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要及时补充营养。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书香伴我行精选征文1000字16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
舞在指尖,墨香的味道淡而真切!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一页一页的翻阅,覆盖的文字历经了沧桑,凝聚的故事在心底若隐若现。轻嗅文字,淡淡的墨水味,亦让人感动、沉醉。
夜静了,也深了。仰望头顶的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一个人的安静,一个人的黑夜,一个人的世界。一盏灯,一支笔,一张纸,在深夜静静的诉说,此时,我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处和深处。回首看自己的生活,原来这么多的故事,是在书本中体会到的。看过的书,不多,也渐渐的忘了,但存在书里的温暖与感动常常在瞬间驻足。在书中,体会到亲情的浓度、友情的纯度;开始敬畏自然,懂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它一点一滴融进我的生活,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影响着我,陪伴我成长。
书,让我学会了感动。心中存有感动,才能感受世界的美。透过书里的文字,映照现实生活,我们的成长才是有意义的。
一转身,夕阳落幕了;一转身,我们长大了,却也渺小了。有你在,灯亮着,模糊的记忆淡不了情的温度。记忆中,父亲常年在外,家里的一切都是母亲打理的。初中开始上晚自习,下自习时,天永远是黑色的。沿着街边的路灯,一个人走回家,每当我转过街角,抬头时,家里的路灯一直都亮着。在那个十几岁的年龄,我只是把这当成了一种习惯,没有太多的情绪。
后来,无意中看见了一篇文章,内容大概是一个孩子生气而离家出走,父母每天都着急在找他,每天晚上点着路灯等他回家。邻居不理解……孩子母亲说等孩子想回家了,看见灯亮着,心里就不会害怕了。刹那间,我震住了,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眼眶跟着就湿润了。到了现在的大学,行走在朦胧的灯下,想起好久没回家了,思绪飘到那远很远的初中,思恋有点纠心。走得再远,也无法断开母亲的爱。鸟有反哺之心,羊有跪母之恩。这么多年的生活,我一直在透支亲情给予的爱,真想手捧感恩的心,用行动好好爱我的父母。
因为爱,所以爱,这种爱是一种浓度。每当指尖在书间滑过时,便能感受到那满满的爱伴着我成长,带着爱,带着感动走进书中,是最温馨的时刻。
在书中,我常常羡慕“高山流水”的友情,乐为知己者奏,知己已亡,留琴何用?知己已死,心事赋琴,弦断有谁听?没有很多经历的我在读书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千古名曲还会想起,“知音”二字依然有人在诠释。当穿过光阴的隧道之后,友情的真挚与执着,足以感动你我。友情是相知,他的眼睛和心都能读懂你,更会用挽起你单薄的臂弯。
书中文字散发的魅力,友情的纯度显得刻骨铭心。雪天的冰洁积攒着写满友情的文字。曾经的曾经,空旷的操场,我们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因为友人在,寒风是温柔的,雨季是美丽的。分开异地,一封信展开回忆,友人浅浅的笑容深深的落在了我的心里。书开启了我的心口,友情唤起了我久违的热情。感谢书让我明白情之难得,感谢在美丽的时候与友人相遇相知。
书,让我学会坚强。在书里,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驱散了心中的阴霾,享受着阳光的恩赐。带着书的气息去感悟自然,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的坦然。
慢慢的就感受到了,也许总想走快点,也许奢求时间能重来。当我迷茫时,总会强迫自己钻进书里,渐渐的,思绪在蓦然间清晰,不再浮躁、迷茫。瞬间的感受一直是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海棠花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是美。而在我放下书本,一个人在校园散步,第一次开始敬畏自然,被一棵树感动。
我对高中学校的一棵树的记忆特别深刻,屈原俯视着它,也许是屈原的目光太深刻,它散发着不一样的味道。去年春天却是那么的冷,它只有树枝,偶尔有一只鸟停在上面,如一幅古墨画,淡淡的,纯天然的。于是便钟情它了。每次路过时总是情不自禁的望望它。渐渐地天气暖和了,钻出了新芽,淡淡的绿,我舒心的笑了,生活充满着希望。到了五月,浓浓的绿意包围着,蓬勃的生命力映衬在蓝天下。
其实早在冷的春天,它已在慢慢的集聚养分,厚积薄发,等待着属于它的季节。人,不应该如此吗?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把握准自己,耐得住寂寞,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叶子总有落的时候,叶落归跟,化作春泥更护花。人,也会有离开的那一天,离开的那天总该留下点值得留下的。
书的思想住进我的灵魂,当我们能自然的俯下身子对一朵花微笑了,我们的生活便坦然了。生命,就像绿叶的一生。
书,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挑战。墨香淡而雅,读一本书就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谈话,走进名人的生活,借此来激发自己。每天坚持用一点点时间来翻翻书,一点点时间的力量在短时间淡而无味,但久了就如珍藏多年的老酒,越发清香。
时间也许不够,就如只有一分钟吧,它是这样的微不足道,但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分钟,就是这样很容易被忽视,但时间是这样一分一秒的连成的;一分钟,是无法完成一件巨大的事情的,但它却是一个好的开始……人与人的差别,在岁月沉淀后的悬殊又是让人禁不住感叹。为自己而活,为未来而努力,真的需要勇气来承受!
一本薄薄的书,一个简单的人,开始了对生活的追求。所有的故事都在指尖迸发,在心灵得到归宿。舞在指尖,一页一页的感染着我。舞在指尖,一字一句启迪着我。舞在指尖,一点一滴打造着我!
在书海里漫步,每个人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我自知自己阅历很浅显,但我对书的认知最深刻的莫过于学会感动,学会做人。懂得去经营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懂得坚强,懂得承受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以感动为起点!先成人后成才。一个容易感动人,情感一定是细腻的!一个感动的人,心才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才是真性情的人,才会懂得生活!
一生,如演绎一场舞,书是曲谱,舞在指尖,懂得感动,舞才有了灵魂!
重新把握,或许是在急冲冲的奔向。
【二】
善言,甚安于心;恶言,可阅其拙。何以究善、恶?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遂君可观万卷书,以望百年人生。或言,为之何?笑之予君,万古千秋,纵观英雄豪杰,君王布衣。或错或对,均以记之,文学精华糟粕均所存。遂,读万卷书何乐而不为?得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为一大快事?而后敢曰,圣人所为。得其名,知其乐。快哉!
善言
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总会感觉到那柔软的文字轻轻的击打在心口最柔软处,油墨的香味总是杂糅一份淡淡的甜。不知道从何而来,却清楚感觉到那词汇,那句子,那段落……扑面而来。很简单,却又很温柔,累了,翻开软软的书面,感受着母亲般的抚摸,顺着时间慢慢睡去。痛了,重重的翻开,止不住的泪在平整的页面上堆积了褶皱,渐渐的停止了抽泣,那温暖的文字,渐渐的修复那碎开的记忆。总有那么一本适合你,总有一句你很喜欢,文字有时候就是就是那么神奇,像是一个慈爱的先生,用最贴切,最干净的方法教育你,又像是一个母亲,用最温柔,最单纯的爱去珍惜你。没有大手抚摸,却有止不住的贴心。
恶言
人在巅峰的时候总会少许的傲然,或许不多,或许很强,虽然一些文字的鞭笞的感觉并不是那么贴心,但是却可以发现鞭笞处周边那一圈的腠理淡淡感染。重重的敲击,却可以轻轻感受。善言就像支柱,而恶言就像烈火,焚烧支柱上青苔。用一些扎眼,或许入心,却不入理的词语,不一定打在伤口上,读后却可以警钟长鸣。并不是很多书的词藻都以华丽的方式入眼,都以温柔而阳光的句子暖心。而它,却可以将那些简单或是复杂句子,深深的烙入脑中。人是有惰性的,美好的事物要是一直存在,或许最多的感觉是漂亮的空白。恶言,用它独特的方式,去刺激有些松散的神经。它不介意自己是否被喜欢,但是它只想用它的文字去点醒迷途中,或许即将误入迷途的人们。去刺激那些完完全全放弃自己的人们。或许就像久未归家的游子,总是会怀念母亲的唠叨。舒坦的生活总会想念,偶尔坎坷的遭遇。有人会觉得是为作贱,但是居安思危,何不为一种安定下去的理由?
