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8延安精神心得体会范文4篇

时间:2019-05-14 12:37:4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延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其中的精髓,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我们需要直面艰难困苦,真正的走出自己的路,努力的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延安精神心得体会范文4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第一篇

    2018年12月8日至11日,我与青年干部班的同学们一起到延安参观学习,所行所见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尤其在梁家河的参观学习,让我感触很深。

    1969年,青年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从“负数”开始,迈出了自己人生征途的第一步。当年,在这片贫寒穷苦的不毛之地上,放眼望去,失望远远多于希望。然而他并没有逃避退缩,而是选择了直面艰难困苦。他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四大关”,几经波折加入共产党,从一名普通知青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一步一个脚印,处处都透着一个“实”字。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带领群众打坝淤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收效极佳。为了解决群众的喝水问题,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打出了水井,使用至今。为了解决照明问题,他主动外出考察学习,取经归来就立刻实施,攻坚克难,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蕴藏着习总书记“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这个优秀而质朴的信念。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从当年的大队支部书记开始,一直到今天成为我们党的总书记,始终坚持着那份执政为民、不忘初心的高尚情怀,这是令人极为折服的。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正如习总书记自己描述的那样:“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梁家河,正是给予习总书记挫折磨难,“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将他这块璞玉打磨抛光、锤炼成型的地方。这确实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毕业之后我就投身到石化行业,一直扎根在炼油装置里。回想走过的这几年,也遇到过挫折,受到过质疑,也曾苦闷彷徨。但是出于对“无奋斗不青春”的坚信,让我始终保持着内心深处的希望,让我还保留着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我们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志向,既要有登高望远的理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离开梁家河的。习总书记当年在那片黄土地上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开山治水的赤子情怀,深深鼓舞着我。梁家河的历史是真实的,梁家河的精神是鲜活的,这样的精神需要内心感悟,更需要实践传播。我会将这份感悟落实到行动上,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切切实实践行梁家河精神。这次延安之行,是一次党性的再教育,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

    第二篇

    2018年12月9日,我们踏上了梁家河这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绕的梁家河,是他挥洒了七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脱胎换骨之地,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49年前梁家河本是一个无名的村落,“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和“穷乡僻壤”是它的代名词。1969年1月16日,包括习近平在内的15名北京知青来到了梁家河生产队,那个时候,村民家家住着土窑洞,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路参观一路思索,一口沼气池让我驻足了许久。沼气池,是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的真实写照。沼气池的故事,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定信仰的真实写照,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真实写照。

    走进群众,开拓中国梦。群众是我党的执政之魂、执政之基。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走出了一条踏踏实实的群众路线。第一口沼气池的试验成功就是“走进群众”的生动体现。“如何提高梁家河百姓的生活条件?”“四川的沼气池经验能不能在梁家河推广?”青年习近平怀揣群众的需求,步行40多里路赶到了县城,把发展沼气的建议以及自己去四川学习的想法向县委做了汇报,获得了批准。春节过后,习近平便借了路费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取经”行程。青年习近平前后两次赴四川调研沼气池问题,不断改进与创新,成功试验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党员提出的一条要求:根据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根据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去检查自己一切的思想行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战斗中总结出的真正有效的经验。青年习近平能够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能够懂得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是因为他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心实意的追求真理、践行真理。要为人民做实事,走进群众,开拓中国梦。

    求实创新,铸就中国梦。沼气池,这个当年看起来完全不切实际的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梁家河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这些成果是青年习近平敢于创新、积极开拓的直接体现。即使最初遭到绝大多数村民的质疑,但青年习近平仍然坚定信念,不断奔走讲解,帮助大家了解和认识新事物,逐渐获得了梁家河老百姓们的支持和信任,创造性地开发出便民设施。

    在全球高度一体化的当代社会,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数事实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版图中长期屹立不倒,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五十多次,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可见,创新已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理念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中国石化科研板块的年轻党员干部,毫无疑问是创新的主体,如何让自己的创新更具价值和意义呢?

