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央视新媒体实习工作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4 12:04:50 网站:公文素材库

这一次的实习生活学习到的知识和平时课堂上学习的到的完全不同,要充分考虑公众平台的特点,要将新闻做的有趣,让更多的人喜欢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央视新媒体实习工作心得体会,快来看一看吧。

    【实习感悟】

    从七月初开始参加面试、等待央视的入职消息。一直到八月初,我们才终于有机会来到复兴路办公区内部,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活。这次实习中,我被分配到了新闻中心新媒体部,负责“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平台推文的编辑和制作。

    这一个月,我慢慢适应了新媒体的工作环境,也慢慢融入了这个群体。实习期间学到的东西与平时课堂上完全不同。

    央视新闻的定位是什么?

    “央视新闻”是央媒、党媒,但更是一个独立于新闻频道的新媒体平台。所以,“再硬的新闻也要考虑如何在朋友圈传播”,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要将新闻做得有用、有趣,让大家乐于传播。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就要有足够高的新闻敏感度,要了解我们这个公众号的定位,筛选符合条件的新闻素材。

    人民日报的每次推送会包括重大新闻、政策和网络热点,也会有健康相关的推文和一些鸡汤文,这样每次推送都能最大限度地覆盖所有的用户。不过我觉得,在“有用”和“有趣”这一点上,人民日报走得有些远了,央视新闻则显得更谨慎些,每一篇推送都必须有新闻的背景。

    “谨慎”是重中之重

    第一天,主编为我们做培训的时候提到,身为新闻人要有一种“人微而言重”的感觉。每一位编辑的地位或许并不高,但是我们写的东西会被数十万人浏览,我们说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数不清的人。实习期间我一共编辑了近30篇推文,其中25篇成功推送,近20篇收获了10w+的阅读量。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怀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子,认真完成好每一次编辑和排版工作。

    对于一则新闻来说,准确是第一位的,文采居其后。因此,每次做完稿件后都要认真检查,全文事实和观点要一致、有序,不能出现错别字,时间、地点、人物等重要而又易混的信息决不能搞错。

    推文的标题该怎样起?

    怎样起好一个吸引人的推文标题,对于我们几个实习生来说一直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实习第一天我编辑了一篇有关水果含糖量的推文,并取名为《水果越甜所含糖分越高?其实这些水果好吃又不胖!》,后来被责编改为《水果越甜所含热量越高?西瓜:憋瞎说!》标题改过之后,很多人都在后台评论给标题点赞。类似的还有《花钱成为视频网站VIP就能不看广告了?天真!“专属推荐”了解一下》介绍了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APP为会员推送专属广告的行为。《那只出生时“没墨水了”的大熊猫有媳妇了》则是一篇关于棕色大熊猫七仔首次配对的视频档……

    推文的标题到底应该怎样起?“内容为王”和“标题党”,到底哪个更重要?为什么“标题党”自诞生以来一直饱受诟病,但现实中却仍然无法避免?这些不仅是在新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学界不停被探讨的问题。并且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没能找到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评论的重要性不亚于新闻本身

    “新媒体一个颠覆性的特点是受众的主动性”。这既是技术特征上的,也慢慢成为一种新的交流模式。

    评论很重要,这已是众多新媒体从业者公认的事实。但我觉得,央视新闻对用户评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当然,这种所谓“不够”是有客观因素影响的。央视新闻的每一篇推文都有数百条甚至上千条留言,如果让编辑将每一条留言都认真看完并进行精选,工作量实在太大了,而且也没有太大意义。只是我觉得相比其他类似的公众号,我们对用户的留言还可以再多重视一些。

    新华社刚刚创立“刚刚体”的时候,有一篇关于沙特王储的推文可能很多人都看到过:那篇推文只有短短一句话,却由三个编辑共同完成。有网友在后台留言提出了这个问题,新华社的小编非常认真地回复了每一位编辑的工作:一位负责“刚刚”,一位负责“沙特王储”,还有一位负责“被废”。据说这篇推文一发出,就为新华社增加了数十万粉丝量。我想,这与新华社和网友的良好互动是分不开的。

    主编说,微博的一大作用就是要说出网友想说的话,要让网友们通过一个转发就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微博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叫作“舆情监控”,就是要对网友形成一些引导。

    我想,在这个人人都可以生产新闻的时代,评论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新闻本身。

    要“10w+”,还是新闻专业主义?

