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从孩子开始,要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要推进学生这方面的阅读,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试着教师需要考虑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第四届领读者大会学习感悟【6篇】,快来看看吧。
1
常学常新,精神和灵魂的再度洗礼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丰富精神底蕴;下联是:向贤者求经,向善良看齐,升华道德根基。总是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所以经常以学习者的角色自居,用“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勉励自己。此次北京之行参加领读者大会,所见,所闻令我的精神和灵魂再度得到洗礼,所谓常学常新,沉静下来后做一梳理,大家共勉。
——写在前面
一、聆听朱永新老师《我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的几点想法。
开幕式后,梅子涵老师老师介绍到:“第一位演讲者是朱永新教授,这是一位钟情于儿童文学阅读的人。他演讲的题目是《我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听到梅老师这么一介绍,我瞬间莫名其妙的开始激动。朱永新老师以他一贯勤勉务实、和蔼可亲的样子出现在发言席上,他的演讲很快把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朱老师说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倘若学生学会了读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掌握了自我教育的工具。这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做老师的要担负起为孩子们选书和荐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我们荐书的最低标准就是要去看书,看过这些书。
朱老师也真诚地告诉我们他自己喜欢儿童文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学的喜爱,是想成为一名作家。当朱老师说到这个原因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上初中的我。彼时,我也怀着作家梦,初一的时候从领居家借来一本散文诗,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还循着扉页上的地址写了两篇稿子寄给了出版社,后期竟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荣誉证书和回执单,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像着了迷似的,经常性写作,经常性投稿,也收到了更多的杂志社的回执。备受鼓舞的我竟想着自己写一部小说,手稿也写了70多页,后来终因种种原因终止了写作,不过那时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爱读书和写作的我。
朱永新老师在演讲中说道: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儿童文学的人。我想说,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是成人,但我们应该常怀赤子之心,常怀赤子之心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这个喧嚣和纷扰的世界中,让我们怀着赤子之心去阅读儿童文学就成了最幸福的事。我们新教育人常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么怎样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呢?这算是其中的一个答案吧。
二、周其星老师的《春天》让我融入其中,潸然泪下;黄雅芸老师的《小房子》让我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我也是带着常人的思维去接受周其星老师的导入的,看到画面时,我也想到了春回大地,鸟语花香,我还想到了冰雪融化,水流潺潺,然而不是这样的,周其星老师讲的是梅子涵老师的《绿光芒》里的《春天》,周其星老师的娓娓道来,恰当点评,循循善诱让我见识了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课,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课应该这样上的。
当周其星老师伴着背景音乐去读《外婆》那篇文章时,我是真的掉泪了,我竟然开始不断地、不自觉地去想我的外婆,仿佛文中的外婆就是我的外婆。诚如梅子涵老师后来点评周老师课时说的那样:散文是不需要虚构的,打动读者的恰恰是作者全部的情感,今天阅读课的现场是沉重的,是有泪水的,因为泪水流着流着就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会让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周其星老师的课真正讲到了我们的心里。
如果说周其星老师的课是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话,黄雅芸老师做的《小房子》绘本课则是以理服人,以理育人。其实这样来评述也是不对的,毕竟感性和理性不能分的那么明朗,因为语文本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黄雅芸老师的课上的特别安静,安静中蕴含着儿童本位思想。这种儿童本位不是一味地去附和,而是让儿童本位真真正正地在课堂上实实在在的发生,通过课堂去填补儿童成长过程中本该有但缺失的或者已经有但不够的文学素养。同样诚如梅子涵老师点评的那样:儿童的本位是不吃素菜的,但生命的本位是需要吃素菜的,所以我们要把孩子的奔跑剥夺掉一些,给他一点文学的小房子或电影。
三、文学阅读和语文学习必须结合吗?你的看法呢?
