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风貌区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传统风貌区需要我们如何改造,你做好调研了吗?写好报告了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进一步打造传统风貌区的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传统风貌区是**区十个传统风貌区之一。如何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商旅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区人大大溪沟代表组对**传统风貌区的规划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打造**传统风貌区“六个坚持”的建议。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定,**传统风貌区作为**区十个传统风貌区之一,要以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为目标,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为一个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彰显山城特色的高品质传统风貌区。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实现系统化、整体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打造目标,区人大大溪沟代表组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推动该传统风貌区通过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商旅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产城融合、业态丰富、功能完善、宜居宜游的高品质传统文化风貌区典范。
一、目前**传统风貌区的规划建设情况
**传统风貌区位于**半岛,人民大礼堂南面,背靠市委、市政府机关,呈典型山城聚落空间,该地块因形似马鞍而得名,范围内有65处建筑,主要是砖混、砖木结构。其中13处建筑建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是抗战时期许多著名人士居住和聚集的场所,是沈钧儒、史良、李公朴、王炳南、茅盾、沙千里等人曾经生活、活动的地方。茅盾先生著名的《白杨礼赞》就在这里写就。20世纪50年代,一批苏联支持中国建设的专家也在这里生活居住。该片区完整地保留了抗战时期和西南大区建设时期的辉煌历史文化,记录了抗战时期众多民主人士的奋斗生活轨迹。**传统风貌区是**市28个传统风貌街区之一,也是**区十个传统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整个风貌区将以“原貌呈现”为原则,采取“风貌整治、环境整治、排危整治”的修缮实施方式,原汁原味地保留**老街巷建筑的特色。
(一)领导重视、有序推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传统风貌区建设,将该风貌区作为**区十大传统风貌区建设的重点项目,**区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风貌区的规划建设情况,明确了区委领导对项目负责的工作机制。整个风貌区分为东西两区实施,西区建筑以抗战时期风貌为主,西区为保护修缮、原貌整改和环境整治为主,东区体现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楼建筑特色,东区为拆除重建及地下车库建设为主。**棚户区地块征收占地面积约23.08亩,征收面积22100㎡,征收户数325户,征收费用2.5亿元。**传统风貌区规划用地13866.74㎡,约20.8亩,范围内现状总建筑面积17795 ㎡,确权建筑面积16900㎡(其中文保建筑六处)。目前,区康翔公司正全面推进该风貌区的建设工作。
(二)保护整治、重现风貌。根据“市区联动、共同打造”和“建设成区域经济代表和市级旅游景点”两大定位,确定“三峡博物馆—大礼堂—**”三点一线建设范围,坚持分区打造原则,按照年代、价值等标准、维度,将**片区分为核心区和功能区。核心区为文物保护区,保留木质建筑、石材、老堡坎、老树、青砖等具有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文物。功能区即为旅客提供服务的区域,包括停车场、商业区等。整体项目共分两期,共需保护修缮文物建筑约0.2万平方米,原貌整改、复建风貌建筑约0.2万平方米,整体改造、原址重建约1.4万平方米,形象整治3.3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约1.2万平方米。目前,沈钧儒旧居修复工作已完成,朱红色大门和青砖小青瓦院落焕然一新。同时,**传统风貌区周边的外立面整治项目和管网下地项目正推进实施。**传统风貌区配套整治项目(风貌区周边外立面整治)正有序推进,整个风貌区预计2018年上半年基本完工。
(三)深化内涵、挖掘特色。传统风貌区既是城市的外在形象,又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充分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风貌区的建设既突出了文化保护、内涵挖掘和风貌塑造,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建筑形态和街巷空间肌理,又突出文化特色,也考虑了旅游、文化和特色商业功能,切实保留恢复传统符号,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该项目将再现**传统风貌街巷,与**市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联结,成为独具特色的展示**历史文化形象的重要窗户。
二、当前**风貌区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目前**传统风貌区规划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战略、市场化运营机制、挖掘和整合周边资源以及产业业态和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发展定位还须进一步细化。一是发展定位思考仍显不足。风貌区未来整体性发展战略及发展定位还需进一步明晰。二是功能性考虑还不足。目前整个风貌区及周边停车场所严重不足、游客休闲体验系统缺乏、餐饮名小吃等布局都不够,这些都会负面影响风貌区整体功能发挥和长期发展。而游客的便利性与体验性、交通线路优化等方面,尚未进行整体性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目前主要聚焦在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上,但对产业性、功能性、展示性、融合性、发展性方面仍然考虑不足,这样就难以形成产业的集聚和辐射效益。