    媒介是该迎合受众还是该引导受众?一个媒体是该追求“10w+”还是要吃相好看?在现在这个信息量爆表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又该何去何从?

    “一个好媒体,不应该仅以市场为目标。”课堂上,我常常听到这种说法。但是实际工作中,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和我们从课堂上听到的不那么一样。

    那些年有人问我为什么想读新闻学,或者为什么想要成为一名记者。我的回答是,我想亲自体验新闻现场,想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想通过自己的笔来改变世界。

    或许每个新闻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做出“水门事件”那样惊天动地的报道,但是那难度真的太大太大了。就像我们即使来到了“央视新闻”这样的平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也只是寻找新闻素材、追求更多个“10w+”啊。这是一个很现实又很好量化的目标,可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一次课上汪凯老师问过我们:“如果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都在将依赖水军制造十万加作为己任,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在哪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量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也进一步导致了标题党的出现和专业主义的衰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10w+”已经能充当一篇SCI了,只要拥有了流量,你就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潜心研究我期盼中的新闻事业。

    至于新闻专业主义究竟该何去何从,我愿用一生去探索。

    【生活在北京】

    “如果给你三百万日元,你会离开东京吗?”为了疏散东京过于密集的人口,日本政府采取了这样的激励措施,凡是离开东京回到家乡或者小城市找工作发展的,可以得到最多三百万日元的补偿。

    可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宁愿放弃那三百万,也要留在东京。

    会不会有一天,中国政府也出了这样一个政策,给你三十万人民币,让你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找个小公司工作。到了那时,你还会想要留在北京吗?

    来到北京的第一天,刚刚和爸妈一起从外面回来,就近(以及稍稍图便宜)住在了北京西北部的昌平区。第二天早上,我提前两个小时起床挤地铁到复兴路上班。那一个早上,我乘了四趟地铁,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在昌平线上被挤到怀疑人生,最后上班还是差点迟到。那天我不停地和爸妈感慨:北京真可怕,我将来可不要来这里定居。

    可是很快我就反悔了。

    刚来北京的朋友说他好喜欢这里,我却一脸不屑:这里比台北和杭州都差远了呢,人们常常不会排队,坐地铁也不懂得先下后上,过马路也没有车辆礼让行人。但是北京依然对很多人有种神奇的吸引力。

    我也不例外。

    这里有更加光明更多可能性的未来,这里有激励你不断前进的动力,这里有更公平更开放的平台。北京虽然让人觉得压抑觉得疲惫,但是没有背景的平凡人却可以找到更多元的选择。

    这或许就是一个一线城市能让我们感受到的。

    从小在天津长大,北京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帝都,更是一个邻省。它很少成为我心中旅行的目的地,所以也没有在北京长时间停留过。这次实习,应该是我到目前为止在北京生活最久的一次了。

    这一个多月的时光,是又一段与众不同的体验。

    央视的实习作息是上二休一,两天朝九晚六的生活之后可以休息一天。休息的那一天里,我约了很多个朋友一起逛北京。

    刚开始我对北京的感受是,北京可逛的地方可真多。除了老牌旅游景点故宫、长城、圆明园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展览、高校和博物馆。当然啦,还有我喜欢的各种美食和奶茶(可惜没有我最爱的春水堂QAQ)。

    我曾经为了一杯奶茶从西城区跑到朝阳区,结果买完奶茶一抬头就看到了央视的光华路办公区(俗称“大裤衩”)——

    有机会见老朋友,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这就是北京。繁华、复杂、忙碌,但却让我魂牵梦萦的北京啊。

    这个夏天北京的天很蓝。每天晚上下班后看着漫天的晚霞,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

    很多小伙伴问我是怎么找到这份实习的。其实说来惭愧,我还是多亏了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才能有机会一睹央视新闻中心的芳容。也多亏了学校每天逼着我们做很多从未想过的尝试,我才能有机会体验这么多种不同的生活。

    北京,是我这个2018年生活过的第四个城市。

    我喜欢这个城市。我希望将来的某天,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定居在这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央视新媒体实习工作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319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