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土耳其是今天很多人都向往的地方,都想去那里看一看,那么对于土耳其的历史你了解吗?等你了解后你能更感受到现在土耳其的珍贵,我们可以看看土耳其的崛起,找一找历史的痕迹。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土耳其的崛起读书笔记。
一至六章
讲实话,这本书就我目前看掉的五分之一来讲,实在是流水账中的流水账。
先说土耳其起源于BC200游牧的匈奴人,然后因为人口增长、牧群瘟疫、战争等,不断向西迁徙。第三次迁徙定居的地方大致就是今天土耳其的范围,居住环境比前两次好的多,得以从游牧转为农耕。
奥斯曼帝国的成立标志是1299年打败拜占庭帝国,并不断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延续了六个多世纪,期间15世纪中至16世纪中后期是极盛期,而后陷入停滞,最后的两百年不断衰落。但这是政治意义上的衰败,土耳其的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方面却是都在不断发展。
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结构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里有细分,不细讲了。
变迁原因: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流入大量金银,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贸活动日渐萧条,原来的经济制度收到重大影响。人口增长,甚至爆发叛乱。帝国已经扩张到极限。在最后的阶段,西方列强并没有完全解散帝国,因为它们需要土耳其充当列强斗争的缓冲地带。
文化发展很垃圾:不看书,不推广印刷术,开了一家印刷厂,一年只印一本书。教育极度落后,局限于宗教教育,还是让不会阿拉伯语的土耳其小孩死记硬背古兰经原文。但是有一个皇家学校,课程设置更科学,往后这个学校涌现出很多名人。
军队叛乱,地方叛乱,王权动荡更替官方开始改革,不过似乎都没什么效果,无疾而终,只能说不断在进步。不过其中一次运动后教育状况大为改观,新建高校的毕业生后来成为了现代化运动的领导力量。直到《坦兹马特法令》,它在西方代表见证下,被视为土耳其争取公民权利和立宪政府的开端。
青年奥斯曼党。受西方影响的一群进步人士,起初以记者为主,他们可以发文章,针砭时弊。后通过文学作品改变国民的政治观念。
这些叙述视角和高中历史教材简直如出一辙,要不是它在讲土耳其这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东西,我实在觉得无聊。我隐约感到,土耳其的近代化和中国很像,作者也强调了对列强的依附,也用了“瓜分”这样的字眼,但只是说明对本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其他都没说,不知道是有意无意地隐去,还是列强对土耳其造成的伤害并不像对中国那样大。
金融危机使帝国财政破产,促使土耳其实行君主立宪,国王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史称第一宪政时期。但后来因列强干预,俄土战争失败,又慢慢退回到专制统治下,国王没变。
国王统治下,财政恢复,教育进步,但警察和审查制度十分严格。国内秘密地成立了统一进步协会,并借亚美尼亚问题得以崭露头角,后理论不断丰富,并获得了皇室成员萨巴赫丁亲王的支持。马其顿爆发革命后,英国介入,统一进步协会公开表态,在各方要求下阿卜杜勒·哈米德被迫实行君主立宪,通过《自由宣言》,土耳其进入第二君主立宪时期,相当于土耳其的“法国大革命”。
统一进步协会掌控国家,监督政府。对军队的改革引发不满,爆发了“3·31事变”。议员和诸多涉事要员纷纷躲起来,国王站出来临时稳住了局面。统一进步协会也迅速行动起来,镇压了叛乱,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扶立了新国王,修订了相当民主的“1909年新宪法”。其间出现了一个强人,马哈茂德·谢夫凯特帕厦。还讲了统一进步协会的特点,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松散,甚至还要依靠恐怖主义的暗杀等。
第十章
1909-1913年,集中讲一系列政治事件,正好利比亚、巴尔干爆发起义,奥斯曼帝国的镇压显示出帝国的无力濒危,各方势力纷纷登场,充斥着换届、谋杀,修宪,解散议会等等的混乱。我的感觉是似乎各政要,派系根本只在乎己方的利益,牺牲掉的确实国家权益,而且巴尔干地区也被迫割让。
