居环境品质,实现人居环境优美,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对美丽乡村的后续管理,持续加大长效管护资金投入,有效解决运管问题。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中心村在达标建设的同时,增加了许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美丽乡村面临着前期投入大,后期管护费用多的问题,比如,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办公费用、活动开支、后期管护费用;农村清洁化工程日常保洁、清运、处理费用;农村引用水、公共道路、亮化绿化日常管理维护等,后期也是一笔不小的常态化开支。对此,一是省市加大长效管护资金的投入,加强中心村后续管理的指导;二是积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运行管护。三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总结: 

当下(乡)镇村两级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鼓足干劲 

(二)公开规范,全民共建 

(三)做好规划,上下共识 

(四)项目融合,借力使力 

(五)建设经营,通盘考虑 

(六)拆违除乱,整治到户 

(七)整体提升,突出亮点 

(八)强化管护,持续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 

四美三宜二园。 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农民休闲旅游乐园。

篇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我们对屯溪区凤霞村、朱村、歙县水坑村、坡山村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了解,凤霞村美丽乡村村庄整治、招商引资项目岚逸度假营地、朱村绿色产业发展和歙县水坑村村庄保护、坡山村旅游产业发展等独具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调研组成员认为,屯溪区和歙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整治先行,产业为本,富民为重,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当地实际、呼应群众需求,并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做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本调研报告以屯溪区和歙县美丽乡村建设为样本,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的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科学布局,注重规划引领。

1、屯溪区地处市中心城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布点尤为关键,点选好了可以在“起跑”时就赢得主动。因此,在启动伊始,该区先后组织了5次专题调研论证,充分考虑城市扩张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明确了布点选址必须控制在“城市建设规划用地、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周边等重点区域”范围外,并且具备农民适度集聚条件的、未来农村人口永久居住的一批中心村。同时按照“群众积极性高”和“基础条件好”这两个标准,采取自下而上由群众主动申报的方式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点。在好中选优的基础上,启动了8个中心村进行建设,先行确定了凤霞中心村和三充中心村作为示范点。

2、歙县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用美丽蓝图引领统一行动。制定《歙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歙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保留165个中心村、449个自然村,建成10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36个市级中心村。扎实的前期工作,有序的梯次推进,为顺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党政主导,激活农民主体作用。

1、屯溪区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室6组,每个工作组都由一位区分管领导牵头协调并负责落实。住建、财政、农委、发改等分别成立美丽办,选派技术力量强、政治觉悟高的同志具体负责。相关镇村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积极推行领导领建、部门联建、村民共建、企业帮建的联动机制,做到不建成不脱钩。同时,建立“日巡周调”落实机制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选址定点、规划编制、村庄改造、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的开展中,运用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开展调研座谈、政策引导、督查协调等方式,强力推动广大农民群众共建美丽家园。凤霞中心村和朱村中心村在建设中,把党政主导和农民主体紧密结合,双轮驱动、发挥作用,其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

2、歙县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采取“党政主导、党员带头、干部主抓、农民主体”的推进模式,着力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一家一户做不了、政府包办办不好”的难题。这也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既需要高起点、宽视野的规划,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各项基础设施之中,还需要总体统筹协调相关镇村打造自己的特色,没有区(县)、镇(乡)、村周密的谋划与安排、严密的组织与实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就是无本之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强有力推动,只有发挥好党政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激发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注重环境治理,强化节点打造。

1、屯溪区始终把环境治理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突破口,按照“一节”、“两园”、“三清”、“四改”、“五林”、“六化”的整治思路,2013年以来共整合涉农资金4897万元,落实专项资金7350万元,重点实施了公共服务设施、垃圾污水处理、道路硬化亮化、安全饮水等10项惠民工程,做到了“五个到位”,即:拆到位(拆除危房、破旧房屋、残墙断壁);清到位(清理垃圾、污泥、杂物);整到位(整治乱搭建、乱堆放、乱扔倒);建到位(有序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管到位(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标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实现整治建设和管护工作常态化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歙县在环境整治中做到整治与提升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让村庄环境变靓,以“三整、四化、五清、六改”为重点,通过“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清淤、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危破杂物房,改水、改厕、改圈、改园、改棚、改线”,提升村庄环境质量。这让我们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能有效激活村民参与建设的热情。

(四)注重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屯溪区立足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计划并取得实效。其中7个省级中心村均达到省级 “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凤霞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优美环境,借势培育养生休闲新型业态,成功引进亿元项目--岚逸度假营地,发展“美丽产业”。朱村通过土地流转,陆续引进五彩水稻、莲藕基地、猕猴桃基地、湖羊基地等项目,产业发展逐渐壮大。同时,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脱颖而出,大棚蔬菜、养殖等农业专业合作社69家,入社农户800多户,家庭农场55家,并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就地创业2000多户。到2016年底,各美丽乡村农民年均纯收入14000余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以上,凤霞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50万以上。

