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核工业的发展让反应堆结构力学队伍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断的加渠道这个行列里。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第二十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发言稿材料,快来看一看吧。
大家好,今年是第二十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自从1978年12月召开第一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以来,每隔两年一次,现已经历了40年。
在这值得欢庆的日子里我向全国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反应堆结构力学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特别有感受的是在祖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国家核工业的发展使我们反应堆结构力学队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壮大,并且具有相对数量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不少力学工作者已成为核电事业的重要骨干,成为今天核电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回顾40年前的今天,当时正值文革结束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出现了“科学技术的春天”时刻。当时二机部领导为了更好发挥反应堆结构力学工作者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联合清华、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高校于1977年向中科院力学学会申请成立中国反应堆结构力学分会,并决定在一年后1978年12月份在四川成都的金牛宾馆召开“第一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通知发出后得到全国有关设计院、各高等大学的全力支持。当年参会的有一院、二院、原子能院和上海核工院等设计院,还有主要高等院校等20个单位,共80余位代表参会。
记得当时国内交通十分紧张,我们上海参会人员只购到一张卧铺火车票,其余都是硬座,当时要过一个晚上两个白天才能到达成都。第一次会议学会十分重视,清华副校长张维教授、大连工学院钱令希教授、西南交大孙训方教授以及天大的贾有权教授均在会上作了重要学术报告,特别是张维副校长对我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今后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会议共有百余篇投稿论文,后编辑成册命名为“核反应堆结构力学中的力学问题”,由中国原子能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该书编辑过程中我们反应堆结构力学的第一代老前辈中国原子能院的张忠岳、一院的洪景丰、谷芳毓、728院的韩良弼、曲家棣等同志花了不少心血,特别是老张将每一稿均逐字校对修改成文。
在1978年以后,学会也定下来要与国际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交叉召开,为两年一次,至今从未中断,现刚好为第二十届。随着国际国内核电的不断发展,更关键的是计算机和分析软件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反应堆结构力学的领域和成果也越来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抗震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流致振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断裂力学等专业方面内容。另外还涉及到核电设计、材料、制造、检测、试验、运行和延寿等不同领域,同时进一步特别关注的核电厂废核燃料的处置、贮存、运输等方面更需要我们力学工作者的支持。
由于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厂发生核事故以后,针对如何更好防止核电厂堆芯熔化,提高核电厂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针对第三代、第四代的先进核电厂(URD)的研究已放到工程的日程上,这对我们反应堆结构力学工作者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挑战,如第三代轻水反应堆中提出的将堆芯熔融物包容在RPV内(IVR)技术是一个极高温度下的RPV高温蠕变、多相流冷却等复杂力学问题。第四代核电厂的发展,其特点是堆芯安全性提高外,所带来的突出问题是材料在高温蠕变苛刻条件下确保高温部件的预估寿命问题,这些均需要开展一系列试验与分析工作去解决。
所以对我们反应堆结构力学而言,其对工程对象是十分明确,它具有应用力学的性质,但仍属于明显的科学技术性质,它既区别于纯自然科学,同时也区别于工程技术。为此,借此机会向我们的同行们提出几点希望和建议供各位参考:
(1)在计算机与应用软件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反应堆结构力学分析工作者绝不能做高智能软件的奴隶,应站的更高层次去做智能软件的主人。我碰到不少技术人员常说起现在分析的建的模型愈来愈复杂,大家一建就是成千上百万三维实体单元,确实看上去很壮观,但是花了大量时间计算出的数据非常之多,其结果是对还是错不太清楚,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举两个例子:在分析传热管弯管内压下应力时也去用实体三维单元,壁厚方向分三层,结果环向与切向单元的尺寸总是算不到收敛的解,来找我讨论时我找出铁木辛哥著作中关于圆环形薄壳的理论解公式,结果编了个小程序,几个小时就将所有的弯管尺寸分析出来了,并用板壳单元验证完全正确。这说明我们计算分析中不是将模型或计算法用得愈复杂愈好,我们用时必须有个“度”。
另举一个例子:复杂结构设备的抗震分析时第一想到的就是将实体三维建模,但不知道如堆内构件中的燃料组件、蒸汽发生器中的传热管要建三维模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用简单梁杆质点单元建好分析出一个有用的而且正确的结果是关键。
希望大家在运用大型结构分析软件时不要一味去盲目追风,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去考虑如何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采用更简单实用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2)从上面两个例子也清楚引出第二个问题,即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高校、研究院所中还缺少力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训练、传承、以及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力学理论分得很细,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理论、塑性理论、振动理论、流体力学以及现代的数字化模拟结构力学等,但它们的基础都是高等数学和数理方程。大家在碰到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先简化成最简单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方程去求解并从中找出科学规律的本质问题。同事们在碰到一些难题时我常启发他们去用简单的力学考题去思索从中找出规律从而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3)建议各位力学工作者在经过结构或流体大数据的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抽一定的时间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能从中发现是否有规律的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经过优化的高质量的论文,希望不要将你们的工作报告直接改头换尾写一篇“论文”来交差。例如有个很复杂水池的缩比模型在经地震台试验后得到的数据非常多,发觉如何将液态晃动与流-固耦合联合在一起解决模型的相似关系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后采用更简单圆柱壳比例模型的流体晃动试验的验证,从而找到其相似关系的规律。这样不仅解决了一个大的工程问题,同时也从理论上解决了一个试验中相似准则的难点。
以上三点所说的意见仅供各位参考与思索,相信你们今后在不同岗位上一定比我们做的更好,这里再次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获得更丰硕成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二十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发言稿材料》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3662.html
- 上一篇:幼儿园家长育儿心得交流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