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学习地理是不是都知道地球的公转和自自转,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是每个老师思考的问题,对于它的基本概况大家知道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的教学反思。
一、关于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探究活动
本堂课在结束了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之后,设置了一个分四个步骤的绘图活动。此活动的设置目的是从学生已知的晨昏线、昼夜分布为突破口,并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地轴、地轴与赤道面的关系等知识储备,导出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存在。
为达到此目标,首先我试图学生理解二至日时与晨昏圈垂直的面就是黄道面,这一迁移速度过快,这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认识不够,而如何表达黄道面得再次做符合学生思维的深入思考。其次,为学生理解黄赤交角这一相对较为简单的教学目的,花费了比较大的力气,从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我直奔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去。
因此,探究活动的设置首先得明确借助此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仅为引出黄赤交角可设置更吻合教学目标的稍简单的探究活动。而此活动可在二分二至日的判断、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等的课堂中去实施。
2、把握探究活动的开放度并预估学生的思维方式
听了彭老师的评课我才意识到学生在绘图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绘立体图或平面图的不同思维,而地轴在学生思维中更可以和晨昏线成不同的夹角并有不同的倾向。这一分析证明此探究活动的开放度是较强的。学生在较开放的活动探究中就会有极活跃的思维呈现,而要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达到教学目标得在此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充分的预估,当然这需要不断的经验积累。同时开放度高的探究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合理分配40分钟的课堂时间也是一大考验。
因此,探究活动的开放度需要慎重把控,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与学生交流对话充分预估学生的思维方式。
3、有效处理探究中的生成性资源
开放的活动探究中生成性资源是极为丰富的,特别是错误资源。本节课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位同学呈现春、秋分时,赤道面与过地心且与晨昏线垂直的面出现交角;而另一位同学在表达冬至日时,赤道面与过地心且与晨昏线垂直的面近乎平行。这些生成性资源对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对于本节课不能处理好的生成性资源,应予以保存。
二、关于教学路径整合
地球运动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同时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难点。本节课在突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这一教学难点时,我采用的是从能量守恒到开普勒第二定律再到日常生活类似案例辅助理解的教学路径。而在引入黄赤交角我又采用了从学生绘制过地心且与晨昏线垂直的面到黄道面,再到绘制赤道面,最后到教学视频演示这一教学路径。对于难的知识点的突破,基于高一学生的学情况,如果重新整理教学路径:从观察到感官感受再到日常案列辅助最后到上升理论,这样重难点的突破应该会更为迅速。
三、关于教学实施中点而不破的思维跳跃
喜欢雨
在学习地球公转方向的时候,我特意绘制了与教材不同的地轴倾斜方向示意图。对于地轴的倾斜方向问题,我仅仅提示倾向方向的不同是由于观察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没有拓展。此后,在深入分析地球公转在俯视图中的方向时,我又仅标注了示意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没有标注公转的方向。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要思路清晰严谨且环环相扣,关于地球运动的新授课更应该如此。
路漫漫其修远兮,虽年纪不小但却还是新教师,唯有用心坚持,追求点滴进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的教学反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2719.html
- 上一篇:街道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工作总结
- 下一篇:乡镇政府工作一周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