2、歙县坚持将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一是产业发展有特色。积极创建“一村一品”示范镇、示范村,深渡镇荣获全国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镇,43 个村获市级及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 9 个村获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二是乡村旅游显活力。全面实施“旅游+”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其中: 棠樾、雄村、许村、昌溪等古村落,重点抓好历史遗存、自然风貌保护和徽文化传承,走“旅游+古村落”路子; 塔坑、漳潭、忠堡、宋村、卖花渔、蕃村等村,发展柑桔、枇杷、茶叶、葡萄、盆景、花果等产业,走“旅游+产业”路子; 坡山、大坑源、蜈蚣岭等32 个“市百家摄影点”,走“旅游+摄影”路子。实践证明,农民创建美丽乡村的热情高,村庄面貌变化就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就比较好,美丽乡村建设就有了重要保障。

(五)完善机制,加强乡村后续管护。

1、屯溪区制定出台了涉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长效管理》、《资金整合》、《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和《惠民乐民》等一系列暂行办法和扶持措施。区级财政还专门设立了不少于100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近年来共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配套扩建或新建一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构建了以中心村为主要平台的10分钟公共服务圈。通过开展“十星文明户”评比、组织惠民政策巡讲、创新理事会设置、完善村规民约等形式加强村民自治,提高村民素质。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后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歙县按照“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自来水、绿化亮化等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实践表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一套完善、务实、管用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以科学的制度来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这样的建设才有持久性,才有生命力。

二、存在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下方面:

(一)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据统计,屯溪区近年来农民义务投工投劳约500万元,仅占资金投入的3.6%。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缺失。

(二)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突出,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有的中心村虽然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门前三包实施难。部分村民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乱倒垃圾污水、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要做的事,对于日常环卫管理不愿出资出人,村集体经济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垃圾也不能放到指定收集点,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

(三)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将不可持续。近几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加强宣传造势,部分村乡村旅游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上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功能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游客逗留时间短,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头作用弱。同时,农村其他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也不够,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农业技术应用率低,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意识还比较淡薄,发展高效农业还有不小差距;有的农村产业层次低,农业产业化体系还不健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发展带头人还比较缺乏,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较窄,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是以外出打工为主。如何发展“一村一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仍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四)建设资金压力大。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管理维护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从何而来,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要素瓶颈。目前省市区(县)三级财政安排每个中心村的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当前,部门资金不能有效整合,乡镇财政大多为吃饭型财政,村级集体经济也十分薄弱,乡镇、村以及农民投入较少,筹资渠道单一。另外,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五)项目实施推进难度大。项目实施前,有的乡镇村没有认真结合村民需求进行项目论证,造成完成设计的施工图多次修改完善;有的设计内容虽然作了前期对接,但在招投标过程中受最低价中标及利益驱动的影响,在工程进场施工后,提出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加的意见;还有部分项目由于先天设计不足,缺乏必要的现场勘查等施工设计的前提准备,造成项目招标后工程变更量大、内容多,诸多原因造成工程延期,施工难度大。

三、有关的建议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要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产业兴旺

适当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打造精品村庄。在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每年建设省级中心村数量偏多,资金量分散,很难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村庄。建议:每年建设的省级中心村数,全市控制在40个左右,确保必要的、足额的投入,加大精品村庄的打造力度。

(二)生态宜居

着力壮大美丽乡村产业支撑。围绕发展全域旅游要求,充分挖掘利用美丽乡村资源优势和建设成果,大力实施“林业添彩美丽乡村”项目,加快推进精致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要优先在省级中心村所在行政村中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培育和发展1-2个具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精品村,开发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三)乡风文明

深化延伸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期我省研究出台了《农村文明创建行动纲领(2017-2020年)》,里面提到的(“四倡四反”移风易俗、“五创五评”实践养成、“六台六功”阵地建设、“七宣七进”教育提升等)四大行动,确实能够推动农村乡风民风美起来。要把落实《行动纲领》与全域环境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等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

(四)治理有效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按照“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要求,中心村“保洁和巡查”两个机制要进一步健全,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自来水、绿化、亮化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要执行到位;有条件的中心村提倡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管护服务,确保管得住、用得好。要激活农民主动参与后期管护工作积极性,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划分责任区包保、村民签订房前屋后“三包”责任书等方式,明确保洁义务,落实管护责任。

(五)生活富裕

加大转型发展力度推动“三个转变。当前,从一般村(或贫困村) 向美丽乡村转变,从美丽乡村向田园综合体转变,从田园综合体向特色小镇转变,这“三个转变”成为一些地方农村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充满挑战和活力的新趋势、新引擎。如,歙县溪头镇蓝田中心村经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实地考察后,确定为省级、国家级文明村,2017年被列为全省田园综合体试点(全省仅2 个),包括蓝田、溪头、桃源村。目前,蓝田中心村毗邻的溪头镇建成区、桃源中心村将相续建设美丽乡村,结合田园综合体建设,将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通过调研,我们体会到,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政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不能大包大揽取代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篇三

金秋十月,乘着党的十九大隆盛召开的东风,带着“实现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变的路径选择”的课题,我们**市委党校第57期县干班第二小组五名学员在副班主任刁健的随班参与下,走进基层,先后对徽州区洽舍乡张村村、**区谭家桥镇西潭村、耿城镇沟村、焦村镇陈村村作了实地察访调研并进行座谈交流,经过充分的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咨政报告。

一、摆脱贫困转向美丽乡村的力行实践

通过实地调研,综观实践情况,可见上述几个村庄在摆脱贫困转向美丽乡村方面采取了一些特征鲜明同时又务实可行的做法,取得了积极可鉴的工作成效和经验:

