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原创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0篇

时间:2019-05-14 09:52: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范文带给大家,这篇文章你学习到了什么?其中的精神是什么?原创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0篇一起欣赏!

【篇一】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些细节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以前那些团就是看一看就完了,走马观花似的,而你们一待就是40多天,要求参观各式各样的,各种条件下的沼气池怎么建的都要看到,各种类别的都要学到,你们这是真学”“当时我们每看到一个沼气池,不只是外边看看、拿手电照照里面就完了,而且都要搭上梯子下去的,下到里面去看,真的是很认真的。”学习归来,习近平带领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并大面积普及,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户用上了沼气,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缺柴烧的问题。现在,经过更新技术,沼气池仍在使用。

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体会到习近平的认真、用心的品质和特点,凡事都用心往实里做。 “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等,干一件,成一件,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

而我们有些党员干部一事当前,喜欢揣摸上级领导的心思,应付上级,讨好上级,把上级祠候好,朝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朝人民群众看,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效果。最近,我听到这么一件事,某市市直机关工委组织歌唱比赛,有些市直部门就打着“这是党建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抓实抓好”的幌子,在人、财、物上倾其所有,购服装,请外援,业务工作可以不干,但唱歌必须靠上,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误工费力,对解决党建方面的问题一点作用没有。歌唱比赛本应是业余活动,却被批上了“党建工作”的外衣,个别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又太善于“揣摩”,使本是正常的业余活动,变成了“不干工作练唱歌”的政治任务,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怪。

工作靠实,事业靠干。我们要学习习近平“凡事都用心往实里做”的品质和特点,无论在哪个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按照市委书记刘星泰倡导的那样“干则一流、出则精品”,

凡事都用心往实里做。同样做一份工作,干一件事情,之所以有的同志能够做得好、质量高、有实效,主要是因为这些同志在认认真真地用心做事。同一批毕业的学生,几年之后有的能够脱颖而出,有的能力水平却不见大的长进,也主要是因为有没有用心干事。用心的人,要求五分,能干到十分;不用心的人,要求十分,只能干到五分。用心干事,把经手的事都办的非常“出彩”,群众都看在眼里,也一定会赢得群众的赞誉。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之所以

“大家都拥护他”, “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

李大钊曾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当前,全市上下正处在深入落实“一、三、五”总体发展思路、加快实现“追赶”“摘帽”目标的关键时期,勇于担当、用心实干尤为重要。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发扬“凡事都用心往实里做”的精神,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责、成其事,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出一流、创出精品,为实现“追赶”“摘帽”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回望历史,深切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艰辛与不易。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担任党支部书记,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历不断的摔打、挫折、考验,对他确立世界观、选择人生道路、磨砺意志产生很大影响。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青年习近平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

一、要向总书记学习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插队陕北年龄最小的知青,所在的延川县,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从北京到陕北农村的巨大落差,艰苦的环境,习近平没有消沉,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我们不难想象他在体力、生活和精神方面受得苦,并且一待就是七年。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我们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优异成绩。

二、要不忘初心,一心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我党的路线是群众路线,群众是我们的贴心人,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

三、要勤勉务实、接地气。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都办得轰轰烈烈。习近平开会

“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要把好事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是乡亲们对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习总书记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就坚持到底,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直面矛盾,主动作为,把工作落在实处。

【篇三】

最近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几天来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的点点滴滴,如电影一般,一回回,一幕幕在脑海回放。这本书汇集了来自知青、村民等亲历者的19篇访谈稿,详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在对每个人的访谈中,简单而朴素地给我们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青春7年,那是人生最宝贵的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所展现出的那些珍贵品质,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精神品格:平易近人,甘于吃苦、赤子情怀

正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仲勋老先生为习近平总书记起的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能做个平易近人的人,这一切在知青岁月里体现得淋漓精致,他修窑洞,建大坝,为老汉拉车,为村民找猪等等,平易近人,形成了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以理服人的待人之道。