(二)市场化运营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一方面整体性的**传统风貌区建设方案还需完善细化,目前的方案注重修复保护多,关注产业布局较少,整体性统筹考虑文化与经济价值最大化方面还显不够。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还需提升。风貌区建设发展方案中市场资源引入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入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进一步丰富风貌区的文化、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局部,实现整个风貌区的专业化、特色化、功能化打造。
(三)周边优质资源还需进一步整合利用。**风貌区的建设,目前对周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辐射不够,一些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没有融入风貌区建设,如中法学校、巴蜀学校历史文化(巴蜀幼儿园、巴蜀小学、巴蜀中学),包括张家花园最美的山城步道,这些优质资源如何有效舒适延伸,有效串线挖掘价值,作为风貌区的辐射配套,以提升风貌区的的品质和价值。
(四)产业布局和业态还需进一步完善。风貌区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但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与商业业态深度融合不够,产业业态还不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性不足,导致历史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目前,每天到风貌区的国内外旅行团队众多,但都是“四个一”的简单模式,即“一转、一看、一拍、一吃”模式,国内外游客一到风貌区,大多转转**人民广场、看看三峡博物馆、拍拍人民大礼堂照片、吃一顿火锅就立即离开,有的拍拍照片就走了,连火锅都不吃。为此,这样的简单化粗放型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方式是最没有价值和深度文化体验的发展方式。为此,应全面研究和布局风貌区内部区域及周边区域的文商旅产业业态,真正形成“文化+商业+旅游+创意产业>4”这样的产业效益。
三、进一步打造**传统风貌区的建议
(一)坚持提高认识,健全规建管机制。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一是制定风貌区升级战略规划。建议区政府将风貌区进行升级规划,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将**及大礼堂风貌区打造升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全市文商旅融合项目示范。二是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风貌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区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辖区相关单位,要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形成定期制度化的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动风貌区建设的合力。在风貌区后期运营管理及发展上要对症施策,区级有关部门要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全面开展招商引企,产业引导,经济发展、企业服务,共同推动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广泛拓展投资渠道。应坚持行政引导、市场运作,充分挖掘传统风貌区的特色亮点和商业价值,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吸引文化商业旅游等相关企业,比如对引进的特色品牌餐饮企业、特色文化创意企业给予扶持,引导市场资源共同参与整个风貌区的建设。
(二)坚持科学定位,加强精准宣传。一是明确科学定位。政府应对风貌区进行科学精准的定位,必须改变市民心中已形成的“**宽窄巷子”的印象,风貌区是**的名片,要加大推介和宣传的力度,在风貌区内以文字、图片、电子屏幕等形式展示有关风貌区的历史文化资料,彰显高品质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二是加强风貌区的对外宣传。由官方权威发布风貌区的科学定位,由官方媒体开辟线上专栏,将**传统风貌区作为重点内容持续进行系列专题推介,扩大风貌区的宣传效果。三是及时进行史料整理发布。相关文史部门、院校搜集编纂风貌区的珍贵史料,比如抗战历史、民主人士、风云人物等,进行宣传展览,扩大风貌区的影响力。
(三)坚持产城融合,完善产业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市委书记陈敏尔提出了
“要优化城市空间体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加强城市功能舒解,建设美丽山水城市,延续历史文脉,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这些都为我们打造高品质风貌区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坚持产城融合,完善产业业态。目前,风貌区新增的商务楼宇严重缺乏,原有老旧环境急需提档升级,为此,应针对目前风貌区产业支撑不足、产业业态不完善等问题,充分挖掘能利用的空间资源,要在风貌区内及周边全面梳理目前可提档升级和新增产业业态的发展空间,精心规划和布局文化创意主题酒店、民俗客栈,布局具有传统文化的高品质休闲体验式的特色餐饮、特色茶室、特色咖啡厅、特色书吧等,突出休闲特色,作为**风貌区的延伸和配套。同时,要坚持补短板、强服务的原则,系统考虑风貌区功能布局和业态定位,系统完善风貌区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配套,完善布局特色文化商业业态,强化串线融合,强化资源整合,强化优势互补,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旅商业化,提升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二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高品位高品质建设风貌区,立足城市的特色建筑,着力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突出文化特色,突出体验要素,要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让城市居民生活得更美好,进一步提升风貌区的内涵和品质。
