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政策的开展,我国涌现了一批批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他们来到乡村,从最基层开始做到,慢慢带领群众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他们也许不被大家知道,但是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村党支部书记陈晓军先进事迹。
青砖红瓦的墙院,通俗易懂的乡风壁画;门前流水淙淙,缀以朴拙的小桥护栏;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串起鳞次栉比的民居院落……走进武山县**镇**村,宛如走进了一幅水乡画卷。从曾经的一个贫困村一跃成为了一个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陈晓军的艰辛付出。
一心一意 抓班子带队伍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 ,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目标,我希望能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2016年陈晓军在村“两委”换届竞职演说时的承诺。早在2015年,陈晓军依靠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冷水鱼养殖和农家乐,成为了村上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但他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宗旨,“吃水不忘挖井人”,面对村上贫穷落后的面貌,积极参与村上的各项公益事业,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在2016年底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成功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积极动员下,2名村上有能力、群众基础好的致富能人也参加了选举,进入村班子,村上真正建起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队伍。
在初任村书记的2个月里,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白天走村入户,和全村的老党员、离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群众谈心谈话,晚上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探讨交流,了解村上的实际情况,查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时,他始终把抓班子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组织全村党员积极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学习一些新政策、新技能、新知识,先后组织开展集中学习50多次、协调办理疑难事项160多项,对村上36名党员进行设岗定责,根据全村党员的年龄、学历、特长,给党员分配一定的工作,为每名党员作用发挥搭建了平台。
特别在今年的抗洪抢险中,面对50年一遇的暴洪灾害,他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带领全村20多名党员和300多名群众连续半个多月奋战在抗洪一线,随后又积极主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组织群众转移、抢修田间道路、维修加固便桥、紧急疏通河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用心用情 抓民生促发展
**镇**村80%的区域位于小陇山天然林区,有万亩油菜花海、千年古刹慈云寺等旅游资源,还拥有冷水鱼养殖水源,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群众思想落后、发展动力不足、基础条件较差,村上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如何改变**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了压在陈晓军背上的一座大山,成为了他心头的一个结。
为了实现自己的“初心”,尽快改变现状,一方面陈晓军主动在村上、镇党委、帮扶单位之间来回奔走,衔接项目、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动员党员群众,参与到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上来。先后争取各类资金300多万元,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发改、扶贫等项目10多项,新建护村堤防工程1500米,排水边沟2000米,硬化道路3.6公里,新修田间道路10.1公里,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田间路不通,堤防到处破”的现状得到了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始终萦绕在陈晓军的心头。“怎样让自然优势转化成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呢?”2017年,经过镇党委和陈晓军的共同努力,争取到了生态文明小康村示范点项目资金100万元,在全村大力开展美化、绿化、亮化等工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00余盏,修建停车场4处3000多平方米,改造危旧院墙1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配套建成综合文化活动广场及文化舞台1处。同时,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挖掘乡村旅游资源,2018年**村被列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久居“深闺”的世外桃源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天然氧吧”“避暑圣地”成为了**村的名片,全省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也成为当地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念好乡村“美丽经”的同时,陈晓军和村“两委”一班人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组织了“好婆婆”“好媳妇”“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家门口挂的“五星级文明户”牌子让年逾六旬的许喜成老人觉得“特别光荣”,平日里性格爽朗的他是个“热心肠”,喜欢关心帮助别人,也热爱公益事业,经过全村党员群众代表的评选他们家成为了村上第一批“五星级文明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评选活动、宣传动员,村上逐渐形成了争做文明、争创文明的新风气,**村也在2017年成为**镇首批“市级文明村”。
全力以赴 抓产业奔小康
“作为党员他是全村产业发展的引路人,作为村书记他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这是**镇党委书记郭红海对他的评价。2015年的陈晓军还是**村的一名普通党员,他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创办了武山县金水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自己成功后,他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如何带领群众致富上,在合作社发展和农家乐经营的过程中,他主动和贫困户对接,一方面积极动员8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每年为他们定期分红5万元,另一方面优先雇佣村上的一些贫困户,先后吸收全村100多名贫困群众加入到合作社和农家乐的建设中,每个劳动力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陈晓军真正成为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016年被评为全县 “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底担任村书记后,他更是将群众的脱贫致富放在心头,积极走村入户,了解村情实际,多次主持召开村“两委”会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提出了“强基础、促发展、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通过大力推介旅游发展优势,以冷水鱼养殖开发为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和扩大养殖规模,初步建成了集冷水鱼养殖和休闲餐饮为一体的金水湾、君义山庄、峪龙泉山庄等农家乐5个,村上基本形成了“特色养殖+休闲餐饮+乡村旅游”的富民产业模式。
产业发展起来了,他又开始在群众的土地上“打主意”,听说滩歌林场要找一块土地进行苗木种植,他积极衔接林场负责人,动员36户农户将52亩承包地腾出来,入股滩歌林场并定期进行分红,每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同时,又联系武山县东顺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33户群众将48亩承包地入股合作社用于繁育马铃薯“原原种”,每年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他组织群众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过去只种植小麦、油菜籽的单一种植模式,抢抓市场机遇,大力推广架豆、中药材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提升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陈晓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总结农村“三变”改革经验,争取到村集体经济积累试点项目资金50万元,以入股分红的形式,投入到武山君义养殖专业合作社、峪龙泉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4个效益较好的经营主体,主要用于扶持发展农家乐、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项目,不仅每年能够实现村集体入股分红3.6万元,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农家乐的生产规模,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保障。
如今的**村,已经从过去的垃圾随处可见、路面坑坑洼洼、经济贫穷落后的后进村,变成了的市级文明示范村、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贫困户从2013年的180户863人下降到2017年的10户2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69.09%下降到2017年的2.31%。怀着对这方土地的深厚感情,陈晓军用全部的心血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入党初心,诠释了一名村书记一心为民的朴实情怀,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让昔日贫穷落后的小乡村旧貌换新颜,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排头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村党支部书记陈晓军先进事迹》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5318.html
- 上一篇:2018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感悟随笔
- 下一篇:一年级家长开放日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