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精选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有感范文18篇

时间:2019-05-14 10:30:35 网站:公文素材库

郑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我们现在都在学的,你学到了什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精选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有感范文18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

日前,教育部追授东北师范大学郑德荣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郑德荣同志学习。郑德荣同志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2018年5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担其责。郑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毕生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领域教学研究工作,成果丰硕,被誉为“红色理论家”。67年的学术生涯中,郑老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理论界与哲学界的学术空白,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老师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担当意识。”郑德荣的学生、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占仁说,每遇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无论工作多忙,也不管身体状态,他都积极关注,并举行相关讲座,即时进行解读。他说:“这是责任,不能拒绝。”

广其学。郑老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博士生清晰地记得,他上的第一堂,不是讲学术,而是讲做人。他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永远要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60岁的他给自己再度立下“鸿鹄志”:“用10年时间,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甚至还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东北师大校长刘益春总结郑老的学术方法是强调史论结合,为学术立命。为人的魂就是信仰,他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命要有生命力,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讲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坚其守。郑老一生珍视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直至90多岁时,仍坚持过组织生活。每次参加支部会时,他总是早早出发,提前到会议室等候。郑老心中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一生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就是跟着真理走、跟着光明走、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每当有人问起是什么原因让他毕生求索、沉浸于党史研究工作中的时候,郑德荣回答:“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利益,是铭刻在心的信条。”话语中饱含着郑德荣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郑老曾说过:“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他做到了!他把党史研究这份事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5岁那年,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申报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5月3日,郑老走了,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家事的遗言,最后一句完整的句子是“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直到他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终生热爱的党的事业,仍是他毕生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每一个奋斗在美好新时代的共产党员,都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始终坚持爱党护党为党,始终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为决胜全面小康汇聚磅礴力量。

【二】

去世前还在认真准备论文,悉心听取学生谈学习心得,谆谆教诲学生……92岁的郑德荣将生命誓言履行到最后一息。

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德荣,用一生高擎信仰之炬。

“这是责任,不能拒绝”

郑德荣1926年出生于吉林延吉。1948年,还在读大学的他从国统区投奔解放区,在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短训班学习时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被深深吸引。1952年从东北师大毕业留校后,从事党史研究教学,从此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结缘,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郑德荣与人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创立概论体系的教材,印刷13次发行100多万册,至今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东北师范大学于1981年成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曾评价:“郑德荣的著作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推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他的思考与研究总是与时代同步。改革开放后,他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后,又专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老师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担当意识。”郑德荣的学生、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占仁说,每遇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无论工作多忙,也不管身体状态,他都积极关注,并举行相关讲座,即时进行解读。他说:“这是责任,不能拒绝。”

“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

郑德荣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博士生清晰地记得,他上的第一堂,不是讲学术,而是讲做人。他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永远要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

郑德荣治学严谨。他常说,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说服人,要彻底,必须靠科学的建构和阐述,靠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说话。

作为党史研究的大家,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以权威压人。郑德荣的学生,上至“50后”下至“90后”;他宣讲的对象,既有党的高级领导也有普通群众,他总能因人而异,深入浅出,让人入脑入心。很多学生表示,就是因为听了郑德荣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产生了兴趣。

近年来,考虑他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郑德荣不同意,依然定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去年11月,郑德荣面向东北师大政法学院全体学生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报告,全程2个多小时,充满激情,声如洪钟。“结束时已是汗流浃背,但依然拉着我的手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学生刘强回忆。

“永久奋斗”

郑德荣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理论研究内化成他的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铸就了他坚定的党性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东北师大副校长,曾主管招生工作,个别领导给他打招呼,让他招生时“网开一面”,被他一口回绝。

郑德荣一生珍视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直至90多岁时,仍坚持过组织生活。每次参加支部会时,他总是早早出发,提前到会议室等候。

郑德荣60岁时曾立下“宏愿”,退下来后,要用10年时间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培养了49名博士生,出版了40部专著,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85岁那年,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申报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

王占仁回忆,郑德荣生前爱用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的讲话教育学生“永久奋斗”,他表示:“老师真正做到了。”

【三】

5月3日,一位红色理论巨匠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先生,属于前者。这位逝世的老人,就是郑德荣,一位为共产主义理论研究奉献一生的大家,一位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笃定一生的大家。

