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有很多优秀教师有着优秀品质,他们将教师这个职业做的淋漓尽致,非常契合。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学院师德标兵张兵先进事迹材料。
突出表现介绍
科研:发表论文25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EI检索1篇);完成T-C教研项目17项,获经费85.1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获经费300万;获教学成果奖项3项(省级1项,校级教学成果2项)。
教改:主持完成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动画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综合改革和地方示范性专业建设;负责省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其卡通原创动画电影制作基地、力方CG工作坊、省级校外大学生艺术学基地、成都市文创产业园等平台。
教学教研:担任导师,定期开展员工交流和培训,每年完成专业、课程、教学科研等专题讲座10余场;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就业择业和深造,获各级大赛指导10余项。
先进事迹
在青城山麓,湿润阴冷的秋冬季节,每一次遇到像今天这样的天气的时候,在享受青城山麓的清幽,东软校园的翠绿时,总会沉思和回首,也有很多的感叹和深悟。感恩今天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全校教师,部分学生代表交流在这个平台的成长和收获,也感谢所有的你们,能够和你们在一起,书写青春的赞歌,见证学院的发展。
我今天要和大家的分享的题目是:“梦想成就人生,行动铸就未来”。
十六载岁月痴情三尺讲台,用青春书写春秋冬夏,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孜孜求索的精神,成就人生梦想。
16年前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带着对教育的憧憬,带着不多的教学经历,有林林总总的压力,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回首16载,确实有很多的感触和收获,趁这个机会,希望能一一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梦想?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指在现在想未来的事或是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可以达到的情况,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甚至其可以视为一种信仰。梦想是农民手中的锄头,辛勤耕耘着荒地;梦想是教师指尖滑动的粉笔,默默无悔地书写青春的张扬;梦想是万千莘莘学子寒窗坚守的朗朗读书声。
16年成长之路的主题词之一:爱
台湾教育学家陶振东有这么有一句话,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都有深刻感受,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但能够爱别人的孩子往往会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我们会用某种职责,身份去要求,或去责怪,“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对得起谁”,要做到爱别人的孩子,那得有多大的奉献和付出。其实,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的愿望,都想做有出息的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暂时的不懂事,都是习惯或还没长大,应该相信,老师的一个微笑就会让孩子的一天充满阳光。尽管我们的录取线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不断提升,但相对传统高校而言,东软教育需要面对的是分数不高,却又充满情商的一批人。我们往往会有这种感觉,自己已经“够”努力了,但学生掌握知识和接收能力还是有差距,其实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帮助人往前进一步前行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应该反思,这个“够”达到了什么高度,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课堂上容易走神,甚至做课堂无关的事情,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是否走入他的心灵深处?关注他的兴趣点在哪里?有一个藏族学生,学习的是数字媒体技术,汉语接收和沟通能力都有比较大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学生,应该用同样的课堂标准和纪律要求?应该用同种的考核标准吗?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类学生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后来通过沟通,我发现这个孩子对设计比较感兴趣,在这个时候,授课老师能略尽绵薄之力,给一些指导和建议,提示他多去看看哪方面的内容,听听哪些老师的课程,一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了解设计,第二能够了解自己的团队,提出的建议,给孩子一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付出是让自己成长,也是让自己进步的征途。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会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特别是走上管理岗位之后,与学生之间产生的距离往往会加大,这种现象,我也在不断反思,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做创新创业的指导。今年游戏专业05级的同学回校参加了十周年聚会,邀请校内摄影工作室的同学帮忙进行视频拍摄和剪辑,期间这位孩子也参加了师兄师姐们的座谈会,听到大家畅谈创业的辛酸和收获,他被学长们的创业激情给深深打动,在暑假就投入了10万元准备创业做民宿,还兴致勃勃地找了一位学长帮忙进行装饰工作。开学后,孩子找到我来沟通,让我给他出谋划策。因为有了曾经在SOVO工作的经历,也有“人才培养十步法”的调研,并且对地方经济有一定了解,我给了他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要创业,首先得有翔实的创业规划,做有特色的民宿设计。尽管开弓没有回头箭,但怎么拉弓,力度,方向都值得思考,我为他找了一些做民宿的资源和人脉,但愿能为他的创业之路略尽绵薄之力。