1969年1月就离开北京到陕北贫穷的小山沟插队,对于年仅15岁的他来说,面临很大的挑战,环境条件的改变,给生活与工作带来的艰辛和劳苦是他难以想象的。但他很快适应了,一待就是七年,最后还爱上了这山沟沟,立志要改变他的面貌。他也花了很长时间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不是没有困难,吃不饱、没柴烧、知己少、家人蒙冤四散、自身前途渺茫;不是心无杂念,正是在家风熏染和齐云大姨的教诲和关照下,他才一步步从一个稍谙世事的初中生变成一个“肯吃苦”、“嘴不细”、拿全工分的“好后生”。

同时永葆赤子情怀本色,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等,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的优良精神品格。

二、学习方法:向家庭学、向人民学、向书本学

习总书记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从小就受到优良的家风教育,父亲习仲勋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但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他疼爱孩子,教育儿女家夹着尾巴做人,家风之严格甚至“不近人情”。习仲勋经常教育孩子靠自己的本事吃饭,鼓励子女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向人民学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总书记后来深情德回忆说,七年的上山下乡的健康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向书本学,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从北京下陕北,他带的最多的是书;在田间和炕头,他看的最多的是书;由理论而实践,他沉思追询最多的也是书。他看史书,知古而鉴今;他看洋书,学西为中用;他看马列书,自觉修炼政治品格;他看文学书,努力提升文化素养。在插队期间晚上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开会,通常一两天就要学习一次;在社教运动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间窑洞里面,在煤油灯下熏面看书,书籍难得,就行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读书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三、干事作风:执着奋斗、苦干实干、勇于克难

受访者王宪平、白光兴如是说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靠自己”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青年习近平努力的起点要比别人艰难的多,因此他是梁家河的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也是全国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看到昔日的队友陆续离开,他没有抱怨,没有托关系走捷径,而是心系于民,真正扎根于农村,一干就是7年。在入党、上大学方面遇到困难时,他依然坚持党性,自强不息,先后写过8份入团申请书,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这份执着的追求,这种从容和淡定,不得不让人深感敬佩。

苦干实干,勇于克难,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梁家河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过“四关”,

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习总书记这种敢担当,能做事,心里装着百姓,干事为了百姓,这种品质,正是我们基层干部应当必备的基本品质,担起该担的责任。做一个“苦干实干”的表率。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带来的榜样,是我们当下基层干部学习的标杆,从小立志,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矢志为人民谋福祉,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让我们在自己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奉献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力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合力奋斗!

【篇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已读了两遍,每读一遍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就会有新的感受,有新的思考,有新的收获。习近平同志无疑是伟大的,他勤奋好学、博学多才,他志存高远、心系天下,他忧国忧民、敢做敢当,他放眼世界、高瞻远瞩……,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确实是太多太多。我想,如果年轻人要学一个楷模,那就学习青年习近平,如果人生只读一本砺志之书,那就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青年习近平有理想、有信念,爱学习、爱思考,能吃苦、敢吃亏,善办事、能办事……,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我认为,最本质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他甘于为民担当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承诺,只有有责任感才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只有有责任感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树立高尚人格。

歌德曾经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比尔·盖茨在19岁的时候决定了他的人生目标,要让每一个家庭的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他如果为了金钱而工作,他的动力不会持久。直到今天,他的财产已经多到花都花不完的程度,他还肯拿出那么多的时间去工作,因为他有完成工作的使命感。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薪水,更重要的是体现自身的价值。

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有一次,白求恩在病房里看到一个小护士给伤员换药,发现药瓶里装的药与药瓶上标签名称不一致,也就是说,药瓶里的药不是应该用的药,这怎么行呢?如果要用错了,会出问题的。白求恩严肃地批评了那个小护士,告诉她,做事这样马虎,会出人命的。白求恩用小刀把瓶子上的标签刮掉,并说:“我们要对同志负责,以后不允许再出现这种情况。”小护士挨了批评,脸涨得通红,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白求恩心里很生气,但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说:“请你原谅我脾气不好,可是,做卫生工作不认真,不严格要求不行啊!”事后,白求恩向政委提出,要加强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白求恩不仅用高超的医术救治伤员,他还主动提出,要办一所模范医院,亲自编写教材,亲自制作医疗器械,亲自为八路军医生上课,为八路军培训了大批的医务人员。这也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千方百计改进工作。

