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稿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2:45:37 网站:公文素材库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我们正在庆祝的,在这改革开放中,不仅仅是国家军事的发展,亦或是农业机械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改变,这是令我们感到骄傲的,你写好相关征文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稿精选5篇。

篇一

与农业机械化结缘,初始于孩童时代。那时,每每遇到“嘟嘟嘟”震耳欲聋的老式履带“东方红”拖拉机拖着铧式犁耕整地作业时,我们一群小孩儿总是追着看热闹。那乘坐在机器后面的犁体升降调节手,即使总是灰头土脸,还是吸引了无数羡慕的目光,我们都梦想着有朝一日,那个乘坐人就是自己。

也许是小时候耳闻目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等标语、口号的缘故,在1981年夏天,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安徽农学院农机系首届农业机械化专业。从此,怀揣对未来农机化发展的美好憧憬,正式踏上了“农机寻梦”之旅。

1985年,我毕业了,有幸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安徽省农机局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当时正处于改革的初始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全面施行,农业机械化正面临体制转轨发展时期。基层老拖拉机站纷纷解体、老农机生产厂纷纷倒闭,“分田到户,农机无路”声不绝于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也随之调整,我们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仿佛一下“归零”,使得刚踏入社会、进入“农机门”的我一度迷茫、彷徨、徘徊。

如今看来,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进步,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各类传言,打消了各种顾虑,而且农机化事业也逐步走出低谷,并焕发出新时代无限生机。特别是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机化事业步入依法促进轨道,进入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对农机化事业的激情与梦想占据了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今天,蓦然回首,惊觉我学农机、干农机已近40载,几乎与我国农村改革的40年并行而进!

40年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尽管历经坎坷,但经过一茬又一茬农机人不懈努力,农机化一路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我清楚地记得,一辈辈农机人都编制着自己的“农机梦”,有的把“老黄牛能彻底退休”作为工作目标,有的把实现小麦等农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定为自己退休前的愿望……

几十年来,一代代安徽农机人为农机化事业发展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经过市场引导、依法促进阶段的发展后,特别是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力实施拉动,安徽的农业装备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机化发展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已经突破7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5.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油菜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注册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4000余家,农机经营收入突破500亿元。为全省粮食的“十四连丰”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十四连增”做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英明论断在安徽江淮大地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实践。

我为能亲历这40年的农机化大变革而自豪,为能见证农机化大发展的美好时代而庆幸,更为自己能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一个农机老兵而感到欣慰!今天,我可以挺起胸膛得意地说,儿时的农机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耕种的状况在我们手中已经彻底改变。

然而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内在要求越来越高。如今,无论是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看,还是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看,仅仅停留在儿时的“农机梦”已经远远不够了。

于是,我的“农机梦”在新时代将继续。

当前,农机化发展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尚未补齐,农机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要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机械化还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

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构筑新时代的“农机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离我退休的年限越来越近,但我依然会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与广大农机系统的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给年轻人当好“梯子”、搭好“台子”、做好“钉子”、出好“点子”,力争为农机化事业再多做一些具体的实际工作。

为了顺应农机化融入大农业发展这一新的时代要求,我曾工作过30多年的单位——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要进行机构撤并改革。我会以积极的心态支持改革、迎接改革、拥抱改革,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履职尽责,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我坚信,只要初心不忘,前行动力不减,新时代的“农机梦”一定会搭乘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得以顺利实现。

篇二

转眼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中国的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令人不敢想象的成就。回想起这不长不短的一段时光,让人感慨万千。

往事不堪回首

40年前的我,曾经经历过这些事情:在复式班里,坐在用砖和木板搭起来的课桌旁,听老师讲课;夏收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地里捡麦穗,放学后到邻村耕过的地里去偷着捡(有人看着不让捡)麦根,背回家里做烧材;秋收时,到学校实验田里掰棒子,放学后去豆子地里捡豆粒,晚上去生产队场里占棒子堆剥棒子皮挣工分。

