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2篇

时间:2019-05-14 10:37:17 网站:公文素材库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很值得我们学习。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2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篇一】

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在不断遇见、分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锻造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信每说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都应担起每一代人的责任,艰难困苦,玉汝自成。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树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出自己的道路;应该建立“学乐精神”,在坚持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总结提炼,以求内修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入尘寰,与民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团结群众为伟大工程建设,伟大梦想实现努力奋斗。

【篇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党员学习书籍,在学习过程中,我能够在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的不易和历练,更让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书中描述的件件事例凝结汇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经验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告诉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习近平为我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理想信念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但我坚定,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在修身、律己,谋事、做人上从严从实,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不断地磨炼党性修养,固根守魂,脚踏实地把路一步步走稳走实。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对困难他选择了顽强的拼搏和无私奉献。作为一名党员,我将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敢于吃苦,勇于挑担,立场坚定,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篇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我一直在脑海中想象着书中描写的梁家河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想到自己也能踏上延安这片红色土地,更是置身于48年后的梁家河村,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地方,倾听总书记与人民共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虽然书中述说的故事发生在40多年前,但是珍贵的记忆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站在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窑前,站在总书记带领村民挖的第一口沼气池前,站在至今仍然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前,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当时还未满16岁的总书记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不适应我们可想而知。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总书记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带领人民群众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挥洒的汗水和实际的成绩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高原,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站在梁家河村,看到村里一条条规整的柏油路和一项项惠民工程,不禁感慨万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开拓出这片黄土地。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仍要牢记“延安精神”,勇闯思想观、生活关,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困难中不断磨炼自己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扎根基层需要一种坚持、

一种勇气、一种执着和一种奉献。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作为一名基层普通的人们公仆,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向领导求教、同事求帮、书本求知、实践求真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党员干部队伍要密切关注群众需要,也要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不可脱离群众,不能以公谋私,从而做到进得千家门、问得千家事、解得千家难,要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目标,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不忘初心,愿使裤腿粘泥土,勤勤恳恳做公仆。

【篇四】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启迪最大的是,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在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热不忘读书,我们面对今天的美好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是要做学习的先行者,争做对党忠诚的表率。一般来说,党务工作者总是比普通党员能够“先人一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和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指示。之所以要“先人一步”,目的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党务工作者应该首先学习在前、统一思想在前、消除障碍在前。因此,党务工作者必须是学习的先行者,这也是开展有效开展工作的保证。

二是做优秀的组织者,争做履职尽责的表率。“一粒粒珍珠,只有用线把它们穿起来,才是一条耀眼的项链”。没有组织工作,党员的活动就可能流于形式,甚至是一盘散沙,今后我要运用运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组织好这次专题教育活动,增强专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在利用“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组织机关党员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三是做党员的模范者,争做干净纯洁的表率。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无论职务高低、进步快慢,都要感谢组织的培养、教育之恩,人民群众的抚育之恩。对待职位,要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清醒;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感恩。只有常怀这种感恩之心,才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为名而失志,不为利而乱意,不为权而动心。要牢记君子之交淡如水,择善而交,用“火眼金睛”分清谁“真朋友”,谁是

“假朋友”,不交无德之友,不交无义之友,不交无耻之友。

习近平总书记把七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今天我把青春也投入到了基层党建工作当中,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很多都体会过“党建办的夜晚静悄悄”,正是这样一个个“静悄悄”的夜晚,迎来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我们必须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在吃苦中锤炼品行,练就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为党的事业不断奋斗。

【篇五】

2015年,一次随团赴延安市委党校学习的机会,到了延川县梁家河村。

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是刚到梁家河村时最初的印象。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窑洞、梁家河村史馆、带领当地群众修建的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随团导游说得最多的话,便是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如何客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政治环境,勤奋学习、工作和生活,点亮青春、点亮人生,让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时隔三年,当第一次捧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时,对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苦与难,毫不气馁、砥砺前行,凭借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勤奋点亮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更加全面的理解。

坚定信念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得益于艰苦环境的造就,更是他信念坚定、苦心立志、勤勉奋斗结果。正如书中一位受访者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

有没有坚定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其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在梁家河村七年的艰难困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定“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的信念和决心,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养成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爱民为民的情怀、艰苦奋斗的品质、苦干实干的作风,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的生动范本。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要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渴求知识、崇学尚读。他到梁家河村插队期间,书籍装满了两个箱子,在田间地头“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不仅读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等方面书籍,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如今,我们学习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独具有哲学的眼光,饱含深厚的底蕴和智慧,这与他饱览群书、“厚积薄发”有关。“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更需要我们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在践行新目标上展现新作为。