责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点,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高尚品格,是一个民族走向辉煌的必要条件。作为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我们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要珍惜当下,抓住机会,努力学习,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就是要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思维层次,强化党性观念,增强综合素养,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像习近平同志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承担责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找到成就感和满足,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说,责任感是对人民的最好承诺!

【篇五】

近日,本人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感触颇深。该书中以采访实录方式先后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年仅15岁就开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不仅让我想起前期习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所提到的一句话——“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总书记以扣扣子作比喻,富含哲理、意蕴深刻,为广大青年如何看待人生、选择人生指明了奋斗方向和取得成功的正确路径。可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

的生动范本。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群众服务。他在实践中也得出了一条真知: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只有扑下身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与百姓打在一起,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也才能有恒心、有信念,一直坚持下去。

世有高山、必有低谷。人生的道路不会全是坦途。当年,习近平通过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后,就抓住主要矛盾,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就是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孩子——灵娃的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饭老汉,到慷慨助人、无私奉献,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正是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一身救世追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即便是在2015年2月春节前夕,他携彭丽媛回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还用陕北方言介绍:这是我的婆姨。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群众之中。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咬住脱贫不放松”,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到贫困户家中掀锅盖、看粮囤,这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群

众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

马克思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日益为学学有所获,笃实践行事有所成。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他了解农民的所需所求。“群众眼里有杆秤”。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当年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追根溯源,

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博大的爱民情怀,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逝者如斯夫”。光阴荏苒,回想自己的青春岁月,对照习总书记的激情年代,可以说是幸运的。起码自己的身边还有父母亲的教诲和照顾,尤其是母亲。我的母亲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读过什么书,只是在全国扫盲上“识字班”时,学会念几句“大羊大、小羊小,上山下山满山跑”的语句。从小,我常常听到她讲一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这句话影响到我至今。现在细想起来,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小的时候,我把它作为懦弱的借口,尽量避免冲突。再大一些的时候,我把它当作面对失败的理由,少了懊悔与内疚。成年以后,我把它作为远离名利的信念,保持内心的安宁。当年大学毕业之后,我曾在一个东北林场工作了2年多,上过山、清过林、抚过育,抡过镰刀割防火道;冬天,踩着一米多厚的积雪扛枝桠材,至今留下冻伤的后遗症……对比有关系的同学所分配的工作,自己的心情曾很低落……用了很久,我才使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很多年以后,当读到《尼布尔的祈祷文》中的一段话时,我还想起了那些不眠之夜。文中说“请给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内心难以接受的事情,如何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与平和心态,这真的需要很大勇

气和智慧,需要我们去体会、去感悟、去历练。

如今,在市委党校又有幸读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越发感到世间的事情有时是很奇妙、不可思议的,当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继续保持原有的乐观向上,生命中竟会获得意外的惊喜:重新再度校园式的生活,重新再受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重新再续忘年的同窗之缘!让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嘱托,让我们衷心地感恩这个新时代,无愧于未来!

【篇六】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在单位就认真阅读过一轮,很受震撼;到党校学习后,再次认真研读,震撼感更为强烈。这本书通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发生在延安梁家河的一件件小事,客观而细致地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七年的工作、生活情况与思想、理念形成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书的主题就是“党和人民的领袖是怎样炼成的”,也是新时代青年求学立志、做人干事的“教科书”。

