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造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具备的能力,你知道哪些创新好青年先进事迹材料?他们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创新好青年先进事迹材料宣传,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现年36岁,高级工程师,2001年9月至2007年6月先后在长安大学岩土工程(硕士)、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后到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从事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现任市地铁公司技术处总工程师,主管土建专业和3、5号线技术管理工作。2009年获得西安市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的“西安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2011年获得中共西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第二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2年获西安地铁公司“先进处级干部”,获地铁公司2009年度、2010年度、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技术先进个人”。
该同志自2007年6月正式加入西安地铁建设队伍以来,“学习、实战、协作、总结、稳推”是他这几年工作的主旋律,这些年对他来说有角色转换的问题,有专业交叉的问题,有总结提高的问题等等,多方面问题交织到一起让他身感作为一名处总工程师的重担。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主管工程师到处总工程师,他都积极当好各位处长的参谋助手,以自身技术特长为起点,以开拓创新为工作动力,积极注重学习提高、思想进步、工作先进、廉洁从政等方面。
一、注重提高,沉淀积累,充实党组学习和做好思路转换
在即将过去的几年里,在工作过程中,他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政治思想学习,尤其在去年被公司抽派前往西安市委党校参加“处级干部培训班”政治素养教育中受益匪浅。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他能自觉剖析紧密联系个人实际,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撰写个人自查剖析材料、广泛征求同事意见,使自己得到了不断进步。他一直认为党组学习是每个人思想素质提高的关键,思想素质提高了,工作的思路就清晰了,考虑问题也就会尽可能客观、全面的去处理。尤其是自2010年从具体的技术主管岗位提升为技术管理性岗位后,始终以技术为工具来组织管理土建技术工作,来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认为”思路转换成功了,角色就定位了,工作就有了头绪,就会井井有条“,这样才能“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
二、踏实工作,广泛交流,总结成功经验和提高技术水平
技术处的职能分布从前期工可开始,直到后期施工、安装和装修、调试均有介入,是一个绝好的学习平台。每一个设计方案,每一处风险点,每一次专家审查都是学习提高的机会。伴着地铁建设的节奏,在公司领导“总结二号线、稳推一号线,提高三号线”的要求下,在这些年里,他对技术处这个平凡而不简单的总结学习平台深有感触。对他来说, “解题、挑战、创新、转化”4个词是工作提高的主旋律。
众所周知,西安地铁自建设以来就面对“文物、黄土、地裂缝“三大技术难题的攻坚。该同志在研究生学习至工作期间,一直从事岩土与地埋结构物受力性态及优化适应性研究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其中作为主要研究人的获奖科研项目有:《高填路堤下涵洞(管)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获甘肃省200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地裂缝带的工程措施研究》分别获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2009年“科学技术一等奖”;《隧道跨地裂缝主体结构接缝大型橡胶防水带》研究项目获西安市2009年“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优秀成果”,该橡胶带填补了国内适应大变形防水技术研究的空白,并已获专利(专利号:200920034567.4)。上述成果中,针对地裂缝应对措施的工程研发是西安地铁修建的三大难题之一,其处治对策应用性研究直接关系着西安在该工程地质条件下是否能修地铁,古城人民的地铁情结是否能够实现。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了11条地裂缝和2条次级裂缝,地铁一号线穿越了5条地裂缝。该同志全程参与组织了相关产、学、研单位就地裂缝的成因、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结构与防水和轨道与道床的影响等方面展开4项专题研究,确定了“局部加强、预留净空、分段处理、柔性接头、先结构后防水、可调框架板”的综合防治创新性措施,目前上述技术已经运用在地铁二号线工程中,从开通近一年的效果来看,其处治设计方案和特型防水产品取得了成功。
在地铁公司工作期间于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主持完成了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浅埋地下结构物作用形状与减荷优化设计研究》;先后参与完成了《西安地铁沿线绕穿文物保护安全评估及施工运营影响综合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暗挖区间隧道修筑关键技术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盾构隧道修建技术研究》等课题项目。其中,文物保护研究共涉及钟楼、城墙等七个专题;在已运营地铁二号线建设前期,由于地铁绕穿城墙和钟楼文物,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其各项控制指标都亟需重新研究确定。为确保地铁建设在古城西安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交通科技的双赢,为使文物保护和地铁运营安全、科学、合理、高效,针对这一攻坚难题,作为地铁技术主管处室,该同志全程主持了西安地铁二号线绕穿钟楼及明城墙设计施工方案的专题研究,研究成果涉及到钟楼和明城墙现状、施工对钟楼和明城墙影响、运营对钟楼和明城墙影响以及钟楼和明城墙系统等七个专题,研究确定了“线路上绕避加深、工法上首选盾构、地层中加固隔离、城门洞围蔽支撑、轨道上无缝减振”等保障措施。研究确定的保障措施,目前经地铁二号线工程实践证明,施工保护措施合理有效,钟楼和南北门安全完好,地铁运营平稳顺畅,其成功穿越也为国内同类工程设计施工规范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该研究已获“2011年机械工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此外,西安是西北黄土地区首个修建地铁的城市,且是全国第十座正式开通地铁运营的城市。为此,西安地铁就黄土地区浅埋暗挖隧道、降水试验等专题开展研究,确立了“加大埋深避绕、提前降水固土、地基处理治理、管线风险排查”等设计施工措施。该同志全程主持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区间盾构和暗挖隧道修筑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以及地铁工程的实践,目前已基本解决了黄土地质条件下盾构快速掘进、饱和黄土下暗挖施工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黄土地区复杂环境降水措施等诸多技术问题,为黄土地质条件下修建地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该同志全程参与了西安地铁1、2、3号线设计与施工过程,工作中注重理论和工程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外权威机构和国内顶级期刊引用和交流,反映了西安地铁建设过程中的诸多成果。在《岩土工程学报》上发表“应用离心模型试验分析涵洞病害机理”、在《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上发表“西安地铁区间风险规避和剖析”、在《长安大学学报》上发表“高填路堤下涵洞病害机理”等多篇论文被EI检索收录,其中,在《中国公路学报》上发表的“减荷拱涵周围土体位移变化的离心模型试验”论文获西安市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在《公路交通科技》上发表的“土家湾黄土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获西安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目前,该同志正承担着地铁公司《西安地铁土建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项目研究》、《西安地铁地裂缝段防水工程研究》、《西安地铁黄土地层浅埋暗挖大断面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等课题项目。
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注重政治思想的学习和提高,具有创新、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是一位政治立场坚定的科技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管理能力,为西安地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创新好青年先进事迹材料宣传》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8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