一卷书香,缭绕青春。用最舒服的文字,去深入那桎梏在世俗中的纠结。浑浊的世界,不如那白纸黑字来的单纯。用心读,用心悟。或许书中的世界,让你嗅到不一样的芳香。
【三】
仿佛,生活总是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19世纪英国诗人兰姆曾如是说,于是如禅指拈花,轻轻一触便如蜻蜓点水般荡漾开去,形成一种美妙的共振,如Echo的回音在山林水泽中亘古飘荡,许多年后这句话引起了米兰.昆德拉的回应—《生活在别处》,于是他把它写成了一部深刻的哲理小说。
似乎,生活一直在别处。生活,它不在浸染着阳光的白色窗帘投射在木地板上的斑驳轻影里;不在翻开的书页、平铺的画板和枯萎的花瓣上;它也不在咖啡暗香浮动的午后阳座下。生活,不在我们可视的一切世俗具象上,那么,生活究竟在哪里?这是昆德拉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时间定格在20世纪中后期,战后两极格局下的捷克共和国。当铁幕拉开,世界充斥着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硝烟,一切出发点只是利益,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冲突愈显尖锐。小人物的命运由于放置在了大的时代背景下,因而会被无限地放大,也愈突显得深刻。诗人就诞生在这个时代,而诗人的敏感在世界的夹缝中却更加艰难。当羽翼开始苏醒,便萌发了想要去冲破现状,寻找真正生活的自我觉醒与救赎之路的意识。
像是在寻找一个未解之迷,沉封的铅印桎锢一颗游荡的灵魂。他最先开始在画板上寻找生活,想要捕捉转瞬即逝的隐喻,像莫奈守着太阳欲捕捉那一瞬间的光影。而在颜色的世界里,生活却变得更加光怪陆离了。他拒绝为自己笔下的人物画上脸,每张如此,脸部都是赤裸裸的白,他拒绝为其赋予人性,又或者说他拒绝承认人性。当画布上的颜色龟裂成道道沟壑,没有人知道这经历了怎样一种过程。于是,诗人又开始作诗,而很多时候,语言的贫乏枯瘪难以表达浩如烟海的思想,这就是语言和思想之间的代沟。美术和诗歌实在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已,也仅是一种形式和手段,难以表达出生活的本质。生活依然在逃逸。
生命犹如野草。
"生命如野草。"诗人于是写下这句灰暗沮丧的话,而他的生活也开始沦陷,被一种奇怪的镜像所来表现和演绎着。睡眠如塞壬的歌声如此叫人迷醉,沉酣在醉梦里虽生犹死。睡眠不是生活的反面—睡眠就是一种生活,而生活就是梦,从一个梦渡到另一个梦,仿佛从一种生活渡到另一种生活,生活与梦互为镜像。在生活的镜像里,诗人在过另一种生活,如爱丽丝幻游奇境般去勘探另一个世界。而在梦的镜像里,生活又成了另一层幻境,一个无法触摸和抵达的海市蜃楼。
迷茫,颓废,痛苦,绝望……时代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挤压着,迎面而来的寒流冰冻了时局。时间是在1x8年春天,肃杀恐怖的冬季余寒还未彻底撤出中欧内陆,一股新的寒流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长驱直入,涌入布拉格。广场中心集结着黑鸦般的苏联坦克和飞机。局势悚然严峻,这是时代的历史,也是诗人正在经历的寻找历史。
生活,依然在别处。
面包的碎屑像沙漠的黄沙扬扬洒洒,平缓的河流依然寂静地穿过古老的城区,千塔之城的布拉格,塔尖耸立着划破长空的钟鸣。当一大群白鸽扑楞着从广场惊起,转瞬的喧嚣终归于平寂。那时,在无数的白鸽中会有一只口衔橄榄枝,飞越千山万水来向人们报喜,时代的洪流已经退去,一个新的人间天地到处充盈着欢乐和谐吗?究竟是不正常的时代把人挤压得变形,还是扭曲的人用他夸张的视角把时代肢解得零乱破碎?也许,二者是一朵双生花、并蒂莲,实在不能分割。
诗人的羼弱和怯懦还有时代的尖利和严锐像两把刀一起捅来,诗人没能逃过所谓的宿命,像被复仇女神诅咒的纳西索斯,他最终死于自己之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病入膏肓的身体僵硬在铺满阳光的床上,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哀伤的瞳孔里渐满了黑暗。于是,他永远留在了另一种生活里了。
时间到了80年代,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诗人的终结曲也是时代的尾声,历史继续向前,没有什么停止不变。伴随着时代的更替,生活也在更替吗?还是,生活继续在遥远的天边微笑,在林中如小鹿般逃跑,抓不住生活的尾巴,雾里看花的朦胧,生活在康斯坦斯湖上歌唱,引追寻者失足落水,永远充满令人探求的魔力。
也许,生活从来不应是一潭死水,而应是一条潺潺小溪,不甘阻塞和凝滞,过久的驻留是对生活最大的折磨。流浪是它的依存,漂泊是它的所在。它代表某种存在状态,别院梨花香,生活在别处坐观风景。没有经历过的未知让已然为现存懊恼遗憾,就像一朵六瓣花为它没有成为七瓣花而遗憾,书页中的文字组合也为它没能成为其它的诸如诗歌、小说而遗憾。人,又何尝没有为自己没能成为的那个自己和过上那个自己的生活而遗憾?
生活真的在别处,一直在别处。
人生就是不断地去寻找真正的生活,无限地向它靠近、努力,却永远不会重合的一个过程。总会有遗憾,总会不圆满,生活总是在别处招手,掩嘴巧笑。现实经历时代的暴风雨,生活像雨后空山的明净,笼罩着淡烟雾霭,阳光折射虹的断片,鳞状的圆斑在空气中阑珊,闪闪烁烁,无法摹状的神秘和美丽,只能靠一代代人自己去丈量去打探未解的意义。不管怎样,当明天的太阳升起,世界依然在继续。
生活永远在别处。
【四】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快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这段生动的对话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这篇巨著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大树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提高,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人们的压力跟着社会的进步在与日俱增!在压力逼的人们喘不过气的时候,有的人会坚持不住,他们会想要逃离这个社会,逃离这种生活!于是,一连串的极端行为接二连三的以悲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或许因为次数多了,人们的心会变得麻木,会对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当我们停下百忙之中的脚步去与我们身边的大树交流一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与懦弱!
大树的一生虽然是静止的,但却不是平静的!他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随时有可能遭到被砍伐的厄运,同时,由于环境污染,蛀虫侵蚀,树叶等不及成熟就会自动过早脱落,这就是大树为减轻负担的一种自救行为。可是,我们会想,倘若所有的树叶都脱落,大树变成一副剔去肉的骨架,没有叶的光合作用,还能生存吗?我抚摸着那颗绿叶栖息过的粗糙皲裂,却坚硬如钢的大树,感到他是腐而不烂,歪而不倒的。
当悲观的绿叶纷纷落去,大树也就纯粹变成乐观的大树了。同时请想想欧洲的比萨斜塔吧,他依然有着观赏的价值,闲情的意味啊!
面对灾难,大树会教会人们怎样去承担与化解!所以说,正被压力困扰的人们啊,当你停下匆忙前进的脚步时,当你与大树坦诚交流时,你一定会放弃那些邪恶的念头——逃离生活,而会去积极乐观的面对了吧!
众所周知,当一棵大树被砍伐之后,我们会看到他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看,树虽然是静止的,可他不是麻木的,他懂得要为自己留下那么一点点的回忆,生命的见证。可是我们人类呢?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那仅有的一分躯体最后也化为灰烬遗忘在土地之中,我们什么也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带走,难道这样就满足了吗?