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还要面向全部学生。在高校,我们往往管理上会陷入说理的教育,我们会不自主加入责任的约束和道德的绑架。在16年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给自己一个要求:不管怎么样,多反思管理和沟通的效果,寻找更好的沟通方式、更好的语言组织,达到既能促成良好效果,又能让孩子们主动接受的效果。
热爱学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我们尽管有90后的老师,但我们面对的孩子现在大多数都是00后,00后的思维、认知习惯,对互联网的看法都有所改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认真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思维。在互联网没有更多的逻辑体系和碎片化的信息传递中,不要忽视某句话带来的杀伤力,比如某个同学可能旷课了,老师在群里面进行了一个正面提醒:你怎么又旷课了,你们班的学风怎么老师这样,说了多次你们怎么还不清楚,等等。
在教学中我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学生,从各方面,我对学生都一视同仁,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偏爱那个学生。对于容易迟到或旷课的学生,不要直接利用课堂和孩子谈心,尽管其他同学可能也知道老师会找他或什么样,也不建议直接通过班委联系同学,而是课间或课后自己通知。我对学生的表扬鼓励,从来不集中到几个学生,尽管你可能为了设计课堂,安排了一些“粉丝”活跃课堂,我们的学历教育还应该是大众教育,当然我们不回避精英教育,让孩子能够走得更高更远,放到我们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任何学生只要有了好的表现,再小的事我们都应该及时表扬鼓励。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作业的提升,每一次课堂活动的积极表现,班委的每一次帮助,都应该正面给他们相应的回应,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对每个学生的进步,要随时肯定表扬,对其鼓励和鞭策,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教育,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经常说教师是课堂责任第一人,除了课堂的管理外,如何把握课堂,建立孩子的成长档案和记录,提升课堂有效性,也是我们培养教师魅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会通过对分易、或者平时作业记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将他们的闪光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记录到自己心里,比如某个同学经常不发言,这一次尽管可能是被抽取到了,但我也会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比如某个同学的作业可能会被作为不全面的典型,被作为作业分析了和启发其他同学,但我会隐去这个同学的基本信息,同时也要针对作业的进步点提出表扬,让“可能会对号入座”的同学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我也会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小组的加分、评比,选出最佳小组予以表扬。辅导学生我从不以成绩论高低,每次作业检测结束,我一定会安排专门讲评和辅导。对于作业完成比较差的同学,老师其实更应该分析原因,还是回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我们尽管把专业定位后新媒体策划和运营、网页前端设计工程师,但到了脚本程序设计的时候,我还是发现有1/3的同学存在脚本编程困难的情况,那么在解决课程基本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学生增加网页设计的内容,调整课程总结性考核,将网页脚本设计和网页设计作为两个选修模块。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学院的个性化教学,也解决了闭卷考试大面积卷面不及格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深入T-C改革的其中一步,持续改革,不断完善,才能逐渐壮大。
当然,榜样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大学尽管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但身教大于言传,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好带头作用。我们要求学生不抽烟,要求学生不带零食、饮料进入教室,首先问问我们自己做到没?16年来,我做到认真对待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对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我们会看到学生乱扔纸屑、烟头,看到他们带零食上课,现在每栋教学楼下都有了自主售卖机,哪怕要买,我也会找个包装起来;在走廊里看到纸屑,我也会随手捡起来;如果下课后学生忘记关闭教室的灯光,我会随手关上;通过这些细节,来一步步引导和规范身边学生的习惯。
16年成长之路的主题词之二:忙碌
忙:家事、单位事、工作事……每天感觉我们都在繁杂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奔波,甚至亲朋相聚也是匆匆忙忙。忙,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大的主题。16年,我经历了从一个人自由生活的几年,到结婚、生子、照顾家庭和老人。也经历了从一名普通教师走上管理岗位、从一个教育新兵到参与专业规划,专业建设的成长。确实感觉太忙。有时候也想个人规划也完成差不多了,是否该放下脚步,慢一点?