先生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离开的,只是躯体,他的精神、理论,却在继续延续。从先生的身上,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一要学习先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奉献终身的精神。先生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若是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达不到如此境界的。长期以来,一些外国媒体,甚至是本国公民,都在渲染中国人如今已经没有了信仰,而先生的一生,就是对这类流言最好的反驳。有先生这样一座丰碑矗立眼前,我们必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阔步向前。

二要学习先生为事业不懈奋斗的追求。犹记得《光明日报》中提到,先生住院期间,仍心系工作。学生胡范坤来看他,他拔掉氧气管,用尽全身力气嘱咐他道“要分段,要有条理。”犹记得他生前最后一句完整的话,竟是在一个深夜,醒来的时候对守护他的女儿说:“转达给我的学生们,要不忘初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先生的话,字字震撼人心,对事业的追求至于如此程度,国之脊梁当之无愧。

三要学习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探寻理想的坚持与纯粹。从先生1948年作为一名大学生毅然投身解放区,到后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直至去世,他的一生都在为马克思主义奔走。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纯粹,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学习的可贵品质,是对浮躁风气的有力鞭挞,是这个国家奔向复兴之路的强力引擎。

【三】

2018年5月3日,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因病逝世。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他的感人事迹,将会激励更多的后来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奋斗终生。

一要学习郑德荣的“德”。郑德荣67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孜孜不倦地追求,默默无闻地奉献,以身作则,不求名利,甘为人梯。这种对事业无限忠诚的献身精神,正是我们所有人需要学习的“德”。我们学习郑德荣的“德”,就是要学习他那种对党和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千方百计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宗旨,像郑德荣那样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

二要学习郑德荣的“荣”。 郑德荣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曾宪梓奖。虽然荣誉加身,但是郑德荣对于荣誉本身却看得很淡,不曾有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不曾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相反,他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境界,不忘初心,将荣誉和成就抛之脑后,继续前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学习郑德荣的“荣”,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共产党员尤其要时时处处牢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率先垂范,从己做起、从每件事情做起,用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随时随地规范并检验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社会主义道德的话坚决不说,有损社会主义道德的事坚决不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四】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经典。

享年93岁的郑德荣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生命厚重的人,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前一辈子都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崇高信念;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具有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革命精神。将一生奉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67年的学术研究让他著作等身,67年的教书育人让桃李芬芳。如今,郑德荣安详地走了,但是,他的感人事迹,将会激励更多的后来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奋斗终生。

1926年,郑老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龙井村。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历史系的他留校在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任助教。1948年,作为一名大学生毅然投奔解放区,从此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教育,扛起“共产主义”大旗,成为一名忠诚的战士。

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视学术为学者生命,视学问为终身事业,先后主持过国家、教育部和省社科规划项目10项,撰写或主编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发表了学术论文260余篇,并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人生的最后30多年,出版了40部专著,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85岁那年,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申报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生动诠释了他心中坚定的信念。

整整6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凡却伟大,在研究事业上孜孜不懈,在教书育人上诲人不倦,坚决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大力宣传解读共产主义理论,成为思想的领航人,用他的思想带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奋斗在路上。

【五】

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有一位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同志。       在60岁这个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龄,郑德荣再树起点、接续奋斗、勇攀高峰。60岁的他给自己再度立下“鸿鹄志”:“用10年时间,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甚至还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老而好学,耄耋勃发,特别是在80到90高龄之间,郑老更是老当益壮,不易白首之心,用5部个人专著、3项国家项目、70余篇研究论文向外界证明,光阴有何惧,只要有信心、树决心、肯奋斗、能坚持,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实现的。在郑德荣教授67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理论界与哲学界的学术空白,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今天,作为奋战在基层商务系统的我们必须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用创新创优、务实落实的境界与业绩,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繁荣,赢得党的信任,获得群众点赞。

提升境界是履职尽责的基础。履职尽责必先“知责”。习总书记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要时时以公、私二字为标尺,切实强化政治荣誉感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大力倡树“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推动发展是履职尽责的重点。新常态,是新挑战,同样是新机遇。我们须以“闯”的胆识、“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拼”的勇气,勇于直面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和前进道路中的风险挑战。惟此,才能履行好芦淞开放发展之责。当前芦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与长沙的城区比,与株洲高新区比,无论从名次排位、招商力度还是对外贸易,乃至从干部的思想认识、担当作为上看,我们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强化服务是履职尽责的抓手。一局之内,局党委书记就是“党代表”,形象关乎党的伟业,关乎群众对党的认同。为党守住这块阵地,既要统揽全局,又必须想着百姓的柴米油盐,把群众的事放到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用真心换真情,用真情换民心。风清气正是履职尽责的关键。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我们应当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清晰地认知“我是谁”,用好手中权力服务人民,而不能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六】