那时候,村里仅有的四台拖拉机,部分承担了耕地、拉粪、拉庄稼、轧场的农活。忙不过来时,特别是播种,还得人和牲畜承担。

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们家有了自己的承包地,见证和实践了“队长队长别发愁,人拉耠子、人拉耧”的真实场景,也结下了农机情愿。

那时候,我们那一带最常见的农业生产是这样的:耕地要挨个用队里分给个人的拖拉机,实在挨不上的就用牲畜拉五寸步犁耕地;播种则主要人工或牲畜拉两行耧来播种;玉米出苗以后要用扒锄子除草并定苗;中耕则全家老少齐上阵,用人拉耘耠子除草;人工镰刀收割小麦(大豆)(为了烧材就拔麦子,到场里铡刀铡麦根),运到场里翻晒、轧场、扬场、装袋、存放;人工掰棒子、凿棒子秸、运回家里、剥皮、剢棒子脱粒;为了改良盐碱地,人工铡棒子秸-秸秆还田......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想象不到这样的图景。

这段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加深了对农业机械化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向往。

我的农机生活

为了减轻耕作负担,家里在1981年买了一头驴,用于农田运输和耕作。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喂养不当,这头驴很快得病了,没办法只能卖了。

1983年带着早日脱离农村的艰苦劳作,到城里当工人挣钱的梦想,我在中专升学时毅然选择了沧州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修造专业,开始了四年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

在农机化学校,我系统地学习了拖拉机的维修保养知识,实际拆装了柴油机、拖拉机,掌握了驾驶技能。毕业实习的时候,我到肃宁县师素乡寺上村农村驻点,为农户普及柴油机维修保养知识,解决了不少实际故障。从此正式踏上了农机事业的门槛。

1985年,改革不断推进,政策进一步放开,已经允许个人拥有农机。碰巧邻村有一台报废的老沧州造拖拉机,我花了200块钱就买回来了。凭着自己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把它修好了,从此开始了我使用农机的征程。这台老拖拉机,帮助家里了解决了农田运输、耕地、轧场等很多问题。开着自己修好的拖拉机耕地、拉粪、拉秸秆,享受到了操作农机的乐趣。为这事,我骄傲了很长时间。

到后来,父亲单位的拖拉机报废后,我又给买了回来。这样,我们家就拥有了两台拖拉机,干了不少活儿。就这样又过了两年,因为这两台拖拉机都过了报废年限,毛病逐渐多了,而且配件也不容易买到,只能一台拆件保证另一台完好运转。

为了解决小麦轧场、扬场的辛苦,1992年夏季,我们家购置了一台小麦脱粒机,在自己的麦子脱粒完后,还能为亲戚、邻居帮帮忙。

1993年秋季,家里购买了圆盘式小麦播种机,解决了小麦机械播种的难题。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天从早到晚连续在拖拉机上为亲戚耩麦子60余亩,中间未下车休息,到晚上真感觉到累了。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干农机的辛苦。

1999年,家里购置了一台新疆-2小麦收获机,开着它可是干了不少活。一直到2008年,我才结束了亲自操作农机从事农机服务的历程。这些年的经历,即让我享受到了干农机的乐趣,也经历了机具发生故障漏粮、劫机等情况,深刻体验到了农机手的辛苦和付出。

1987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沧州市郊区农机局参加工作。30年里,有5次到其他部门帮忙或参与区党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跳离农机行业的机遇,但情缘已定、学以致用的思想,最终还是促使我留在了农机行业,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

工作与感悟一:服务体系

历史上,依托平价柴油供应分配制度和农机管理费征收政策,对乡农机协助员、村农机协会负责人给予误工补贴,成立了区、乡、村三级农机协会,建立健全了农机户、村农机服务队、村农机协会共同服务农业生产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农机事事有人负责、上下信息沟通顺畅、及时快捷的管理服务系统。