不过在章节末尾说了,这一时期立法,精神生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不过并不详细,只给了一个结论。
第十一章
说第二立宪时期的思潮。但只是简单的罗列,讲各个思潮的名字,定义,代表人物和著作,没有展开讲。后面总结到,出于现实原因,没有哪个人坚定地只信奉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多种兼而有之,先西化和土耳其民族主义中糅合。
最后提到也有社会主义,但是彼时奥斯曼帝国并没有高度发展,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没有组织化,所以没有土壤,社会主义便不成气候。
首先说,阅读体验极差!那么多场战争,参战国那么多,战线拉得那么长,那么多生僻的地名,可是连地图也不附一张,我简直就是瞎看,中东那块,在我脑子里,除了地中海红海我根本没有其他地理概念,又懒得搜地图,那些细致的地名估计搜也搜不到,反正它说什么我都糊弄过去他妈的。
十二章
夺回了割让的领土。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后者也在各方中斡旋,指望他们互相制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彼时希望通过战争获利(前面就是通过战争收回领土),迫不及待地卷入了一战中。
十三章
奥斯曼政府利用列强的战争来废除外国特权,宣布独立。
战争让土耳其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除了政策支持,土耳其作为战时运送物资的要道,商业持续繁荣。出现了各种经济学家,经济思想。
十四章
以土耳其的角度讲一战的历程。不赘述。
我只感觉在作者的描述里,一战各国并无好坏之别,而不像是传统的观念中的正义协约国,邪恶同盟国。文中没有提及一种趋势性的胜负之分,仿佛胜败只是暂时的,没有任何一场战役具有决定性或者是转折性意味,甚至作为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在战争结束前还在不停地打胜仗。
最使我震动的情节就是前文里,奥斯曼寻求独立却使得本互为敌人的各列强以及奥斯曼的盟友都可以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似乎在当时,在即使是面对那场已经是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战争时,没有人觉得自己会失败——战争再惨烈也得耗着,不过与此同时,利益也必须无休无止地攫取。
那些数百年老大帝国的政客们,到底在想什么呢?如果战争打不赢,利益又怎么维持呢?而那些弹丸小国,焦虑的观察各方战果,谨慎地站队,但深陷在这一场糊涂的战争泥潭漩涡里,不知道目标,为打仗而打仗,今天赢,明天输,如此反复,看不到尽头。终于国内厌战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全都是输家,没有赢家。
当然这么说也不尽准确,战争得以让奥斯曼帝国越来越世俗化,因为彼时女性要出来工作,许多禁令慢慢淡化。
稀里糊涂,看起好像也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但我还是理不清它的线,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对土耳其的历史已经有了一点了解,所以很多背景知识就被省去了。不然以前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既有中国也有世界)也不至于这样糊涂啊。
十五章
战争结束,换了国王和政府,土耳其站在回到绝对君主制或者战前列强分割局面的十字路口。
此时由于列强支持,巴黎和会决议让希腊占领土耳其领土的一部分,伊兹密尔,对穆斯林的仇视让希腊军队在当地滥杀无辜,土耳其各地纷纷抗议。(不过有个隐约的意思,如果占领伊兹密尔的是其他列强,土耳其反倒不会说什么,但是对这个巴尔干国家,感情上却实难接受。)
十六章
开了很多很多会,通过了许多文件。其中许多会议是由一名在先前历次战争中展露头角的凯末尔担任主席。这些会议具有革命性质,反对当局政府。
十七章
第三立宪政府时期,在凯末尔当选为议员却为了避免列强找麻烦而不出席的情况下,召开众议院会议,通过了《国民公约》。与此同时,英法擅自决定奥斯曼帝国的前途激发了土耳其国内的不满,爆发起义。列强回击以更强烈的镇压,发动政变,占领伊斯坦布尔,进入议会。在外地的凯末尔着手准备内战。
十八章
