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力》教学不足反思

时间:2019-05-17 09:29:42 网站:公文素材库
《力》教学不足反思
讲完《力》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在引课上,我用了“神州六号”如何升空,课后觉得如果用“神州八号”能更与时事联系紧密,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让学生思考例举的力现象出现时,应满足什么条件,可能是由于教师提问不明确,学生回答的不理想。如果换成“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些力现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在说明产生力时的两个物体不一定要接触时,学生能举出一些例子,如果当时能马上用实验证明,效果能更好,更能说明问题。
四.在让学生给力下定义的时候,教师有些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也因为急于说出力的概念,便看教材的相关内容,而没有注意思考教师提出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以至于回答的问题与教师要得到的出入很大,有的学生甚至参照教材答出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因为教师想让学生通过身边实例以及刚才分析,得出力的概念,而没有做适当的点拨,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五.在提出“力的作用效果”时有些突然。教师演示了篮球在力的作用下速度、方向、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都发生了改变,可能是由于教师在演示时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告之学生上述这些现象都属于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然后让学生总结上面的例子能得到什么结论时,教师本以为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结论,但是学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这些可能是因为教师在引出“运动状态的改变”时,有些突然,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联系起来。
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出任何概念或相关知识时,一定要提前做好铺垫,让学生和老师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对得出的各个结论都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是生搬硬套。
六.在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结论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现在用手按黑板,黑板受力了吗?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吗?”,教师本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一定会回答的很好,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学生都知道黑板受力了,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观察到黑板变形,而是注意到手变形了,其实这也能说明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如果此时马上问学生“手为什么变形了?”学生可能会马上回答出因为受力了,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黑板的形变看不出来,是不是它没有发生形变?”效果就会更好。但是教师急于要得到预想的结论,而忽视了这个问题,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作小练习时,在回答引课提出的“神州六号”为什么生空时,由于下课时间到了,就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因为有部分学生说出了答案,教师便给出了正确答案,如果上课时控制好速度,多做一些预想,可能就会把这部分时间抢出来,多给学生思考时间。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是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力》教学不足反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561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