我想大树会有他的方式去见证生命,我们同样会有我们的方式。我们不能这么简单的来过这儿人,我们要让我们的生命绽放美好的花朵,要去为这世界做出贡献,为人民服务,这样我们的价值就会有所体现,我们就会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大树教会了我们去实现生命的价值的重要性!
大树能够教会我们的可不仅仅是这些的,因为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生命的故事,而树干曾是他们美梦的源头,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树叶与树干吧,然后那就会是教会我们的道理了!想要了解更多吗?那么当你面临巨大的压力的时候,请放慢前进的脚步去与你身边的大树畅谈一番吧,你会豁然开朗的!
【五】
我出生于一个经商世家,家境殷实,父母常说“小富靠智,大富靠德”,一个德行好的人,更容易成功。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他外在的成功,而是取决于他内在的修养,家风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因此,我家家风甚好,并得到了十里八乡乡亲们的认同,而且,父母常常言传身教,用三种风气,培养我的德行。
书香之风
书使人明智。我家有一个大大的书房,上面陈列了一本本中外名著,我常被妈妈“禁锢”在书房里,威逼利诱读各类书籍。自我识字起,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书海里,当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读书,让我收获颇多。读《上下五千年》让我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读《十万个为什么》让我对奇妙的大千世界怀着童真的好奇和求知的渴望。读四大名著,我领略《水浒传》中英雄们的豪情万丈,义薄云天;品味《三国演义》中诸葛先生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智慧;欣赏《西游记》中孙大圣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精神;悲叹《红楼梦》中的人情冷暖与一个朝代的兴亡盛衰。读《巴黎圣母院》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懂得了丑八怪卡西莫多那颗真正高贵的心。
我爱读书,从书里我认识到历史的更替,社会的变革;从书中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成长;从书中我获得了满足,这种满足使我身心愉悦。
坚毅之风
一个优秀的人必须具备坚毅的品格。爸爸要求我做一个坚强执着的人,当我遭遇挫折时,爸爸总是以一种“看好戏”的态度冷眼旁观。
从小我就体会了他的冷酷无情。尽管家里有自来水,但他还是逼着我去百米开外的井里挑水。有一次,我挑起大半桶水,好不容易摇摇晃晃地走到家门口,却不小心被门槛绊倒,我一个踉跄向前扑去,重重地摔在地上,顿时一阵刺骨的疼痛传遍全身。水桶像个“无赖”在地上欢快地滚了几圈,桶里的水全洒了出去,我又气又急又痛,趴在地上失声痛哭。妈妈闻声飞奔过来想要抱我,却被爸爸呵斥住:“不要管她,没用的丫头,遇到一点小事就哭鼻子。告诉过你,女孩子要坚强,不要总是哭哭啼啼的样子!赶紧给我爬起来,再去挑两桶。”我只好咬紧牙关,忍着伤痛捡起桶,恨恨地走出门。
在父亲无情的鞭策下,我不再是当初那个软弱的小女孩,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凭着永不言弃的信念走过一道道坎。
善良之风
善良如春风拂心。爸妈是非常有爱心的人,有时看见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便将他们带回家,提供一日三餐,并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资助,帮助他们回家。到了冬夏换季的时候,妈妈总是翻箱倒柜清出一大堆旧衣服,将它们清洗干净,晾晒干后仔细叠好,寄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我自小耳濡目染,有时也会捡一些受了伤的流浪猫狗回家,悉心照料,等它们康复之后,再送给好心人。
善良是一扇透着阳光的窗,善良是一份真情的流露;善良是生命不息,爱心不止!
在成长的路上,我会铭记这“三风”,铭记父母的谆谆教导,继承并发扬良好的家风,努力去做一个知书达理,坚强执着,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人。
【六】
苏轼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我想确实如此。书中有意,如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回流;书中含情,如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书中藏忧,如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哀怨怅然。与书为伴,拥书入眠,真算得上诗意的人生了。
书能香我不须花。清影孤灯,一人静坐,有书有茶,足矣!静坐中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不老的爱情
霞飞霞落,云卷云舒,明光如水,日月如梭。伴着莺歌燕舞,伴着小桥流水,我漫步在文学的殿堂。记忆的深处游来了人鱼公主。她深居海堡,以珍珠、玛瑙为饰,以轻纱、罗绮为衣,每天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与鱼虾齐歌、群藻共舞。为了能与心爱的王子长相厮守,她决然用美丽的歌喉换来了一双人类的脚,纵然每行一步都像穿梭于剑刃之上,她的心依然是快乐的。阴阳差错中,王子迎娶了另外一位高贵的公主,万念俱灰的人鱼公主最终含恨化作了漫天彩泡。
白蛇深锁雷锋宝塔,梁祝毅然化蝶相随,无论是那断桥微雨,还是荒凉墓冢,都在诠释着这样一个道理:爱情是不老的话题。我相信人鱼公主是幸福的,虽然未同王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她毕竟深爱过,她的心灵深处是有一座花冢的,埋葬着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
勇敢的身影
朔风哀哀!是什么,让这漫天飞雪,回到那千年前燕国的冬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两句荡气回肠的诗歌,吟破了易水江畔的愁云,吟出了蹈死不顾的决心,那飞雪、寒冰、冷风,交织成一曲凄伤的哀歌。是谁的歌喉惊碎了那千年的坚冰?寒风呼啸,似乎也掩不住那歌声的悲感,悲的那么壮美,又是那么无奈,这注定会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荆轲在高渐离的击筑声中远去了,带着国仇家恨,带着燕丹的知遇之恩,带走了身后白衣白冠们的心。也许是苍天被他的威势吓怕了,久久回不过神来,等它猛然一惊,想垂青这位盖世英雄时,荆轲的热血早已挥洒在秦国冰冷的大殿之上。
一个平凡的剑客,愿意为了国家挺身而出,哪怕他知道此去必是险象环生,他仍从容地踏上征程。这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这是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壮烈。“荆轲,你可曾后悔过?”“不,我从不后悔,我爱上了一把剑,只可惜它没有结束燕国子民的梦魇!”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荆轲,你的英名永存。
不朽的精神
在那风云变幻的三国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正是在这气势磅礴、丰富多彩的斗争中,羽扇纶巾的你从盘龙卧虎、气势昂然的古隆中,从传奇的典籍里,翩然走回了人间。诸葛你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不仅荣膺刘备的三顾,也深受孙权的敬重。“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你以淡泊、宁静的心境,隐居山林、躬耕南阳,该是何等的惬意。为了天下苍生你选择了逆天的“入世”的态度;为了天下苍生你选择了呕心呖血,戎马倥偬;为了天下苍生你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天下苍生你选择了伟大的痛苦的人生。
面对平庸无能的刘禅,你将“若阿斗平庸,可取而代之”深埋心底,你综揽军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办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抬遗,强不侵弱”。秋风瑟瑟的五丈原你尽管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你绝不屈服于命运,甚至在失败之中,也要保持优势,使自己的精神压倒对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拥有不朽的精神。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品读奇闻趣事,感受人间冷暖,彻悟人生真谛都与你——书,紧紧相连。人生有书香相伴,我受益匪浅。与书中人物为友,我不再孤单。书香伴我成长在每一天。
【七】
写下这个题目,记忆中的读书往事,犹如遥远的灯火,辉映在我的心底;又像一缕缕清风,扰起我心底的涟漪。竟是那样的温馨。
在我的记忆中,最早读到的书,大概就是《毛泽东选集》了。我的童年是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简单的年代里度过的。那时根本没有什么收音机电视机,更不会买什么玩具,但是家里会有好几套《毛泽东选集》,自然就成了我天天摆弄的玩具。有一天,我指着第一页上的相片问母亲那是谁,母亲告诉我那是毛泽东毛主席,我就知道了毛主席。母亲上过扫盲班,识几个字,就教我认识了周恩来、陈毅等书里的一些人名,我就在书里找到这些名字,有时也会顺着上下文读几句话。大人们讲这些名人的故事,我就趴在炕上在一边听,就知道了关于他们的一些战斗的故事。