    求真,是创新的前提。“求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科研工作是解释本质、把握规律、创造新知的过程,是探求真理的过程。“求真”的科学信仰是培养杰出科学家和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它把造福社会与人类的崇高准则紧密结合在一起。“求真”的科学信仰是非功利的,是科学新发现和科学新思想第一推动力。当“求真”的科学信仰内化成为科研工作者的行为时,带给整个科学领域的滋养将远远超出预期。

    求实,是创新的根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高端制造业更是新时代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立足于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验以及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中国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强调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与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突破。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实际需求。我国国有企业的使命是为保证国家繁荣、稳定、安全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提高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保障,必须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第一目标。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代,满足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满足国有企业稳定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

    “求实”的工作信仰是无私的,是国家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把求实信仰内化成我们每位年轻干部的行为时,将有效推动我国石化产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中国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求实创新,铸就中国梦。

    坚定信仰,实现中国梦。在这块穷瘠的土地上,习近平经过不断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后,选择了要为村民办实事,安心扎根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生活让他树立了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他治国理政的立足点,形成了他实干担当的精神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仰。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的前辈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富强不怕苦、不怕死。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仰,在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立足当下,信仰是新时代青年干部的立身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年轻党员干部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自己武装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时代可以变迁,信仰之树常青。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干部用自己的才华、智慧、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诠释信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不仅要有过强出众的能力,更要有优秀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具体而言将工作真正落实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大业中去。坚定信仰,实现中国梦。

    新的时代造就新的梦想,新的起点成就新的未来。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初心不改,然后有坚持不懈的付出。回望梁家河,为中国梦做注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成真。

    第三篇

    12月8日,按照中国石化青年干部综合能力示范提升班的课程安排,我们班来到的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延安是我国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抚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在这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两代国家领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向,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带领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实现了从延安到北京,从初心到中国梦的历史变革。

    一、延安精神,铭记于心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作为每一名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因为这段历史里面有落后挨打屈辱,有艰苦探索、顽强奋斗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有随时为国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有全心全意为了人民服务的初心。作为特立独行的80后,从小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环境,要不断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知识,既可以“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又可以更加系统的掌握国情,正确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它将成为我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的源动力,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延安的四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了革命历史纪念馆、杨家岭、王家坪、枣园、鲁艺书院等革命旧址,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到老一代共产党人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增强了对延安精神的感悟。看着一口口简陋的窑洞,一件件简单的家具和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脑海中闪现了一幅幅当时的画面,深深领略到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忠诚。讲解老师的精彩讲授让我们了解到,延安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包括了政治方向、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铁一样的纪律和全心为民的宗旨,在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是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革命英雄赵桂良的故事,为了给战士做件过冬的棉衣,为了给部队出板报,他私自拿了老百姓的东西,在公判大会上面对战士和百姓的求情,刘邓两位司令只有一句话“法纪如山,谁也不能以身试法!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今天,我们也是硬把眼泪往肚里吞啊!”,这个小故事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当今社会出现了太多人为了个人利益凌驾在纪律之上,无视纪律和法规事情,在思想上拉远了党和人民的距离,党和人民赋予权利目的是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十八大习总书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还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廉洁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的十九大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写入新修改的党章。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这一切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要站在一个更贴近基层工作的角度,全面深入的对这些制度重新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二、梁家河精神,指引方向

