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科技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时间:2019-05-14 10:07:07 网站:公文素材库

随着AR以及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生活中相关的应用也有很多,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科技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让你看一看VR、AR科技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吧!

大热的AR技术让古老的博物馆变成“活”的流动展厅,呈现影像和实物结合的展览内容,而3D扫描技术又可以进行文物的精准修复工作,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一天天地改变着博物馆。

2017年9月12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贸促会支持的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博+科技―博物馆未来之路”研讨会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如何运用好人工智能,让文物焕发新生机,成为了博物馆变革的新任务。

科技+变革时代

进入科技时代,我国博物馆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与变革时期。科技、互联网与文博事业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当下新的发展趋势,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云平台、物联网等一大批新兴技术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到我国博物馆行业的各个领域。文物工作人员利用科学技术在地上和水下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及修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了重大的突破。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推的工具。

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出,博物馆要与时俱进,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成果的应用是博物馆发展的未来之路。AR和VR技术在博物馆展陈和宣传方面的应用将会为观众提供更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以此提高展览的吸引力,激发观众对文物、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博物馆专业人员对中国历史、古代文化、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梳理文化脉络,运用最新科技手段,讲好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了解,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文物、文保事业、文博科技融合的发展方向。2016年,国家文物局联合三个部委共同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在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的领导与指导下,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参与“文博+科技”的各项实践活动,并将调研结果形成了文字报告。

在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举行期间,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向德春介绍,北京市文物局高度关注“文博+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重视并积极鼓励北京地区博物馆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预计将推动完善“虚拟正阳门展示及拼接科普产品研发”“乾隆皇帝出巡体验VR互动项目”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利用科技复原历史,让文物“活”起来,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跨界融合的博物馆文化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圆明园遗址的数字化还原等等项目,都反映了文化、娱乐、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为推广文博发展的一系列最新成果,科技研发应用在逐渐盘活博物馆资源。

早在2016年11月召开的“国际博物馆高级论坛”上,就有专家指出,中国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因此博物馆发展应适时代发展变化,主动有为。把握社会需求提供服务内容,是博物馆当前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

关强表示,博物馆展示文物手段和形式实现了新突破,主体多元,富有活力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博物馆明确了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新媒体技术、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博物馆文化的发展脉络,加强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成果的应用,提高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博物馆跨界思维的核心在于融合,其前提是对信息壁垒的打破,将传统的被动性、说教性、公共性转化为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定制化,为每一个信息节点提供了可连接的通道。博物馆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巧妙地运用大数据思维挖掘文物的潜在价值,科技传播手段还可产生传播“爆款”。

例如在暑假中的8月19日,名为“十万少年漫游世界十大博物馆”的中国一档网络教育直播节目,吸引了超过21.3万用户的订阅,实现了多种手段传播。

博物馆讲述中国故事

让博物馆文物复活,生动有趣地解读历史故事,数字博物馆将上述设想变为现实。曾从事十几年数字博物馆科技工作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新媒体系教授费新碑表示,博物馆文物是一个又一个历史碎片,需要经过三个过程形成动态形象,首先从时间维度使文物从古旧成为新知,再从空间维度将文物从碎片复现完整形象,最终实现从时空维度中,让文物从静态变成动态。

根据北京市第一届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北京拥有17处世界遗产,其中在信息平台登录的博物馆有362家,可移动文物收藏5100多万套,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

运用数字仿真技术,费新碑的技术团队制作了《1750年(乾隆十五年)北京古城》的虚拟文博作品,根据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测绘基础,将1750年的老北京古城进行了全部数字复原。目前,这项复原工作弥补了同r期复原的空白,《1750年(乾隆十五年)北京古城》共复原了18万房屋建筑、47个贝勒府,2107个寺院。费新碑表示,目前,团队正在置身于将这种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博物馆展览中,配合传感技术实现更多的文物历史复原成像。

越来越多元化的博物馆呈现效果,让更多的参观者感受身临其境的乐趣。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周明全对VR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给予了肯定,虚拟现实实现了文物考古信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文物二维纹理、三维几何信息数字化的保存,实现文物修复的合理再利用,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创意用品开发。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文博产业的发展,让文物故事“活起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科技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181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