因为这个问题,梅子涵,王林,黄雅芸,周其星,郭史光宏几位大家足足讨论了一个小时,却把答案留到了明年的领读者大会。结合学段,也引发了个人的一些感慨。
文学阅读与语文学习本身是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的,其一是有着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其二是有着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课程标准》中也说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是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又符合小学语文学习心理。这样看来,文学阅读,尤其是儿童文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是必须要有的,只有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
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文学阅读和语文学习必须结合还是不必须结合,我们需要做得就是带着自己的学生走进“电车学校”,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边的小豆豆》一同成长;带着孩子们走进《巨人的花园》,和那个孤独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爱,善良,助人为乐;我们能够做到,也会做好。
当每次学习或者培训结束的时候,让大家研讨看法或感想时,我经常会说这句话:“我是来学习的,通过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感觉我不再是以前那个我了。”此番归来,用电脑敲击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在想着我经常说的这句话。
2
领略文学化的儿童文学课堂
今年的领读者大会的主题是“文学化的儿童文学课堂”,一开始我没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和其他老师讨论这个主题为什么要这么说,难道 “儿童文学”还不“文学化”吗?
听了几位大咖的讲座,了解的是阅读的重要,中国需要好的原创图画书,需要更多领读者······直到听了周其星老师和黄雅芸老师的阅读课,我仿佛领略到了“文学化”的感觉。
周其星老师的阅读课《春天》,从同学们的自主阅读到老师深入引导,老师的提问不是为了强调正确的答案,每一次提问都是一次触动心灵的呼唤“你最想走近谁的故事?” “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特别是当周老师提问“文章中你觉得谁更爱谁?”这个问题时,把同学们,把听众席上的我带入更深一层对“爱”的思考。于是同学们从文章中极力的发现“爱”,表达“爱”。这时,周老师却告诉我们这个问题不是为了证明谁的爱更多些,是为了让同学们再一次去阅读文章,去书中寻找“爱”的痕迹。我忽然有一种“放下”的轻松,周身被 “爱”包围的感动。这种源于内心的感动是“文学化”吗?
《小房子》是我已经看过许多遍,也给孩子们讲过许多遍的绘本,从读封面、读环衬······黄雅芸老师的阅读课仿佛和我们讲的顺序差不多,但是黄老师的引导总是能把我的思绪带入另一个天地。当同学们都在关注封面的形象角色时,黄老师提示我们发现色彩;当同学们关注乡村寂静的夜晚时,黄老师提示我们“远处的城市之光打破内心的平静”;当同学们关注不断发展的城市里多了许多东西时,黄老师提示我们“少了什么?”;在黄老师一次次的提示下,我们感受了社会的发展,感慨了时代的变迁。同学们思维活跃,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种发自内心的表达是“文学化”吗?
当梅子涵老师和几位嘉宾在台上讨论“文学阅读和语文学习必须结合吗?”这个话题时,我忽然觉得,现在我们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练习,而文学阅读更像是一种修养。就像一块玻璃,矿石里提炼的是玻璃,遇到独具匠心的人就会成为美丽的艺术品。文学化就是独具的匠心,每个人对文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培养孩子们这份匠心,这份修养,才能让玻璃变成艺术品。看看台上的每一个嘉宾,相信他们每个人也会有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但让他们在阅读上闪闪发光的是他们的文学修养,是他们的独具匠心。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钢琴学习者,非常刻苦练琴,所有名曲都熟练的没有瑕疵。当他去拜一位大师学习时,大师却告诉他:这样每天坐在钢琴旁不停地重复练习永远成不了钢琴家。大师让他去旅游,去感受生活,要把心融入乐曲去演奏。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这样吧,把老师的心融入阅读,把孩子的心带入阅读,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仅是语文的练习者,更是文学的爱好者、欣赏者,甚至成就者。
3