组建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凯末尔为主席。随后内战正式开始,双方分别支持资产阶级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战争持续数月,如果从一开始的非正式活动算起,内战就持续了一年。与此同时,协约国正式确立了针对奥斯曼的《色佛尔条约》,土耳其当然不同意,但是希腊等地的进攻节节胜利,苏丹只好签订了这些包括割地,让出部分行政财政权力,军事限制等丧权辱国的条款,以支持资产阶级一方为代表的土耳其人民暴力反抗并取得了胜利。
十九,二十章
和希腊打了三次仗,特别是最后一场,举全国之力,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战争,在军队数量和装备均不占优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阻止了希腊进一步入侵,并夺回被侵占的领土,粉碎了苏丹出卖国家利益的图谋,而且似乎也震慑了列强。
苏丹被废除,延续六百多年的奥斯曼帝国宣告灭亡。
二十一章
以土耳其的名义参加国际会议,以此寻求国际认同,确定国际地位,解决前朝遗留的外交问题,其中不免存在吃亏的地方,比如经济金融关税等主权问题并没有万全收回,仍部分处在列强的掌控之下。处理了与希腊的关系,双方交换各自境内的对方种族人口。
面对保守反动派的阻力,它们仍然支持哈里发制度,想把凯末尔赶下台,凯末尔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终于宣布成立共和国,凯末尔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吐槽:不讲原因,不清楚为什么土耳其在面对协约国列强时的谈判能够获得部分成功,毕竟一战时土耳其是同盟国那一方的。只片面强调外交上的努力,但我们都知道,嘴皮子除了吹牛逼,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仗打不赢,谈判桌上怎么谈都是扯淡。
二十二章废除哈里发,走向世俗主义
废除哈里发制度,将前奥斯曼皇室成员流放。
推进现代法制,推翻落后的沙里亚制度。
世俗的本质是宗教与社会事务分离,世俗化进程解放了女性,促进了土耳其社会发展。
二十三章革命和反革命
颁布了更完善的1924年宪法。
在预感到反对运动时,凯末尔及时阻止,被限制权力的人员成立了反对党。
发生了一起持续三个月的叛乱,被定性为宗教或封建主题。
帽子改革:统一戴相同的礼帽,禁止以前奥斯曼时期不同职业身份人戴的不同帽子。作者认为,这种向欧洲看齐的举措为欧洲人接纳并视土耳其为同胞,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土耳其并没有遭受欺压。(我觉得这么说很蠢,我很想撕书,你想当然地做舔狗,以为戴个帽子别人就能认你了?这个作者是真的弱智。)
最激烈的反革命莫过于数次针对凯末尔的刺杀行动,当然都失败了。
二十四章文化革命
字母改革:用土耳其—罗马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在讲其中的民族主义因素时,作者又当了一次弱智,他说民族注意“解释了尽管汉字书写很难,但中国人仍拒绝考虑修改其书写语言”。这真的是在满嘴放空炮,全凭臆测就胡说八道。但凡念过书的中国人哪个不是一年级就会写字了?你土耳其以前非要信教,改成阿拉伯字母,把传下来的文稿搞得人不人,鬼不鬼,中国人自古用汉字,也要你来说三道四?我真的服了这个弱智作者。
多党制:失败了,因为和反革命搅在一起了。
人民家园:按照文章描述,更像是一种统治者的喜好,类似于国家出面建立的一种文化活动场所,这种全国范围内无差别的推行,我觉得本质上和赫鲁晓夫的玉米没什么区别。
历史研究:出于建立民族自信心的目的。
语言改革:改为土耳其语,一弥合上层和底层的文化鸿沟,二希望搞一套更精确易于理解的语言,三是民族主义。
大学:请瑞士专家帮忙,并从德国吸收被纳粹清除出来的教授教授。(不过之前说兴办教育时会提到培养的人才在日后的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次说大学改革时并没有提到这些大学培养出了什么杰出人才)
二十九章民主党时代
连任两届政府,但是由于对反对派(党)的极力打压,甚至策划谋杀招致反对,一个军官组成的全国统一委员会发动政变,推翻了政府。
三十至三十三章六十年代至今
各种政变,新政府,新法律,新宪法,各样的政治人物,经济似乎也很差。其间伴随着各种重大世界性的事件。最后提了一下土耳其入欧的困难。
最后总结了一下,说现在土耳其已经如何如何发展,不过至少我在书里没看出来。
第二部分(质量较低)
我对土耳其的兴趣也许是源起自今年年中时里拉大跌的新闻,当时一篇相关的文章说土耳其作为一个新世纪后迅速发展的国家,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在此之前我除了听过“奥斯曼帝国”几个字以外,对土耳其一无所知,故而想大略了解一下这个历史相似的国家。
