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一、课堂设计前的思考:从老师角度:通过这节课,我想给学生什么?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初步建立能量观念,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不同状态下的物体具有哪些能量,并比较其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的实验能力能够得到锻炼,思维习惯能够得到提升。学习质量的差距,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维习惯。
学生得到老师想给的东西,最有效的方式是真正的参与,将学生摆在课堂的重心,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
从学生角度:通过这节课,我能剩下什么?
从来学校到现在,创新展示课、挂钩课也上过几节,之前上课前,思考的最多的是这节课怎么看起来好看,而非学生怎么样才能剩下更多的东西,个人思考的重点偏了。但是经历了线上学习以及面对着现在的学生学习质量,在准备这节课前,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结合学生的现状,挖掘课堂的深度,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多剩下点东西。
教师想给学生到学生真正得到,需要一座桥梁,而桥梁就是良好的学习设计。
二、学习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习新的概念——能量,物理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讲,一直是一个难题,其次本节课有3个实验,实验能力也是现在学生非常欠缺的,而物理是基于实验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能否学好物理起到决定性作用,实验能力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实验的设计能力(科学思维),二、实验的操作能力(科学探究),三、实验的交流评估(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交流评估建立应有的物理观念。所以,实验是课堂设计的核心。
一定是先有完善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之后,再去动手操作,并在得出结论之后对整个实验有交流有评估,交流实验设计中未预设到的问题,评估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案等
基于以上思考与分析,做了如下设计:
课堂设计:
活动一:对能量进行分类。完成活动一之前,学生需要经历预习课本,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并列举生活中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实例,在实例中理解3种能量,整合学生的举例,学生按照能量的不同对实例分类,在分类中加深对3种能量的理解。
活动一的设计比较曲折,修改了很多次,才最终定下这样的活动呈现。原因在于这样的一个思考:为什么学生通过预习就可以基本达成的目标,非要在课堂上再浓墨重彩的处理?为什么非要去重复,降低课堂效率?通过对能量进行分类,可以评价学生的预习质量以及对3种能量的理解程度,并且通过对实例的对比,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做出合理的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二:探究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活动二是活动一的延续,通过对比活动一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猜想后,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基于个人的实验方案,讨论形成一份更完善的小组实验方案,拍照上传,再进行实验操作,邀请老师录制实验的视频,分析观察的现象或收集的数据,得到实验结论,并对实验进行交流评估。结合实验方案和录制的实验视频进行展示。动能实验展示完成后,小组合作,类比动能的探究,完成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探究。
活动二是本节课的核心,目的在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这个实验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实验能力,绝非单纯的动手做做实验就可以,它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实验的交流评估,所以活动二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二,给学生铺设了一系列的台阶,首先在学案的设计上,3个实验方案的设计难度是递进的,其次在学习资源上,选取了具有相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探究压强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供学生类比学习,再次在资源中放了3个实验的视频供学生参考。这样的设计,也是体现课堂的分层。
由于3个探究实验具有很强的共性,所以活动二中突出动能的探究,在完成动能的深入探究之后,类比动能的探究,可以较轻松的完成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的探究,同时学生基于提供的实验仪器,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活动三:迁移提升,物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选取生活中篮球下落反弹的真实情境,分析不同位置篮球所具有的能量,并比较能量的大小,需要综合应用到学生通过完成活动一、活动二学习到的知识,可以较好的评价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篮球的情境能够衔接下一学时机械能及其转化。
三、能手课总结
做老师即将满两年,这次能手课是思考最多,准备最充分的一节课,真正基于学生的学情,将学生放到课堂的中心,去设计学习活动,逻辑清晰,难度阶梯递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分层设计,同时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及开放性。
虽然做了很多预设,但在课堂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通过抢答、抽签等进行展示了学生,多数都是班里的待优生,回答的很不错,但明显的缺乏自信,语言表达也不是很流畅,比如出现的课堂即时生成的一些东西,需要临时调整课堂的设计。但是一堂课如果完全按照老师的设计从头到尾进行完,那这堂课是老师的课堂,而不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主体错了。一堂课能够真正有生成性的内容,这才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
下课后,听到了一位文科老师对这节课的一个评价:这节课我听懂了。对于这节课,这就够了。
一句话总结这次能手课:痛并快乐着。准备的过程确实非常痛苦,每堂课进行录音,晚上回去听,打磨语言,打磨课堂设计,打磨内在逻辑,扒一层皮,蜕变不敢说,但是会有很多收获,能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下一步要思考并实践的就是如何将本次教学能手课的收获应用到常态课中,提升常态课的质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98241.html
- 下一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