努力做温润儒雅的教师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天的北京收敛了夏天的燥热,以更强大的包容性接纳着天地冷暖,万事万物。北京市海淀区,中国高等学府的汇聚之地,行走在其间,更觉自己在厚重历史和博大人文面前的渺小。2018年领读者大会暨CBBY阅读年会会场就设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大礼堂,我从千里之外的乡村远赴这天阔地宽的都市,和全国热爱阅读,有教育情怀的仁人志士一样,都想取一瓢智慧的泉水,或洗濯道路上的阴霾,或用作酿制人生老酒的原料。这次,我真的不虚此行,两天的学习,萦绕在我脑海的就一句话:“努力做温润儒雅的教师”。
第一次接触儿童文学课堂,周其星老师和黄雅芸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充满敬意。梅子涵先生的《春天》一文,从儿童认知年龄来分析,篇幅较长、意境偏深,又有些不适宜儿童阅读的沉重感,本以为这一课会被“呆板、枯燥、憋闷”等贬义的标签贴满,但是一堂课下来,我却深深地享受其中。这像读抒情诗一样美的课堂,尽管是凄美,尽管学生深陷其中联想到亲人离别的伤心画面,尽管参训教师很多也为之动容暗自落泪,却让我无法抗拒这文学课堂的魅力。周其星老师更像是一位诗人,一位安静的会娓娓道来的诗人,不急不躁,四两拨千斤。学生也慢慢在周老师舒缓的引导中渐入佳境,谁也不想打破这份因文学而神圣的值得敬礼的安静。
第二日聆听黄雅芸老师的课,像是欣赏一丛清晨挂满细露的花簇,一丁点刺耳的声音都会打扰这沁人心脾的芳香。缓缓的如同从古筝木琴上曲调流泻时的节奏,文学课堂充满文学意味。我深深地陶醉在黄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陶醉在《小房子》巧妙的情节中,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文字图画本身的知识,还引发了对社会、对环保、对城乡建设的思考。一堂安静的课,一本有趣的书,就代替了成人啰嗦的说教,由讲述道理变成发现道理,学习跟着兴趣走,试问这样的课哪个孩子能不喜欢呢?
不冗长,不闹腾,静下来安静地品读,静下来干净地为师,静下来享受地学习。
心要安静,这是我参加领读者大会首先领悟到的。作为一名教师,不管生活给我们多大的考验,或是多重的历练,从我们步入课堂的那一刻起,胸膛中那颗强大的心脏都要把缕缕琐碎关进心底的房子,还给课堂本该有的一份安静。安静,不只是我们要降低分贝,更是一种由智慧、由尊重、由关爱等形成的一种安静的氛围,我们心无旁骛,我们静下来聆听学生的语言,我们静下来也像学生一样认真的思考。心境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未来。
人要干净,这是由安静内心辐射身体的结果。有人如石,坚硬却易伤人;有人如草,吐满绿意却随风摇摆,还是做水吧,有温度,有心胸,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师者更应干净做人,有善良的本质,有温润的脾性,有宽广的胸怀,有为师的涵养,有不凡的气度。梅子涵先生儒雅,枝叶温柔地向四方舒展,根却坚毅地深扎土地;朱永新教授儒雅,谦虚平和,却掀起新教育的轩然大波;郭史光宏儒雅,年纪尚轻,却引领儿童阅读。能高声尖叫不是有能量,能细语动人才是有能量,干净的、如水的、儒雅的教师多么令人向往!
学无止境,这是永远不变的箴言。不走到高处不知道天地宽阔,不走到远处不知道世间博大,古人踏遍千里读书万卷,铸就了历史璀璨星河,学无止境,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不分高低贵贱。到了北京,听了名师的讲课,听了大家的分享,深知自己的浅薄,更得学习历练。我要安静下来,潜到低处,多学多思,从干净做人开始,从认真做事开始,从探索教育开始,学无止境。
心要安静,人要干净,学无止境,我要努力做一名温润儒雅的教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
儿童文学,美丽的遇见
这次,有幸参加“2018领读者大会暨CBBY阅读年会”,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次美丽的遇见,遇见了儿童文学,真正认识到儿童文学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肩负使命。
李学谦先生在《我对原创儿童文学的期待》报告中,从儿童文学的“孕育阶段”谈起,讲到梁启超一句名言,“欲新民,必自新小说起”,可见梁启超在文学领域所进行的“革命”,是与他的政治改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中国儿童文学背负使命问世,以培育新人救亡图存为使命。
张明舟先生在《儿童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养成》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关注本国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别国的发展,在关心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关心别国的利益。因此必须重视儿童文学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只有从小接触儿童文学,了解、包容世界的差异性,接受、欣赏世界的多样性,才能培养真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成为推动国际间相互理解的重要力量。
幽默风趣的绘本画家田宇曾说:“大人们没有点热情,孩子怎么会有爱和梦想?”是啊,大人不读童书,不懂童书,又如何让孩子爱上童书,从而完成童书救亡图存,与世界和平共处的神圣使命呢?
