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我们身边的化学主题征文2篇

时间:2019-05-14 12:27:47 网站:公文素材库

化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是很多人都喜欢并且沉浸在里面的,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化学相关的知识,我们身边的化学主题征文你写好了吗?是不是还在困扰着呢?下面小编带来了我们身边的化学主题征文2篇,一起看看吧!

第一篇

化学是研究变化的科学,早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商君便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而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时更是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观点。求变,是仁人志士遭遇危机时的共识,更是化学研究的核心。

了解中国的周易六十四卦象之后,我们会发现两个奇特的卦象,“否”卦和“泰”卦,他们的反常之处就在于否卦的卦象是乾上坤下,意为天在上地在下的正常天地观,二者互不干涉,貌似相当和谐。而泰卦则是坤上乾下,意为地上天下,乍看之下天变地异,天崩地裂,矛盾冲突激烈。但仔细思忖后,不由得钦佩祖先的哲学思想。天上地下,看似和谐无虞,实则毫无生机和新意,因为一切太过正常,二者不会交融产生矛盾,更不会孕育新生,反观否卦,地上天下仿佛是一场灾难,但矛盾尖锐的背后则是更新迭代,能够历经这一场浩劫后重生的个体定会进化得日臻完美。所以我们常说的“否极泰来”正是蕴含了矛盾辩证法的思想,先贤们从“不怕变”进化到“怕不变”,这是一次思想的大飞跃,是先民主观能动性的巨大进步。

我们在实验中可能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导致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可能得不到目标产物或者由于其他副产物的产生导致纯度不高。但成功往往蕴含在其中,南开大学的陈小明院士首次揭露分子型钙钛矿可作为一种新型低成本高性能的含能材料使用。而这个偶然发现却是在一次实验失败导致仪器爆炸损坏后发现的,这无疑更我们带来了实验的可能性,即使实验产物不纯也要冷静分析,可能下一个新材料的发现就由此诞生。

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83 年所做的《为纯科学呼吁》说道,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这无疑给我们敲响警钟,基础科学和纯科学的发展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纲举目张,只有源头通了,才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篇

要说日常生活中离人类最近,最密不可分的“化学品”,非二氧化碳莫属,它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又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二氧化碳,对我们而言最普通不过的分子,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它无法燃烧,密度比空气稍大,略溶于水,日常生活中的碳酸饮料便是在高压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制备而成。 

对于处于日常活动状态的普通人而言,每分钟仅通过呼吸可以产生约 1L 的二氧化碳,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一切的工业生产、城市运转、出行交通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则对二氧化碳的消耗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耶拿市地球生化研究所比尔在《科学》杂志上发文指出,世界全部植物每年可吸收 1230 亿吨二氧化碳,这可谓天文数字,不容小觑。 

二氧化碳进入我们的视线要追溯到过去的几个世纪,人们广泛使用富含碳的化石燃料、油及天然气,随之带来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由 280 ppm (工业革命前)上升至 2010 年的 386 ppm(ppm :百万分率,百万分之…<parts per m illion>)。

而人们最显而易见则是“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影响。 

温室效应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在近数年,人们更是不可忽略其影响。首先,温室效应使平均温度上升,带来了全球的热浪。近年的夏季一年比一年炎热,导致各地频繁高温预警。平均温度的上升加剧了冰川的融化,直接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对沿海国家与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极地动物的存活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温室效应对海洋的酸化也造成了巨大的“贡献”。海洋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起到了抑制温室效应加剧的作用。但长年累月,海水不断吸收的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渐向酸性变化。有数据显示,每十年全球海水 pH

的平均值会下降 0.018。珊瑚、贝类等钙化生物的外壳由碳酸钙组成,溶液中较低的 pH 值则会“腐蚀”它们的碳酸钙外壳,破坏食物链的结构,对其造成致命的打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0 月 8 日在韩国仁川发布新报告,其中指出,需要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因为有研究指出,当地球升温超过 1.5℃至 2℃时,将可能带来诸多严重后果,而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有云“时势造英雄”,近些年来国际国内科学家对如何将二氧化碳合理的转化为可利用的“化学品”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譬如如何设计合理实验,使二氧化碳的转化在热力学上变得可行;如何挖掘高效的催化剂,使得转化的动力学易于实现。国内的科学家们则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年九月份,韩布兴院士在我院学术讲座中介绍了何为绿色碳科学,以及如何实现绿色碳科学。韩布兴老师在 2016 的工作中设计了贵金属钌铑的催化剂,实现了甲醇在二氧化碳、氢气存在的条件下氢羧基化生成了重要的化工原料乙酸。大连化物所的李灿院士团队发现在 ZnZrO 固溶体氧化物上 CO2 加氢可高选择性地合成甲醇,在此基础上将 ZnZrO 固溶体氧化物与 SAPO 催化剂串联可实现 CO2直接加氢制备低碳烯烃。在九月份近代化学前沿讲座中,陈永胜老师的报告中也指出了高分子碳纳米材料设计、合成以及在绿色能源中的应用,这也同样证实了“碳”的重要性。 

或许这些对我们还比较遥远,但是减少碳排放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还是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的。简单地比如出门时尽量选乘公共交通工具,或选择骑小黄车在兰州的街头逛一逛;将日常废纸或传单投入天山堂、昆仑堂安装的绿色回收箱,使废品达到最合理的利用;挑一个晴朗的下午上萃英山种一棵树,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节能减排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化学也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从最简单的二氧化碳分子就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化学知识,相信只要肯细心观察就必定会发现更多更广阔更神奇的化学世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们身边的化学主题征文2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613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