随着平价柴油的停供和管理费的取消,体系没有了运行费用的保障,名存实亡,部分农机管理工作陷入了被动应付的局面。

工作与感悟二:农机推广

我个人先后参与推广了S195节能改造技术、小麦割晒机、小麦精量和半精良播种技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小麦联合收获机、联合收获机配装小麦秸秆切碎机、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玉米大行距小株距播种技术和玉米联合收获机等技术和机具。

农机是生产工具,具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机化水平提高的功能,其经营服务创收也是农机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依赖,是农机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免耕播种机、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秸秆还田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推广历程,都说明了能让购机户辛苦经营、实现收入梦想的机具会得到很快的推广应用。

农机先进技术和机具的推广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天时,即政策的扶持和自然条件,如平价柴油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天气状况适宜等等。地利,即具备推广的需求,一项技术再好,当地没有需求也无法推广。人和。即多方受益。技术的推广依赖于人、依赖于种植户、依赖于农机户,依赖于企业提供可靠的机具,没有推广部门、种植户、农机户和企业的共赢,推广只能是书本上的文章、试验田的产物。

工作与感悟三:购置补贴

为享受到补贴政策的扶持,2004-2007年期间,我区农机户基本上是和其他县亲戚联合购置农机。2008年,我开始负责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实施工作,本区农机户进入了自主购机的时代。受实施区域范围较小、经济条件较好、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较为迫切的影响,我区的购机户自一开始就存在盲目购置、投资回报期长、资源浪费的风险。本着对购机户负责的态度,我们采取了落实作业区域、了解操作技术、技术扶持等措施,对每一个购机户情况予以详细掌握,劝退了怀抱预期收入梦想,不掌握实际技术、无维修技能保证的农户。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自开始实施就坚持了严格操作程序、公开操作全过程、依据优选条件按报名先后确定补贴对象,力求公平、公正的做法,即减轻了购机户到处找人的麻烦,也保证了自身的安全。

回过头来看,黄金十年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农机户的资金,质量参差不齐的机具凉了部分农机户的心、有待完善的“三包规定”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企业的伪劣产品,加上农民种植收益下降、环保治理力度日益加大等等原因,导致了目前农机企业的困境。

没有农民、没有农机户,没有他们可以放心使用的机具,哪里来的农机化水平?哪里来的农机企业的发展?基础没有了,何来的高楼!

工作与感悟四:农机监理

我本人在基层从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有一段时间了,经历了几个阶段:初期的农机监理以拖拉机牌证业务为主;后来发展到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牌证业务并重;再到农用运输车业务划转公安交管,农机监理只保留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业务;到如今拖拉机、联合收获机行政许可业务划转,保留安全生产事前事后监管、农机事故处理职能。随着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安全监管重点由“三夏”“三防”,提升到日常检查、事故隐患排查、违章作业纠正等。

农用运输车业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机监理队伍的壮大。但随着车辆负载量日益增大、车速提高、从农村走向县城、从农田走向公路、业务管理的弊端等,导致了职能划转,也吹响了农用运输车行业高潮结束的号角。

在行政许可职能划转过程中,受编制的影响,部分县、区存在着要业务不要人的做法,使得一部分基层农机监理队伍陷入了尴尬境地,也留下了一部分划转后的单位人员不具备法规要求的资格,加上检验手段相对原始落后、没有足够的车辆和设备支持事故处理等后遗症。

工作与感悟五:跨区作业

沧州市郊区农机局1996年就开启了组织跨区作业的征程。说起跨区作业,就想到了雨中在粮仓露天睡觉的赵局长。为不耽误作业时间,他带领大家从河南到北京赶路程,歇人不歇机。那天,一进入河北就开始细雨绵绵,可以说是人困马乏。天黑后,赵局长窝在粮仓中休息,斜坡的粮仓,刚睡时斜躺着,睡着后偎在底部,绵绵的小雨,愣没把赵局浇醒。唉!这就是那个年代领导的缩影。