或许我们很多有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但回头看看过去的自己,职称虽然评了,但自己在业内和圈子的影响力呢?说自己能够参与专业规划,但能否对外进行专业讲座呢?说自己走上管理岗,但管理的效果和业绩呢?结论就是:该学习还得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我得到了努力摆脱“既成的我”的个人思考。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我相信16年的时间,对很多老师来说,都有充足的成长空间,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永不止步。
03年,刚进入东软,完成了从学生身份到教师的转变,尽管在读研期间,带过2年的课程,但经历了都是成人教育的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生也有,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基本是空白。
04年学院为了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是充分把握国家机会,提高招生报到率,学院领导宏观设计,组织申报学院成为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而作为一个普通老师,这个时候要面对的是8个两年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制作。那个时候接到这样的任务,内心其实是非常忐忑的。身边熟悉的渠道和同学也都是普通教师,能够拿到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但适不适合东软?04年的互联网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百度文库成了百宝箱。只有先学习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去企业调研。交通又不方便,大家一定都会记得张院长经常分享创业历程中的四句话形容那时候的青城山,“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娱乐靠手”,在那样的情况下,要完成没有沉淀和积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分析东软的特色和优势什么,如何才能形成属于东软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思考。这个过程,相信参与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老师都深有感受。除了个人,更多还有团队的力量,大家一起的讨论分析,随着学院的壮大,这样的活动要组织有难度,但还得有。
在东软的日子,有很多学习的平台和机遇,有时候确实是一种压力,也有很多次觉得累。但回头来看看,当你从这种过程中,学会方法,学习调整,何尝不是一种历练呢?
印象很深的有这么几项活动:
1、2008年申报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记得那时候申报的项目名称是《IT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光是申报书就改了10多稿,还有视频的制作,那时候对脚本、分镜没有太多的概念,就是按照申报书,把想表达的成果特色和支撑材料表现出来,11月的青城山格外的冷,那时候制作视频还是委托在都江堰电视台的一个实习学生,叫黄伟,用他自己的一套设备。审片没人,教学副院长和教务部部长亲自上阵,配音没人,系里一位女老师主动担当。还记得,有天晚上,我把手机落在车上了,回去的时候看到诸多人打了20多个电话,为了最后的合稿,接到任务半夜又赶回青城山,确实心里还是有想法,但看到那么多大群人都在等着,大家还在热烈讨论的时候,这种想法又释然了。最后这个成果获得了省级三等奖。这样一份成果也为当年破格评职称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想想从头到尾,如果没有一种坚持,也难以为自己赢得这样一种荣誉。
2、2010年申报国家300万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从论证材料撰写,到实验室数据填报,到专家论证邀请,组织,每一个过程也都是重新开始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钻研,也有向同事、领导的请教,还有部门的协调和支持。这些付出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很苦,但想想材料要得急的时候,如何与部门之间沟通,如何帮别人设计一下模板,方便数据填报,于人于己,这些经验,以及对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思考,在现在想来都是很有价值的体验。
3、2010年还有一次重大活动,就是学院升本评估。其实在东软这么多年,每一次评估都是一种历练,说折磨也不为过,但每一次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对“家底”的梳理,部门和个人业绩的整理,以及面对三个评估专家的访谈等,组织话语,沟通技巧对自己都是一种极大的提高。
现在,我们都将面对学院发展,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大关,抑或说是不得不过去的坎或契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时候到了。尽管准备了2年,从个人角度还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了提高。比如系部规范的建立,评估支撑材料的自我作证,也是个人对这些年管理工作的一个认真梳理和总结。如何描述设计和支撑我们的办学理念,东软教育3.0的标签(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化)在我这里落实的怎么样?还有哪些值得总结和提高的?太多的想法串成线在我脑海里一一闪过,这不正是以评促建的真实目的所在吗?在准备合格评估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经验想要与大家分享:
首先面对的是文档,在东软16年,从计算机系到SOVO、到数字艺术系,我细细梳理了下上课的过程:《计算机基础》、《网页三剑客》、《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就开了五个语言版本的,VB、Delphi、pascal、C、C++、《数据库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游戏策划与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创业基础》等等,都要面对课程大纲、课件、教案、讲义、考核方案、试卷、课程总结,应该说这些是专业教师教学必备的案头材料,如何设计?如何梳理?如何总结?教学是不断反复的过程,是按部就班,还是传承更新,不可避免的就是文档的准备。把握清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学要求,规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按照“六个教”,思考个人不足与优势,不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来面对文档,心态端正了,有了办法,相信不会再恐惧文档的准备。
又比如毕业设计,每年指导毕业设计题目就是一个很大问题,还有每个环节的规范,开题报告格式、参考文献格式、毕业设计(报告)页眉,我专门设计了一个FAQ,把所有的每个阶段都建立成为了一个知识库。每一届指导,只需要根据校内和系部规范,适当微调,给学生反馈的时候,只需要复制粘贴,如果是多个问题,只用一个序列和公式生成反馈意见就行了。在忙碌中思考提高效率的方法,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
再说试卷,这是我们评估中的三大文档之一,阅卷规范在阅卷前打印一套,或者把目前评估整改中,自己阅卷容易出现的细节问题备注一下,那么下一次出卷和阅卷过程就会更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忙”成为应付工作的理由,就和我们照顾孩子一样,不能“忙”而疏忽细节,需要自得其章,讲究方法,注重效果。