1、注重结合本地条件,抓好规划基础工作。

如洽舍乡张村村制订了专项规划中的旅游扶贫规划、中蜂产业规划与牛张路沿线“花坞”打造规划、农村“三大革命”与污水系统整治规划、美丽乡村整体规划(融合其他产业)。 而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谭家桥镇西潭村坚持保持地方特色,保护村庄肌理,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持乡土气息、村庄原貌,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和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建设,做到村庄改造提升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地方文化相统一。

2、注重特色产业脱贫,求取扶贫真切实效。

如洽舍乡张村村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方坑尖”农副产品商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实施精准到户扶持,发放蜂箱85套扶持17户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中华土蜂养殖;还安排了专门资金支持贫困户养殖土猪、土鸡、清水鱼和特色种植业,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而焦村镇陈村村社屋中心村毗邻**景区西大门和自驾游奇瑞**宿营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村庄对外旅游形象和服务接待能力,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并依托村中农家乐设施发展旅游服务业。他们还成立丰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上海仙源发展有限公司提供资金,村里负责鱼池、道路、土地等生产资料及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公司+村委会”模式进行合作运营,重点发展冷水鱼养殖,藉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3、注重依托现有资源,引入相应项目发展集体经济。

如洽舍乡张村村两委依托在建的光伏项目、中蜂科技馆、流水鱼池和张村教学点租赁,积极探索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资产收益共享新路径。他们在联挂单位市发改委、帮扶单位区房管局等支持下,实施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先后共投资109万元建设光伏电站2个,预计年可实现效益10万元。该村还深入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成立了醉美张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汉臻发展投资公司合作的大地乡居民宿项目首批12户14幢已完成改造。另先后建成张金线旅游步道、金村旅游广场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而谭家桥镇西潭村为推动特色种养带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旅游新模式,流转土地200亩,用于建设“西潭花海”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该村又依托上海**茶林场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当地民宿和农家乐旅游,村委会将适时成立旅游管理公司,将本村现有的留杯荡、三八队茶园及汪氏宗祠、箬岭古道等景点进行线路包装,与茶林场进行合作开发,在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知青小镇建设的内涵,提升**东大门的对外形象,从而实现由破落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变。

4、注重对标落实系列政策,聚成合力精准脱贫。

如洽舍乡张村村开展建档立卡,对贫困户摸底调查并针对性就业帮扶,实现3人就业。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向农户发放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助资金,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实现到户森林补助7.54万元,安排贫困户从事护林员1名,年收入7000元;村组道路保洁员1名,年收入4500元,安排河道整治项目资金2.4万元,其中安排贫困户15人,人均收入300元。还有就是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采取“1+1+1”的合作方式即农商行+大户企业+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村里已有10户成功实现小额贷款50万,户均年可实现收益2500元。另外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实施教育扶贫,有2人享受各项贫困学生优惠政策。按照“保、治、防”的工作路径,在提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水平基础上,确保贫困人口医疗费用“351”政策和“180”政策落实,累计发放医疗补助3.35万元,切实减轻贫困人员看病就医的负担,减少疾病导致的支出型贫困发生,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兜底。扎实做好“一对一、全覆盖”帮扶工作,安排6户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实施政策兜底脱贫,累计发放低保、五保、高龄补贴资金9万元,提高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注重整治村庄环境,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如洽舍乡张村村稳步实施“两个转变”工作,大力开展“平安村居” “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加大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力度,组织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中来,通过植树、造林、卫生清理等公益性活动的开展,全村环境卫生、绿色质量提升、和谐稳定等都得到明显改善。而耿城镇沟村、焦村镇陈村也都以村庄绿化、改厕、卫生保洁等为重点,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并自觉维护好村庄环境。

6、注重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添彩。

村史馆的落成,是乡村民间文化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又一亮点。为了深入挖掘村史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描画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图景,谭家桥镇西潭村利用村中的汪氏宗祠建成了村史馆,述说着一个个或旧或新的村庄故事,展示着西潭村发展变化的历程。耿城镇沟村在村部周边通过恢复“百岁古牌坊”,新建“百岁广场”“百岁长廊”“百岁公园”“百岁门”“百岁井”等系列设施,为沟村中心村弘扬长寿休闲文化,发展民俗旅游奠定基础。同时,实施农民新村健身广场暨停车位建设,对中心村老街道路面实施提升改造,恢复石板路,将沟村打造成一个记得住乡愁的特色乡村。  

7、注重强化党员干部引领带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如洽舍乡张村村两委一班人心系乡亲父老,切实为群众谋利益,注意加强村党组织对村里扶贫攻坚及美丽乡村建设全部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管理党员、开展活动、服务发展的作用和村两委干部主心骨和领头雁作用。耿城镇沟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党员、村民代表带头拆除规整余房,主动让地让路,并认领村庄保洁、绿化维护等岗位,带动身边群众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他们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优秀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太平好人(1人)、星级文明户(48户)、最美庭院(11户)、以及一批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

二、实现贫困村转向美丽乡村的可行路径

如今,正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这不仅是我们党必须去完成的对人民对历史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和政治任务,而且,实现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变,也是我们**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现实三农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立足市情实际,结合各地实践,从中汲取经验,探索可行路径:

——把脉处方,靶向施策,积极实施惠民工程:

要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同时为贫困户“量身”制定精准扶贫措施,要紧密结合各个贫困村的具体实际,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引项目、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引进企业扶贫加工点,加大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变农村面貌,着力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并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以开展月潭水库等大中型水库移民项目和扶贫项目工程为契机,大力兴修需要移民搬迁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以第二轮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借力助推相关贫困村的扶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另外要创造必要条件,争取实施光伏扶贫项目。

——发挥各种扶贫政策的积聚效应,合力促进精准脱贫:

要强化精准扶贫意识,认真了解一村一户致贫原因,找准贫困症结,对症下药。要在对贫困户摸底调查并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实施就业帮扶脱贫,安排贫困户从事护林员、村组道路保洁员等公益岗位的工作。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实行金融扶贫。另外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另外实施教育扶贫、医疗健康扶贫、实施政策兜底脱贫,总之就是要发挥各种扶贫政策的积聚效应,以期获得合力促进精准脱贫的最终效果。

——发展产业、促进开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

要把扶贫攻坚的落脚点放在旨在造血机制打造的产业发展上,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坚持将项目申报、资金安排尽可能地向贫困村覆盖、向贫困户集中区倾斜,通过强基础、提实力、增后劲,助推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变。按照政府引导、平台运营、社会参与、集中安居的建设模式,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项目,全力打造产业园,在项目区内除了因地制宜地建设诸如桃李园、杨梅园、荷花园、桂花园、玫瑰园、郁金香园、紫薇花园等植物园外,还将通过乡村旅游产业扶持政策,着力发展采摘农业和休闲观光等农业旅游经济,实现扶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强化产业扶贫。特别是主要公路沿线的贫困村要发展乡村旅游,高标准建设农家乐,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建立某些特色大棚瓜果种植基地,使基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大棚返租到户,租金收入全部归村集体,这样每年可增加一部分集体收入,然后根据财政资金构成比例,对于扶贫专项资金产生的效益,拿出一定比例进行分红,让每户都有增收。

——建设种养基地,搭建合作平台,支撑农村发展:

在一些条件具备的贫困村,由村委会和合作者共同组建相应的特色农业种植或养殖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和生产、销售分离模式共同管理。在充分尊重民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引进财政资金,借助土地流转来规划种植养殖小区,改善农村环境,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同时对村民加强技术培训,从别地聘请种植专家,为种植户上课培训,现场指导,并签订瓜果种植管护协议;为拓宽销售渠道,还须想方设法与有关瓜果协会以及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合作,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帮助建立乡村网店),确保群众增收。要引进公司,通过公司化运营,为农村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多方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

要落实“政银企户保”机制,打捆使用涉农资金,发挥有限资金的撬动作用,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对符合上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美丽乡村等各项资金补助项目,加大申报争取的力度,多方争取扶持政策集中推进“转变”工作。同时,所在乡镇政府积极牵头引进各类投资主体对贫困村注入资金,进行联合开发建设。  

——动真格整治村庄环境,有效开展文明共建活动: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实施“品质乡村”行动,在环境整治、文化建设、民生工程方面做足文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要围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环境和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的目标,坚持按照“农村的风貌、城市的功能、地域的文化”的理念和“彻底治脏、全面治乱、重点治差”的要求,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抓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自然村建设,强化重点项目推动,用重点项目带动贫困村转向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加强环境整治、设施完善、管理服务规范是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在抓好条件好的自然村创建的基础上用点来辐射,快速推进其他自然村的建设工作,达到整体联动、全面推进的效果。积极开展环境清理、道路绿化、排水沟清淤、旱厕改造等“三大革命”工作,在村庄绿化亮化的基础上,实现村内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做到内部管理城市化、外部环境乡土化。开展 “三线整治”,全面实施电力电话电视三线整治工程。要对标补缺,强化整改落实。各个主动申报待验收的贫困村要严格对照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标准,补差补缺,进一步强化本村的全域环境卫生整治,特别是房前屋后、村庄沿线等卫生死角的清理,加强日常管理,严防“脏乱差”反弹,确保村庄整洁清爽。还要突出重点,提升建设品味。以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结合村庄建设定位和文化传承,在细节上下功夫,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地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田园风光结合起来,使乡村旅游和美好乡村建设融入徽州文化元素,把徽州文化保护利用起来,把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起来,高标准打造绿化节点小品、村史馆、美丽庭院等乡村特色亮点,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同时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定期评选星级文明户,开展文明村、“五好文明家庭”、“好夫妻”、“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营造争做文明人文明事的良好氛围,把村庄面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文明素质一起提升上去,真正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充分发挥组织力量的优势,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实行政府主导、乡村主体、部门指导、群众参与的机制,并建立责任制分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确保“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变”工作组织落实有力。同时要强化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村两委负责人的主心骨和领头雁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鼓励能人返乡致富带富。

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是首次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又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一对应。

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它涵盖了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

**街道部分区域是长株潭绿心保护区的核心区,受各种因素限制,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难、农村区域规划实施难、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紧张等一些问题。

通过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具体结合**街道实际,**街道下一步要加大资金投入。在抓好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确保各项配套资金落实,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探索市场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加强环境治理。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饮用水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村民环保意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