其一,梁家河的知青七年,是习近平走上一代领袖之路的真正出发点。可以说,在这七年之前,习近平跟在北京成长的同龄人没有表现出太大差别,七年的艰苦锤炼、七年的倔强成长、七年的灵魂与肉身的深刻磨砺,让他脱颖而出,变得真正与众不同。梁家河的这七年,最大的意义,是奠定了习近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根基,让习近平在思想、性格和理念上基本定性成型,并成为使其最终成长为一代领袖的关键因素。七年往后,无论是回北京读大学、到军队工作、到地方主政,虽然其治国理政之术、战略谋划的能力、抓落实的定力等等能力与水平日益提升,然而,这些都没有脱离七年知青岁月所形成的思想主线,也都可以看得出七年岁月的深深烙印。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方面都是“术”的积累,其来有自,都源于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奠定的基础,是由思想、性格与理念定型后的自然发展。

其二,没有“天生的伟大”,习近平的知青七年,就是一名青年从稚嫩到成熟、从困惑到坚定的历练和成长过程。无论从对知青历史的认知来看,还是从所有受访者的表述来说,习近平能够很好地适应梁家河的环境,安心做七年知青,并为当地百姓作了那么多的实事好事,都认为很不容易,很让人敬佩。然而,从一下乡就面临的“四大关”,到思想上的重重压力,习近平也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尤其是思想变化过程,很多受访人有提到,1969年1月到年底,仍是不谙世事的少年;1970至1972年,在探望父亲习仲勋后,思想处于稳定向上、刻苦磨炼的时期;1973年后半年尤其到赵家河整队后,思想明显变化,更为积极主动、勇挑重担;到75年离开梁家河之前,已彻底从苦闷和忧虑中解脱出来,充满信心、充满激情、珍惜机会、真心实意地投身于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而能如此好地适应和发展,一名受访人总结了四点原因:强烈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具辩证思维模式,不自以为是;情商高,有定力;肯读书,善学习。这同样是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中,慢慢磨砺形成的性格特质,让他能够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的领头人,也让他从一名清华学生、走到主政一方、再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

其三,从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到全民拥戴的总书记,既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党和人民的选择,而从梁家河的经历看,也是习近平自身的选择。1969年,作为可以留京的学生,他主动要求到延安下乡锻炼;1969年至1973年,在艰苦、郁闷的条件下,主动选择多读书思考、多追求进步、多与老百姓接触;1972年至1975年,立足于扎根农村、为百姓做实事的想法,主动放弃招工机会,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直到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在学成工作后,放弃在军委总参工作这条顺利的人生路,主动要求到偏远的地方任职,主动走上了一条艰辛的从政之路。可以说,能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绝对没有什么“天生伟大”,也没有什么“天命依归”,习近平更多靠的是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关键时刻的正确抉择。

其四,“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在梁家河建立起了自己最重大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梁家河的七年,既让习近平得到了磨砺和成长成熟,也让他一点一滴培养起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习近平曾表示:“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书中每个受访的知青、村民和社会人士,无一不被习近平一心为群众的情怀所感动;同时,受访人在谈话时,都很自然地直接称呼“近平”,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和知青心中的光辉与亲切形象,也体现了其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站在全世界面前向人民庄严宣示、深情告白的总书记,依稀可见的是在梁家河磨砺了七年的知青习近平。

【篇七】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运用了报告文学的部分手法和特点,通过采访29位对象,主要包括当年一同下乡插队的知青,也有见证当年知青生活的梁家河村民等,用他们真实的亲身经历和平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一个与平时镜头前所看到的不一样的却更为鲜活、充满立体感、真实的习近平。在书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名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环境下,如何带着一份初心,默默地为当地人民干实事谋幸福。

书中开始第一个小片段是习近平选择下乡插队。当时15岁的习近平还不到去插队的年龄,本应该再推迟一年才去,而且如果到第二年的话,还可能有留京当工人的机会,这远比艰苦的下乡插队要好得多,但习近平却选择了坚持要去。另一个细节,到了出发那天,“知青专列”开出车站的时候,车上的知青们无不哭成一团,只有习近平在笑。当年毛主席的一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段时期里上山下乡曾让无数年轻人引以为荣、前赴后继,但真到面对离乡背井、远赴穷乡僻壤的时候,任何人都会产生犹豫,这时候人的认知和行为就会发生偏差,产生矛盾。而正是这两个小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考验意志的时候,习近平如何彻底做到知行合一。他毫不犹豫响应号召,选择了放弃北京大城市的生活,毅然走到农村中去,走到基层中去。类似的小片段还有很多,反映出一名共产党人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着知行合一。

