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生死场读书笔记1200字【4篇】

时间:2019-05-14 12:04:59 网站:公文素材库

在这一本书中,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领略到一些悲凉。贫瘠带来了愚昧,带来了死亡,其中带有对于新生活的美好向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生死场读书笔记1200字【4篇】,赶紧来看看吧。

    1.

    季节的风吹过麦场

    谁家的儿子患了治不好的病,谁家的媳妇又生了孩子,谁家的老人熬不过几天了。妈妈的话语里,总是少不了东家长西家短。只是,她提到的人和事,于我似乎都不太熟悉。

    我无奈的笑笑,不是因为妈妈的唠叨,而是因为我手里正在翻看的小说,萧红的《生死场》。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忙着千篇一律的单调,周而复始。我被这句话吸引着,震惊着。同时,也抗拒着,失落着。

    我想到了麦场,被风吹过的麦场。那是黑土地上日复一日的人们,日复一日的根和希望。只是,随季节循环往复的,除了麦场,还有自然的生,自然的死。

    《生死场》里展现的大环境无需重复叙述,那是一些没有人会感到陌生的故事。人们从那样的一个时代走来,年长的祖辈父辈,亲身经历过。年幼的孩子,虽未经历也能从书本中略知一二。

    麻面婆和二里半,王婆和赵三,金枝和成业,三个年岁不同的女人,三个性格迥异的男人,连同三种不同遭遇的家庭,相互缠绕,相伴而生。岁月留给人们的,是生的坚强,是死的挣扎,更是绝境中残存的一点希望。

    我感到了悲凉,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悲凉,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彻骨的悲凉。

    女人的命运,拴在男人的身上。年轻漂亮的金枝,为爱冒险,忍受各种嘲讽,各种埋怨。她痛苦,她恐惧,她无力反抗。嫁了人,生了娃,接着忍受丈夫的粗野蛮横。小金枝被摔死后,她在绝望中死去,又被生活逼着活过来。她尝试过娜拉式的出走,告别乡村,走进都市,却陷入了留不下回不来的尴尬。

    贫瘠会带来什么呢?贫瘠会带来愚昧。女人和男人,人和动物,生命和生命,分不清楚。老马被送往了屠宰场,挣扎过,逃脱过,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可那一路步履蹒跚的沉重,岂止是老马;那落了一地的难过和心碎,岂止是王婆。逆来的顺受了,面对填不饱的肚子,面对剥削和压榨,活不下去的死了,死不了的也只能活着。

    贫瘠和愚昧填满了乡村,很多人睡着了,很多人醒了又睡了,只有个别的人,还醒着。

    小说里的王婆是我最喜欢的。她敢爱敢恨,追寻自由,她身上有着最原始的生命冲动,关乎自我觉醒,关乎女性解放,关乎家国命运。虽不彻底,至少还未泯灭。她以死抗争,以生坚守,更多的是向死而生。她眼里的光,如同黑暗中点燃的火种,只要悉心呵护,终有一天可以燎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哪里有死的绝望哪里就会有生的希望。女人站起来了,男人站起来了,老人和孩子站起来了,那是一代人的觉醒,也是一代人的守望。

    周围突然寂静下来,死一般的沉寂。听妈妈说,那个生病的老人已经走了。我还是不知道他是谁,只是关于生死多了一份理解的虔诚,关于生命多了一份淡然的尊重。其实,能够自然的生,自然的死,已算幸事。

    阿多尼斯《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里说:什么是绝望?用死亡的语言描述生命;什么又是希望?用生命的语言描述死亡。

    黑土地上,麦场还在,季节的风还在吹。生命周而复始,走过彻骨的悲凉,定会有融进血液的温暖。我想,是这样的。

    2.

    一世情牵寥落境

    一泪梦绕沁心逝

    风吹伤了满树的绿叶,一片片飘落在荒芜的庭院。幽寂中的独活,寂寥中地来去,转眼已不知几许冬夏。

    物是人非,秋风凄凄无处诉情话?推开房门,踏着层层的黄叶走出院子,情不自禁的向外张望,望远方尘土飞扬。

    哒哒的马蹄声传过我的耳旁,多期待能看到你久违的笑容?越来越近,只见马儿飞奔而过,又越来越远,最终消失不见。而我只能像窗外的家畜,把生命的出现不是作为人的存在过程,绝望的躺在床上看着家养的“小畜”降生。

    夜深人静,暗影斑驳。

    滴滴红泪,谁人抚慰?