二、儿童文学,奠基人生。
儿童读物对于儿童,就像食物。儿童文学中蕴含着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我们要给孩子一生所需要的东西,也许孩子不知道,他们需要文学,就像他们需要素菜,但是他们也不知道一样。不一样的童年,孕育不一样的未来。儿童文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记忆。而阅读儿童文学,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朱永新先生说:“童年是时间意义上的故乡,故乡是地理意义上的童年。”可见童年是对一个人是一生的影响。朱永新先生、梅子涵先生走上文学之路,无疑都是受童年时期儿童读物的滋养。
梅子涵先生讲到,美国童话书《最想做的事》,里面的黑人小孩,也是在很小的时候,有了写作的冲动,而这个愿望与梦想“原比盐的味道更鲜明”,最终成了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
著名导演贾樟柯,也是在偶然看到陈凯歌的电影处女作《黄土地》,深受感触,出了电影院,就立志当一名导演,于是这位新生代导演的人生传奇,从此拉开了大幕。他所拍摄的作品,多有童年的印记,可谓获奖无数,名扬海外。
三、儿童文学,丰盈生命。
我们姑且不谈,朱永新先生和梅子涵先生因爱好儿童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周其星和黄雅芸两位老师吧。
这次大会规模宏大,精彩不断。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两位老师的两节阅读公开课,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是整个领读者大会的亮点。
周老师的《春天》,娓娓道来,引领着孩子们渐入佳境,让孩子们在边读边听边说边思考中,感受“我们在爱中长大,没有微不足道的事,没有轻易忘却的人”,他的课,打动了孩子,打动了专家,也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观众。
黄老师的《小房子》,采用聊天的形式展开,赏美图,听故事,唯美空灵。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也给所有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开始就表现很积极,黄老师让他回答一个问题,见解独到,观点鲜明。后来,老师不再让他回答问题。整节课上,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因为老师不再叫他而放弃举手,尽管有时候,可以明显看到,他有点失望。但是依然坚持举手,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极强的自信心。当快下课的时候,我都替他捏把汗,也替黄老师捏把汗。如果,就这样结束这节课,小男孩会受到伤害,他的积极性,会被挫伤;如果,就这样结束,黄老师的这节课,不能称其为完美。可是,就在我们都很期待又紧张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小男孩又举手了,黄老师说:“你一定要回答吗?”孩子肯定地点点头,然后站了起来,给了一个更精彩的答案,他竟然把语文与文学的区别理解的那么深刻,与刚上课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遥相呼应,他的回答引起了会场雷鸣般的掌声。可爱的小男孩,聪明的小男孩,他今天的精彩,一定是儿童文学的作用;智慧文雅的黄老师,如果不是对儿童文学的由衷热爱,又怎能赢得如此热烈的掌声?一节文学化的儿童文学课,成就了老师,发展了学生。
如果不是儿童文学,朱永新先生,梅子涵先生,周其星老师,黄雅芸老师又怎能有如此丰盈的人生?
儿童文学,肩负使命;儿童文学,奠基人生;儿童文学,丰盈生命。初识儿童文学,的确是一次美丽的遇见。为了那个美好的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行走在生活里,让我们常到文学里去坐一坐,享受文学,享受人生!
5
朗读者转变为引领者
以往和孩子分享绘本故事的时候,每次我们都会给孩子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讲的过程中会根据故事的内容会穿插一些问题,如:《小猪变形记》,请你猜一猜小猪变成大象会怎么做?