近年来,习总书记在众多场合中都强调过“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早在2009年习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就对青年同志提出知行合一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知行合一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当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如何透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更好地去认识和学习习总书记对“知行合一”理解与实践呢?

“知行合一”最初是出自于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原来是作为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里要特别说明,以前的教科书常常把王阳明误作为唯心主义者代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对他心学思想片面曲解而得出的错误判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阳明心学进行重新考究解读,认为阳明心学是一门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践论、方法论等于一体的古典式文化哲学,置于当代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2015年,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时也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习总书记并不是要我们照搬王阳明的思想,而是在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要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植在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1、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知”?

很多人通过字面理解,把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的“知”简单理解为“知道”的意思,其实这和原意是有偏差的,这里的“知”是指代“良知”。“良知”是什么?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人与身俱来的道德与智慧,是内心本能驱动的善念。“致良知”就是要通达良知所在,一切行动都遵照良知。而对于共产党人,我认为习总书记所指的“知”也并非仅仅指“知道”,乃是更深层次指共产党人的“良知”,何谓“共产党人的良知”?就是共产党人原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开宗明义指出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份初心、这份良知,早在97年前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就已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中,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如果把人的意志比作手中的武器,武器是越磨越损,而意志却是越磨越韧。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铸就了习近平坚毅的意志力,有了刚强的精神武器,使他能从容面对曲折经历,解决困苦艰难,坚定了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和对精神的追求,才能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为民谋幸福这份初心和良知,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知行合一”

书中提到梁家河原先是贫困村,在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村子逐渐变得红火,原因是什么?就是“实干”。习近平带领村民修沼气池,打水井,开缝纫社,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身体力行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宗旨都践行在言行合一、表里合一、知行合一中。因此有人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铸就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形成了他“知行合一”辩证唯物主义观,才有了后来“与全国人民撸起袖子一起干”的踏实工作作风。实践出真知,有怎样的认识就有怎样的行动,有怎样的行动就有怎样的成效,只有在心里牢记党的嘱托,才能不负人民期盼。

借用总书记在一篇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这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一个伟大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

【篇八】

那一年

冰与雪覆盖黄土高坡

走一路狭窄的崎岖

少年他来到梁家河

手捧乡亲们送来的热馍馍

他对自己说天道酬勤

我不让岁月蹉跎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成为一名普通的知青,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习近平在陕北最艰苦的农村度过了他人生最宝贵的七年青春年华。这一特殊的经历为他后来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帮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认真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更能深切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勇于担当、好学善思、全心全意为民办事的历练故事,是这样的暖心、感动和震撼。

村里的老百姓说“近平一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他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身事。”而书中提的最频繁的就是“做实事”三个字,在插队的七年中,习近平带领村民修道路、发展沼气、打淤地坝、打深水井、办缝纫社、建代销店、办铁业社、磨坊、种烤烟,以实干苦干引领群众向过上好日子奋进。是什么促使他这么做?习近平写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就有答案——“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每每读到 “近平教我写名字”、“近平让我当队长”、“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可把近平急坏了”、“近平开会时我们不瞌睡”,这些淳朴而亲切的生活点滴,让我深深感动,总书记是把自己当做“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真正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关心百姓的疾苦。七年的知青岁月培养了他与老百姓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坚定了为人民做实事是矢志不渝的信念。

在此后的施政实践中,总书记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反映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实事求是作风。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当学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勤学善思,心系人民。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努力奋斗,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让世界仰慕中国。