读到郑德荣先生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先进事迹,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不经意间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升华。郑德荣先生的光辉事迹,是时代急需的正能量,是一份富含精神之钙的学术大餐,值得我们静下心来,以礼敬之心,不断汲取其中磅礴的养分。

凡事贵在坚持,也难在坚持。郑德荣先生从趟入理论研究的殿堂起,终其一生,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坚持。信仰具有强大的力量,信仰的坚持更需要强大的毅力。郑德荣先生正因其对信仰的一丝不苟、始终不渝,其事迹才能如此感人至深。

“老师对马克思主义是真学、真懂、真信,因此,不允许有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对党史的玷污。”郑德荣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当他听说有某党校的一位教授到东北师大做报告,说中国共产党接受的不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已经退休的他立刻去找校领导,指出对方说得不对,会引起学生思想混乱。郑德荣先生心中的信仰,不论何时何地,都始终闪耀着洁白的光辉,永恒地照耀人间,就像一座永恒的丰碑。

郑德荣先生不止自己始终坚持信仰,还不断向学生、向社会播种信仰。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先生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风云动荡,一些人信仰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郑德荣先生秉笔直书,写下大量反驳文章,同时教育学生,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理论工作者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郑德荣先生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永远要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在临终的最后一刻,他叫过家人,断断续续地叮嘱,“告诉我的学生,要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至死不渝地实践信仰、传播信仰,郑德荣先生做到了。这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刻坚持,正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需要学习的榜样,是每个党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一个没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必然不是一个纯粹的党员,也必然不能真正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

他是一名教授,任教一生,始终不离一线,是全国高校仅有的党史三个博士点之一的奠基人,累计培养硕士生14人,博士生35人……

他是一名学者,近40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规划项目7项,获奖17项,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30余种,多部著作填补了学术空白。

他是一名“斗士”,不因年岁的增长而放缓学术科研的节奏,反而是新见迭出,成就斐然,于60岁立下“鸿鹄志”,以实际行动践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是一名“掌灯人”,矢志不渝,辛勤不辍,一生追随马克思主义光辉,照亮着亿万国人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

他就是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教授。

虽然,郑老的足迹已经走远,但是照亮他脚下足迹的“那盏灯”愈加明亮,指引着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以实干守初心,书写人生华章

郑老曾经说过:“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

他一生都视学术为学者生命,视学问为终生事业,在60岁的年纪,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却给自己定下目标,以严谨求实的人生态度,向学术的高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仅在80岁到90岁的10年时间就完成5部个人著作,同时,他倾囊相授、殚精竭虑,培养出一位又一位“学术精英”,为中共党史研究留下了重要的“方法论”“人才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牢记使命,立下凌云志,以郑老奋斗终身、老而弥坚的高贵精神品质为号角,立足自身岗位,不断追求卓越,以精彩注脚青春,以汗水谱写青春。以“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为座右铭,真情谋事、激情干事、勇于成事,真正做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争先创优、奋勇争先,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回馈社会中求取最大公约数,奉献自身的力量,谱写人生的华章。

以信仰铸忠诚,书写干净担当

郑老曾经说过:“连信都不信,你怎么跟学生讲?必须首先自己得信。”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在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郑老从未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从未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郑老不仅从内心深处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以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和追随马克思主义。他经历了列强侵略时的国破家亡;经历过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也经历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所以从他身上体现出坚定的对党的信念。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学习郑老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笃定和执着,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自觉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为引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应该自觉做到爱党、护党,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自觉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热血铸青春,书写如歌乐章