小时候,最爱莫过于读“小书”,也就是读连环画小人书。《鸡毛信》中的海娃、《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常常是我的牵挂,《地雷战》、《地道战》里的鬼子,更是让人痛恨。谁若有一本小书,那简直就成了大家追逐的明星,课后他在那里读小书,总会有一堆人围着他,伸长了脖子往里看,然后,就会排号跟那人借来读。小书的主人为了防止传丢了,还在扉页上写上:随借随还,再借不难。那时候,除了和小伙伴玩耍,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了,可以说只要见到书就囫囵吞枣地读了,尽管里面还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小学的语文课本一发下来就急着先读一遍,真是先睹为快。的确,儿时的读书,教给了我许多道理,小英雄海娃、雨来的勇敢,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恩来的鞠躬尽瘁,雷锋的善良,海伦的坚强,东郭先生的糊涂和狼的可恨,都在我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不过,读书也有招人烦的时候。有时候因为读书会耽误了吃饭,惹得母亲在一旁大声的呵斥:再天天看书,都给你烧了。有时候贪读一本好书,耽误了给家里养的猪和兔子剜野菜,快黑天了急急忙忙弄一点。回到家里,少不了挨母亲一顿臭骂。当然,母亲是不会烧我的书的。有时候也会在上课时偷看,被老师发现,没收了。等几天老师看完了,就送回来,告诉我:老师讲课时不要做别的,也没有过多责备我。这大概是因为我写作文在班里最好的缘故吧。
尽管喜欢读书,其实也没有什么书可读。那时候,农家是买不起书的,只有父亲在外面工作的同学会偶尔有本新书。我便借来读,不过我要以帮他做作业作为回报的。再就是跟老师借报纸杂志读。
只有到了大学的时候才算真正有书可读了。记得第一次领到借书证,进入图书馆阅览室,从没见过那么多的书,心情简直就是激动。心里想,这回可有书读了,可是,竟然一晚上没有坐下来读完一本书。拿起一本书,爱不释手,又发现了另一本好书。就这样,浏览了一晚上。真是浩如烟海,读不完的。别急,慢慢读吧。于是,图书馆、自习室、宿舍、校园和校外的小山上,都留下了我读书的身影。在这书的海洋里,我认识了更多的人,发现了真善美,分清了假恶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处事的知识。
参加工作后,因为职业的原因,自然离不开读书。读教育教学理论,使我领略了苏霍姆林斯基
、布卢姆、魏书生、任小艾等大教育家的风采;读小说,让我增长了人生阅历;读杂文评论,使我保持思想的敏锐;读诗歌散文,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更是一种美的享受。烦恼时读书,书可以让人忘记眼前的不快乐,获得心灵的抚慰;寂寞时读书,书是一位不期而遇的故人,和你促膝长谈;忧愁时读书,书是帮你解忧消愁的朋友;高兴时读书,书便如春天的风,乐中的雅曲,使人不至于得意忘形。
书是一位不厌其烦的朋友,每一次读它,都会给你新的惊喜。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星期天和节假日,书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起,读书似乎成为了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有时晚上难以入睡,拿起床头摆放的散文看上一会儿,便悄然入睡。
一路走来,有书作伴,才使我的生活充满了多彩的风景。袅袅书香,萦绕在我的旅程,沁人心脾。前路漫漫何所好,书香袅袅伴我行。
【八】
在这喧嚣的生活中,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沉着思考,洞察世间百态的莫过于一个“品”字,值得我们品的有很多,品茶,品月,品书,品红尘,品人生,等等。我这个人素来喜欢恬静安逸的生活,不喜欢灯红酒绿的喧闹,不喜欢汗流浃背的运动,所爱只有两点,一是做家务,看着家里窗明几净,心情无比的舒畅,即使在外面受苦受累,一踏进整洁温暖的家,疲惫的身心和紧绷的神经也会随之放松下来;二是喜欢品书,喜欢掬一杯香茗,在袅袅茶香中静静地品一本书,或者是小说,或者是散文,不是单纯的读,而是心神同往,与作者同悲同喜的“品读”。书意,是品出来的,而书籍又恰是人类生活的缩影,所以品书,亦是品读人生。
与书结缘,只因幼时受到姥爷这位教了一辈子书的教书匠的影响。儿时喜欢看小人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木偶奇遇记》这些小人书是我读书的启蒙者,那时我对它们有着爱不释手的热爱。姥爷家里藏书很多,写得一手潇洒飘逸小楷字的姥爷有一套线装的四大名著,里面有好多繁体字,那时上小学的我经常跟在姥爷身后问这问那,细心耐心的姥爷总是逐一回答我的提问,给我讲解每个字的来历和字义,还把繁体字和简体字写在纸上对比给我讲解。姥爷还经常教我背在当时略知一二的唐诗和宋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古城遥望玉门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后来长大成人之后参加自学考试,学习《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选》这两门让很多人头疼的科目时并未觉得吃力,总觉得有些字词句似曾相识,就好像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了,现在想想,童年时期姥爷教给我的文学知识不仅培养了我浓厚的读书兴趣,而且在无形中成就了我品读书籍品味人生的文学功底。姥爷的博学多识让我佩服,所以长大后的我继承了姥爷的衣钵,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也鼓励我的学生们从小背古诗,学古词,因为书籍凝结和传承着我们人类的智慧,会照亮我们的人生,指给我们青春时前进的方向。
最爱是散文,记得冰心老人曾说过“散文可以写得铿锵得像诗,雄浑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精锐得像戏剧对话”,“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曾经读过很多散文,喜欢鲁迅的《朝花夕拾》,既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喜欢巴金的《繁星》,于平淡自然的文字中坦露出真挚热烈的情感,像一位老朋友在于你促膝长谈,“以赤子之真写赤子之爱”,以情动人;喜欢老舍的散文,从《趵突泉的欣赏》、《吊济南》、《五月的青岛》到《我的母亲》,写景之时景语无语、物语谐成一体,淳朴清新、干净利落,写情之作《母亲》言简意深、叫人落泪,文章“心痛!心痛!”结束,却让读者落泪!落泪!最爱当属冰心,爱这位世纪伟人极为清理极为婉约的散文之作,“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一生坚持的信念,她的爱至真至纯,她爱写作、爱生命、爱孩子、爱自由、爱自然、爱父母、爱家庭,爱祖国。很喜欢《繁星春水》中的句子,诸如“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阳光空进石隙里,
和极小的刺果说:
“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
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树干儿穿出来了,
坚固的盘石, 裂成两半了。”“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这些文字带给我奋斗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也告诉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必须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勤恳恳的抒写自己的人生。是的,就是这些书籍给予了我热爱生命的无尽力量,品书,品的是生命的张力,品的是人生旅途中的磨难和拼搏。
最近,我又迷上了《红楼梦》。这一部让人说不尽的书,让人感到的是无尽的世态炎凉,和那些“红楼梦中人”们为了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想想自己,
一直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相信自己,埋头苦干,执着奋进,必会有“海到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人生最为绚烂之时。求学时,唯恐落在人后,为了考试而废寝忘食;工作后,唯恐一事无成为人所耻笑,忙忙碌碌,当自己被残酷的现实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后,才幡然醒悟,我们的人生和事业必有一个自己所不能企及的高度,超越了这种限度,为功德圆满所诱惑,收获的只能是求之而不得的痛苦和无奈。正是“眼前有路忘回头,身后有余忘缩手”!花未全开月未圆,是种难以言说的禅境,我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凡事努力,凡事忍耐,以一颗清静而又不失进取的禅心,来看淡人世间所有的风霜雨雪,正是这句禅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坚强,不会与生俱来,所以品书教会我们坚守;成功,不会从天而降,所以品书教会我们脚踏实地;付出,不一定与回报成正比,品书教会我们“凡事尽力而无憾”,要恬静淡泊而又不失进取地洞悉世间一切!品书,如品人生!