这一年

阳光照在黄土高坡

问一路百姓的疾苦

当年的他回到梁家河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着千山万壑说

这里沉睡着百年的梦想啊

我们要让世界仰慕中国

【篇九】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再现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在时代的艰难困苦中总书记扎根农村、刻苦磨炼、勇挑重担,锤炼了顽强意志和优秀品格,培育了深沉的为民情怀。书中讲述了很多发生在梁家河村的小故事,有总书记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与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为梁家河村民做实事的故事,其中总书记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开展工作的务实态度和工作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是好学上进。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总书记曾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总书记不仅勤奋好学、知识丰富,而且格物致知、分析钻研,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就以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读《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就用图册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同时总书记又有很清醒的认识,他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面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二是吃苦在前。凡事身体力行,给别人做出样子来。陕北干旱少雨,为了解决社员吃水和农田水源问题,总书记带领村里人打井,率先跳到冰面上,挖冰块和下面的泥土石头,腿冻得落下毛病。为了解决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问题,总书记带头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回来以后亲自试验,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很快普及全省。为了解决村民吃饭问题修建淤地坝时,总书记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用村里人的话说,领导干部必须吃苦在前,这样的人当干部才能让大家信服。

三是公道正派。总书记曾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在分派上级下拨的救济粮时大家都想多分点,谁都说自己家困难。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总书记带着大家去各家各户看每家有多少粮食,当众记录在册,从晚上10点多到凌晨5点,散会的时间和到各家各户考察的时间无缝对接,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就这样公正地解决了问题,让谁也没有话说。

四是做人的工作。要和农民沟通,先决条件是和他们处在一个阶层。总书记主动用玉米团子和老乡换饭吃,讲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得了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总书记认为,智商是重要的,而情商则是关键。在开办铁业社的过程中,铁匠师傅根栓对收入不满意想走,这会给村里带来不小的损失。总书记深入细致地做根栓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继续做根栓婆姨的工作,终于打动根栓留在梁家村继续为铁业社做事。做工作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人心里去,解开人心里的疙瘩,事情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做好。

这些工作方法对做好今天的基层一线工作仍然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的领导干部肩负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工作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责任,而基层的情况又往往复杂多变。总书记曾说,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学习掌握总书记在梁家河村工作期间的工作方法,融会贯通于实践,在日常积累时好学上进、厚积薄发,在发挥领导作用时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在推进工作时公道正派、不藏私心,在遇到困难时发挥情商、做好人的工作,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下基层一线工作的珍贵法宝。通过阅读此书、深刻理解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使我们进一步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十】

近期,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让我切身感受到青年习近平身上非比寻常的意志品质、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和为民情怀,体会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来源,是一部树立正确人生观、立志成才的党性教材和人生宝典。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们党的领袖,作为卓越的领导人,他的成长之路奠基于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奠基于此,勇于担当、深沉的历史责任奠基于此,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奠基于此,实践品格、卓越的毅力定力奠基于此。

非志无以成才。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因为有了这个“初心”,青年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习近平将“为群众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一直贯穿于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要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十八大以来重要政策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导商务工作实际。

非学无以广才。“听说,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学习、读书是他一直没有放弃的一件事。他利用休息时间抓紧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包括了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等诸多方面,当今我们看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与他当年“厚积薄发“的积累密不可分,也为他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句话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在开展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光要向实践经验学习,还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钻研的精神,“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将自己学到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非干无以造才。为群众做实事,一直是习近平矢志不渝的信念,并且将这种信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实事,带领梁家河村逐渐焕发生机,也收获了乡亲们一致的好评。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一直强调实干的重要性,也是源自七年知青岁月的切身体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将这种实干精神发扬光大,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结合我市、我区当前工作实际,围绕市“一三五”总体战略布局和东港区“双十增长、跻身百强”的战略目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真正扑下身子,根据我区商务工作实际,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搞活商贸流通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为市、东港区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读完此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筑牢拥护核心、追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根基。要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学习、热爱群众、勤奋务实的优良品质,真正将这些优良作风贯穿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原创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0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031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