斯人已逝,但是郑老身后留下的是不竭的财富,更是我们前进的“指南针”。我们应以“奋斗、拼搏、创新、坚忍成为鲜亮的时代底色”,以郑德荣、黄大年、钟扬等先进典型为标杆,自觉锤炼“基本功”,在社会“大合唱”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一是“听”的能力,听从指挥、听准号子,主动融入大集体,以思想上的同频共振,凝聚人心,增强行动上的自觉;二是“看”的能力,一方面把自己位置找准,自觉发挥自身优势、贡献自身力量,另一方面,看清形势,主动补位,充分激发出整体活力;三是“练”的能力,熟能生巧,具体工作中,每个人都是“操刀人”“把门人”,个体环节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体工作的优劣,必须经常自我加压,自我奋进,以局部提升推动整体提升。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我们有幸处在这样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此之近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我们惟有以奋斗者的姿态不懈努力,方能不负芳华不负时代。

【八】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在大多数人心中,60岁本应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岁,但是郑德荣却以6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培育后学、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郑德荣同志作为一名“红色理论家”,一生忠诚信奉和坚定实践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传播科学真理,与时俱进探索理论真谛,是忠诚于党、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典范,是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是守卫真理、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典范,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典范。追随着郑德荣严谨求实、勤奋求索的人生足迹一路回望时,他老而弥坚、终身奋斗的精神品格,如出征号角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郑德荣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这就是一个学者的一生,这就是一名党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力弘扬郑荣德同志的精神,就是要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去,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爱党护党为党,始终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

【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5月3日,郑德荣同志因病逝世,他终身投入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坚定不移的推进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矢志不渝的研究宣传党的理论思想道路,知马行马,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明道者,使其返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作为中共党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郑德荣同志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提出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开创性见解。他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去其繁而留其精,减其奢而还其实,不泥于学术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很多独到看法和见解。

郑德荣同志一生追求真理,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留下数不尽的精神瑰宝。追思郑德荣同志,我们应发扬其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学习其不忘初心的思想品质,践行党员干部的职责,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

【十】

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郑德荣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为师为学六十七年来,郑德荣教授终生致力于中共党史理论教学与研究,一生视学术为生命、矢志不渝地传播科学真理,传承红色基因,将坚定信仰融入学术、将教书育人融入生活、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老而好学,耄耋勃发。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为了掌握学术动态,郑德荣教授坚持阅读大量的学术期刊和报纸文献,而且还记读书笔记。学习成为了郑德荣的日常生活习惯,而这习惯贯穿了郑德荣一生的教研生涯。在很多人都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郑教授以6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始终如一地躬行践履“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这一治学理念,以“一颗赤子之心”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诠释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大爱情怀”始终贯彻德育为先的信念于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坚守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不忘初心,老骥伏枥。在学术论文中,郑德荣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还开拓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他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中国革命若干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他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是毛泽东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号角,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郑德荣教授视学术为生命,一生致力于本学科的建设发展,高山景行,令人敬仰。郑德荣教授走了,但他的宝贵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将化作无比强大的动力,鼓舞和激励我们更多党员干部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事业观、价值观,做一名“服务人民、干事创业”的合格党员。

【十一】

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的教学研究。这些工作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与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郑德荣同志将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和党性原则贯穿学生培养的始终,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教育理念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郑德荣同志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国家教委主办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二等奖一次,被评为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专家,多次荣获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优秀教师、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人的一生或许短暂,但对真理的追求永无终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笃定执着的信仰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郑德荣教授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郑德荣同志作为党的坚定信仰者,我们既要学习他对马克思主义执着的信仰追求,更要学习他对思想理论事业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礼。我想对于先生最好的纪念可能就是把他未竟的宏愿传承发扬下去,也就是毛泽东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这个发展,把这个做为我们的思想上的一种武器,去武装自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传承下来。一要深入学习郑德荣同志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笃定和执着。二要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用我们的行动去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三要深入学习郑德荣同志毕生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奉献和坚守。因此,大力弘扬郑荣德同志的精神,就是要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去,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爱党护党为党,始终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为决胜全面小康汇聚磅礴力量。

【十二】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引用梅先生的名言,我认为:大国之大,不仅仅在于国土面积有多大或者人口有多大,更在于有多少大师。

郑德荣教授在去世前还在认真准备论文,悉心听取学生谈学习心得,谆谆教诲学生,他留在世上最后一句完整的遗言:“告诉我的学生,要不忘初心……”,这种敬业的精神,这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中国之魂,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继承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和学习。