那时候,我还自己开收割机。路上困急了,就晃晃车把自己晃醒;偶尔打盹时,树影、电线杆影都能把人吓醒。那是在霸州一带,实在太疲劳了,看到前面的拖拉机停车了,恍惚中赶紧踩离合、刹车,但没有摘挡。不小心一抬离合,我的收割机就撞了上去,拨禾轮被撞弯了,人也彻底醒了。

那个年代,联合收获机少,却机现象逐步兴起。初期的劫机,多数还是农户着急割麦,硬要收割机给他们先割。后来也出现了将收割机劫下后倒卖、坑害机手的现象。我们所带队的机车也遭遇过劫机。为了顺利解决问题,找过当地县政府、省农机局,甚至也躲过地痞流氓的拳头,可以说是历尽了千辛万苦。庆幸的是,我们所带的车队在跨区作业期间基本还算顺利平安,未发生大的事故,机手都有或多或少的收入。

农机跨区作业利国、利民。按作物成熟时间差流动的跨区作业,加快了农田作业进度,减少了机具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增加了农机户的作业收入。当然,也需要质量可靠的机具、快捷及时的维修服务、稳定有序的作业秩序、便捷的保险保障等等,非农机主管部门一个部门可以完全操作的,需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各个部门予以配合。

经过40年的发展,农机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伟大理想中,涉及我工作的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这里面多少也有我的一点贡献。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基层农机工作者倍感骄傲的事情。

展望未来,新时代已经来临,乡村振兴战略正如火如荼,一幅壮美的图景已经展现。对于农机化而言,关注农民、关注农机户、关注农机合作社,让中国农机手真正可以自豪、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新的目标。

篇三

又是大暑时节,种粮大户老胡穿着干净白丅恤,驾着新买SUV小车在田间的机耕道慢慢的溜达着。望着收割机在金黄色稻田里穿梭,拖粮车一趟又一趟来回奔波,他在心里盘算着早稻的收入,享受着车上空调吹出的冷气,心里美滋滋的。

老胡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种水稻很有经验,啥时候耕田,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撒啥肥,啥虫子打啥药,贼一般精。

老胡有四个孩子,为了让孩子们都有书读,将来谋一个好前程,夫妻二人累死累活地拼在十来亩田地中。最让他头痛是每年的“双抢”,凌晨2—3点就起床下地干活,午时的太阳,毒辣,田间上晒下蒸,热得人要中暑,夫妻二人也不歇歇,但用镰刀不停地割,一天也割不了二亩田的稻。到了晚上,两个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稻子割倒后,要用专用的木禾桶脱粒。脱粒更辛苦,人要把稻子禾秆举得高高的,再用力砸在木禾桶里,把稻子摔下。

稻子摔下后,再装在蛇皮袋子里,背上田埂,用板车运回家门口的晒场。稻子晒干了,还要看天气,如果有点风,正好借风扬稻,去除杂质。如果没风,还要用风扇扇除杂质。为之,夫妻两人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有一次,他们夫妇在晒场晒好稻子,到田间赶耕二晚田,(长江流域二晚秧,最晚要在立秋前三天插下田。如果晚了,就有可能遇到寒露风,那就可能只有稻草,无饱满稻粒。这就是寒露风来的早的年份,粮食会减产的依据。)突来一阵暴雨,吓得他们丟下田间的活,顾不上天上电闪雷鸣,冒着大雨拼命往家里跑。可等他们跑回来后,晒场上哪还有稻子,稻子都被大雨冲跑了。半年的辛苦都化为乌有,他们俩都瘫坐在门口,抱头痛哭……

农机购置有补贴的惠农政策普及下乡后,老胡前思后想,一咬牙贷款买了台收割机和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手扶插秧机,并承包了百把亩稻田。有农机帮忙,老胡感觉自己种田割稻轻松多了。农机除了方便自家,还给周边村民服务。一年下来,他不但还清了农机贷款,还有余存。