美化人居环境。通过提升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乡村绿化等基础建设工程,切实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品位,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

选准做强产业。要立足区域、产业和环境实际,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做精做强产业扶持,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带动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带动农民致富,因地制宜、找准优势,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加工业,结合观光业,帮助农民获得长远的、稳定的收益,让农民对建设美丽乡村充满期待。

提升管理水平。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利用网格化管理;组织开展大排查、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完善配套设施。推进综合文化站、娱乐中心、图书阅览室、健身器材、活动广场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设施的建设,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在城市一样舒适安心的环境。

浓厚农村文化。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落地生根。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创建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新农村文化活动,进一步充实浓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

提高村民素养。美丽乡村的容貌最终还是体现在村民的身上,积极开展文化、技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活动,让“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村民的整体素养,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篇五

在**坳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希望北高庄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所以,就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努力,从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能详细思考的话,就不难发现,如此大兴土木,其实并非美丽乡村的实质所在。笔者以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能够坚守住文化魂魄,只有文化魂魄,才是**坳美丽乡村成为最美的标杆和旗帜。如何才能够守住文化之魂,成了我们的一个显著话题。

文化之魂就是**坳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尊重各地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例如袁家村、马嵬驿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特殊的价值,就在于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塑造。这样的文化精神必须要渗透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个细胞中才能够成功。既然如此,尊重和挖掘就注定会成为守住文化之魂的第一步。只有尊重本地的文化传统,才能够让**坳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一个多元的态势,也只有不断挖掘当地的文化气息,才能够凝聚**文化的魂魄,这就是**坳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特殊点所在。       

另外,坚守**文化之魂,除了挖掘和尊重外,更为离不开的就是传承。如何才能够进行有效传承,永远就是一个话题。对于我们来说,**文化传统就是在于人的价值呈现,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我么一方面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因为文化传承必须能够有人的因素,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需要增强财政补助。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坳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现实和可能。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随着文化传承的加速,**坳美丽乡村建设也注定能够呈现一个多元的姿态,在一个文化多元的形态下健康发展。

不难看出,对于**坳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如果没有了地域特色文化之魂,也就没有了精气神。在**坳美丽乡村的建设上,就需要有着这样的一种态势,让**坳美丽乡村能够呈现一种文化之魂的姿态,从文化多元出发,懂得坚守,也懂得传承,从而实现**坳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成功。

北高庄村位于登封市中岳区的**东麓,全村五个村民组,七个自然村,300余户,1300多口人。

该村在**旅游三大景区中,优越的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山水资源、底蕴深厚的古代帝王文化(汉武帝、武则天、乾隆)、隐士文化(卢鸿一、徐霞客、张福成)及其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说故事,以酒文化传统制作技艺、二十四节气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淳朴的乡风民俗等,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2015年以来,中岳街道办事处全面落实“登封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根据中岳区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状况,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登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基地为动力,以**坳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在北高庄美丽乡村大面积基本建设业已结束的基础上,在加快引进项目配套产业的同时,北高庄村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以挖掘整理本土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把文化贯彻融入北高庄村建设的全过程,是实现“山水北高庄,文化**坳”的灵魂所在。因此,根据该村较大的的物质空间分布,简单地建设几个雕塑等,不但远远不能反映北高庄村的独特文化现象,而且也远远营造不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更不会出彩。因此要根据空间布局来统筹安排文化场地设施,通过彩绘文化墙、雕塑、展板、宣传标语等艺术形式,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把**坳特色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北高庄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教育引导村民和游客,树立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价值理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标志景观与视觉景观,丰富和提升**坳的乡村旅游内涵和品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让北高庄更具魅力。其建议如下:

一、在**坳村入口处(停车场),营造一种浓浓的地方特色文化氛围。即以大型图文并茂的展板   (个)、雕塑   (个)等作品,集中综合展示本村乾隆与**坳、武则天与懿赐金樽酒、徐霞客与**、卢鸿一与《十首十志图》、中岳道教、二十四节气等重要特色文化及其艺术产品,使游客抵达景区停车场后,通过这些文化艺术作品展示,全面系统地了解该村的文化现象及其内涵。

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三孔窑)广场及其周边,主要展示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雕塑  (个)、墙体彩绘  (个)、展板  (个)等形式、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艺术作品。

三、村西农耕博物馆三角地带周围,重点打造以“农耕文明与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的雕塑  (个)、墙体彩绘   (个)艺术作品。

四、卢崖寺前的卢鸿文化园及其周边,突出以卢鸿文化、徐霞客与**等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的雕塑   (个)、墙体彩绘   (个)、展板设计制作   (个)等作品。

五、村主要街道两侧村民居家墙壁,以墙体彩绘   (个)为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村规民约等内容。

六、村委办公楼及其周围,是当前村民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集散地,原则以北高庄重点特色文化展板、彩绘、雕塑等艺术作品综合展示为主。

如果以上建议切实可行,将组织具有丰富设计与施工经验的专业团队,以专业、诚信的价值理念,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文化穿线、突出特色、企业化运作”的总体思路,加快对**坳历史文化向旅游景观小品的转化设计,对以上提出来的区域空间主体布局及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村中空闲地进行节点雕塑、彩绘等小品打造,尽快形成北高庄特色文化聚动力、产业文化促发展、时代文化促和谐的新局面,努力把**坳打成为一幅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粉墙黛瓦熠熠生辉的“诗意栖居”动人画卷,使**坳独特的文化底蕴绽放新的光彩。

