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精神是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作为公司一员,也应该具备这种精神,为公司做发光发热。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公司员工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一
《梁家河》一书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真挚的情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和完成使命如何带领乡亲们奋斗的,这对于我们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担当作为无疑起到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习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了陕北高原腹地的梁家河插队落户,面对当地的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他也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最初的彷徨到最后的坚定的过程,在适应和习惯了黄土地生活之后,以满腔的热情甩开膀子干,开始了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征程,尽情挥洒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影响重要而深远,是他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在这里加入了共青团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从那时开始,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谋划着给村里办更多的事,让乡亲们尽早摆脱贫困,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他带领乡亲们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点、修建公路,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梁家河开启了改变落后、摆脱贫困的新征程。正是在梁家河七年插队生活的艰苦磨炼,形成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初心。梁家河从贫穷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到如今样貌大变的“最美乡村”的历史变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那就是梁家河精神。梁家河精神是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知青们创造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也必将对我们现在的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扎根群众、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起到了指引和激励作用。
品读和学习《梁家河》一书,我不仅被总书记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总书记对乡亲们的真挚感情所感染,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企业、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担当作为,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更大力量的决心,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篇二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他对梁家河这个陕北高原小山村的真挚情怀。《梁家河》这本书用短短10余万字,40幅图片,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用短短10余万字,40幅图片,描绘了习近平总书记从“黑五类”知青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成长历程,也通过梁家河的昔日巨变来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梁家河》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学习的坚定信念。在梁家河,习主席不畏艰苦刻苦读书的事迹,给梁家河村民留下来深刻的记忆。“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习近平常常看书到深夜,看书时用的灯是煤油灯,煤油灯烟大,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都是黑的。读书,让习近平在当知青的枯燥岁月中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留下了“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动人事例。
《梁家河》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巧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刚来到梁家河时,面对着困难的生产条件和陌生的环境,年轻的习近平感到十分的孤独和苦闷。在“团结观”的影响下,习近平慢慢从迷茫彷徨到坚定信念为老百姓做实事,从曾经的想当逃兵到主动想办法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解决老百姓最迫切的需要。正是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扎根群众,“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
《梁家河》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的崇高信仰。四十多年过去,当习近平再次回到陕北的这个小村庄时,依然能够记得当年那些伙伴们的小名。他始终没有忘记梁家河人民当年的情谊以及那些同甘共苦的小伙伴,“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即便远在千里之外,这些曾经共同努力奋斗的父老乡亲们的音容相貌仍然深深刻在习近平的记忆里。在梁家河,习近平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经受了艰苦的磨炼考验,造就了自己处事不惊、克难而进的处事哲理。
通过研读《梁家河》这本书,我深刻的意识到,要始终坚持梦想,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将自己的信念追求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篇三
最近学习了《梁家河》一书,非常感动难忘,书中真实地反应了知青下乡的情景和生活,真实地反应了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对梁家河老百姓做出的贡献。全书通篇都突出以个“实”字,真实的社会环境下,习近平对人对事对生活的实实在在。
真实的历史环境。1968年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政策开始执行,全国1700万青年学生离开城市和学校,去农村插队。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也成坐上了知青专列。
对人实在。梁家河的人说:习近平吃饭不挑剔,对人不挑剔,总是面带笑容,很和气。再粗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甚至对那些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们多次调皮捣蛋,他也是从没有恼怒过。这些“实在”不是一天两天,后来官越做越大了,习近平还是和以往一样看待乡亲们,资助困难户、为梁家河村通电、修学校、修桥而帮忙,一次次给梁家河村写信,鼓励乡亲们过上好生活。对人“实在”其实就是习近平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梁家河村民说:“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
对事实在。刚去梁家河,习近平还不满16岁,对于农活很陌生,可他愿意向村民学习,不惜力的干活,很快就成为村里的好劳力。后来当了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打水坝、办沼气、办铁业社、商品代销点、缝纫社、打甜水井、办扫盲班。处理村子里的事情时,习近平也是一碗水端平。习近平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甘愿为他们的幸福去奋斗,梁家河的老百姓说:“近平这个娃娃确实可靠,他也确实是为村里好”。
对生活实在。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为了躲避文革的残害而远走他乡,从北京一下子到了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去,一般人精神首先会跨了。但是习近平经过短暂的彷徨过后,很快就接受了插队生活,变得积极乐观起来。白天和乡亲们一块上山劳动,晚上就挑灯夜读,就在那样一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习近平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学习,不但自己读,还发动身边的人也读书。不虚度青春岁月,不辜负生活的厚望,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这就是理想信念。
七年的知青岁月,让习近平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并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天的梁家河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包含了习近平太多的关切。本书值得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反复阅读,同时也能让我们深刻领会“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思想。
篇四