前年,他又用这些年挣的钱,添置了大轮拖,打药机,更新收割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并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流转了村民二千多亩稻田,合伙购置三台各十五吨的烘干机和配套的热风炉,还建了一个磅房和一个大仓库。这样,既保证自己粮食烘干,短时的存储,也能为周边农民提供方便。

他们夫妇二人现基本上不用下田动手干活了,他这几年也陆续培养了几名能吃苦耐劳,爱好农机的农机手,都由农机手驾农机去田野忙碌了,种粮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同是农忙“双抢”,他却很是悠闲,收割机在田间收割,就像是理发师的大推剪,在给金黄的稻田美容,粮满仓就卸粮到运粮车上,都不用装袋子,运粮车斗一次可装收割机五六仓粮,装满后直接运到了烘干机房烘干,烘干机烘干除杂,稻子出来直接入库。他夫人只在进烘干机处的磅房,记录稻子重量,凭运粮单就能结算。

如今的老胡,因搞农机,懂得了一些机械知识,学会了修理农机具,是村里名符其实的大能人。听说前几天,他还去县农机公司咨询,打听无人智能机的情况,他的野心是越发的大了。

篇四

常州水稻生产机械化机耕、排灌、植保、脱粒起步早、发展快,到1998年底,水稻生产机耕、排灌、植保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但是水稻机收和机插由于缺乏成熟机具,一直未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进入中国,推出了“人民号”、“洋马”、“久保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常州市采取“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投入为补充、个人投入为主体”的补贴方式加大示范推广,使水稻机收步上了稳步发展轨道。

在推广过程中,广大农民自发利用这些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到2004年,常州市水稻机收率达80.4%,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在解决水稻机收的同时,常州农机局把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以科学的方法全力推进。

跨世纪课题

常州水稻机械化种植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经历了“几起几落”,主要原因是与当时经济条件、机具适应性、插秧机相配套的其他技术还未成熟有很大关系。但水稻机械化种植我们一直在苦苦探索。

九十年代中后期,常州市积极探索实施了以机抛秧、机直播等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又再次引进高速插秧机进行了水稻机插试验。

通过试验对比,我们认识到,水稻机插具有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优势,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要实现水稻机插,机具的适应性和育秧工艺是必须首先要迈过的两道“坎”,而当时这两道“坎”还未真正突破。

这就是现实留给我们的跨世纪课题。

技术突破

常州结合自身实际,率先行动,寻求突破之径。

按照“先富先化”的原则,1999年在省农机局的支持下,常州市率先引进了一台日本RR6型乘座式水稻插秧机在原武进魏村新华村进行水稻机插试验。

2001年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成立,并推出低价位、性能稳定的PF455S步行式插秧机,当年常州市便引进了6台,在武进湖塘镇、牛塘镇,金坛朱林镇、溧阳南渡镇进行试验示范,产生了较好的导向推广作用。

步行式插秧机的优势日益显现。经过反复对比、衡量,常州市确立了以步行式插秧机为基础不断优化的发展路子。

在机插秧配套技术上,常州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农机农艺紧密结合,通过多年实践,在育秧上改水做秧田为旱做通气式秧田、改薄膜覆盖为无纺布覆盖秧苗、改后施肥料为播前营养土拌壮秧剂,同时在机插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机插水稻优质高产精确定量施肥、机插秧与稻鸭共作技术集成推广、机插水稻条纹叶枯病统防统治等方面在全省率先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机插秧配套技术。该技术为实现常州市水稻单产“全省五连冠”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在2007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原农业部、省农机局、常州市各级领导视察后,对常州市水稻机插技术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

试验示范

2002年至2004年,常州市采取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方式,针对不同区域,分步示范推进水稻机插。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常武地区加快推进;对金坛、溧阳地区实行增点试验,为面上推广积累经验。