篇六

2016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农委的总体工作安排,自己联系分管工作实际,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课题,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了解了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历程,分析了当前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形势任务,梳理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明晰了下一步工作开展的方向路径。

一、主要历程及工作成效

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充分依托我市农村交通便利区位优、资源丰富经济强、气候适宜风光美、历史悠久底蕴深的优越条件,坚持在决策上优先考虑、政策上倾斜引导、投入上全力保障、工作上积极探索,推动我市在农村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省前列。

1. 农村小康享誉全国、新农村建设领先全省,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村小康建设享誉全国。我市农村小康建设工作基础好、起步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全省产生过重大影响。199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市农村小康建设的十年规划》,提出建设100个小康村和100个稳定脱贫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此为契机,我市的农村小康建设拉开序幕。1992年抓了100个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当年建成127个小康村;1993年到1994年,重点抓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平川、丘陵地区农村小康建设,一批乡镇率先进入小康行列,实现了由村到乡、由点到面的跨越;1995年以后,全市转入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攻坚阶段,加快了27个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步伐。1997年底,全市累计建成4个小康县(市、区)、79个小康乡镇、1756个小康村,143. 6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小康水平,经省委、省政府考核验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整体基本达小康”和“稳定脱贫”两大发展目标。1992年、1993年、1996年省委连续在我市召开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小康建设座谈会、山区小康建设现场会;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召开了全国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我市小康建设经验。

1997年以后,市委、市政府结合市情,提出建成宽裕型小康市的奋斗目标,全市农村发展转向宽裕型小康建设新战役。到2004年底,全市12个乡(镇)、319个村,34. 58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2002年,我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村小康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

(2)新农村建设领先全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后,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出台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构建六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完成三大任务”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围绕“663”总体思路(“六大体系”,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体系,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新体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新体系,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新体系,农村社会保障的新体系,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新体系。“六大工程”,就是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和基层组织建设工程。“三大任务”,就是在“十一五”期间培树200个示范村,建成1000个达标村,搬迁1000个自然村庄),全市坚持以省级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建设为切入点,创新进取、攻坚突破,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截止2012年底,全面完成了规划建设的71个试点村,936个省级重点推进村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建设任务,涌现出了**一大批不同模式、享誉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典型。2007、2008、2009、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

在全力打造点上亮点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面上推进的有效形式,坚持以特色城镇化建设为载体,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按照“布局科学、设施集约、资源共享、服务均等”的要求,突破县域之间、乡镇之间、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行政区划,选择行政区划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城镇辐射带动力强、富村所占比重较大、新农村建设水平相对较高、连片建设已现雏形的31个乡(镇、办事处)约400个村,探索实施了“五环五片”城镇化辐射带动战略,在规划连片布局、产业连片发展、村镇连片建设、资源连片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优先建设的南部乡村新农村连片建设示范区(洞头片)等7个省级连片建设示范区和城区北石店新农村连片建设示范区等三个市级连片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片区内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出现了共建共享趋势,产业发展的关联互补作用全面彰显,在全省产生了重大示范作用。

2. 两轮“五个全覆盖”超额完成、农村清洁工程创新开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两轮“五个全覆盖”超额完成。搭乘全省政策东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效有序、圆满完成了全省规定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共铺设水泥油路1052公里,完成512个贫困偏远山区农村和219个空白村卫生所建设,为546个自然村架通广播电视信号,对445所学校138. 4万平方米校舍进行新建加固,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691处,完成8620公里的农村街巷硬化。建成535个便民连锁店、1188个农家书屋、98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115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人数已达99万人。同时,我市还积极创新,拓展延伸了覆盖范围,实施农村村庄绿化工程,每年绿化300个村庄。高平自筹资金完成了自然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启动动了农村亮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村级文化活动组织、民兵武装、“天网工程”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引领全市农村呈现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农村清洁工程”创新开展。2013年,我市坚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为目标,以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为导向,在全面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在全市广大农村按照“一年快速起步、三年大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示范带动、逐步推进,机制保障、长效运行的原则,实施了以清洁能源普及、环境卫生整治、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截止2013年底,在农村清洁能源普及利用方面,全年农村煤层气共新增3万户,全市农村使用清洁能源户数达到21万户(其中沼气、秸秆气用户14万户,煤层气7万户),占到总户数38. 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有2103个村配备了专兼职保洁人员,共配备乡村清扫保洁人员7686人;有1407个村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共清运垃圾110万吨,已完成改厕任务12691座。农村污水处理方面,10个村污水处理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完成。在村庄绿化方面,120个村庄绿化任务圆满完成,共完成进村路绿化163公里,街道绿化145公里,建设环村林带(片林)1275亩,可视荒山造林1. 31万亩,建成小游园、小广场75个、面积6. 03万平方米,极大了改善了村庄环境,顺应了农民期待,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为全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3. “美丽乡村”评选率先举办、城乡发展一体化“百村”建设探索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1)“美丽乡村”评选率先举办。2012年,由市农委、市旅游文物局联合举办,太行日报社、**广播电视台、**在线等媒体全程支持,我市在全省首家开展了“最美乡村评选”活动,通过候选村推荐、集中宣传报道、市民参观体验、网络报纸投票、专家评审5个阶段,评选出了城区洞头村,泽州县东四义村、土岭村,高平市侯家庄村、高平市果则沟村,阳城县皇城村、蔡节村、孤堆底村,陵川县凤凰村、丈河村、锡崖沟村,沁水县湘峪村等12个村为**市首届“最美乡村”,吸引了省内外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三年多来,首批12个村依托首届“最美乡村”品牌,利用评选活动带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区位条件优越、历史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特色项目,加快建设农家乐等服务产业,全部成为了全市一流、全省知名的旅游名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全市乃至全省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走出农旅结合加快发展、美丽乡村促进增收的改革发展新路探索了方向、提供了借鉴。

