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调查研究?就是把一件事物的真相全部调查清楚,把握住本质和规律,同时还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浅谈调查研究工作四大原则。
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今年上半年,笔者参加了粮食产业经济改革推进情况专题调研,这里,结合此次调研,谈一谈调查研究需把握好的四项原则。
问题导向原则
调查研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有针对性,调研才能取得实效。
以粮食安全调研为例,在调研开始前,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调研组通过资料收集、基本情况摸底等方式,摸清不同区域在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有利于在后续调研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发现和研究问题。
比如,山西作为传统小杂粮种植地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重心是通过深入研究旱作杂粮产业发展,推动山西旱作杂粮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如何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相结合就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将“融合”与“增收”作为重点调研方向。
相对而言,对广西的调研就有不同的侧重点。广西作为我国与东南亚合作交流的重要门户,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突出问题是缺少高品质粮食产品和品牌。因此,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把“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和推动“广西香米”品牌建设作为重点调研方向。
实事求是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从调查研究的内在要求出发系统阐述了“五字”调研法——“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会运用“五字”调研法摸准实情。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地了解具体案例和典型做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作需求。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省,对于这样的区域,我们采用了“典型经验+细致调研”的工作方式,确定了粮食产业经济、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粮食仓储设施管理、收储制度改革和节粮减损、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及粮食加工布局、主食产业化工作及政策落实等六大调研方向,每个方向又设计了十几项具体的调研问题。通过周密细致的调研,全面了解其典型做法、内外部环境、优劣势和制约发展的短板。
全面与深入相统一原则
调查研究需要把握好全面与深入相统一的原则。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日益明显,不同调研对象的表达能力也不同,选择调研对象应注重广泛性,避免以偏概全。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特别是粮油深加工企业的共同联动,也需要粮食政策、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相关产业政策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在调研过程中,需要听到全面的声音。
调研组在前往广西、山西、黑龙江等地调研过程中,采用蹲点调研、走访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在召开专题座谈会时,选择的座谈对象不仅有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农业合作社、仓储企业、产业园区,还有生产、加工、新产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代表,确保全面和深入相统一。
此外,还在各地专门选取了十几家重点市县、企业、产业园区进行蹲点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主体、不同环节的调研对象在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过程中的看法、需求和困难。
调查与研究相统一原则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调查研究多了,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做出正确决策。”
调查研究工作中,调查和研究应紧密结合。调查后应及时研究、综合提炼,不能汇报后就把调查过程中收集的材料、了解的情况和典型做法束之高阁,而应通过系统化、条理化的分析,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在此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才能服务于科学决策。
对各区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从宏观上说,是为了构建更高层次、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微观上说,是通过了解各地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推进工作。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站位于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大局,具体分析各区域优势、粮食特色、产业基础等情况,进行统筹布局;另一方面要总结各区域在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比如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规模化运营、融资难等。
通过了解共性和个性问题,进一步将实地调查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政策研究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调查研究工作四大原则》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