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质量管理的几点工作体会

时间:2019-05-14 12:16: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质量工作是每个公司、企业都有的工作,为了做好质量检测,成立专门的部门去进行质量管理,你工作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质量管理的几点工作体会。

2016年入所至今,一直在技术规划部质量管理小组工作,参与过新版官网、BPM业务系统等项目;工作两年来,从执行者逐渐走向一个管理者,每一次的角色转变都让我感触颇深,每个阶段的历练都不断促使我去思考,从而形成在质量领域一些理解和总结,下面就谈谈几点工作体会。

1、分而治之,责任明确

任何项目都是由项目成员构成,要保证项目产出的质量,就需要管理好项目的参与者,及明确各参与者角色和责任,因此项目初期要明确成员间各自分工,明确项目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了具体愿景,项目团队各自分析为了达到此类目标应该怎么做,什么时候完成。特别是大型项目,项目参与人员角色多,有开发、需求、UI设计、测试以及环境管理人员等角色,更需要明确角色定义、划分责任边界,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一人担任多个角色容易导致责任混乱,有问题定位不到个人,或者出现产出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个人成为项目瓶颈导致项目延迟。

对于质量管理来说,有了清晰的角色分类后,就需要对每个角色分配任务明确责任,特别是明确划分每个角色的边界职责,避免出现问题,边界模糊、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难以解决。这里最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高内聚、低耦合,同一类型的工作给同一角色或者个人进行。如官网改版项目,在测试组内我们按照网站功能划分为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全文检索、行情、报表、信息披露等几个小组,各小组间任务不交叉,但是小组内成员合力干好一件事情,且具体任务落实到个人,有问题可追踪到个人,减少团队任务较差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障系统质量。

2、交叉验证,协同作战

明确项目愿景和各自责任后,就需要考虑怎么做(策略),什么时候完成,从而拟定出一份测试计划。这里涉及到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人员分工和协作,一个团队里面有经验尚浅也有经验丰富的员工,因而制定策略过程中,还应考察测试成员相关情况,根据人员特点和成员能力层次结构来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保障质量是一个目标,另一方面也需要在项目中培养锻炼新人,所以需要分配一些比较困难任务给年轻成员做,可能大家会担忧新人能力不足,容易产生严重漏出,因此建议有个经验丰富员工与之一组协同作战,以老带新必不可少。此外,分配任务时经常会犯一个惯性思维就是“谁对功能比较熟悉让他/她继续做”,这样一来学习成本低,二则做事效率高;虽然一个人在长期做一件事情效率会提高,但是人长期做同一件事情容易形成一些惯性思维和精神疲劳,可能导致项目出错。为了降低人犯错的概率,我们通过交叉测试方式弥补个人思维错漏概率,重点功能交换三人或者更多人进行测试,在不停交换过程中使得测试路径和测试思维覆盖范围更广和全面。特别是到项目后期时,测试人员已经重复工作多次,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安排新模块进行交叉测试,不但能够降低重复性工作的疲劳,而且还能用新鲜感来刺激测试人员投入工作。

3、巧妙使用文档配合沟通

大项目中分工明确是好事,但也反应出另外一个痛点那就是沟通,团队成员间分工越细致,沟通成本更越高。曾经参与一个项目,各类成员加起来近40人的团队,成员办公地点散落各地。面对面沟通效果虽好,但是成本很高,很多时候有些项目计划和分工、需求变更、功能修改等信息只能通过办公软件进行沟通。但是沟通群里面每天几百条信息,工作人员很难关注到每条信息,导致信息没有传递到位。加上消息经常有变动,导致项目成员都难以确认哪个信息才是最终的版本。因此,每个小组指定一个接口人,使用任务分工文档记录计划安排和进度,用跟踪文档记录需求变更项跟踪任务状态,使用变更日志记录前后台接口、功能变更点,凡有新增或修改就通知接口人传达到组内,项目成员只需通过SVN等工具获取最新文档就知道最新任务和变更,这样既可减少沟通对象,提高沟通效率,也方便对进度、变更进行跟踪和管理。 

4、合理控制流程

传统大型项目都遵循瀑布型生命周期,但是传统瀑布模型的每个下游阶段在上游没完成情况下处于等待模式,造成资源的浪费。比如需求阶段时开发、测试没有工作的输入就无法谈及输出,或者各功能模块间若存在紧耦合,会出现部分功能先完成、部分功能延迟现象,致使整个进度往后;且项目周期越长,缺陷和变更越往后修改成本越高。因此,为及时响应需求、减少团队间功能耦合性和团队间依赖关系,及时发现项目存在风险,官网项目实施阶段使用2周一迭代开发的方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的是开发人员进行打包合并代码,然后由运维人员部署上线。这样做虽减少了项目过程,但是实际项目中经常出现上线前紧急需求变更以及代码优化,导致需求变更评估不足,开发影响范围分析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缺陷漏出。而且没有严格代码权限管控,容易导致上线版本和测试通过版本不是同一个,导致线上版本存在未知风险。因此安装测试阶段增加配置管理员角色形成如下图所示项目过程,严格控制上线前代码修改权限,对提交代码进行提交日志审核和修改点说明,测试针对影响范围进行重点回归,验证成功后配置管理员发出上线包,由运维人员部署上线。这样就能排除一些未知修改而存在隐患,确保上线版本是经过严格质量把控,从而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减少缺陷,保障和提高项目交付质量。参与多个项目的经历,让我深入体会到合理的人员分工和有效的沟通对于有效提高系统交互质量,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具有重大意义。此外,经过实践证明合理控制项目流程规范有助于提减少项目未知风险保障版本稳定性,同时也提高做事效率。

5、创新驱动效率

在项目初期规划我们系统涉及6大栏目细分共200多个子栏目共400多个页面;由于在项目实施初期,受制于上游节点输出,而项目交付期限不变,导致下游测试工期被压缩,使得测试组质量管理团队不得不改变测试策略和方法,确保系统质量前提下需要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在保障质量前提下要提高效率就代表我们该走的流程规范和工序不能减少,唯一能够改进的就是我们提高工作成果复用性,然而怎样才能提高复用性呢?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项目有哪些共性,确保相同的任务只做一次或者尽量减少重复。经过观察和分析,得出我们系统基本由报表、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信息披露落地服务、行情服务、全文检索等5个基础服务所支撑,这些功能以功能模块的表现形式嵌套于不同页面中,因此测试组采用组件化的测试思维,通过抽象方式把页面功能模块进行抽象,通过模块的高内聚和模块间的低耦合思维编写测试需求和用例形成基础组件测试用例库。因此我们把整个官网的功能和页面分为多个不同类型容器。页面和组件间关系根据系统需求规格进行组装,实现测试需求和用例拖拉拽的目标,从而提高模块的复用性。特别是我们CMS这块内容经过组件化测试思维,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的平均复用率基本在80%左右,组件相关功能测试效率提高50%以上。

我是一个小小的个体,生于技术口这个团体;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以上所有的内容都离不开“协作”二字,因有了各方的协作和努力,我们的工作才能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大伙的帮助和支持,只能郑重地说句感谢;感谢陪我一起见证凌晨3点的深圳,一起扛过周末没有空调的炎夏,都说我们是搬砖的码农,但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用沉稳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质量管理的几点工作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469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