(2)“百村”建设探索实施。为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克服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我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百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在基础好的新农村取得突破,示范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按照“村庄宜居、产业发展、环境清洁、文明和谐、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城郊城镇化带动型、工矿企业支撑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型、农旅一体乡村旅游型四种类型,在交通沿线、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重点区域,择优选择新农村建设基础较好、自主发展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120个村加快建设,按照竞争淘汰的方法,到“十二五”末建成100个农村全面小康标杆村,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子”的“百村”建设新路。随后,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全面启动,各候选村积极反应、迅速行动,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抓好一村一品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宜居水平,抓好民生事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抓好民主政治建设、提升文明和谐水平,抓好人居环境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五个重点,全面铺开了各项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了一批引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美丽乡村”排头兵。

4.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三级联创”工作卓有成效,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1)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14年以来,根据全省统一安排部署,我市坚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坚持以加快建设美丽**、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规划纲要、制定了行动计划,由农委牵头协调,市直相关单位配合实施,扎实推进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的宜居示范工程;以采煤沉陷治理、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为重点的农民安居工程;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完善提质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明显提升、住房条件大幅改善、垃圾污水有效治理,实现了农村村容村貌、发展环境、宜居水平同步提高。

(2)“三级联创”卓有成效。宜居示范工程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和方向,我市坚持把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省农村人居办确定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分级创建、分类示范、分步实施)工作思路,结合农村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良好基础,借鉴我市率先开展“最美乡村评选”、“农村清洁工程”、“城乡一体‘百村’建设”等创新工作的先进经验,注重经验总结、强化典型示范,累计完成了高平市良户村、阳城县上庄村等18个省级,40个市级、93个县级特色明显、类型多样、代表性强、知名度高,具有较好旅游基础、具备旅游开发条件、拥有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形成了省级为核心、市级为补充、县级为基础,要求统一、各有侧重、三级联动、互促共进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格局,成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举措、美丽**建设的新支撑、全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二、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相比、与建设美丽**的要求相比、与发展全域旅游的任务相比,尚有一些实际困难和薄弱环节急需破解。

1. 规划编制有待加强。由于一些村庄没有编制建设规划或建设规划不够系统全面、科学合理,导致项目实施后,有的布局不合理,影响村庄整体美观;有的与其它重点建设工程相冲突,不得不改建、重建,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甚至有的村庄花上百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却由于劳动力转移或子女就业等原因,很快成为了空心村,造成公共资源投入效率十分低下。

2. 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推进机制上,由于不统一、不明确,横向上,职能部门各自为战,难以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合力;纵向上,部门职责不对口、不一致,影响了工作的统一部署,同步推进。推进措施上,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基础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实力各不相同,总是习惯于全面覆盖、统一平推,难以形成典型效应,在以后工作中,在扶持政策和推进举措方面,一定要遵循差异化、个性化理念,找准着力点、增强针对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发挥最大效益。

3. 投入力度有待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仅需要精力上的付出,更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然而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煤炭资源统一整合,“五小企业”陆续关闭,农村集体收入严重萎缩,美丽乡村项目大多是公益性质,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工作推进最大短板和主要瓶颈。

4. 长效机制有待健全。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建设发展工作不断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后期管护没有跟上,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损毁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使用寿命。比如部分村在街巷硬化时没有规划排污管道,导致雨水和生活污水在街道上肆意横流。农村煤层气、沼气推广利用上,工程运行成本较高,超出农民承受能力,由于缺乏长效运行补贴机制,造成许多工程负债经营、甚至停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 农民意识有待提高。由于受观念素质影响,部分农民没有认识到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维护上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影响了公共设施的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部分农民缺乏应有的大局意识和法律意识,建新不拆旧,导致一户多宅、空心村现象严重,制约了村庄规划的实施、村容村貌的改善和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

三、意见建议和努力方向

农村发展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美丽乡村是美丽**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在一如既往抓好现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措施举措,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发展全域旅游增色添彩

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组织保障。一是要强化组织机构。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以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在市农委内部,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专门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同时明确和强化各县(市、区)和有关市直单位相关工作职能和机构力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严格督查指导。按照“日常监督、专项检查、重点督查、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建立调度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调度协调会议,常态化深入各县(市、区)和重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征求意见建议、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工作落实,实现工作目标明确、协调有力、推进有序。