郑德荣教授是中国在研究毛泽东思想领域最为权威的人之一,其与人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创立概论体系的教材,印刷13次发行100多万册,至今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这样一位在某一领域已经取得不俗成绩,成为业内泰斗级人物的大师,却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他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后,又专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世前几个月,还面向东北师大政法学院全体学生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报告。这种永远跟着时代走、永远在追求进步、永远在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和学习。

郑德荣教授曾担任东北师大副校长,主管招生工作,个别领导给他打招呼,让他招生时“网开一面”,被他一口回绝。同时,他一生珍视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直至90多岁时,仍坚持过组织生活。每次参加支部会时,总是早早出发,提前到会议室等候。这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理想信念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和学习。

中国之大,在于有无数像郑德荣教授这样的思想大师夜以继日,前仆后继的为我们树精神之模范,做行为之表率,这种真正的中国魂使得我们中华儿女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使得中国成为唯一一个还存在于世上的历史文明古国。

【十三】

今天,新华社以《高擎信仰之炬——追记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为题播发了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郑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细腻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动人的事迹……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是这一段描述“郑德荣教授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博士生清晰地记得,他上的第一堂,不是讲学术,而是讲做人。他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永远要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

他是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毕生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领域教学研究工作,成果丰硕,被誉为“红色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年少时他初识马克思主义,被其深深吸引;留校后他更是从事党史研究教学工作,他的一生自此就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不解之缘。他在辞世的第二天,他的论文被选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文章,他用这样一种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下了一个完满的句点,更是对他几十年来苦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的谢幕。

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信仰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总开关”,是一个人不畏艰难困苦、也要为之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每名共产党员都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用信仰的光芒,照耀前进道路上坎坷。学习郑德荣同志,党员干部们坚定自己信仰信念,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自身素质,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通过努力奋斗,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郑德荣同志用一生来践行奋斗的誓言,他用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心和使命,他是一面飘扬的党旗,永远飘荡在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心中。

【十四】

教育部于近日追授了东北师范大学郑德荣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通过了解和学习郑德荣教授的先进事迹材料,使我们都受益匪浅,但同时内心又深感惭愧,不论是否是在教育部门工作,还是在其他岗位工作,都被郑教授的精神所感染,深受感动,大家都应该积极地坚定地向郑德荣教授学习。

学习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思想理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加坚定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踏踏实实落实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

学习他“传帮带”的“工匠精神”。以自身的严格要求影响身边的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自身的努力积极弘扬“红色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我们首先要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和带动身边的人发扬郑荣德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传递正能量。

学习他对事业的绝对“忠诚”态度。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会面对各式各样的现实压力,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是否还能够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学习郑德荣教授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我政治思想水平,升华自我党性修养,时刻提醒自己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

学习他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不管你是刚参加工作或是年已老已,工作轻松或是繁重,能力大或是小,都应当要对自己的岗位充满热情,对岗位职责认识清楚、认真负责,充分发挥自身岗位作用,努力提升工作成效。不能够小觑一己之力,不能够推卸自身责任,勤奋学习各项理论知识,积极进取,“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

郑德荣教授的先进事迹需要学习的还远不止这些,郑德荣教授的精神值得我们花心思花精力长期学习下去,并且能够做到将郑德荣教授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做人和做事当中,鞭策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

【十五】

郑德荣先生第一堂课,从不讲专业知识,而是告诉学生,作为党史学者,应该树立“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治学精神,他要学生们时刻记住,党史学者的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标准的,一切的研究成果都要为历史负责、为党和人民服务。这也为青年干部成长指明了方向,青年干部要像郑德荣同志那样,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要坚定理想信念。信念坚定,是新时期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如果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青年干部在成长道路上面对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社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要像郑德荣同志一样,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懂、真用,成为坚定信仰者,用高远的志向来导航人生之路、开启事业之门。

要学会勤奋踏实。一些年轻同志自恃学历高,常常牢骚满腹,不能正确看待本职工作。其实,只有平庸的人才,没有平庸的岗位。一方面,工作是党的工作、革命事业,是为人民服务,必须得做好。另一方面,青年干部在工作中要勤奋学习,努力钻研,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也才能获得领导的信任和赏识,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要磨炼顽强毅力。青年干部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热情高,有闯劲,但也容易图新鲜,犯“冷热病”,新的岗位呆的时间不长就没有激情和斗志了,得过且过,混日子。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