    借着烛光,期盼可像古人一样,看着你我亲手剪的窗花,期盼象征着相爱的人永不分散。我依偎在君的怀里,静静的听你对我说幸福的日子。然而当我回过神来,发现一切都是我一厢情愿的幻想,你的一言一行,我都铭记于心,忘不了,去不掉,那活像一具具行尸走肉,不问限度不究得失,终日忍受着你石头般的冷漠与摧残。

    迄今还清楚的记得,对女人的轻易玩弄:或是被无数次的发泄生理欲望,亦或是男人作践,以及日军进犯东北时,在我的周围犯下的奸淫罪行。

    在这个男尊女卑的世界,我竟想不到也做不到对男人的反抗。只好沦为生育工具顺从的下崽,像悠游闲逛的猪,也像躺在草堆上的狗。

    时间在煎熬中,一天天的度过。我默默的在心里早晚三住香,三叩首。愿平安无事,早日解脱。原本娇美的容颜已经消瘦了许多,每次梳妆,只见乌黑的长发在一根根的掉落。面对铜镜心彷徨,不知明日生死竟在何方?有时也会自叹神伤,无体贴之人在身旁,伊人梳妆给谁赏?伊人心憔悴,不知能否体会?

    最怕夕阳西下,那美丽的景致过后便是夜的到来,那无尽的悲凉与哀嚎又开始蠢蠢欲动。这场是死的城廓,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的永恒的寂寞。最初的我是对爱情憧憬,幻想的,也是自由的,以至于在河沿蒿草里与你缠绵后,整日在等着那个男人可以找人来说媒。

    当一切都如愿时,才发现原来爱情是爱情,生活是生活。没了爱情的冲动,剩下的是无休止吵打,揭不开锅的日子,无能的男人,有的只是对妻子孩子的满腔怒气。我怕勾起太多往事,那甜蜜的一幕幕,如今却变成一把把锋利的刀,把我的心在一寸寸的割舍。

    一支支的红烛,就这样在我眼前一点点的燃尽,就像我的生命一点一点的燃尽。是我想到了我们曾经相爱的情景,也是这样令人羡慕。梦醒后,泪湿衣襟,面目伤心,想到在手里落地的孩子,脑海里是无奈的相思。泪滴落在破布衣,感觉着一滴滴眼泪显得更加悲戚。

    此刻本应是满地金黄的季节,我却看到的是满地疮痍,好似一个芳龄女子正在病入膏肓。我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个女子,满心的惆怅只能借着“忙着生”来释怀。繁花满地谢,本应扶琴的玉指已是斑斑血迹,却没有感到一丝的痛意,只求取这一世肉身与灵魂的归宁。

    3.

    苦难里的花朵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世界

    我于午夜时分读完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慢慢长夜,便再无睡意。我深深的沉浸在一种压抑至难以自持的悲哀之中,有那么一瞬,只觉得胸口闷痛,我打开纱帘,窗外月朗星稀,静坐沉想,似乎,连梦中都是书中的名字。

    先前,我对于萧红的作品总是有些刻意疏离的,正如对于萧红的坎坷、短暂而又颠沛流离的一生的唏嘘与扼腕。一个女性,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而愤然出走,流离失所,向往爱情却屡屡受挫,情路坎坷,短暂的生命如流星一般,倏地划过,倏地消逝,每每想起,便觉遗憾,痛惜,压抑同时袭来,内心愤然不已。然而,她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却成为她文学创作中无可比拟的独到,尤其是在写到女性这一特殊群体时,她细腻的情感,蜿蜒的笔触,总是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反映一个时代对女性的压迫,扭曲和女性对爱情、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她作品中关于女性群像的塑造,总是那般有血有肉,鲜活跳跃,直抵心扉。

    小说《生死场》亦是如此。《生死场》通篇展示了旧中国东北农村的一幅风俗画,在这幅热气腾腾而躁动的群像画中,农民贫苦无靠,孩童命在旦夕,女性饱受摧残,然而,在日复一日的生和死的重压之下,人们却变得麻木,甚至畸形扭曲,更为悲哀的是,他们甚至已经意识不到这种扭曲本身,只是坚信从来如此,从没有人会质疑,从来如此就对么? 而这一特质,在反复的阅读体味之中,更加突出的在女性的身上得以畅快淋漓的展示。

    小说女性人物之一的王婆,命运多舛,一生经历男性虐待,抛弃,为生活几度改嫁,老年时又因儿子对抗官府被击毙,丧失生的希望。在她选择死却又死不得的当,只得行尸走肉般的苟活于世。曾经青春热情的少女金枝,因情窦初开憧憬爱情和幸福,在十七岁的美好年龄与同村男性成业私定终身,未婚先孕受尽冷眼和嘲讽,然而,丈夫摧毁了她对于美好爱情的全部向往,诅咒,打骂,更甚至因嫌弃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将不满一个月的女儿活活摔死。小说中说,结婚四个月,金枝便开始过着怨妇的生活,这样的人生,金枝想过反抗,甚至离家进城,但最终抵不过命运,返回故乡,虚度时日。最美少妇月英,原本应该享受美丽爱情,却因患瘫病,惨遭丈夫苛待,身体每况愈下,最后瘦似一堆白骨,蛆虫咬噬,慢慢而痛苦的耗到油尽灯枯,走完悲惨人生。还有麻面婆,五姑姑,五姑姑的姐姐,那个因为生育而惨遭丈夫反感,被丈夫泼冷水和毒打的可怜女子,就那么从书本跳跃出来,面色苍白,形同枯槁,似在诉说,又似在倾诉。真的是好惨啊!读着这些人物,感悟着画中的风俗,思考着人物的命运,心头涌出绵长不尽的忧伤和悲凉。而这同时,也为萧红将自己坚强背后的敏感,嬴弱背后的率真,通过笔端将她对“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以及她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创作态度和敢于突破传统文学模式的创造精神地由衷地赞叹。我想这样一种对人生痛楚的绝妙稀释,让读者无不感到“活着”的悲哀,“死去”的无奈,挣扎在生与死边缘的恐慌,以及急欲逃离却又被重重桎梏的痛不欲生。