【九】
最是书香能致远。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中曾这样阐述读书的意义“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的确如此,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博采,读书可以长才。除此之外,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一路走来有书香的相伴才会触摸到灵魂的深处,在心灵的港湾驻足休憩,将袅袅书香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怀抱满腔热情,将爱播散在每个孩子的心里。
捧卷而读,在教育的书苑里漫游徜徉,感受大师们的魅力灵动,灵魂沐浴在这悠长的书香里,一路点缀渺远的精神旅途。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些崇高的种子在静静等待思想甘霖的浇灌。书香袅袅,一路走来给我的教学带来灵感与激情,让我深深爱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大爱无疆。
爱是教育的真谛。泰戈尔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每当一遍遍品味《爱的教育》,我的脑海里总是能出现一个个温馨可人的故事。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同学们卡隆、代洛西、斯带地……,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品质—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热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爱的教育》是在诉说纯真崇高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其实,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来形容。但是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拥有热爱学生的心,甘于奉献爱的心,以身示范,用爱组织教学,热爱每一个孩子,其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是维系师生感情和关系纽带。张思明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张思明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是用心做教育的。正是他的这种“用心去做”的教育态度,让我明白了用心做教育就是拥有一份童心,奉献一片爱心,永葆一颗恒心。拥有一份童心,我们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奉献一片爱心,我们才能用爱包容孩子的缺点,把我们的爱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永葆一颗恒心,我们才能让顽固调皮的孩子爱上学习,让成绩落后的孩子迎头赶上,这都需要共同的努力与坚持。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李镇西的《走进心灵》告诉我们只有“与学生以心换心”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李镇西的“一分钟代价”(拖堂一分钟,罚教师扫教室),表面看来似乎有些荒谬,却道出了李老师对“民主”的定义,对教育的定义,对学生的真诚与尊重。李老师与学生“同甘共苦八小时”(与学生一起负重步行八小时,期间穿插了充满“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的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磨练了意志,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是李老师的对“平等”的定义。李老师的民主、平等还体现在他与学生打交道的坦荡,他可以因为自己说错一句话而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道歉。李镇西老师用朴素的文笔诠释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他的实际行动,更是印证了这个“民主平等”理念的有效性。用民主搭建师生的桥梁,用平等构建沟通的港湾,用真诚打动一颗颗童心,李老师的点点滴滴让我更加坚信教育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所言“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爱是教育家用实际行动摸索的教育规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用“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培养了门下的三千弟子,让平等仁爱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世人顶礼膜拜。教育家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并鞭策了无数的人民教师,至今他的奉献精神仍让我们满怀感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等至今依然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书韵悠长,每一本书都在娓娓道来,,墨香灵动的千年书韵让我们心灵一次次颤动,让我们的灵魂一次次共鸣。教育先知的理念在思绪流淌,一代代教育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跟随伟人的足迹在教育的海洋中徜徉,一遍遍聆听着大爱无疆。
【十】
一提笔就想到了陈绎在《文说》中谈到的“凡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自己依此将“第一番来者”扫去后,“第二三番来者”却迟迟不至。可谈到读书,却又很想写点什么,不吐不快,思来想去,脑海中只有此陈言,只好写一篇流水帐式的“读书与我的成长”吧。
我自幼家贫,爷爷是退伍老兵,没有多少文化。父亲只上到小学五年级,母亲用她自己的话说更是“不知道学校的门朝哪开的”。
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家里怎么会有藏书。
印象当中,家里仅有的一本书,是母亲用来夹鞋样的书。自己当时还是懵懂的孩童,自然不知书为何物,更遑论去读它了。之所以对这本书还有点印象,是因为其纸张质量较好,经常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撕几张用来叠纸飞机或“片子”(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宝”)。依稀记得封面是一个人的头像,现在知道了,那是周口店北京人的复原头像,至于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现在已无从得知了,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书。
年龄稍长,父亲陆续给我买一些小人书。尽管我当时还不识字,但可以看出父母对我期望还是蛮高的,希望我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当时买了很多,可是现在想来,留有印象的只有两本。一本是讲什么战斗的,一本是讲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能记得后一本,还是得缘于高中时,一个同学问我一苇渡江是怎么回事,当时不知怎得,脑海中竟然浮现出看过的这本小人书的画面来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后来就入学了。到了三年级的时候,知道了读书原来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情。可是那时,我又能看到些什么书呢,只要是家中有的书,包括姐姐的课本和家里用来糊顶棚的报纸,自己都翻遍了。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随口说出了一句“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同行的高年级的同学很是惊讶。那时的我上三年级,还没有学过历史。这个查理一世,是五年级的历史课本上出现的,随口说出,是因为我对“查理一世”这个名字太感兴趣了。
后来,升入初中的姐姐带回来两本《格林童话选集》《一千零一夜》,自己很是高兴。可现在想来,除了《一千零一夜》里频烦出现的“巴格达”“哈里发”,别的也没有什么印象。那时,我有空就往大姨家跑,因为我表哥有好多小人书。有一次,还在其中发现了一本有关八王赵德芳的长篇。一口气看玩了,回来又讲给小朋友们听。那时,有几个同学在学校里听着不过瘾,我回家做饭时都跟着回去听。父母也为此高兴了许久,有时也向邻居炫耀一下,但也仅限于此,也没想到要买几本书奖励我一下。
也正是在小学时候,接触到了第一本武侠小说——一本早没了封面的书,名字不知道,情节依稀还记得些。还有一个傍晚,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看《金瓶梅》(这本书是怎么来到的我手中的,一点印象也没了),叔叔来看到了,就把这本书拿走了,留下了一句“小孩子家家的,怎么看这样的书”,没了后文。
升入初中后,还是因为姐姐,带回来一本《笑傲江湖<三>》。看完之后,那感觉算不上是余香满口,也是回味无穷。原来世上还有这么好的书,于是开始了向武侠进军,结果初中四年尽是看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卧龙生了,也没看什么正经书。
到了高中,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读者》,感觉收获颇多。高二时在高凤城老师的推荐下,开始看《红楼梦》。自己还清楚的记得,十一快钱买的,盗版。说来惭愧,尝试了三遍,最多读到四十七回,最后读完全书已是大学时事情了。其时,有个同学买得一本《白鹿原》,同学们争相借阅。我也曾借来一读,当然,同学们看这本书的积极性这么高,可不是为了它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个中原因就不用明说了。上大学时真正静下心来读完全书,才领略到它的震憾人心——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真真无愧于茅盾文学奖,个人认为它远远超过其它的获奖作品。现在想来,黑娃的命运最让人吹嘘不已。
