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19-05-14 12:09:11 网站:公文素材库

习总书记的讲话都蕴含大量智慧,其中更多政策更是值得我们去感悟执行的,最近热播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大家看过了吗?有什么体会?

篇一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更好地将总书记的思想付诸实践,如何做好“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的课题。

重民生,要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要解决,党员干部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服务者,是老百姓民生问题的解决者,群众有困难找到党员干部,一不能推,二不能拖,要扎扎实实办好事,办实事。更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有些百姓有困难不知道找谁,党员干部就要去找群众,找到需要解决民生问题的群众,主动作为。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要落地,要落实。经常有老百姓在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可惜到下面没有执行好,百姓没享受到。党和国家制定的惠民政策,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一定要不打折扣的去落地、落实,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关注,让群众跟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只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兴民德,要让老百姓的素质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全民素质依旧有待提高,很多的负面新闻依然时有发生。因此,就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兴民德并非一件易事,百姓素质参差不齐,对教化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要时时教、处处讲,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创建,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家庭。“礼义廉耻”要运用各村渠道大力宣传教育,宣传栏、新媒体、公益广告、群众会...总之,要打一场全民战、持久战。如此,全民立德的氛围起来了,群众的素质慢慢高了,每个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养小德成大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刻在头脑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得民心,要让老百姓越来越爱党拥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要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一是不可脱离人民,脱离人民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生活中要时刻紧密联系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要勇于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做得好群众爱戴,做得不好群众自然不满意,群众不满意就要努力改正,让群众满意;三是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群众都是善良的,知足的,只要党员干部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群众就会爱党拥党,党的事业,就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篇二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10月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每一期的节目,都会有一个主题,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困难群众是他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为民”的论述,集中起来就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思想的内容特别丰富,它的要点大概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什么是为民;第二,为什么要为民;第三,怎样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显著特征。它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其中还不乏很多金句。比如说“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们广大群众,包括我们青年学生,尤其是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了解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了解我们的党史、国史。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给社会、给国家做出更好的、更多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做好民生工作,就必须有让群众满意的服务,比如说,有的部门提出,马上就办。有的地方提出,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让老百姓少跑腿,干部多办事,让人民安心、放心、舒心。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篇三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引起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尤其喜欢引用为民爱民经典用语,如“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无不表达着其深沉的为民情怀。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欲使中华民族的巨轮安驶万年,归根结底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的问题,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什么是为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民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群众的事无小事,吃穿住行,大至民生维稳,小至柴米油盐酱醋茶,事无巨细,都必须过问,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又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政绩觉悟,脚踏实地走好为民服务之路;另一方面,要不断洗涤思想上的尘埃,列出负民累民扰民的“负面清单”,狠刹不思进取、敷衍塞责、纪律松弛的“庸懒散”,严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作为”,不做老百姓眼中厌恶的“太平官”“逍遥官”“糊涂官”“老爷官”,要做郑板桥、焦裕禄等先进典型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表率。

为什么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总书记对各级党委政府,都提出了要求,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历史一次次证明,以权谋私、独断专行的行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口号式”贯彻落实、“走秀式”调查研究、“忽悠式”服务群众、“怀胎式”项目建设、“机械式”文风会风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都是使民心之敌人,废政之宗罪,危害尤甚。唯有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才能在民心的洪流中驶好“万年船”。

怎么样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即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再小也要做;不利于人民的事情,再小也要除。为民服务,要善于做利民的小事,从生活点滴入手,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如郭明义所说:“同事有心事眉头不展,你给他倒杯水,跟他聊聊天,地上有垃圾捡起来、老人跌倒扶起来。”“积小善为大善”,做到这些,就是人人爱戴的活雷锋。另一方面,害民之心不可有,“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在品德上有微不足道的疏漏,终将酿成毁灭性的灾难。党员干部要做到“内修于品”“外律于行”,自觉践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敏事慎言,以永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之气,脚踏实地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老百姓谋福利。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引用了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眠。写下了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托了他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既是自身写照,又是为民解忧“父母官”的总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诗,既是他“一直一叶总关情”为民情怀的写照,又是总书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俯身甘为孺子牛”的亲身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这句诗,寄托了对所有的党员、干部的厚望。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合格的父母官,首先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郑板桥的这首诗当作一面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如今,各地都实行“一站式”服务、“窗口”办理、阳光政务等。这些为人民服务的美好意愿和措施,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呢?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实事求是地对照标准和条例,自我反思和查摆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脚踏实地进学校、进村庄、进农户、进田头、进企业,深入群众了解民生疾苦,扎扎实实地大兴务实之风,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五

近日央视热播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进行阐释,这些名句都是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什么是为民?总书记用郑板桥这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回答了我们,党员干部要在接触人民、了解人民、融入人民中把好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航向,培育真正的为民情怀,心向人民、身入人民,凡是能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的实事,凡是能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好事,都敢想敢干、能干会干,努力把想法变成现实。

为什么为民?总书记引用自《管子?牧民》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回答了我们,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就要深怀爱民之情,做到爱民而不扰民。人民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人民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时刻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怎么样为民?总书记引用清代著名经学家万斯大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回答了我们,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就一定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六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10月8日晚19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节目播出第一集后,引发多方好评。究其因,该节目主旨精准,设计精妙,制作精致。从第一集所展现的内容结构看,既有“原声微视频”,又有“思想解读”,既有“经典释义”,又有“现场访谈”,既有“互动问答”,也有“经典诵读”,六个环节丝丝入扣,不仅最大程度放大了电视平台的鲜明特点,更能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便于受众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接地气,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而如何让经典之谈更大众化,就需利用综合手段,让那些经典之词接一接地气,在新样态中诠释传统经典,在娓娓道来中展现经典魅力。有底气,更有人气。将高大上的主题“宣传”嵌入充满灵气的节目中,就能吸引观众,“拽”住观众的眼睛。

更重要的是,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无论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在一些座谈会中,乃至与老百姓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不难看出,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融入血液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向总书记学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篇七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节目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意为“看到贤人就要向其看齐、向其学习、努力赶上,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汲取教训。”这是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经过岁月洗礼仍历久弥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见贤思齐”。如何做到见贤思齐,笔者认为要保持“三心”。

见贤思齐,要保持容人之心。“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妒人长、挑人短”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极不利于成长进步。党员干部应当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修养,练就一双善于发现别人所长的“慧眼”,以宽阔的胸襟、容才的雅量,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的成功点赞喝彩,对那些超越自己的人更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把他人的卓越作为前行的动力,以他人为镜,不断鞭策激励、充实完善自己,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见贤思齐,要保持自谦之心。狂妄自大从来都是成功的“敌人”,自以为是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甚至堕入深渊,以往查处曝光的落马官员自以为是的不在少数,不仅毁了自己的前程,更是败坏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一个人的思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党员干部应当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谦恭,越是位高权重,越要谦恭自省。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省自知,摆正位置,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群英之荟萃,博众家之所长,才能把工作做好,最大限度地避免踏上弯路、坠下悬崖。

见贤思齐,要保持上进之心。历史不会等待懈怠者,身处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干事创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持有“不关心他人所长,不在乎自身所短”的消极颓废状态,很难适应新挑战、新要求。党员干部应当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危机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把先进典型作为学习的榜样、前进的标杆,向焦裕禄、廖俊波等先进典型看齐,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学习,明确目标,找准差距,破除思维局限,弥补自身不足,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争创一流,勇立潮头,不断开创崭新佳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7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372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