    小说取名《生死场》,初读时,便觉贴切,通篇我们都能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育,生活,死亡,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而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细读时,在生生死死中,又有一种美丽永恒的东西,那就是在这其中渗透着的悲喜和爱恨情仇。而这种主题,同样在《生死场》的女性身上展现的尤为明显。比如,文中的金枝,她在初次邂逅爱情后的羞涩与希冀,比如,聚在王婆家的姑娘婆婆们永远谈笑不完的话题与场景,再比如,金枝毅然选择的进城,虽然这只是从一个悲剧踏入另一个悲剧,那么,有希望的悲剧总是好过没有希望的悲剧,正如苦难中开出的花朵,虽然只是那么不起眼的一支或一簇,却依旧是让人温暖和感动,觉得也许生活还不是那么糟糕,还有希望好起来。

    《生死场》是一部通篇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理反映。小说中,萧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忱和坚强望着世间,这观望又是热切的,充满温度的,她在展现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的同时,又在思考关注着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状态,她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她将自己敢于向不幸命运宣战的勇气,赋予她笔下鲜活的女性身上,于是,她笔下的“萧红式”女性便充满着悲剧美,于绝望中孕育着希望,于黑暗中透出着光亮,而这种“悲剧美”,又让人在荆棘满坡的道路上看到隐隐地期待,隐隐地梦呓,这种苦即便是哭泣着的,泪眼中依旧看得到辽远的期冀。

    读完《生死场》,我似乎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和人性的光辉。但是,我依旧想选择与她的疏离,我真的因为这样的文字而深感心痛,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但是,我承认,我喜欢萧红对爱情的纯净和干净,也敬佩她敢于同命运拼搏的勇气和笃定。

    4.

    就这样活下去

    萧红在《生死场》里说:“在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很多年来,我一直记着印度的智者奥修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像庆祝出生一样庆祝死亡。生也好,死也罢,不过是自然的规律。生亦何欢,死亦何悲?既然生死没有任何人能挣脱,那在生死之间的活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惊讶于23岁萧红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那么年轻的她居然可以对这种“不管多艰难都要活下去”的精神有敏锐的判断。她的笔下,东北这块热血的黑土地上满是像蚊子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而生的人。劳作、繁衍、新生、死亡,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在那片土地上,人的情感被消解到只剩下简单的生存,人们淡然面对命运中的一切。王婆服毒了,没关系;月英瘫痪了,没关系;小金枝被摔死了,也没关系。个体的生死就像吃饭劳动一样平常,日子不就是这样一天天地过吗?至于这种日子的出口在哪里,没人关心,也没办法在意。在生命面前,人和动物一样,哪里又高贵一些呢?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善意,不值一提。

    有人说,《生死场》全篇笼罩着无法言说的悲凉。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坚韧。不管命运给予什么苦难,只要还有生的希望,人们就会活下去。这种精神是融在中国人的骨血里的,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根,是我们的信仰,是全部的寄托和希望。这种气质不仅是在30年代,到了70年代,在《芙蓉镇》里,秦书田还是会对胡玉音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这由生死交织而成的网,将所有生命的悲欢苦乐吸收、消解,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活下去,很多年来是中国底层群众的唯一目的,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有一切。我们这个民族有着超常的忍耐力,只要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都会长久地忍受,残暴、血腥、不公平都可以。只有生的希望被全部断绝后,才能升腾起抗争的心。而这种升腾有时候并不需要任何过渡。

    后半部分的变化,缘于种族的濒于灭绝。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眼前黑黢黢一片,看不到一点光亮。于是“在苦难里倔强的老王婆站起了,忏悔过的‘好良心’的老赵三也站起了,甚至在那个世界上只看得见自己的一匹山羊的谨慎的二里半也站起了”,投入义勇军,参加战斗……这是黑土地的选择,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大概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已经力透纸背”吧。

    年轻的萧红面对世事有超乎常人的冷静,一点粉饰都不要,一点浪漫都没留,不批判不歌颂,安静地撕扯着这乱糟糟的一团,血淋淋地扔给你。看,这就是真相。这应该是和她悲苦的人生经历有关,但姑娘一直这么坚硬着,不认输。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生死场读书笔记1200字【4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321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