升入大学后,时间多了,首先做的是完成了前面已提到的《红楼梦》,且作为补偿又加读了一遍。大学的自主时间相对多一些,也算是看了一些书,但是杂而无序,很不系统。《忏悔录》真的是把一个真实的卢梭毫无保留地呈现给我们。你不得不佩服余华驾驭读者的能力:想让你心情沉重时,似乎你的心脏都变得沉重了许多,比如《活着》;想让你开口一笑,无论你怎么克制,你都忍不住为之开口大笑,比如《许三观卖血记》里面的相关描写,尽管它并不是一部喜剧作品。碰到佳词妙句有摘抄习惯的人,读到《四世同堂》可要受累了,老舍真是语言大师,中国的方块字到了他的手下,仿佛变成了一个个面团,随他怎么捏弄,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他的哥哥,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则由于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一直不为大家所了解。尽管在文学史上学过,但也没太注意他,因为当时的大家、名气大的人太多了。有次回家,偶然发现了一本《周作人闲适小品文》(可能是父亲不知从哪捡来的,上面已是污迹斑斑,还浸过水),闲来无事,翻阅一看,随即喜欢上了他。语言极尽平实,却又余味悠长,很是值得一读,有八大家及震川之风,虽然现在有了新的,这本旧书却一直没舍得丢掉。近几年,周作人作品有升温的趋势,可知好书终究是好书。
自己上大学时,尽管生活费不多,可仍挤出些钱用来买书,毕业时离校时,丢失不少,现在仍深感可惜。工作后头两年,有了稳定的收入,却很少买书,有些惭愧。有次因公去青州,回来时,同事们大多捎了些当地土特产,同行的郑老师则买了很多书,自己当时笑谓同事:这一比,人的境界就出来了,我们捎得什么东西,人家郑老师捎得一堆知识回来。自那以后,自己每至外地,必购几本书为念,平常也经常逛逛书店,碰到自己喜欢的就买几本。可是买得多看得少,为此妻没少絮叨自己。可自己看见喜欢的书就有买的冲动,可能是想弥补早年无书可读的遗憾吧。
不知不觉,已到而立之年。回首过去,自己真的是没读几本书,读书的最好时光已成为过去,现在很想认认真真读几本书,案头、床头也总是放着书,每天也翻翻,却怎么也找不回那份宁静。看看学贯中外、引经据典、左右逢源的周作人先生,再看看旁征博引、顺手拈来且见解独到的南怀谨先生,自己只有羡慕的份儿。
看今天的学子仍然是为了作业而疲于奔命,熬战于书山题海,无暇读书,感慨颇多,不吐不快。虽如开头所说,皆是陈言俗语,但也如李贽描述的那样,“其胸中有许多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多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告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
读书吧,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十一】
“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垠广阔的海洋。”凯勒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读书对人生的影响。是啊,在人生的航程中,书籍呈现出的旖旎瑰丽的风景,为我们铺开一路的梦想与希望。
回忆多年的生活,从碱场地上疯跑的野丫头,到年少不更事,到走进象牙塔,到步入社会,一直陪伴着我、指引我前行的良师益友,那就是书籍了。
父母都不识几个字,自然谈不上耳濡目染,不过,从识字起,我就喜欢上了读书。小时候,每个学期最开心的就是发新课本的日子,捧着散发出淡淡墨香的新书,总是迫不及待地从头翻到尾。那时除了课本之外,能接触的其他读物实在少之又少,倘或从家境比较好的同学处借得一本小人书,那是最高兴的事了。然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在那拮据的日子里,即使是家境比较好的,每年也不过买三两本。于是每逢随大人到镇上赶集,总是跑到供销社的柜台前,眼巴巴地望着摊在玻璃书柜中的小人书。此时此刻,多么想买几本,以饱眼福。可是那时家里连买灯油的钱都要靠卖鸡蛋,父母是断不可能给我钱买如此奢侈的东西。为了拥有小人书,我只能自己动手,这勇敢的抉择,使我的少年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拾破烂。我常常在盐坨边、马号里、本家的院子中寻寻觅觅,一截断绳,一个破马掌,一团头发,都会激起喜悦的目光,我将拾到的废品放进背筐,大约一两个月就卖给换洋针的货郎,等积攒够了钱就买小人书。小学毕业时,已收藏了二十多本小人书,每一本小人书都浸透着我劳动的汗水,每当忆起这段经历,我便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
等到上了中学,读书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但功课紧张,升学压力渐大,课本以外,看的最多的是自己并不喜欢的复习材料。但别无选择,毕竟在当时跳出农门是第一选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初中、高中就这样来来回回走过,懂得、不懂得的公式定理在读烂、演练不知多少复习资料后,一一印入脑海。回望那段艰难时光,渐渐参悟出语文的精深、数学的机智、物理的奥妙、化学的神奇。自己终于明白,读书不仅是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更多的是在枯燥之中积累迈向未来的基石。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更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进大学,才真正有条件有时间去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了。在青葱的校园里,氤氲的清晨,静谧的黄昏,紫藤下,石径上,教室里,捧着心爱的书,那种感觉宁静而美好。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之中,思维被智慧的光泽照亮;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体味到唯有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艰难困苦,才能担当历史的重任;读海伦·凯勒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命运不济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内心逐渐变得平静和坦然。那时,学校图书室是我最常去的地方,窗外的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大学时光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现在想来,正是这漫不经心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深深怀念那段自由自在的学习生涯,以后的人生当中,再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好的条件、无需任何目的地读书了。
工作后,生活平淡而忙碌,但读书的习惯始终没变。宁静的夜晚,一盏台灯洒下温馨的柔光,曼妙的书香,舒缓了疲惫的身体,展卷宁神,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读到极致,忘了忧愁,忘了名利,在书的海洋里放飞自己的心灵,这样的快乐实在妙不可言。“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读书的意趣尽然品咂而出。如同真正的旅行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徜徉于湖光山色中,怡然自得,方能品出眼前美景的精妙所在。亦如同真正的高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做到了真正的淡泊怡情,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与美好。这大概就是读书的至乐吧!
【十二】
最近,纪念鲁迅的活动又如火如荼的进行。鲁迅精神,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究竟如何,才是鲁迅的本真状态呢?
我不由得想起三年前,鲁迅的雕塑在广州图书馆揭幕的时候,那场曾掀起过的争议。与以往横眉冷对的鲁迅形象不同,那回的塑像着力凸现了他和蔼、宽厚、坚韧、睿智的文化气质,表达了时人对鲁迅的新认识或者说是新塑造。用鲁迅之孙周令飞的话来表达其立意,就是“作为战士的鲁迅已经不合时了”。
时至今日,在意识形式高度多元化的今天,个人认为,到了我们还原真实的鲁迅的时候了,不能再让“意识形态化”的鲁迅继续长期的存留在人们的视野中。
鲁迅,一贯被大家定型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横眉怒目的战士。鲁迅以战士的形象出现,可以说是时代形势所决定的。在文革中,鲁迅被神化了,他成为引领文化的领袖,完美的革命家。毛泽东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实早在文革中,鲁迅夫人就曾对塑像者说过,鲁迅并不是横眉怒目的模样。但是,在当时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鲁迅应该是也就是那个模样。现在人们反思文革,对鲁迅的认识当然同样该反思。
拿青年学生一代来说,他们已经开始淡忘鲁迅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除了“战士”之外,找不到别的形容词的人。有人甚至发难,说鲁迅已经过时了。前段时间,中学课本竟然出现了金庸作品选入,鲁迅作品退出的现象,这不能不令人叹息,最为亲近青年的鲁迅,在青年一代心目中,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同时,大批的学者提出重塑鲁迅的时代意义。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有人说他刻薄;有人说他好玩,夏志清甚至认为鲁迅的文学价值比不上张爱玲。先不管观点正确与否,要求还原真实的鲁迅的呼声,已经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时代是进步了,单纯的还原鲁迅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必然,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原真实的鲁迅,要求对鲁迅价值进行重新的认定,同时也要求学者们寻找鲁迅的时代意义,纯净学者自身和青年一代的心灵。
鲁迅是寻求个体的幸福的。他的“怜子如何不丈夫”“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明证。要想让青年一代重新认识鲁迅,就得如周海婴说的:“假如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有理由有必要走下去的话,则必须给青年人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人。”
鲁迅价值在于重塑国人的精神。大批学者在贬低鲁迅的意义时,常常说鲁迅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他们根本不理解鲁迅思想本身就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性贡献,是20世纪中国和东方思想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原鲁迅的目的,就是重新寻找国人的精神家园,将前人的精粹思想发扬光大。对鲁迅如此,对其他优秀作家思想也是这样。
【十三】
捧起书,走进书的境界,就仿佛步入百花园中呼吸着花香的气息,捻起丝丝缕缕的书香,心就变得空灵而睿秀,澄澈而悠远。
徜徉书中,其乐无穷!