三年中,全市水稻机插面积由1.17万亩增加到13.9万亩。武进横山桥镇前巷村、五一村、牛塘镇塘口村实现100%机插秧,机插秧技术在全市21个乡镇中得到推广。

在试验示范推进中,常州市每年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现场观摩会、学习考察、“双学双比”等活动,提高各级干群对机插秧的认识;邀请扬州大学水稻专家来常讲座,让广大机手全面掌握水稻机插秧技术;按照“工作到户、检查到田,服务到机”的方针,农机农艺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分片指导育秧和机插工作;开通24小时维修服务热线;建立插秧机中心配件库,确保配件供应不脱节。通过试验示范、优质服务,水稻机插已为全市广大干群所接受。2004年全国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会议在常州市召开。

行政推动

2004年国家首次实行农机具补贴政策,江苏省将水稻插秧机列入补贴范围,宏观环境为推进水稻机插创造了条件。常州市抢抓机遇,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全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

2005年市政府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的意见》,提出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2007、2008年将水稻种植机械化列入市委1号文件中。市财政对步进式插秧机每台补贴0.15—0.2万元,对乘座式插秧机每台补贴0.6万元,并安排培训补助经费;各辖市区和大部分乡镇给予不同额度的配套补贴。整合“优粮工程”、“水稻创高产竞赛活动”、“两化基地建设”等资源,向发展水稻机插倾斜。市农机局每年都制订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专项考核办法,年末对考核达标的机插秧专业服务组织和乡镇分别给予奖励。实施村、乡镇、县(市、区)整体推进战略,镇、村整体推进数分别由2004的1个、38个增加到2008年的32个和915个,分别占全市乡镇、村总数的86.5%和92%。武进区、金坛市分别于2006年、2007年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

模式创新

水稻机插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之路。

为此,常州市农机部门在水稻机插推广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插秧机户由分散经营走向集中联合经营,建立农机服务组织,实行社会化服务。

通过五年的培育,目前全市拥有农机专业服务公司22家、农机专业服务组织50余家,他们统一供种、育秧、机插、植保,为农民实行一条龙服务。“溧阳市海清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59个,拥有各种农业机械93台套,2008年为7800个农户提供插秧服务,机插面积12000亩。社长江海清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27个,拥有各种农业机械达139台套,2008年机插面积8000亩;农业部示范中心——武进伟成育插中心占地8亩,建筑面积2200平米,有插秧机23台,中拖3台,植保机8台,为周边20个村提供机插秧服务,2008年机插面积10000余亩,得到了原农业部孙政才部长的肯定。

农机服务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加快了水稻机插推进速度。近四年来,常州市每年都以超千台插秧机的数量跃升,水稻机插面积翻番增长。2008年全市共有插秧机5376台,实现水稻机插104万亩,机直播17.1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8.7%,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其中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机插面积占机插总面积的60%以上,已经成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力军。

十几年的探索、实践,使常州市水稻生产方式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繁琐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从1999年至今,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促进了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作为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先行区,今后我们将更加注重优化装备、提高效率,从水稻生产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机械化拓展,实施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为常州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篇五

是如烟往事,成为记忆。

我的故乡在豫西农村,地处丘陵的家乡十年九旱.孩提时期面对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乡亲们祖祖辈辈终日辛勤劳作、快乐收获。我能想到的对农业生产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犁铧和耕牛。

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慢慢地认识了学校的围墙上用白灰刷写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十二个大字,后来才知道那是人民领袖毛主席在一九五九年提出的著名论断。

高中时期,我曾以“我学会了犁地”为题作文,被语文老师作为优秀作文在课堂上点评、表扬。那是在暑假中亲自实践过后的有感而发,我为自己掌握了一项农业生产的技能而自豪。从此在我的心灵上打下“农业机械化”的烙印并成为永恒的记忆!高中毕业后,由于十年浩劫的原因,无奈回乡务农。