(四)坚持突出特色,打造延伸景观。建设一流的风貌区应从长远战略目标出发,坚持特色化原则和价值化思路,将风貌区周边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其价值提升的重要要素,形成点上有支撑、线上有特色,面上有品质的风貌区。现**区委、区政府已决定将大溪沟的市级文物电厂苏联专家楼旧址纳入未来的棚改计划进行整体征收,建议政府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将其打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风貌区的延伸价值景观。目前**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也明确了对大溪沟电厂专家楼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要求。一是确定项目运营模式,可以“行政引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将该项目整体打包给国内外具有文化创业产业园运作能力的企业集团进行整体打造,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强化招商引资,并将其作为**区电子商务与创业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区文化创业产业的规模优势和集群发展。二是突出项目特色,可以立足于辖区的文商旅和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来思考,比如要重点结合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创业产业,“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智慧旅游产业”等等,引进一批电商旅游企业(智慧旅游)、文化传媒、影视创作、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传媒(新媒体)等等新兴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园区,丰富产业业态,为**全域旅游和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示范借鉴。三是打造景观旅游,学习上海经验,充分依托传统风貌区的历史人文环境,将电厂苏联专家楼打造成为高品质的文化创意园和重点旅游景观,作为风貌区的延伸价值景观。
(五)坚持文化引领,打造文化名片。在传统风貌区的打造和运营上需要做到建筑与文化一同“苏醒”,历史与文化相融合,文化和价值一同成长。**传统风貌区,是我们共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财富,不可多得、无法再生、弥足珍贵,因此风貌区要突出文化要素,重点打造文化名片。一是构建高端文化主题展演。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充分利用**市人民大礼堂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专题打造一台展现和弘扬巴渝文化特色的文化展演节目,作为国内外游客到**的必赏“文化大餐”,以弥补我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主城区没有“文化大餐”的缺憾。区政府可寻求市旅游局支持共同将该项目作为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向市政府申请项目资金支持。二是丰富文化产业业态。可充分利用大礼堂管理处的优势资源,在风貌区布局文化创意超市、文化旅游产品超市、名家文化博物馆等(目前**市人民大礼堂管理处已经有具体的规划和计划)。三是开发高端文化旅游商品。政府可出台扶持政策,引进国际化的文化产品专业设计和运营机构,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围绕巴渝历史文化设计开发系列高端文化旅游商品,以传承和弘扬巴渝文化,比如神态各异的巴将军雕像系列,比如巴渝十二景系列产品,丰富旅游商品市场,以改变我市传统旅游市场旅游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的现象。
(六)坚持以民为本,营造舒适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作了重要讲话,对**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此,城市建设和传统风貌区的打造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为目标。一是体现以民为本。建设风貌区必须以宜居为根本导向,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风貌区的配套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生活更有品质,让每个市民生活得精彩,让这里充满着故事,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现代城市生活。二是彰显品质建设。风貌区要成为**品质之城、开放之城的的重要窗口,要统筹考虑风貌区的服务配套,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辖区的停车场馆建设,优化宜居宜游的步道,完善悠闲体验系统等功能,推动宜居宜业宜游的深度融合。三要突出舒适体验。风貌区要从配套功能完善、交通运行、旅游服务、生活便利、文化体验等方面,全方位完善风貌区的服务功能,营造人性化的舒适体验环境。比如,即将建设的轨道交通的出入口处,建议市政府在轨道站点建设中合理布局高品质的商业业态。建设全市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在整个风貌区创新思考,将各街巷的经营场所的内部卫生间免费给市民和游客开放,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便利。开设风貌区的旅游专线。通过全方位的打造,将风貌区建设成为传承和弘扬巴渝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国内外游客聚焦和高品质体验的旅游目的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进一步打造传统风貌区的调研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3640.html
- 下一篇:2018统计调查队党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