    给我这次延安学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梁家河,当年习总书记知青下乡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当年习总书记为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带领大家一起修建的沼气池、深水井、於地坝、铁业社、磨坊等,更有幸的请到了王宪平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习总书记与梁家河的情结。现在的梁家河是一个美丽安静的小村庄,村民都住上了崭新的新房,每一位村民眼中都闪出自豪和幸福的神色,只有在村头的几口老窑洞还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荒凉。1969年1月一个只有15岁的青年,相应国家的号召从繁华的北京来到这个交通基本靠走,交流基本靠吼,吃饭基本靠讨的小山村,身体的不适应,大家的不信任和心里的落差是巨大的。习总书记讲到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说自己过了四关,一是跳蚤关,二是饮食关,三是劳动关、四是思想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关,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学到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分到基层工作,各种的不适应和不接受,感觉基层工作和自己的能力不对等,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找人托关系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基层。而习总书记的七年的基层插队生活,展现出的胸怀境界、抱负担当、意志品质,体现出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通过习总书记的梁家河插队生活,不难看出只有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扎扎扎实实的基层锻炼,才能打牢根基,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踏踏实实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真正的提升自己。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父亲受到了迫害,自己被当做“黑帮子弟”,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习总书记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失去对党的信任,他先后8次上交入团申请书,10次上交入党申请书,凭着一股毅力完成了他心中的梦想。我思索着,是什么力量使他拥有如此巨大的动力?在梁家河现场参观学习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励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理想信念。我保持敬仰之心,聆听老师的讲解,极其渴望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个事件、每个时间、每个地点、每个细节、每个结果都牢牢铭记。我知道,在这里学到的每一点一滴都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人生带来指导性的意义,只有把梁家河精神真正学透学精,才能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去,才能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结合工作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要把这次学习作为新起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升抓落实的水平和执行力。二是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三是要摆正位置,努力在实践中体现党的宗旨,把心思谋在发展上,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问政于职工、问需于职工,使工作决策接地气、顺民意;使重点更聚集、举措更实在、精力更投入、落实更到位,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

    第四篇

    对于中国那段革命历史,在我的记忆里,大都是从长辈口中听来的。大部分是对那段动荡岁月的抱怨,是大时代下对于自身命运无法把控的哀怨,很少听到有人说在那个岁月里,真正能思考一些比较深邃的问题,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未来在哪里?但通过这次的梁家河之行,我却真真切切的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仿佛也把自己代入了那个动荡又充满挣扎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以外,一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对知识如饥似渴,对自己修身养性,是习近平在那个年代里坚持且明确的人生方向。真正的强者,是在人生的每一步,都能清楚自己定位。习近平做到了,“黑五类”、“插队”、“知青”,每一个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得已的命运安排,他却能在命运的分叉路口找到正确的方向。他扎根农村,踏踏实实干事,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他带领大家建淤地坝、挖水井、修沼气池、办供销社代销点,从村里的实际出发,一点一滴地为村民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梁家河之行带给我的是震撼,是一次心灵上的触碰。习总书记身上的四个特点便深深的镌刻在脑海里。他热爱读书,“一个15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他不断积累阅读,丰富精神,在书中求知,在书中寻求自我方向。他吃苦耐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个资源贫瘠的梁家河,他从未有过过多抱怨,既然选择了当个扎根农村,便执着地与乡亲们同劳作同吃苦,他和村民一样用双手垦地,粮食不够吃,柴火经不住烧,他也不曾却步。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生产不足,当时梁家河的村民锅里没粮,口袋没钱,生活穷困。习近平当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后,开始计划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打消老乡顾虑,他耐心做思想工作,主动干重活儿。打成大坝,修造了一块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为解决照明、烧火做饭问题,他决定建沼气池。他学习技术,传播知识,身体力行地坚持为村民们办实事。他仁心仁德,离开梁家河去学习、去工作,一别数十年,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后的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要带着婆姨。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回到了梁家河,时隔数十年,他依然叫得出当年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老乡们的小名,依然记得七年知青岁月发生的桩桩小事。他给夫人彭丽媛介绍大家,给她讲梁家河的故事,动情处,彭丽媛潸然泪下。两次回到梁家河,与乡亲们嘘寒问暖拉家常,这份亲切,自然天成。他从未忘却梁家河,切切实实的把这片土地与人民时时放在心中。

    有幸生在和平年代的我,生活中未曾有过太多的奔波苦楚,在梁家河乡亲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民的朴实无华,艰苦奋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优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延安精神心得体会范文4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740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