但是真正看了以后,我才意识到一本三百余页的书根本无法讲清楚一个维持了600年的封建帝国迈进现代社会的坎坷历程。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经过铺垫或者介绍就直接登场,讲述也很零碎,我没有办法在一条时间线上看清这段历史。
吐槽归吐槽,我当时的想法是,反正我一窍不通,看一点算一点,所以还是坚持下来了。
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政治变迁,但是充斥了政变的相当不稳定的政坛很难让我把土耳其和书名中的“崛起”两个字联系在一起。而且英文的单词是“Emergence”,所以看来“崛起”确实有夸大的嫌疑,译成“出现”或者“兴起”似乎才更恰当。
事实上,结合全书的阅读体验,我倒更想把它换成“History”。因为在我的感觉中,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只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亦步亦趋,这其中列强的侵略、对伊斯坦布尔的占领等事件在作者的笔下都不知有意或无意地被淡化了。土耳其被裹挟在近代重大的世界性历史事件中踉跄前行(主权受到威胁),故而我才会想到这个中性的词语“History”。在混乱中,各类人物轮番登场,却少见为国为民者,大多是为了获取个人权力,在互相争夺的博弈场里,就像《权力的游戏》中小指头的那一句“Chaosisaladder.”相应地,爬得越高,在这场只有短暂停歇的政治斗争中,往往跌得越惨。
至于“短暂的停歇”,便是指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执政的时期。我曾因华盛顿主动卸任以甚至有些自豪的口吻说“天佑美利坚”,现在看来,上帝也眷顾了土耳其。凯末尔不侮辱战败国,对手下败将能够以礼相待,特别是当极权主义在欧洲风行时,他可以断然拒绝,没有居功自傲,坚守着他的共和理念。他的思想被称作凯末尔主义,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被土耳其人称颂。
但是,为什么美、土两国都出现了这样的道德巨人,发展道路却差距甚大呢?【经济发展姑且不谈,牵扯到更多其他因素,只说民主化的进程】美国的两党制和三权分立一路高歌猛进,土耳其有了不错的开端,却仍开了倒车。
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因为不成立体系,更谈不上逻辑,没有推导,不能称为令人信服的观点,只能算我看完书后的一点思考】:
暂且先起个名字叫“历史的惯性”。600年的封建帝国突然改制,面子换了,实际里子还是在按旧制运转,不像美国,开国即是民主。
而其中伴随着的宗教问题和历史事件等本质上在我看来是挡在土耳其政治价值(地缘、资源)上的面具。比如二战中土耳其得以中立,其实是因为没有什么价值的小国不值得轴心国或者盟国费心拉拢或占领,土耳其便仍可以在半个星球都饱受战火摧残时,按照自己的路子安心发展。
由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先天的禀赋,这些是实在的东西,其余如制度等皆处于辅助地位。当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相反,它们恰恰是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因为先天无法改变,只有那些辅助性的才可以尽在掌握,掌握好了才能尽可能促进整体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当今世界的繁荣源自科技,后者的迅速发展至今也不过二三个世纪,如此区区二三百年,其实能让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少,特别是在如今持续高速的发展中,多种变量其实都在迅速变化,许多历史上的参照少了可靠性。
我写不下去了,不知道怎么结尾……
另外还有一点,此前自己或多或少地认为历史的偶然因素有时会是决定因素,比如华盛顿异于其他军事胜利者的选择成就了美国,现在对比凯末尔,偶然因素其实并没有那么举足轻重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土耳其的崛起读书笔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7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