2. 做好规划编制,强化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约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方面多、推进难度大,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规范、约束作用。一是科学编制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在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下制定一个高水平的集中连片创建整体规划。要坚持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大趋势,遵循村庄演进变化的规律,科学规划农村空间布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要坚持综合考虑现有村庄在引导发展、聚集发展方面的功能和定位,整治哪些村,做大哪些村,科学论证,统筹谋划。要坚持把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一规到底,久久为功。二是强化规划刚性。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要坚持把规划作为落实总纲和行动遵循,坚决做到不在规划范围内的项目一律不实施,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奖补,确保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农村发展规律,切实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按照建设时序,最大限度避免了“翻烧饼”、“走弯路”、“胡子眉毛一把抓”现象的发生。

3.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强化美丽乡村产业支撑。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支撑。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使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保护互促互进,协调发展。重点在做大产业规模、做长产业链条、做强产业品牌、做高产业效益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种养业专业示范园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综合示范园,把示范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环境优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引领产业发展。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业态。运用现代农业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鼓励农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深厚的传统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4.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建设美丽乡村涉及主导产业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精力上的付出、更需要在财力上充分保障。要加大各级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要创优投资环境,推进金融创新,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创设产品,铺设网点,提升服务,多措并举满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所需。要做好资金整合,把美丽乡村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集成政策、集中资金、集合资源,新上重大项目优先规划安排、各项惠农政策重点倾斜扶持、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捆绑投放,推出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切实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分级负责、合力推进,凸显了政策资金的整体合力和放大效应。

5. 注重因地制宜,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效应。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基础各部相同,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工作方法,突出建设精准性、类型多样性,充分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围绕城郊城镇化带动型、工矿企业支撑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型、农旅一体乡村旅游型等多种类型,既突出典型代表性也体现了类型多样性,积累总结建设经验,逐步丰富推广建设模式。要注重将交通沿线、乡镇所在地、产业集聚区作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尽量集中连片,通过组团申请资金、争取政策、发展产业、配套设施,形成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资源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不断提高承载、辐射、示范、带动能力。

6. 健全完善机制,强化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要坚持建管并重,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设、确保建设质量的同时,注重把工程运营管护、长效保障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确保各项工程建的到位、管的科学、用的长久。探索坚持分级负责,县级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的责任主体,建立以市、县(市、区)公共财政补助为主导的经费分担保障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纳入政府部门管理范围;探索坚持市场运作,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转机制,培育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维护队伍,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承担日常的管理养护责任。坚持鼓励基层自治,坚持农民参与,将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相关内容列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篇七

**的美丽乡村建设,自2014年开始有计划逐步推开后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环境整治、村庄绿化、河道保坍、路灯安装、旧房整修等建设措施,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优化了基础设施,提升了宜居程度,营造了新农村的美丽景象。然而,由于美丽乡村建设尚是一项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在推进过程中难免瑕不掩瑜,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有偏差。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集村庄建设、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多种要素为一体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然而在实际推进中,部分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比较单一,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实力提升,只注重表象建设而忽视实质需求,只注重基础设施而忽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致使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综合管理、产业协调发展、优秀文化传承等重要要素,游离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之外而得不到有效加强,造成美丽乡村的建设内涵还不深,整体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二是项目建设上还缺乏特色。从整体效果而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设置缺乏个性化,特色亮点不明显,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存在千村一面的程式化倾向,未能很好体现当地的人文特点、传统特色和地域特征,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理念还未能得到有效诠释和全面展现。

三是村民素质还有待提升。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村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质量。就目前而言,村民的整体素质与美丽乡村所要求的内在美、心灵美、精神美尚有一定差距。重权利、轻义务,重眼前、轻长远,重个体、轻全局的狭隘观念;乱堆杂物、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厚葬薄养、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小富即安、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等在农村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促进转变提高。

四是长效管理还需引起重视。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是阶段性的,而维护美丽乡村的美好形象却是长期性的,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此,阶段性项目建设结束后的后期管理,由谁负责,怎样维护,资金如何落实等,尚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精品工程,为进一步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提升建设水平,建议:

一要紧紧抓住一个关键,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村“两委”班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要统筹协调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种要素,全面促进生态环境、产业经济、乡村文化、社会民生等融合协调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和谐了,人民富裕了,美丽乡村的内涵才能得到进一步诠释和升华。

二要牢牢夯实一个基础,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农村文明程度是美丽乡村的综合体现,而体现农村文明程度的关键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素质建设,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大局观,自觉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要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传承民风民俗,弘扬传统美德,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促进新技术、新技能的广泛应用,提高农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要不断深化一个理念,充分展示生态岛的特色亮点。**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要服从服务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需要,在总体布局、项目设置、建设理念、民俗风貌等方面,要将“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三个要素全面、系统、形象地展现出来,并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地域特征、自然景观等,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形成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建设方案,使美丽乡村呈现出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新农村景象。

四要切实坚持一项制度,促进长效常态化管理。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维护美丽乡村良好形象,拓展美丽乡村深厚内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因此,要建立健全长效常态化管理制度,从组织领导上,人员力量上,经费保障上加以明确和落实。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物质基础。要以开展志愿者行动、坚持环境整治制度、发挥“三支队伍”(即生活垃圾收集员、河道保洁员、道路保洁员)作用、落实考查考核办法、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等措施,使美丽乡村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绽放出艳丽多姿的生态之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实现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变的调研思考论文七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256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