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气候,同理天气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常年干旱,有的地方常年雨水,对于天气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作为地理教师,关于锋与天气的教学你做好反思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地理课锋与天气教学反思。
回想起初接教研所地理教研员郭桂珍老师的通知,推荐我参加全国地理年会展示课。一种无比兴奋也忐忑不安的油然而生。坐在电脑前,感慨更多的是一段时间来的辛苦,收获,与成长。
镜头一团队协作,提升信心
短暂的兴奋紧张过后,巨大的压力迎面而来,初次参加全国级大会,上千人的会场,全国各地精英的目光,陌生的环境等,让我一度失眠。头脑一直处在紧张灼热的状态,就连选择课题都难以做出决定。甚至想到过拿出两三年前讲过的课直接交上去,即省事又不会出大问题。但这不是我的风格,短暂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乡土地理实际,重新拿出一节属于我的课出来,既要符合新课标,又要能给外省学生和全国教师一个认识和了解真实新疆的机会。
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难题是时间,总共不到十天,去掉浪费的三天,还有一周的时间,谈何容易,怎么选课?选哪节课符合最能贴近我的设想?正在左右徘徊之际,电视里传来的天气预报提醒了我,恰逢赶上了克拉玛依几十年不遇的大风天气,而且两天后还有一场大风来袭。多好的题材,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将《锋与天气》这节课的确定下来。
确定完课题,开始整理讲课主线,讲课方式以及乡土地理的资源收集。这时候感觉全国的展示课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学校教研组人少,而且最能提供帮助的小婷也有孕在身,这时候我想到了我的师傅,现在实验中学的赵建军老师,赵老师的课一直是我学习追赶的对象,急忙拿出电话,寻求帮助。半小时之内,我的做课小组就确定了,思路开阔的赵建军老师,经验丰富,做事认真的王海英老师,刚参加工作,但是理论知识丰富,课件水平高超的孙双文老师。
周日的早上,我们在办公室会合,甚至都没来得及寒暄,大家直接开始了讨论,整整一天,一直到晚上八点多,大家才想到休息一会。讲课的主线,模块的设置,标题的选定等,整个过程现在想想都有点恐怖。甚至后面的几天里,每天晚上半夜两三点,都会有人突然出现,对课的内容进行补充。每天白天,对课堂的每个细节,大家都会在QQ群里进行意见交换,回想这最初的几天,真的是忙的已经感觉不到压力的存在了,虽然累,但是充满了兴奋。
整体的课件,教案学案在交课前基本完成。期间甚至自己在十二级风中出去拍过视频,这其中的艰辛难以诉说。但是越做的深,就越不满意,觉得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就越多,就在此时,好消息来了,课件提交时间推迟了十天,当时感觉就三个字,好嗨呦。
这宝贵的十天,我把讲课的调整思路在群里面发了出来,没想到大家一致肯定,新思路更加合适。
我多次向教研所郭老师请教,她给我提供了本节课思路、素材,并在主体思路确定以后,召集了多名资深老师,比如康健,王小军,何丹丹等老师,多次帮我确定方向,调整结构,改词磨课,地理学科团队给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第六中学的黄飞燕,魏小婷,王铁塔,赵丽等老师期间不断的来办公室或者在QQ里提供大量的素材以及图片,在如此多人的帮助下,我的思路愈加明确和清晰。
于是我们做课小组第二周周末再次相聚,大家沉寂在做课的欢乐中,没人累,没人饿,最终基本敲定。交课的前一天,全新的课件,教案,导学案整理完毕,打包上交审核。调整后的课件设计得到了郭老师等人的肯定和支持,这使我信心倍增。
镜头二课题设计,体现素养
下面说一下整节课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授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常见天气系统》中的课时1《 锋与天气》。用区域典型天气实例引入课题,围绕人地协调观,挖掘教材中实现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最终形成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环节,从活动一到活动四,从单一基础学习到综合思维提升,从理论知识到实际问题,从地理学科到多学科融合,各个活动之间有梯度、有层次,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在活动中主要是引导、总结、提升,辅助学生学习。
一
自主学习。了解基础性知识,理解锋的形成和天气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础);
二
合作探究。区分三种锋面系统,绘制冷暖锋示意图,探究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在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思维意识(能力);
三
情景再现。紧扣新课导入,首尾呼应,利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区域天气实例形成之因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对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认知和对地理事物的辩证分析和综合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
四
学以致用。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活实际载体,挖掘隐含信息,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该如何发展(提升)。
引课用的是克拉玛依大风剪辑视频,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效果非常好,吸引了所有学生及听课老师的目光,为整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活动一和活动二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分割和递进,形式的不同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了起来,期间加入了各种极端天气图片,包括最新的甘肃张掖的沙尘暴以及郭老师建议下的玛依塔斯的指路标,特别是玛依塔斯的路标,在学生和听课老师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在活动三用了刚刚在乌鲁木齐形成的奇观“提拉米苏”雪,并用真假提拉米苏图片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的激情。并深层次的提出了提拉米苏雪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提升了整节课的高度。活动四以生活为题材,将介于学考和高考难度之间的题目留为练习作业。
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及课程进度的把控,可能的原因在于没有试讲和对整个设计不是特别熟悉,以及对学情不够了解,这也导致在课程进行过程的,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上,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停顿。
其二,几次多余话题的插入浪费了一些时间,只能现场随机调整,压缩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
其三,在学情把握上了解不够,对高考名校的学生过度信任,所以加深了题目的难度,在听完第一个老师的展示课后,发现哈三中的学生,地理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对困惑进行了解和分析后做了调整,将合作探究部分深度和高度均适当下调,使得整节课和设想目标之间产生了差距。
通过参加本次大会,无论在实际教学还是理论水平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和成长。在大会中听取不同地区的不同课型,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区域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在理论水平上,本次大会20余位学科专家就地理教学实践、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资源开发、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初次参加这种大咖级盛会:
对个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的理念、模式、方法相互交融,机会难得,收获颇丰,只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地理教学就能越走越高。
除此之外,通过本次的备课、磨课,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在悄无声息中形成,即跨校教研。实验中学赵建军老师、第一中学王海英老师和孙双文老师以及第六中学的我,我们一起探讨课题主线,活动的设计,课题的高度与深度。郭老师组织多名各个学校的老师,在磨课过程中不断去抠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使用是否合适,是否精简明确等等。
校际之间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的相互碰撞,让我看到教育该如何绽放才更加开放、包容和亮丽。希望这样的教研方式能够得到上级部门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克拉玛依的教育事业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不断升华。这节课已经不是我自己所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集体智慧火花的碰撞。
镜头三历练过程,充满感恩
我深深地感到:一次赛课就是一次专业素养的历练、提升过程,一次赛课更是一次团体凝聚力的体现。非常感谢所有帮助我,信任我的人;尽管这节课还有一些自认为不够满意的地方,但我的收获真是难以想象的丰硕,感慨与思考更是难以言说。今后如果还有这种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做的更好,谢谢大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地理课锋与天气教学反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8548.html
- 上一篇:十四年大学辅导员工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