曾几何时,与书为伴,去体会先秦的文化,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于是多了一份洞悉经典文化的乐趣,也在先贤的文字中汲取着滋润生命的甘醴;与书为伴,去会见孔夫子,去拜访杜子美,去聆听曹雪芹的红楼一梦,去体味施耐庵的江湖豪情,去品析教育专著的哲思睿语……于是多了一种熟谙世事、明晰事理的乐趣,在时空的隧道里拥有了对人生的冷静思考。
曾经,穿行在经典文化的墨迹里,摒弃经典的尘滓,感召先贤仁人的精神,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种别样的乐趣在我的心中弥漫。
我从文学诸子的“百家争鸣”中窥见的是治学、治国的主张。一代圣人孔子宣扬“礼”,主张“仁”,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尊重,记录他言行的《论语》流传了几千年,是中华的国宝,“半部《论语》治天下”,历朝历代都把儒家作为治世经传,极为推崇。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可见孔子的价值超越了国界,这位圣人所发散出的芳香飘溢到了大洋的彼岸,作为孔夫子正统的嫡传人,我常常想:我们不能把他的思想束之高阁,只是作为向国门外的人宣扬的资本,而应该时常地捧起《论语》,像著名教授于丹深刻解读《论语》一样,让它的芳香充盈在我们的心灵里,让它的思想充实我们的思想。
于是,在闲暇的岁月里仔细品读《论语》,品读它的治学方式态度,品读它的修养品性,常常就不自觉得把触摸到的精髓传给我的学生们,跟学生一起走进《论语》,在琅琅的“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书声中永远铭记并且传承这位儒家圣学的思想。
有品读就有感悟,我常常把品读《论语》的感悟记录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日子久了竟成了厚厚的一大本,每次翻阅,每次思考,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而每每于此,我总也慨叹孔圣人的博大深邃!偶尔将我的感悟整理一番寄出去,我收获的不仅是飘着墨香的铅字,更是一种自我砥砺、自我奋进,一股徜徉书海奋笔疾书的力量。
由读书带动思考、由思考引发创作,不就是一种至乐吗?
我从盛唐的诗歌凝练的文字里透视到的是诗人们心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这些诗歌穿越千年时空的隧道依然散发着独具魅力的美。诗圣杜甫,他以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感染着无数的后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破碎激起杜甫无尽的哀愁,“三吏”“三别”以写实的笔触再现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战争造成的荼毒生灵的真实画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因战乱四处漂泊,但思念故园和亲人的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情系百姓,为百姓之忧而忧的情结震撼着读杜诗的每一颗心灵!用心感触社会现实,以笔抒写内心的忧国忧民,一代诗圣也在大唐的诗坛上站成了最美的丰碑!他把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推上了顶峰,解读杜甫,就是解读一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其价值也远远超过了纯文化的价值。我搜集杜甫所有的诗篇,浏览他的生平经历,从他不同的人生历程里的不同诗作中探索他的深刻思想和复杂情感,透过他的诗行琢磨他胸怀苍生的深沉情思。这给了我最好的人生教育,一个人无论何时都能够拥有一种平民的意识,都能够心纳天下,胸怀黎民,就是一个高尚的仁者。
在读书中提升一种人生的境界,不也是一种至乐吗?
走进经典,我有一种赏阅千年美丽的欣喜,有一种感受百年魅力的激动,经典的东西总具备着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浩瀚的书籍海洋,大浪淘沙,其经典文学名著更是光芒四射,芳香漫溢。我徜徉在古典文学名著里,收获的是文学的熏陶、感染,得到的是无数的思索和启迪。名著里人物敢于反抗的叛逆精神、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爽义气,智谋人物运筹帷幄的非凡高妙,人性的大胆追求,故事情节的奇思妙想、完美想象……这些东西虽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却越发显出它的魅力和价值,它们是人类思想的至宝。我常想:在信息膨胀、文学速成的今天,有些鱼目混珠的文字充斥了人们的眼睛,那只是一时新鲜的东西,缺乏的是永恒的生命力,只是单纯的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所以有空暇的时候还是沉浸在这些经典的文字里,这些文化、文学是我们的根,它会枝繁叶茂,孳乳万代!
捧起名著,走进经典,我们所读的不仅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打打杀杀、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人物的繁多复杂等,而是深入到名著里面,细细涵咏,仔细品味。品读的方法巧妙而恰当,也会增添阅读的无穷乐趣!
比如:趣味盎然品《水浒》——
1、多个角度“品”人物
《水浒》的精彩之一是它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突出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也从不同的方面客观的辩证的塑造了这些人物。因而在评价人物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品评。
(1)从人物的行动“品”人物: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是以他们勇武的行动表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鲁达拳打镇关西、拯救金氏父女表现了他嫉恶如仇,仗义豪爽的性格。李逵“负荆请罪”表现了他是非分明、知错就改的坦荡胸襟。
(2)随着情节的发展“品”人物:林冲的性格就呈现出明显的由忍受、委曲求全到忍无可忍、最后复仇最终走向造反的变化过程。
(3)同中求异“品”人物:梁山好汉的性格有相同的地方,也各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可以辨析这种差别。好汉都走上梁山,但他们的造反之路又不尽相同。
(4)一分为二“品”人物:梁山英雄虽然身上有诸多闪光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因而要从客观上辩证的评析人物。宋江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他有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扛起了梁山的大旗,另一方面他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结果断送了梁山的事业。
2、精雕细刻“品”细节
《水浒》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而逼真,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所以引导学生品味细节描写时要从细处入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细节,可从“情节安排疏密相间,既不一味紧张又不拖沓散漫”、“悬念布置巧妙”“细腻心理描写”“景物描写推动情节”“贴切的动作描写”六个方面细密品味。
3、巧思妙想“品”结构
《水浒》的结构,是链状结构,它有很多独立性的情节,这些独立性的故事又串连在一起,衔接自然,构成一个整体,犹如环环扣在一起的铁链。这样的结构反映出了作者总揽全局、巧妙安排的匠心。
4、仔细玩味“品”语言
《水浒》的语言风格就是:充分的口语化,朴实生动。如:鲁达拳打镇关西时说:“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这些口语化的话表现了鲁达对镇关西的不服气,也表现了他的坦荡豪放。
这样思考性的读书能够激起阅读的热情和兴致,于己于人都会是一种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教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趣味性的去读书,在读书中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也是一种至乐吗?
走进教育专著,我聆听着陶行知的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感悟着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也再次感受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下,我懂得了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理论;走进《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明白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服务者;名师、优秀教育者的先进经验、模范做法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如饥似渴地研读这些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使我从一个茫然不知所教的“门外汉”变得在教书育人方面驾轻就熟,慢慢将这些理念、观点、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教育之花便轻轻绽放在一年一年的工作历程中。
由读书丰富自己的人生积淀,充实自己愚笨的大脑,与书为伴,携书共进,在书的指引下,收获一朵朵成功的小花,不是最大的乐趣吗?
“读书的人是美丽的人,用美丽的心去读美丽的作品,心境就变得奇异的美,生命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拿起喜欢的书,忘却周围的世界,忘却一切尘世的纷扰,静静地浸在书香里,任那涓涓文字流躺在心间,熨帖着每一个细胞,激活着每一份思维,荡涤着灵魂的深处吧!
至乐,莫过于读书!
