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风家训可以传承多年,对于后代的子女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时候就能受到与众不同的熏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家风家训主题优秀征文稿材料,传承美德,从我们做起。
清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先辈民风淳朴,崇德尚贤,珍视家风,注重家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谈,《弟子规》就记录了北魏时期清河人崔氏悉心教子、感化他人的故事。《弟子规·女德篇》有载:崔氏佐子,教化垂箴,不在革面,须愧其心。故事是这样的:
崔氏熟读经史,贤惠知礼。丈夫死后,与两个儿子相依为命,同时也担负起教子读书的重任,亲自教授《诗经》、《礼记》等典籍。儿子们在其悉心教育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主要的是懂得了立身处世的道理。崔氏的两个儿子房景伯、房景先,都成了当时的名士。因崔氏家中生活贫困,懂事的房景伯很早就开始替人代写文书,以此赚钱养家。弟弟房景先见哥哥辛苦,刚刚十二岁,就要求以劳动补贴家用。崔氏见他还小,不肯答应。房景先再三请求,终于得到母亲的允许,白天砍柴,晚上诵读经史,不仅减轻了家中的生活压力,学问也大为长进。在崔氏的教育下,她的一家成了一个温暖和谐、尊老爱幼的好家庭。
后来,房景伯和房景先都立朝为官。房景伯任清河太守的时候,只要碰到疑难案子,觉得难以决断,便总要向母亲请教,参考母亲的意见和建议。崔氏也常为房景伯出谋划策,排难解疑。有一次,有一个叫柏兴的人十分不孝,经常虐待他的母亲,房景伯的属下都主张干脆把柏兴抓进官府,治他的罪。房景伯于心有所不忍,但也深为其不孝而伤感,便照例回来请教母亲崔氏。崔氏对房景伯说:“常言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柏兴生长在村野,没有见过礼教是什么样子,所以不懂得孝敬长辈。何必责罚他呢?你去把他的母亲接来,跟我一起住,叫柏兴跟在你身边,让他看看你平时的作为,或许会改掉自己的错误。”
房景伯依从母亲的教诲,将柏兴母子二人接来同住。崔氏和柏兴的母亲一起吃饭时,房景伯恭恭敬敬地伺候两位老人家,让柏兴站在旁边,亲眼看房景伯怎样侍奉长辈。就这样,还没有到第十天,柏兴就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主动悔过,要求和他的母亲一起回家。崔氏对房景伯说:“虽然他表面上看来已经自己感到惭愧,但还不知他内心究竟有没有真正悔悟,暂时不要让他回家,再留些日子看看吧!”
就这样,柏兴母子俩在房景伯家中住了二十多天。到这时,不孝的儿子真正从内心里悔悟了。他主动叩头谢罪,直至头上叩得鲜血直流。柏兴的母亲也大受感动,痛哭失声。崔氏见柏兴已经真正悔过,便让母子二人回家去了。柏兴彻底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像房景伯一样地伺候老母亲,后来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家风对家族成员以及外围群众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崔氏身体力行、榜样垂范,在传承传统美德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家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对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训就是细胞健康的保护神,家风就是细胞健康的晴雨表。只有细胞都健康,行为才会自觉规范,精神才会奋发向上,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富强。让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家风家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大放异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家风家训主题优秀征文稿材料》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4758.html
- 上一篇:干部履职提升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 下一篇:赞美支部党建工作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