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中,有套多太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传承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创作出人民喜爱的文学作品。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文艺创作研修班座谈会发言稿材料汇总【5篇】,快来看看吧。
1.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座谈会发言稿:为国存照 通联四海
黄山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诞生在黄山脚下的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文房四宝”“徽州三雕”,镌刻着黄山人的生命历程;徽州古村落,包裹着跌宕起伏的家国情怀……这些内容足够厚重精彩,但采取什么样的讲述方式能够吸引观众,对我们来说是最大考验。鉴于优秀纪录片普遍遵循的创作规律是“讲故事”——设置悬念、从细节入手、情节环环紧扣,《大黄山》也决定以“故事化”方式挖掘黄山地域文化的内涵。
比如,“国松”黄山迎客松到底经历过什么?打开历史档案,我们从开山和尚普门的笔记、《徐霞客游记》、古代国画大师的作品里分别找到了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大会堂接见厅陈列着一幅巨型“迎客松”铁画,数以百计的各国领导人在画前留影。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还了解到,1972年冬天,黄山发生森林火灾,周恩来同志亲自打电话指示,一定要保证迎客松的安全。从这以后,黄山风景区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迎客松守松人,如今已传到了第十九任。类似的故事在《大黄山》里还有很多,摄制组在深入挖掘素材的基础上,反复甄别,选择“陌生化”视角讲述故事,让细节说话,让史实说话,让中国人的品格与精神落到具体处,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时代价值观。在制作过程中,《大黄山》还引进国际顶尖航拍技术,邀请专业山地飞行员和航拍摄影,通过中外同行紧密合作,纪录片拍摄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黄山镜头。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大黄山》作为国产纪录片唯一代表在哈萨克斯坦哈巴尔电视台播出。《大黄山》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国内、国际大奖。这次制作经历让我们深切认识到,讲好故事是传播根本,精品化才是生存之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使命任务。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作出更多带有鲜明时代印记、彰显时代精神的纪录片精品,为新时代新气象留下真实鲜活、生动详实的纪实影像,向世界展现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2.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座谈会发言稿:顶天立地 与古为新
2017年10月16日,我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壶口斗鼓》《五彩的窑洞》等八个乐章,将原生态民间音乐融入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当来自陕北米脂的46位农民拿起大唢呐,当说书艺人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演唱呈现在北京的音乐舞台上时,全场沸腾了。两个月后,《永远的山丹丹》再次在世界孔子大会的开幕音乐会中为来自全球的1300多位国际友人演出。
这次创作让我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民族管弦乐这一有着近百年发展历史的演奏形式在今天展现出新的精神风貌。记得第四乐章陕北说书《刮大风》中有这样一句唱词“如今陕北也刮风,刮的是和谐幸福风”,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在自觉贴近生活发展,跟上时代脚步。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以生活喻精神,以古老见未来,传统民族文化才能以豁达、乐观的生命精神走进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文化需要发展,艺术离不开创新。2016年我创作了民族清唱剧《大地悲歌》。这是一部为纪念重庆大轰炸中死难同胞而作的战争安魂曲。安魂曲这一西方音乐体裁形式对于民族管弦乐创作来说是巨大艺术挑战。在创作中,我充分发挥民乐表现特色,结合交响合唱并加强打击乐声部的渲染,让我们的民族管弦乐队产生了毫不逊色于西方交响乐团的巨大音响张力和强烈艺术感染力。这次亲身实践让我深深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正以立体、多元的方式实现创新性发展,在融入世界文化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影响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让艰苦求生的地方民族乐团看到生存发展希望。《山西印象》《高粱红了》两部作品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山西和吉林两支面临严峻生存考验的民乐团有了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代表作。演出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让我看到人民对有温度、有深度、有创新的艺术作品的渴望,更让我体会到扎根传统、扎根人民的创作真谛。愿民族音乐的创作之根扎得深些再深些,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吐露新的芬芳。
3.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座谈会发言稿:以人为本 以文化人
今天,戏曲现实题材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坚持以人为本,传递正能量,突出剧种特色,创作出唱得好、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
首先,戏曲现实题材创作要以人为本。戏是演给人看的,必须让观众坐得住、看得进去。这就要求现实题材创作尊重观众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通过塑造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或是虚假空洞口号连篇。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永远是朴实鲜活的舞台形象、生动细腻的人物性格。芗剧现代戏《谷文昌》正是从真情实感切入,在谷文昌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过程中,将他作为普通人应有的愧疚、纠结、彷徨、犹豫一一呈现,这些情感看似平常,却最能拨动观众心弦。观众因此被谷文昌的党性原则、革命初心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