【十四】
我相信每个人都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都听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话,也都知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知道读书的精髓,在于“博观而约取”,读的书多了,你才能从书中得到你想要的。
我读到过一本不错的书,是台湾作家刘墉的作品《再试一次就成功》,它是刘庸先生写的“成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我认为最经典的一部。这是一本爱的百科书,大到谈成长、谈处世,小到谈美、谈考试。书名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失败了不要气馁,只要有“再试一次”的勇气和信心,就能获得成功。另一层意思是在取得了已有的成功之后,我们总是容易安于现状。只有抱着“再试一次”的信念,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攀上新的成功高峰。记得实习刚开始时,“陌生”又“熟悉”的操作是我最恐惧的。“熟悉”是因为在学校已经练习过无数遍,“陌生”的是这些操作在我实习前都没有真正意义用到治病救人上。虽然每次操作时带教老师都会在身旁指导,但内心的恐惧还是很难克服。记得有一次为病人进行静脉穿刺,因为紧张我失败了,病人对我的表现也十分不满,这让我很受挫,不敢再为病人进行这项操作,但“再试一次的”的信念帮我度过了这个最艰难的时期。一件事情失败之后,重要的不仅仅是从中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有再试一次的勇气和信心。凭借着这种精神,我圆满完成了实习工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的护理操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患者减轻痛苦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认可。书里面有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每个人到这世上来,都要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美丽,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特质---你有决定是否去执行的权力,但别忘了这也是你与生俱来、无可推卸的义务。直到今天每每谈到这本书我都很高兴,高兴的是我可以在我年轻的时候,便给自己正在试图萌发、喷薄并雕塑成型的个性里,烙上了“坚持”和“责任”的品性,并终于自己受益无穷。临床护理工作平凡而琐碎,繁忙且劳累,这就要求我要用心工作,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责任心在护理工作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临床工作中提高责任心尤为重要,有责任才有担当,有担当才能做好集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统筹协作能力为一体的护理工作。
所以我不得不叹服,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它的力量是蓬勃到无法估量的。从儿时躺在被窝里读的童话,到十年寒窗下攻读的教材,从文豪名家的大众名言,到一本杂志里夹带的小家至理读书,任何一张刻着文字的书卷都“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关键在于你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读书更多的是引你健康地成长、成长出有别于他人的独一无二,成长出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光芒万丈。
这就是读书所能带给我的,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任何一卷文字和纸张的组合都不应该轻易放过。马丁路德金有一篇伟大的演讲,他希望用他的梦想,可以让高山下降、幽谷上升,一切坎坷变坦途。而今天的社会,隔阂在于人心,坎坷在于人与人之间无法交心。于是我心中也一个梦想:梦想里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读书得到属于自己最大的乐趣,每个人都能在文字的熏陶下升华自己的灵魂、启迪自己的智慧,每个人都能换位为他人思考,不分别是“医”还是“患”,每个人能脚踏实地,不再浮躁埋怨、急于求成,甚至每个人都能领悟圣人之言、哲思之道,从此再没有隔阻、没有间隙、没有妒忌和猜疑,真正地实现“身心愉悦、素质提升、幸福和谐、核心价值观”四个层次的需求。
这就是我的梦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心中大大的梦想,一个读破万卷书却可能很难实现的梦想,你可以质疑实现它会有多困难,但你必须肯定实现它会有多灿烂——读书不易,且读且珍惜,切莫让现实埋没了最睿智的自己。
【十五】
当27岁的我成为母亲以后,喜悦和惶恐总是围绕着我。我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感到喜悦,也为他成长中调皮捣蛋不知所措。我惶恐,总担心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会误导孩子,朋友推荐我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于是我翻开了它。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关于家庭教育,我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自己这几年来的工作状态。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起初,工作经常陷入一种疲劳的状态,经常会被患者问题搞得自己觉得很累,我知道这不应该是年轻工作者应有的心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经常抱怨这,抱怨那,对那些好说话的患者发脾气,这无疑于施暴。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职业,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减少了,这种心情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工作。直到后来自己有了孩子,做了母亲,才感受到生命的诞生是多么艰难,体会到生命的历程是多么顽强和宝贵,才真正理解患者看病求生的心情。于是我尝试着改变自己,每一次面对患者,我都时常提醒和告诫自己,假如那位患者是我的亲人我会怎么办?时间久了,我才发现原来每一位患者都是可爱的,都是可以被你的微笑和耐心征服的。
经常有人疑问?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父母眼中孝顺的好孩子?孩子眼中负责人的好爸妈?患者眼中尊敬的好大夫呢?这需要爱,需要智慧,也需要辛勤的付出,在付出中不断的探索,然后慢慢的体会。当你通过一些经历感受到那份属于心灵上的快乐时就做到最好的自己了。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医术和关怀使患者的人生旅途终点得到延伸,我们的付出美丽了生命,我们的爱幸福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生活、工作中的道理都是想通的,不论你是哪个角色,“爱”是永恒的主题。只要你每天向太阳一样照耀别人,你的孩子会感受到,你的患者会感受到,你的家庭会感受到,整个社会也会感受到,一路有“爱”中国梦还会远吗?。
【十六】
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对于这三种不同的境界,台湾女作家琦君曾在她的《琦君散文》中这样评说:“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书,伴随着我一步步成长,让我理解了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工作的幸福与困惑,婚姻的美好与责任……它让我品味到前两种读书境界的美好与不同。
儿时的记忆中,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物品。父母偶尔给的一、两角零用钱也只够买上一本小人书。偶尔看到哪位同学拿着一本和课本一般大小的书,便会羡慕不已,更会想方设法地和他套近乎以达到借书的目的。还记得上四年级时的那年暑假,在家里闲得实在是无聊,就到处乱翻,结果在一个不经常翻动的抽屉里找到了一本厚厚的《陈少敏传》。这本书便伴随我度过了那个漫长的暑假。虽然书中很多的事件和人物我并不了解,语言也并不适合一个十岁的孩子,但我还是凭着对书的热爱,完完整整地读了一遍。
上五年级了,小学就要毕业了。妈妈给了我大概是十元钱吧,我和两个要好的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寿光的新华书店去买书。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到寿光,也是第一次自己买书,那种骄傲与快乐的心情我永远不会忘却。来到书店里,满眼都是书,我摸摸这本,看看那本,每一本都是爱不释手,恨不得都放到自己的包里去,特别是那些经典的儿童故事书。只可惜兜里的钱是有数的,最后在左右权衡之后买了一本《英汉词典》和一本《巴黎圣母院》。当时的想法是:就要上初中了,《英汉词典》对自己的学习会很有用处,《巴黎圣母院》是一本世界名著,看点名著一定会比看那些有趣的故事书更有收获。由于家里的钱不是随时都能满足自己买书的愿望,所以当时在买书的理念上已经有了现实、实用的成分。但这并没有限制我看书的宽度,童年时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书我阅读了很多,而这其中90%以上的书都是从同学或朋友那里借的。因此,对于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中的“书非借不能读也”便有很深地体会,也为自己的“借书”行为有这样一个充分的、非常有高度的理由而高兴。书,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幻想,也让我确立了努力的目标。
这种从同学或朋友处经常“借书”的行为一直延续到上班之后。上班了,有了工资,想看什么书,便有能力实现了。各种青年人喜欢的、新出版的杂志、励志小说、散文便成了我床头上填补空闲时间的良方,更是我完成心理转变的调和剂,让我得以顺利地真正地踏入社会。
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既要有教书的技巧还要有教书的资本。为了实现自己“要当一名好老师”的愿望,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之初,我最爱看的就是一些诸如《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黄爱华课堂实录》此类的教育技巧方面的书。看完书,便会不自觉地记住其中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并不分时机的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突然有种邯郸学步的感觉,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做,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和学生,结果还把自己个性的东西也弄丢了。
经过一番思考我改变了阅读方向,开始阅读一些理论书籍,从根源上探寻教育,把握教育的脉搏和动向,然后再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比如《教育心理学》、《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卡尔威特的教育》、《爱弥儿》、《小学数学教师》等等。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我还自己订阅了《教师博览》、《教育文摘》。这些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还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有了理念的引导,加上教学的技巧,使我在课堂上不再拘谨,我逐渐地找到了当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感觉。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孩子打交道,我还经常阅读一些像《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君伟上小学》等等这样的儿童文学,以此来更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一些真实想法,实现与他们更平等的交流。书,让我的教师角色逐渐成长得丰满、成熟、富有个性和真实。
我总觉得作为一个女人,工作决不是自己的全部。只有家庭幸福美满,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一个女人要懂得爱护自己和爱护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妻子、母亲的角色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地协调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各种角色,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书,告诉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工作,以什么样的状态面对家庭,面对孩子。书,告诉我,如何做一个女人、妻子、母亲、教师。书为我解惑、为我排忧,也为我带来快乐和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书,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丰满美丽,我将与书一路同行,去实现“如台上望月”透视人生的最高境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书香伴我行精选征文1000字16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6874.html
- 上一篇:我的入党故事征文范文精选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