要像郑德荣同志一样,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

要常怀进取之心。保持良好心态是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良好心态决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心态积极向上,干工作就会主动,反之,心态消极懈怠,本来简单的事情也可能办不好。青年干部要注重进取意识,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特别是要发挥思想活跃、敢想敢干、富有激情的特质,开动脑筋、建言献策,对待工作高标准,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就。

【十六】

七一即将到来,我们伟大的党就要迈过第九十七个年头,走过风雨,历经沧桑,迎来新中国的成立;走过改革,不断创新,成就了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精神得以传承发扬壮大,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郑德荣同志,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

1952年郑德荣同志从东北师大毕业后,便留校从事党史研究教学,他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解之缘从此开始。195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这就成为了他终生奋斗的事业。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共党史学术研究的追求和创新,坚守着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执着。郑德荣与人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郑德荣一生撰写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有50多部,高水平学术论文260多篇,奠定了中共党史的学科基础,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郑老“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以身垂范,言传身教,既严谨治学,又对学生宽厚仁爱,桃李满天下。在许多人认为本该颐养天年的60岁时,他却将60岁作为新的起点,培育后学,在科研中承担多项国家项目,出版数部著作,每年发表论文十篇左右。耄耋之年仍好学不止,笔耕不辍,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成果丰厚。在90岁时的一场讲座上,仍然精神抖擞畅谈了近3个小时,细数自己的一生,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谈自己从探索求学到多年任教的感悟,谈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探索,谈他如何从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仰悟得宝贵的精神财富。

5月3日,郑德荣同志走了,在他92年生活中,信仰了60多年共产主义,讲了一辈子马克思,直到去世前还在认真准备论文,听取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离世时没留下一句家事,说的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将生命誓言履行到最后一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虽没能有幸成为郑老的学生,但能将他作为学习标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我们向郑德荣同志学习,学习他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笃定和执着;学习他终生致力于中共党史学术研究的探索和创新;学习他毕生守初心践初心的奉献和坚守;学习他严谨治学谦逊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他努力将学习中焕发出的热情积极转化为为社会做贡献的力量。

一生传马终不倦,“67年干好一件事,平凡处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这样评价郑德荣。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应扎根基层一线,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定信仰,保持本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有力的创新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十七】

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

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

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是党性原则和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郑德荣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90多岁高龄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

从教67年来,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研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

“67年干一件事,平凡处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他76岁上讲台,90岁作报告。得了癌症后他说,‘我一上台就什么都忘了’。一生奉献和坚守是郑老精神的核。”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这样评价郑德荣。

研究,永远立于潮头之上,不吃老本,自我超越。xx年郑德荣得了癌症,但他始终非常乐观,始终没有间断研究工作。“他对马列主义的信仰此生从未动摇过”,是郑教授儿子对他的评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积极深入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崇高品格,学深悟透、入脑入心;我们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标尺,深入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抓好整改落实;我们要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做合格共产党员。以先进典型为镜、见贤思齐,带头学、带头改、带头做,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主动组织并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基层党组织开展的主题党日,与其他党员交流心得、畅谈体会。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努力在问题整改中完善自己,争做郑德荣式共产党员。

【十八】

郑德荣同志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就是一名党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学习郑德荣同志对信仰的笃定和执着。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诉求,他笔耕不辍,始终以过人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去回应质疑,坚持用真理作为前行的坐标。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党员干部要像郑德荣同志那样,既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务求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入脑入心,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学习郑德荣同志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他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红色理论的机会,讲学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工作有多繁忙,身体有多么不好,都欣然前往。即使是基层单位的邀请,他也从不拒绝。 党员干部作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肩负党的重托,人民的期待,更应该主动作为。遵守党纪,最终的落脚点是履职尽责;践行党的宗旨,最终是要体现在担当上。党员干部要有责任心,敢于担当,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时时想到自己的责任,不能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希望。

学习郑德荣同志对事业无限热爱。郑德荣同志一生视学术为生命,始终坚持学习,孜孜不倦,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书写作。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淳朴、真诚、坦率、明朗。作为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身工作,服务群众,将“爱岗敬业”落到实处。要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工作中要不怕苦,不怕累,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敢于创新,找准解决困难的突破口。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广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以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以实际行动写好新时代的奋进之笔。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精选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有感范文18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435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