其次,要学习他爱民为民的情怀。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信念。在梁家河村插队期间,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他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习近平总书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前,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深入调查研究,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结合实际,用正确的工作方法,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再次,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到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一开始要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都很艰难。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吃苦耐劳,艰难度过了这四关,促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今天,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品质,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最后,要学习他苦干实干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不忘初心,心系群众,结合实际学典型,明晰方向补短板,坚持苦干、实干、带头干,把真抓实干、苦干实干的作风落地落小。

【篇六】

伟大的革命先辈陈独秀同志这样评价青春:“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青春至美,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青春,习总书记把人生宝贵的七年青春挥洒在了陕北,在知青岁月里不断积淀蜕变,深深与人民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习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可以了解到,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所面临的苦难与抉择,“家庭问题”犹如雪上加霜,他本可以晚一年留京参加工作,有个相对更好的去处,可他毅然拒绝了班主任的好意,离开学校和家庭走上了知青之路,无疑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对习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呆就是七年,与他一同前去的知青相继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那里坚守,在那里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带头找水源、建沼气池、发展农业生产等,正是在这种艰苦磨砺的考验下,也正因为这份执着、这种坚守,让他慢慢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习总书记曾感慨说:“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习总书记博览群书,在那靠体力劳动为主的时代里,习总书记依然挑灯夜战,见缝插针地学习,从没有忘记读书,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促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习总书记在后来的讲话中,总能够引经据典,说话有底蕴接地气,这正是习总书记多年来始终如一坚持学习的结果,真正印证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反思自己,自参加工作以来后,就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过几本书,缺乏自觉性和持续性,“恐慌”时常伴随着自己也就理所当然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唯有和奋斗、拼搏连在一起,才能托起无限宽广的梦想,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总是在展现奋斗的场景,始终如一的坚守,永不懈怠的精神。正是因为这样,知青时代的习近平是我们思想上、人格上、行动上的榜样,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你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前进的方向!”

【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艰难困苦犹如人生成长的基石。敢于吃苦的人,往往能够享受吃苦,在苦难中磨炼心志,经受住苦难的考验,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

只有懂得苦难,生命才会变得有意义。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只有懂得吃苦,敢于吃苦,享受吃亏,才能在吃苦中磨练服务群众的意志,增长服务群众的本领,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吃苦中磨砺。对待困苦的态度,决定着人生成长的方向,同样面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懦弱者把它当做退却的借口,奋进者却视其为上天的恩赐。艰难困苦可以毁害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干部的本质注定我们只能逆风前行,迎难而上。我们只有能够甘过“苦日子”,才能换来人民的“好日子”,因此我们必须在吃苦中锻造心智和毅力,在吃苦中锤炼技术和能力,在吃苦中坚定梦想和信念。

在吃苦中成熟。人生道路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敢于直面艰难困苦,是一个人性格、心理成熟的表现。年轻干部往往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再加上与父辈相比,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大的磨难,往往容易养尊处优。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就难以在艰苦的基层工作中立足,容易成为高压下的“抱怨者”,甚至最终成为一名“逃兵”。没有品尝过奋斗的苦,就不会懂得收获的甜,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吃苦观”,在工作中对待“苦差”、“苦事”,不推不躲,摆正心态,端正态度,做足“苦工”,下足“苦力”。多做一点“苦”事就会多一分锻炼机会,在实践中收获精神财富,逐渐走向成熟。

在吃苦中建功。吃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笔宝贵财富。纵观历史,大凡有大作为的人,都是在吃苦中炼成铮铮铁骨,干出一番伟大事业。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新时代需要我们有新作为,新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怀远大抱负做好每一件小事,将自己努力锻造成“工匠+猛将”型干部,用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年轻干部应敢于吃苦、勇于吃苦,在吃苦中锤炼本性,提升素质,增长学问,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

【篇八】

1982年初,在中央部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怀着“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的情怀,主动请缨“下沉”基层,到了河北省正定县。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时间,习近平同志历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他跑遍正定25个乡镇,走访县直机关,组织编撰《正定县情》,编制《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习近平同志带领领导班子抓党建、搞改革、促经济、兴教育、引人才。到1984年,正定全县10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一番。30年后,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成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县级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与国家政权结构中承上启下,是“一线指挥部”,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引起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是当代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在不断遇见、分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锻造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信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都应担起每一代人的责任,艰难困苦,玉汝自成。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树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出自己的道路;应该建立“学乐精神”,在坚持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总结提炼,以求内修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入尘寰,与民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团结群众为伟大工程建设,伟大梦想实现努力奋斗。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

