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村里有一个人常年考科举,常年不中,受到身边的人的嘲笑,在后来的一次科举考试中了之后疯了,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写出作者内心什么感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语文课儒林外史教学反思1000字。
选择这一本名著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公开课,挑战很大。第一,小说是用古白话写的,学生读的过程并不顺利,读进多少心里没底;第二,《儒林外史》是新增篇目,网上资料很少,公开课可借鉴的余地不大。但学生其它只读了《水浒传》和《威尼斯商人》两本,《水浒传》又是去年中考的内容,《威尼斯商人》难度又小,没什么要指导的空间。所以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儒林外史》。
既然学生读的不顺利,那就要进行读中指导。为此,一方面我让学生一天读一回,每天让组长相互检查批注,按学号上台介绍;另一方面,当学生有读不懂的地方时,及时利用学生上台介绍的机会进行讲授,比如在”莫愁湖大会“的时候就对三次大会进行了梳理,遇到难读的地方告诉他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做法等等。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难读大大降低,当读到同性恋、诈尸、去妓院等情节时,他们还有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连不爱阅读的同学也会对其中的某些情节产生兴趣,甚至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在写素材时还会引用书中的名言。在此基础上开展读后指导就顺理成章了。
为什么是读后指导而不是读后汇报?从效果上来说,读后汇报会更好。学生自己参与其中,自己查找资料,收获更大。但缺点就是耗时耗力。初三的学生没有必要为了一本书耗费那么多精力。且这本书已经说了中考不考。只能选择读后指导。
学生当然也需要指导。不指导,孩子们对于这本书的认识就停留在初读的体验上。指导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讽刺小说,当然要教会学生怎么读这种类型的小说。可是,这里有个前提:讽刺是一种艺术手法,是作者写作的方式,同时也是小说的主题。孩子们刚刚才读完,而且是边读边忘,直接讲讽刺,是不是太高达上了?况且,讽刺存在于文本本身,必须要细嚼文字才能体会出其妙处。如果要上这一堂,必须要给出具体的文段。会有一点常规课的感觉。我想要呈现的是有点与众不同的课堂。
这就导致了我将教学重点放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群像上。总体思路就是先通过图片让学生回忆情节和人物,对此进行分类,再从分类中理解作者塑造文人群像的意义。
学生这一堂课的思维很活跃,我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尽量保证每个步骤都是让学生先说,我再补充。因为,我想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而不是单单记忆我罗列的那些知识点。所以,最后的总结都让给了学生。
当然,试讲的时候感觉太活跃了。所以今天讲课的时候有设计学案,让学生需要静下来的时候静下来。
今天的课堂超时了,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感谢评课老师的给予的肯定和建议。
让我尤其感到高兴的是,自己具有了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且也能将自己的理解外化于课堂,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并且还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语文课儒林外史教学反思10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