学习梁家河,一要学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党性要强。青年习近平积极追求进步,入团入党虽然一次次遭受挫折,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党的那份忠诚,入团申请书他交了8次,入党申请书写了10份。作为党员,信念要坚、党性要强,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修养和觉悟。“走得再远都不要忘了来时的路”,要肩负起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把为社会造福和复兴民族作为自己的梦想,通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岗位工作来为公司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二要乐于学习求知,本领要高。学习总书记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坚持学习进步,深入钻研业务,努力提升自我,强化本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公司的发展、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要有实干担当精神,作风要硬。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以高度的责任心立足工作实际谋划开展工作,讲实话、干实事、用实劲,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实实在在做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工作业绩。
四要坚持原则,公道正派。面对复杂问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规矩按原则,有针对性地逐一化解。要尊重他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乐于帮助他人,团结一致、竭尽全力做好工作。
五要有攻坚破难的胆略,不断探索创新。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要有挑战的勇气、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公司“近抓增长,远谋转型”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学习、实践、创新,做践行者,力争不断打开营销业务“新”局面,为公司销售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五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习近平和大批北京知识青年一样,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下乡插队,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跟着村民学掏地、挑粪、耕地、锄地、收割、担粮,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等难关,“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这是吃苦精神,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如习近平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求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二是要学习求知精神。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带着“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自我要求,“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当时的情景,在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这种勤奋好学、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通过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能力水平。
三是要学习求真务实精神。
当年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打坝、修梯田、发展沼气、植树造林,在村里建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菜园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沿着这条正确道路,以后的几届村委会继续带领村民,饱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砥砺前行,将梁家河建设了美丽富足乡村,如今,新的发展理念又让梁家河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部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跟梁家河一样艰苦,但梁家河率先发生巨大变化,靠的就是习近平等一批知青的带动,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的解释:“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同志“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是“三严三实”作风的真实体现,值得我们每位党员认真学习。
四是要学以致用。
通过读《梁家河》,我联想到:我公司当前正处在“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司领导审时度势,前瞻思维,提出“近抓增长,远谋转型”发展战略,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不懈努力、奋发图强,公司经营管理业绩突出,创新转型发展势头强劲。每一位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要认真读一读《梁家河》,细细品味并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的吃苦精神、求知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学会过硬本领,学以致用,做好本质工作,为公司“近抓增长、远谋转型”战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昆仑能源公司稳健发展而努力奋斗!
篇六
读完《梁家河》后,给我的感受有四点:
一是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学习,可以说读书而废寝忘食,读书伴随总书记度过了艰苦的知青岁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向总书记学习,不仅学习要有计划,还要高效能的学习,通过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二是紧密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总书记七年的时光,始终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干,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带领着群众一步一个脚印改善了生活条件。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所以,只有自己真正的投入感情与群众交往,才能融入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三是对待工作必须兢兢业业。七年中,总书记在梁家河带领群众完成了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基层的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才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才能不断历练,成为对企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四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强信念、不怕艰苦、敢于拼搏、扎实工作。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在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篇七
当年的梁家河,老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习近平同志还不满16岁。一到梁家河这个穷乡僻壤,各种考验便随之而来。书中说,从北京来的青年习近平之前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跳蚤成灾,衣服脱了一抖一大片,被跳蚤咬后一挠,浑身发肿。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的最大问题。如今的梁家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的路,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
在这里他读懂人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习总书记说:"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这些“实”不是一天两天的,后来官越做越大了,可习近平还是和以往一样看待乡亲们,为吕侯生看病,资助村里困难户,为梁家河村通电、修学校、修桥而帮忙,一次又一次给梁家河村写信,鼓励乡亲们努力过上好生活。对人“实”,其实就是习近平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因为他说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篇八
从《梁家河》的叙述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习主席身上的厚德尚学精神,艰苦朴素的意志,以及不忘初心、造福人民的人生信仰。在学习和劳作中,习主席一方面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也树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奉献意识。在他知青七年的点点滴滴中,他带领了社员打坝、修梯田,通过反复实验修建沼气池,为乡亲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对奉献精神的执着追求,正是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所缺乏的。
梁家河是习主席青年时代成长的第一站。从60年代发展到现今,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也是中国时代进步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作为新时期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刻苦学习习主席身上那种汲汲不断学习的精神,那种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以及在重重困难中披荆斩棘的意志。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技能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时刻自省和反思,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公司员工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精选7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