【篇九】

近日,再次拜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进一步深刻地了解了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在1969年1月—1975年10月插队期间逆境中成长的艰辛历程。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一是攻坚克难,作知青的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放弃了有可能留京当工人的名额,执意要去延川县插队,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关关攻克下来,闹出“吃生肉”的笑话。即使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习总书记仍旧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生产,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努力工作,坚定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

二是贴近群众,作村民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称自己“是个普通农民”,没有表明“知青”身份,而是自称“普通农民”,把自己完全融入农民之中,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习近平总书记敢说敢做敢担当,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自己踏踏实实,一心为民办实事,并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感恩陕北老乡的收留,感恩群众的培养,想着为梁家河做点事,为此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强烈的使命感,辩证的思维方式,遇事有定力,肯读书善学习,逐渐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

三是志存高远,作革命事业的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但这七年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生最宝贵的的财富,也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在陕北插队的经历,习近平总书记懂得了中国的国情,了解了国家、人民、民族、世界,了解到当时人与自然的矛盾才是最大的矛盾,了解到怎样能够在那种环境中生存下来才是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人民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特殊的时代变迁和农村生活磨练,在劳动之余不懈努力学习。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一样,立志办大事,绝不搞形式主义。默默做事,不多言传,积极要求进步,刻苦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把每一个困难当成新的考验,当作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新机遇。面对困难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迎难而上,努力奋进,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这句话富含深刻的哲学思想,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显功与潜功既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又是事物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自然法则演化成的社会发展规律,若将政绩拟物化,那就自然在看“花开花落”间感悟到“显功潜功”的真谛。

要做“冲天香阵透长安”的利民显功。花朵盛开,花香四溢时“势”达到顶端,内外部环境都已经成熟,量变发生质变。这时在工作中就要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立马行动,大胆创新,绝不能抱残守缺、犹豫不决,多为老百姓做点能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比如畅通“只跑一次”的审批流程,又比如营造“蓝天白云”的人居环境。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到,担任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短短两年内带领老百姓打地坝、办沼气、钻水井,真正解决了梁家河民生难题,做到了为民谋事尽心尽力,不舍尺寸之功,不捐毫末之益。

要做“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为民潜功。花瓣散落,花香不在时“势”在转化,将花瓣的养分给予泥土,为下次花朵盛开打下基础。在这时工作中,往往大局内外部环境还没有成熟,党员干部不可急于事功、满心惦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沉着冷静地顾大局、看长远,积极稳妥地做调查研究,多做一些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习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走遍了宁德所有乡镇,用步子量出了宁德实际经济发展水平,针对特殊局面他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的发展定位,拒绝一夜暴富的胡干乱干,发扬久久为功、苦干实干的精神,最终推动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旧貌换新颜。

要做“花开花落皆为情”的爱民政绩。无论是花朵盛开、花香四溢,还是花朵零落、成泥护花,都是花的一种生命规律,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状态,正如同潜功是显功的基础,显功是潜功的结果,显功的持续增长离不开潜功的牢固支撑,这都是恒古不变的规律。在《摆脱贫困》中的一篇《干部的基本功》的文章写到:“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无论显功还是潜功,党员干部都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跳出个人小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保证各项事业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十一】

砥砺奋进谱华章,风正扬帆正当时。近期,中组部、新疆自治区党委先后召开了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加强改进选调生工作会议,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选调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掀开了选调生工作的新篇章,激发了我们选调生成长进步、服务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我们应倍加珍惜发展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过硬的本领,更加优良的作风,履行新使命、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为新时代稳定发展改革各项事业贡献选调生力量。

信仰坚定是精神之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动力,有信念就能开辟美好未来。”选择了选调之路,就是选择了奉献基层、服务群众。基层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理想坚定才能政治上坚强,只有信念坚定才能行动上坚决,对理想失去信心、对信念出现动摇,精神世界就会坍塌,导致行动上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历练是理想信念的磨刀石,正是七年的基层艰苦生活坚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公仆的人生追求。焦裕禄的无私奉献、廖俊波的务实担当、黄大年的至诚报国、库尔班·吐鲁木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选调生必须补足精神之钙、夯实信念之基,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精神追求,在服务群众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领过硬是力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经历时刻在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增强自身本领,提升九种能力,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争做真抓实干的“老实人”。实干对选调生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纽扣。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字当头,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只有把工作岗位作为践行宗旨的重要阵地,才把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实落细,才能把惠民利民的好事实事办实办好。

