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学生物教师教学研讨学习感悟范文

时间:2019-05-14 12:23:16 网站:公文素材库

这一次的教研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明白了教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课堂教学要与生活事迹对接的重要性,要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驱动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探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研讨学习感悟范文。

    2018年10月19-20日,由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孢子植物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生物学通报》主办的中学生物教育学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我和**老师在**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有幸近距离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持人赵占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兴昌教授从不同角度对于“核心素养”的解读,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理解,并且亲身感受名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及落地生根,受益匪浅。

    1、  以“核心素养”为聚焦点

    本次课改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四个自信’等”,赵占良研究员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原课标生物科学素养的升级版,换言之,要从着眼于让学生掌握生物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的内容,转变为以生物学核心的基础的内容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观念、思维、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

    何为“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志(1)。生命观念是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或者说生命观念是一个人随着时间的冲洗,逐渐忘记了那些彼此孤立的事实性知识后,留在头脑中关于生物学现象和问题的想法和观点;是可以保持数10年甚至一生的学习成果。以大概念“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为例”,在课堂教学中,以次位概念构建重要概念,由重要概念形成大概念,以具体的事实性知识为基础,从而生成抽象的重要概念和大概念。在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时间和容量是有限的,我们一般能够完成零碎的、具体的事实性知识(也就是次位概念)的教授,那如何去落实生命观念,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堂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事实性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构建大概念,形成生命观念。而这个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有这种意识,最终让学生能够对生命观念“吃得透、记得住、用得上”。

    2、落实“核心素养”

    (1)教材的修订

    教材是学生和教师的第一手资料,赵占良研究员提及此次教材修订基本思路是更加突出了“聚焦核心素养,彰显与人本质”,分析原教材的及与不及,在保持及的基础上,在不及处下功夫,并且从教材的不同部分具体阐述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如本章小节部分,以《基因的表达》为例,“基于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的事实,认识到生命活动不仅需要物质和能量,也需要信息,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强调了生命观念;“通过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认识到生物学中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学习和研究生物学需要摒弃简单机械的线性决定论的思维模式,学会对复杂事物进行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隐藏了科学思维;如教材正文部分,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为例,让课堂教学与生活零距离对接,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真实问题驱动的探究。

    (2)评价机制的改变

    “此次课标的焦点是建构学生发展性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如何评价,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达成的程度的程度如何测量,从哪些维度去测量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否可教、可学、可测、可量化等”,上海师范大学的胡兴昌教授用“三文鱼洄游产卵,野生三文鱼数量锐减,转基因三文鱼上市”情境为例子,讲述如何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在评价方式的设计中,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淡化了具体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聚焦于思维的开发。其实,这也从侧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否则生成性评价也会难以开展。

    (3)课堂教学的转变

    ①强调科学本质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理科教师来说之重要,有如水分和土壤关乎植物的生长。”刘恩山教授在讲座中如是说。北京四中的陈月艳老师以细胞学说建立的科学史,讲述了《细胞学说》,这是一位很爱在显微镜下观察世界的老师,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些品质也深深地烙进了她的课堂。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回到几百年前的世界,不仅有科学家的工作,也有她本人的观察和思考,跟随着她的脚步,体会到了科学是在修正中螺旋前进的,科技进步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等。

    ②注重科学思维

    在“互联网+”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丰富,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师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更加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时间的冲洗,知识会逐渐遗忘,思维品质却受用终身。人大附中戴亚老师的《其它植物激素》深度挖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科学研究的“加法和减法”观,利用赤霉素缺失突变体,与正常植株比较,赤霉素的功能在探讨中水到渠成地生成。相比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功能”,戴老师的教学将知识性教学与科学思维有机整合,充分利用教材并挖掘教材,开发课外资源,落实核心素养。对于我们来讲,也需要不断地钻研,紧跟时代步伐,站好三尺讲台。

    ③培育质疑精神

    刘恩山教授提出“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论辩的准绳”。作为教师,要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思考的心。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何奕騉教授用“恩格尔曼经典实验重现”,描述了一段“质疑—探究—再质疑—再探究”的曲折历程,在何教授不断的发问中,他的博士研究生经历 “尝试—摸索—再尝试—再摸索”过程,“科学工作采用基于实证的范式”“学术是在不断地质疑中发展完善的”这些观念无形中落地生根。

    ④新设备、新技术

    时代在进步,课堂也悄然发生变化。新设备、新技术逐渐出现在高中课堂,并且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复旦附中赵玥老师的《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课堂中,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家用研磨器、手持叶绿素测定仪等进入常规课堂,丰富教材实验,将定性实验升级为定量实验,不仅完成教材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还进行了“为什么同一植株底层叶片在弱光下能正常生长”的探究,亲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证中形成“进化与适应观”的生命观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学生物教师教学研讨学习感悟范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554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