其次,戏曲现实题材创作要以传递正能量为本。戏曲本有高台教化的功能,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华传统美德,陶冶人民情操。现实题材剧本创作要秉承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优秀传统,以饱满热情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很多时候,人们意识不到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性,殊不知,正能量是戏的灵魂。传递正能量与追求艺术境界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许多现实题材优秀作品之所以打动观众,正是因为它们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模范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凛然正气。即便全剧没有豪言壮语,也能让人看到一个个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立在舞台上,将他们的精神品质深深印在心里。
再次,戏曲现实题材创作要以剧种特色为本。中国戏曲诸多剧种独具气质、千姿百态,戏曲创作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剧种特色。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容易落入话剧加唱的泥淖中,常常因为创作者未能很好把握剧种特色,过分强调所谓现代艺术表现手段,而忽视本剧种独特表现方式,忽视传统戏曲的虚拟性特征。回顾戏曲现实题材创作实践,不乏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如豫剧《朝阳沟》《焦裕禄》等,既能较好表现现实生活,又能彰显浓郁剧种韵味。今天的创作者应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不能因题材之“实”冲淡剧种之“味”。
4.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座谈会发言稿:感悟生活 讲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生活苦辣酸甜,有失败,也有成功,有苦难,也有坚守,有迷茫,更有希望。无论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基层有为干部,还是平凡却又不甘平庸的普通人,人民才是时代的英雄,人民的故事才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这是我创作《鸡毛飞上天》的心得体会。
动笔之前,我八赴义乌体验生活,采访数百人,与他们同吃同住。我参与小商贩进货出货全部流程,亲眼看到富二代对父母的叛逆与矛盾,我想写他们的难、他们的心酸,更想写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不甘和突围。还有跟商贩打成一片的义乌基层干部,“归行划市”制定好规则,鼓励自由竞争,我以他们为原型,塑造出邱英杰这样一个基层干部形象。
这部剧播出时,当地百姓晚上在广场看大屏幕,就像小时候我们看露天电影一样,一起鼓掌一起落泪,还有观众认出剧中人物原型。这是我从未有过的快乐,我感觉正和那片土地的人一起呼吸。拍摄后期,我还在改本子,写了摊位升级,“义乌购”起来了;写了互联网,中欧列车发出去了;写了列车,海外中转仓又建成规模了。电脑里的剧本居然跟不上义乌现实的变化!那片土地让我懂得生活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创作者与生活是不可分离、互相作用的,我们挖掘生活,生活反过来也改变我们。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我提醒自己,现实题材创作一定要跟上时代,直面现实,播种希望,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看到探索、坚守、奋斗与突围,通过艺术创作向观众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正是艺术有益于世道人心之处。而要想真正匹配这一要求,就需要创作者具备过硬的转化能力,把时代的伟大与人性的高贵转化成让人感动的人物与故事,把文学经典转化成年轻人喜爱的影视作品。我一直在电视剧创作的路上探索前行,锻炼和培养这种能力,期待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5.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座谈会发言稿:勇担使命 潜心创作
8月27日,我去屈原的出生地秭归县乐平里拜访当地的骚坛诗社。骚坛诗社有600年历史,像是历史特意珍藏的一条文脉,生生不息,从未间断。骚坛诗社成员全是当地农民,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写了上万首诗词,农闲时候聚在屈原庙前,用古老音韵相互唱和。这些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诗人的农民,用写在房前屋后的诗词以及田边地头的吟唱表达普通人的努力和坚持。他们的平静与坚守告诉我们,5000年文脉正在默默延续。文学创作犹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犹如600年前的山山水水,不急不缓。
小时候就听家中老人用“贤良方正”四个字形容故乡的庄重与沉稳,自己都快成老人了,才领悟到什么是“贤良方正”,那便是沉稳、淡然与坚守。构成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主流的,绝不是猎奇,更不是狂欢,而正是这种“贤良方正”。创作如果脱离这种文化品格,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是佐餐小吃而不是“正餐”,否则我们的社会肌体就会营养不良。真正的文学创作最忌讳急于求成、自以为是,许多所谓“深刻”的作品不过是个人主观臆断的文字游戏,与触动灵魂是两码事,更无法呈现真实的中国。作家所需要的不单单是手术刀,更是自觉沉淀的宽大胸怀,饱含深意的沉着淡定与执着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中国每天都在涌现各种各样的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处处都有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作家们如果依然不出斗室、不问世事,却梦想写出传世之作,是万万行不通的。
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能体会改革开放40年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身处伟大时代的中国作家不仅要有直面现实的决心和勇气,更要有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作又不能不急。只要我们愿意为这个时代付出才华,苦练脚力、脑力、眼力、笔力,自觉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就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不负时代与人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文艺创作研修班座谈会发言稿材料汇总【5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