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法律与宗教》读后感_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时间:2021-01-27 13:55:22 网站:公文素材库

《法律与宗教》读后感_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法律与宗教》,作者是伯尔曼,他29岁时在耶鲁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任教,2007年在纽约逝世,享年89岁。他是当代美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对中国当代法学界也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法律名言是: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法律与宗教》读后感_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是:为什么我们要信仰法律,努力建设法治国家?

  孟子曾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句话是说,要真正发挥好法律的作用,离不开主体的素质、法律体制和人们的法律意识。这是因为,虽然法律具有指引、评价、教育和强制的作用,但他本身是冷冰冰的条文,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导致他不可能准确清楚地描述出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情形,他需要具体的人去解读,去执行。也就是人民所常说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只有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才能更准确全面地适用法律,执行法律。

  我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了法律却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定法律,这世界上没有不建立法律制度却能长久安定的国家。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6字方针,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方针,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是巩固法治之根基,完善的法律体系,能更好地发挥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就是要构建法治政府,推行权力清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权力行使不恣意任性,同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徇私情,不选择性执法,因为法律的严肃性不在于其有多严酷,而在于它的不可避免。这一点,在我们的监督执纪工作中也是深有体会,促使一个贪官伸手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侥幸心理,如果他知道自己伸手必被抓,哪怕是很小的代价,他也是不愿意承受的。所以,我们对于腐败问题,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公正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守护,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说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尤烈,因为犯罪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全民守法,倡导社会新风。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他要求领导干部要作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体包括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他强调,人民要有信仰。因为信仰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的精神面貌,是人一切行为的出发和归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这个信仰,包括了信仰法律。

  全社会构建信仰法律的信念,在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前些年,网上流传一篇据称来自美国智囊机构兰德公司的预测性报告称,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顾自己的家庭和亲属,无视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由于缺乏信仰,导致中国人没有罪恶感,人情高于法律,只知索取而不给予。对西方技术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视而不见,正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2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

  中国社会长期的农耕经济,靠天吃饭,落后的生产力和匮乏的自然资源,加上天灾人祸和阶级剥削,造成民众生存压力非常大,食树皮啖人肉,有时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延续着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重农抑商,也让中国人的契约精神不浓,不重视商业交往中的诚信。这些历史渊源上的不足,导致在市场经济下,有些国人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为赚钱不择手段,大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或者其他伪劣产品,对他人的生命健康麻木不仁,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突破底限。

  其实,中国从不缺信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孔子说:“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礼记·儒行》),浓浓的为民情怀;范仲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显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襟;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为国家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恩来自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共产党员夏明翰对共产主义至死不渝,“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宁弃生命,不弃信仰……

  多元化时代,如何构建我们的信仰:

  突出国家利益,注重民族气节。“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主动识别各种套取国家秘密、科技政治情报和内部情况的伎俩,时刻保持警惕。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胸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大大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作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责任重如泰山。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努力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将对党的事业怪话连篇、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党的队伍。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当前“颜色革命”在世界粉墨登场,西方的“意识形态转基因工程”在各种正气凛然的“概念”包装下,正悄然地在世界各国布局、渗透,我们要坚决同诋毁中华传统美德、虚无邱少云、雷锋等英雄主义的错误思潮做斗争,及时澄清“老人跌倒不敢扶”“列车接生反被污非法行医”等网络谣言,褒扬货真价实的先进人物和见义勇为事迹,弘扬传统文化,重塑社会共识,坚持“文化、制度、道路”自信。

  培育积极向上的风土人情和乡规民约。中国人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姓氏文化、宗祠文化源远流长,要将故土情节、祭祖活动同封建迷信严格区分,尊重人们的民俗习惯和对天、地、师、亲的信仰,抵制“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等庸俗价值观,祛除民间陋习,构建社会诚信和契约精神。

  构建良好的家风。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传统,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谈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曾国藩故里,更要秉承“清芬世守、盛德日新”之古训,要牢记“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之警诫,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恪守家训家规。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发扬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我们纪检干部,要实现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更应当信仰法律,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最后,我用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来表达我对法治思维的理解:你所说的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法律与宗教》读后感_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1379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