其实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老师讲给孩子听。听了黄雅芸老师分享的《小房子》,我茅塞顿开,原来我只是一个朗读者,忽略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们在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上就会是一个缩小版的“我”,所以我们必须摆脱固有的成人讲孩子听的状态。如果我再给孩子们讲《小猪变形记》,我会预留一段时间让孩子自己翻阅图书,会提出让孩子探究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是变形?你对变形有没有一点了解呢?”可以再给孩子一次探究问题的机会,让画面和孩子互动,让每个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绘本世界,让创意无限扩大。不管孩子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我们都要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上看问题,不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幼儿有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有提问题、提看法的机会;有发表建议、参与评价的权利,这样的阅读必定会让孩子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兴趣盎然,从而引领孩子走上阅读之路。
6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性
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我们学校,越来越重视阅读。作为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阅读引领、推进学生阅读,进而引领、推进学生的家庭阅读,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8年9月有幸参加“2018年领读者大会暨CBBY阅读年会”,我的心里是激动的。我带着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的问题去的。大会一开始, “文学化的儿童文学课堂”这一绕口的本届年会主题,让人感到有“文化味”的同时也有点让人不解其意。这个话题也引发了第二天专家们热烈的讨论。那么,儿童文学阅读与语文教学如何结合呢?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儿童读的书不等于儿童读物”,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或接受的文学作品。随着国家及社会对阅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收录到小学课本里。这些优秀的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的作品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悬念倍出,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能点燃学生阅读的欲望。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例如:在儿歌《数角》过程中,“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这种儿歌文学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另外,儿童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学生通过朗诵儿歌、儿童诗,讲故事、读寓言、童话等活动,曲折生动的儿童文学故事以及细致的情景描写丰富了视野,儿童文学以其精美的词句帮助儿童深刻体会语言的趣味,使之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锻炼了学生对于语境的把握和感知。
二、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也说:“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只是为了指导儿童阅读,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是一种职业素养,甚至是做人的素养,这种素养,既有利于你的教学,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情感世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都停留在字词句层面,学生很少从语文学习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也很难实现语文教学对文化的传承和对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具备较高儿童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更能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周其星老师指教梅子涵的《春天》。首先,提出问题看到“春天”,你们想到什么?而学生大多的回答是美景和玩儿乐。“我已经坐在春天里了……”“可是我必须在这春天里去看几个人,在他们的身边坐坐。”春天为什么就不能写人呢?“我”要去看谁呢?接着,周其星老师用他那带有磁性的声音来范读故事,把学生带入另外的一个世界。接下来学生通过与周老师的互读,了解了梅子涵生命中重要的三个人物外婆、父亲和姑妈。“外婆一定会说,大宝我知道。”“父亲一定会说,儿子,是的!”“姑妈会不会说,儿子,那就多带点!”学生们在周老师的引导下领悟了人间的亲情,感动的落泪。
三、优化课堂教学,把阅读课真正变成悦读课
黄雅芸老师指教的《小房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黄老师在台上的自信和稳重影响着学生们。“看到图画书的封面,你们猜想小房子的心情怎样?”黄老师引导学生从景到人物,兼顾图画书的色调来理解图画书所要向我们表达的意思。黄老师范读课文语言亲切,和蔼可亲。在阅读一段段的故事过程中,黄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观察小房子的“眼睛”,能发现小房子怎样的心情变化;观察四季景物的变化,是如何在图画书上表现出来的;观察小房子身边的道路、高楼、行人的变化,看环境改变是给小房子心情带来怎样的改变。黄老师还不失时机的讲解图画书读图方法。用太阳的升降表示一天的时间变化,用月相的变化表示一个月的时间更替,用“环衬”手法(交通工具变化、树木变化、空气变化等等)来表示一个时代的变迁。
一段段故事,一步步的铺垫,把学生的整个思维到调动起来,学生有了要表达,要释放情感的主动性。黄老师恰当的穿插了说写训练。“小房子失眠了,偶尔睡着,他会做梦,他会梦见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写。”“小房子又回到了小乡村,是一个美丽的结尾,又可以是一个开头,同学们,请问小房子后来会怎样?”这些问题都引发学生们热情的参与。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材不但大量收录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同时,也收录很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悦读课和课外阅读的内容,如何让阅读变为悦读,我想黄雅芸老师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好的示范。
总之,让儿童文学课堂文学化,让儿童文学阅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不仅需要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还要有具备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四届领读者大会学习感悟【6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2867.html
- 上一篇:第二次小报童活动心得体会
- 下一篇:幼儿园工作实习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