16年成长之路的主题词之三:学习
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按照前几年开展东软教育大讨论的内容,我们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组织者和创造者。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我们个人发展的成长中的角色定位。
1)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一个老师只有掌握教育的精髓,教育的理念,在一校一系之间发展就有了立足之地,否则教学就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无法树立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魅力。东软的T-C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几年的琢磨,先后完成了3个教研课题,3篇文章,正在梳理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以期和大家分享。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职业倦怠永远存在,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保持学习的热情。??
2)是研究者。美国学者奥尔森说过: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是教育改革取得最后改革成效的最好道路。叶澜教授也提到: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研究的主题其实是非常广泛的,比如专业建设,从计算机系到数字艺术系,一个老师还得有自己的专业作为载体发展,以前我研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而今又开始申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本科教育目录到本科专业标准,到行业、市场、高校调研……应该说“人才培养十步法”给了我指导,但如何落实——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成果也正是自己的专业的了解,反过来结合已有相关成果,申报数字媒体技术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其二也可以通过研究,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比如一些基础材料的调研和整理,又解决了忙的问题。
3)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发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又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数艺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组织、撰稿、审稿,而学生们在辅助我们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创造力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而我现在也在逐步带领他们进行推文的策划和撰写,这个过程就是反哺式的教育,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系部动态。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航标灯,是导航员。而我要说,教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广博的学识,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较强的人格魅力,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等等,互联网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经受MOOC教育的冲击,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成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中去触摸课程改革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考核中,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摸索更优的教学方法。当然,还离不开与同事、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学习,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东软教育的十六年,我走过了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过程,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需要,必须要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
纵观自己的大学教学经历,根本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是教师的立教之本——确立现代化教育观,也就是确立现代学生观,将“教师说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教师管学生服从”的教育方法重新审视,转变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重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观察去体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校训:精勤博学 学以致用 校风:创新 融合 进取
教风:爱心 责任 能力 创新 学风:善思 善学 善用
工作作风:实事求是 简单高效 教育理念:教育创造学生价值
我常常问自己,这些教育的精髓,自己贯彻的怎么样?这样的自省,我将会一直坚持,因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我从儿时起的梦想。坚守教学一线18载,除了需要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要有与时俱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要求,除了不断去学习,没有更多的捷径可走。
十六年,已经走过青春的时光,伴随着新时代本科教育的使命,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如何定位未来的发展和梦想,我想还是要踏实以教师这一角色为己任,扎实基层工作,履行教师职责,做好管理者的服务。
教师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平凡琐碎的繁忙。我想我们也只有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践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随时调整职业倦怠,坚持用真心换真情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教育事业和学院发展、个人发展中,才能做好教师的这个职位。
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T-C一体化“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而共同努力,提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院师德标兵张兵先进事迹材料》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4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