争做勇于担当的“责任人”。大事难事看担当,勇于担当日渐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面对维护稳定和脱贫攻坚两大任务,在外围呐喊助威,不如上前担当,选调生只有敢于负责才能挑起重担、增长才干,只有勇于担当才能砥砺品质、有所作为,才能在新时代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争做政策精通的“明白人”。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多项惠民利民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这些政策是我们推进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武器。这就要求我们选调生要不断提升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成为“政策通”“活字典”,做到“一口清”。

争做能谋善思的“有心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善思则善行,善谋则善为。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做好各项工作需要我们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一项一项制定措施,一件一件抓好落实;同时,在学习、实践、总结中研究工作、探索经验,主动谋全局、谋大事、谋长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争做改革创新的“带头人”。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新举措、新办法,新时代对改革创新也提出了新要求,这需要我们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创新,在工作落实上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大胆探索、敢于突破,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推动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

争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选调生立足基层、直面群众,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十分迫切。只有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时刻牵挂群众的安危冷暖、忧患疾苦,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才能成为群众心中的好干部。

争做预知预判的“引路人”。基层工作时常出现各类问题和风险隐患,衍生不良效果或次生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在“未动先知”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熟悉掌握各类政策、会议、文件精神,增加知识储备,提升预知预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研究、举一反三,对苗头性、倾向性现象进行预见预知,防范于未然。

争做处变不惊的“清醒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基层工作,我们经常会碰到复杂问题和突发性事件,这时既要直面问题、敢于担当、沉着冷静,又要头脑清醒、务实稳妥、积极应对,认清问题的性质,找准问题的关键,保证事件得到有效解决,坚决防止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简单武断,导致小问题变成大事故。

争做自律自胜的“规矩人”。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来到基层工作,只有扑下身、沉下心,耐住寂寞、扛起责任,才能提升思想定力,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只有在基层是大熔炉中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正确看待苦与乐、顺与逆、荣与辱、成与败,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选调生。

作风优良是立身之本

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作风优劣直接决定着群众的口碑与信任。因此,选调生需要内增素质、外树形象,时刻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

崇尚学思践悟。做好基层工作,需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党性修养;同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系统性,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在文学经典中学做人,在党的理论中学思辨,在法律法规中学自律,在规划部署中学谋事,在实践锻炼中学方法,增见闻、长才学、强本领。

注重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调查研究是选调生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在施工现场看进度、在农户家中问实效、在田间地头听心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最真实情况,研究谋划工作、思考解决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选调生转变作风的具体实践,坚决摒弃“高高在上”的官气,承接“万家冷暖”的地气,永葆奋发向上的朝气,不怕一身土、带走两脚泥,自觉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通过田间地头助生产、院落炕头唠家常、嘘寒问暖解民忧等方式,融入基层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凝聚群众力量。

常态自查反省。面对各级党委的特殊关怀和成长期望,需要我们持续自我加压、自律自强,学习先进典型提高自己,对照反面案例警示自己,做到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定期反思反省,查问题、思不足、补短板、强弱项,以过硬的作风、攀登的勇气、蜕变的决心,立足岗位做贡献、奉献青春保稳定。

【十二】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广大党员坚持崇高理想、实践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守党的纪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云区第七小学党支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踏寻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

唱红歌,重温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学校党支部在红色之旅活动中,组织全体党员唱红色歌曲《歌唱祖国》、《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经典红歌唱出基层党组织的生命活力,爱国、爱党之情,唱响对党和祖国的美好祝愿,抒发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表达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不仅让党员体会到了团队力量,还感悟到了红歌精神。

读红书,共享传承红色文化的盛宴。党日活动中,党员分享了他们二个月来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红色经典著作的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言并以读书感悟指导自身工作,学以致用,强化了他们努力工作的责任意识,筑牢了他们担当作为的传统品质,激发了他们的凝聚力、战斗力。

观遗址,踏寻先辈足迹振奋精神。红色之旅活动中,参观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党员沿着昔日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行走在蜿蜒狭长的地道内,想象着焦庄户人民依靠智慧和勇气,为焦庄户人民不畏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而感动,切实体会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伟大,纷纷表示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珍惜今日良好的生活环境,奋发努力,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温誓词,牢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旁,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党员庄严地举起右拳,齐声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激发党员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记使命,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2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09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