是人生财富,珍藏一生。

历史的力量就是这样神奇:它常常以排山倒海之力改变社会,让人无可奈何;又常常以气吞山河之势带来惊喜,让人措手不及......。

一九七七年的初冬,久违了多年的高考在我们将信将疑、似幻非幻中发生了!因为那是旷世奇闻:无数青年在风华正茂的人生岁月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因为那是噩梦初醒:历尽心灵煎熬的热血青年终于看到了长夜的曙光;因为那是梅花报春:一颗颗终日期盼、几乎绝望了的心得以复苏......。纵然时过境迁,可那时刻、那场面、那心情,带来的震撼至今让人柔肠寸断、刻骨铭心。不仅似春雷乍响的恢复高考,打破了十年教育的荒唐,而且也领航了国家的改革之旅。

有幸的是我的大学梦如愿以偿,按我所填报的第一志愿被录取到洛阳农业机械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业机械专业,成为村里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也感到荣耀。当我告别乡亲入学时,家乡仍然山河依旧。

是身心磨砺,风雨沧桑。

进入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的殿堂,犹如倘佯在知识的海洋。为了追回失去的光阴,白天教室里的孜孜不倦,夜晚熄灯后路灯下的如饥似渴,随处可见被公认为学习异常用功的首届大学生——我们的身影。所思所想都是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回报祖国的真实本领。

就在我们入学当年的冬季,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改革开放。这无疑给箭在弦上、弹在膛中的我们以无穷无尽的动力。正值改革开放之风吹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时,我走上了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原国家农业机械部所属的农具厂,后又辗转回到了家乡的农业机械厂。

在自己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懈追求,设计和制造出机引犁、脱粒机、制粉机、粉碎机等多种农机产品,为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尽了绵薄之力。

当然我也收获了许多:被组织上任命为工厂的总工程师;先后被命名为“县级新长征突击手”“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级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还被县级人大任命为“人民陪审员”。......走过了冬夏,走过了春秋,在开发和推广农机产品的道路上,我问心无愧,也无怨无悔。

是毕生理想,发人深思。

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雷激荡、日新月异,祖国广袤的大地沧海桑田、气象万千。如今,神州大地上马放南山、牛入北栏;锄头犁铧进了博物馆,农民双手握起方向盘;活跃在希望田野上的各类农机产品随处可见。

但农机仍以小型为主。由于作业范围和功能有限,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效率并不乐观。虽然我国农机化的水平正在提高,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机化水平很不平衡,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受传统农耕方式的影响,加上农民机械化意识不高,因此人们对高科技设备的接受能力有限。另外,我国对农机化宣传力度弱,因此接触和了解机械化农业设备机会少。

四十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十月,在北京举办了十二国农机展览会,这是建国后首次举办大型国际农机展览会,为国人打开了一扇世界现代农业的窗口。

四十年后的今天,国家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其中就包括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发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振兴队伍。

新时代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不禁油然而生。

如今岁月悠悠,年岁有加。然而,双鬓染霜又何妨!时光流逝,衰微只及肌肤;激情抛却,颓废方至灵魂。历史机遇又一次再现了。振兴乡村,时不我待。

毋容置疑,农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机化取得了巨大进展。可农机化的水平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我国农机化的实现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农机化服务不适应“加快农机化”的需要,建议农机化部门可以出台政策,鼓励人们多渠道补充、完善农机化服务组织的薄弱环节。

尽管如此,“不忘初心,为农机化事业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做乡村振兴战略马前卒”是我的选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着专业知识、带着感情回家乡农村。

我曾有三次参加人民公社驻队工作组的经历,深知在民间蕴藏着无限的聪明和智慧。若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所掌握的实践经验,给予乡亲们在农机的设计、制造、使用、信息等方面咨询服务和加以引导,为建设美丽乡村献上一点余热,或许也就可以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稿精选5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840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